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一到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学生版

人教版必修一至五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和归纳郫县四中李霞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共.其乏困2夫晋,何厌.之有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距.关,毋内.诸侯6、要.项伯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9、令将军与臣有郤.)10、因击沛公于坐.1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2、山川相缪.13、举匏尊.以相属。
1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17、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8、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9、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君子生.非异也。
2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2、或师焉,或不.焉。
23、拜送书于庭.24、召有司案.图25、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2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27、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28、俨.骖騑于上路29、云销.雨霁30、所赖君子见机.31、北冥.有鱼32、小知.不及大知33、此小大之辩.也34、旬有.五日而后反.35、而.征一国36、御六气之辩.37、夙遭闵.凶38、常在床蓐.39、四十有.四40、零丁..孤苦41、乃瞻衡.宇42、景.翳翳以将入43、曷.不委心任去留44、不顾恩义,畔.主背亲45、与旃.毛并咽之46、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7、武父子亡.功德48、信义安所见.乎49、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50、前以.降及物故51、员.径八尺52、形似酒尊53、一时收禽.54、孝公既没.55、合从.缔交56、而倔.起阡陌之中57、赢粮而景.从58、百有.余年矣59、悟.言一室之内二、词类活用。
(解释下列各活用的字的意思)(一)名词作动词。
1、而后乃今将图南.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5、晋军.函陵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7、怒发上.冲冠8、臣乃敢上.璧9、舍.相如广成传10、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11、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12、赵王鼓.瑟13、左右欲刃.相如14、道.芷阳间行15、籍.吏民16、范增数目.项王17、养生丧.死无憾18、树.之以桑19、衣.帛食肉20、然而不王.者21、王无罪.岁22、履.至尊而制六合23、子孙万代帝王..之业也24、将.数百之众25、序.八州而朝.同列26、且臣少仕.伪朝27、举臣秀才..28、察臣孝廉..29、少多疾病..30、乐琴书..以消忧3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32、策.扶老以流憩3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34、天雨.雪35、杖.汉节牧羊(二)名词作状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文一(一)劝学一、实词1、学不可以已(停止)2、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草创未就(完成)诸侯各就国(回到封地)侯嬴乃谢客就车(登上)就极刑而无愠色(遭受)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快,引申为洪亮)4、而致千里(达到)则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送到)致意(表达)致食客三千(招引,引来)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牵连)5、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7、用心一也(因为)用之所趋异也(因为)二、虚词1、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引出对象)2、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修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修饰/转折)顺风而呼(修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因果)蟹八跪而二螯(并列)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词)4、之青,取之于蓝(代词)輮使之然也(代词)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定中之间,无义)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三、常见的文言句式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译:(二)师说一、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糊涂)3、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常用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2、是故无贵无贱(所以,因此)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4、如是而已(罢了)三、虚词1、而人非生而知之者(承接)惑而不从师(转折)吾从而师之(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并列)小学而大遗(并列)则群聚而笑之(修饰)2、之古之学者必有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取独)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取独)圣人之所以为圣(主谓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类,这一类)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作《师说》以贻之(代词)3、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其皆出于此乎(推测,大概)其可怪也欤(那)吾其还矣(祈使,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祈使,一定)其孰能讥之乎(反问,难道)4、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而耻学于师(向)于其身也(对于)其皆出于此乎(从)不拘于时(被)5、乎生乎吾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6、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焉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四、常见文言句式翻译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译:2、不拘于时(被动句)译: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全部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1-5知识点梳理——————————————————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3.且贰于楚也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敝: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许: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答应,听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杂然相许(赞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五、文言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二、通假字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四、词类活用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古今异义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②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①古义:善于投机取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成才系列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
①距,通 “拒 ”,把守。
②毋,通 “无 ”,不要。
③内,通 “纳 ”,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 “邀 ”,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 “背 ”,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蚤,通 “早 ”,早些。 不,通 “否 ”。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曰
左右既前,斩荆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 “于之 ”,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 “若、说、辞、鄙、微 ”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矣 ”)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 “供 ”,供给) ③秦伯说 (同 “悦 ”) ④失其所与,不知 (同 “智 ”,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 …… 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 …… 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 …… 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 …… 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 …… 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 “那个人 ”,今义为 “妻子 ”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 “出使的人 ”,今义为 “出门时所带包裹 ”) 五.特殊句式 (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人教版必修1-5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归纳•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一.一词多义“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
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
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③吾
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
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
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
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
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荆轲刺秦王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
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
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
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
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
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
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
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特殊句
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
置)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
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
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
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以
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鸿门宴一、通假字
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
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11.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
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
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