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变化

古代官职变化
古代官职变化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文言文中的职位动词,概括起来主要有七种,

1.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 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下车”,即官吏到任。“视事”,掌管事务,也就是任职。“新用事”,刚刚执政。“享国”,即帝王在位,“享”是亭有,占有,《过秦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摄”,掌管政务。“即”和“就”都表示帝王或者诸侯臀上其位,如2004年天津卷:“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2007年全国卷Ⅰ:“迁九江太守。” “擢”,提拔,如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拜”,授给官职,如2006年重庆卷《元史·列传六十二》:“特拜(张养浩)陕两行台中丞。” “授”和“除”,意义同“拜”,都是授官、任命。“躐跻”,越级升官,如1998年全国卷:“(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左迁”。降职,贬官,如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谪”,贬官或被贬,如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免”,撤职,如2004年福建卷:“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黜”,废去,贬退,如2005年湖南卷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贬”,降职,如2004年上海卷:“(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 “疏”,被疏远,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徙”。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如2002年上海卷:“绍圣初,予(苏辙)以罪滴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移”。也大都表平调,如2004年全国卷《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授浃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 “署”,代理,暂任,如2005年辽宁卷《旧五代史?冯道传》:“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行”,代理官职,如2004年天津卷《三国志·曹彰传》:“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加”,表示兼职,如2005江西卷的“加银青光禄大夫”(有银章青绶者)和“加金紫光禄大夫”(有金章紫绶者)。

2006年辽宁卷有“二征七辟皆不就”,2004年江苏卷有“举进士,选桂州教授”,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隋以后实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上述几例中的“征”是被皇上征聘、征召,“辟”是被官府征聘并举荐,“举”是推举,“选”指选拔,“察”是考察和推荐,意思比较接近。2006年上海卷“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的“官”是做官,“之官粤西”就是“到粤西做官”。2005年湖南卷的“宦于洛阳”就是“在洛阳做官”。2006年江苏卷的“知江州”即“掌管江州”或“做江州知州”,“知”是掌管或做知州(若是府、县则为知府、知县)。《五人墓碑记》中有“以大中丞抚吴者”,其中的“抚”是做巡抚。也有用具体的职官名作动词的,如2005年江西卷的“检校”(吏部侍郎),2005年重庆卷的“签书”(仪州判官),2006年湖北卷的“提点”(湖北刑狱)等。皇帝即位叫“践祚”,践是登上,祚是台阶,封建帝王登台阶以主持祭祀,因以“阼”指帝位。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有“武帝践祚”之句。我国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时,有一种委婉说法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去,使骸骨得以归葬其乡土。如2004年全国卷Ⅰ《汉书·疏广传》:“广遂上书乞骸骨。”我国古代京城的官员到地方任职叫“出”,如2006年江苏卷《宋书·董槐传》:“嘉熙元年,(槐)出知常州。”古代有的人死后被追加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是谥号;与谥号不同,还有一种是追加爵位或官位的,这叫“赠”,如2003年全国卷《旧唐书·裴矩传》:“贞观元年,赠(裴矩)绛州刺史,谥日敬”。“为”可单独表示一般的任职,释为担任,如“季布为河东守”(2006年全国卷Ⅱ);也可单独表

示升职,释为升任,如“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2006年全国卷Ⅰ第11题翻译);还可与其他词配合表示降职(或升职),如“安第初,征为博士”(2006年四川卷)。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刘备临豫州,辟(陈)群为别驾。(《三国志》)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以相如官大,拜为上卿。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武卫将军进(裴)侠于帝,授左中郎将。《裴侠传》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领大农

行:兼任,代理官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安国行丞相事。《汉书·韩安列传》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署江州司马。《董槐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权通判镇江府。《董槐传》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以班超为假司马。《班超传》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太守以忧去,董槐摄通判。《董槐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⑧简,柬拔:选拔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凡在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⑨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⑩进引进,推荐

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

升任,尤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知”是主持,掌管或做知州(若是府、县则为知府、知县)。“知江州”即“掌管江州”或“做江州知州”。三年而知郑国之郑。

典,掌管司马氏典周史。专典机密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 纵观近几年高考所选文言文阅读短文,不少都是从唐宋以后所修的官方史书(人物传记)中摘取,其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动词尤多,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1、举:推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偏:指任副职的人) “举”还用以指科举考试,或指参加科举考试,或指科举考中,也指明清时的“举人”。如“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举进士,指考中进士) 2、辟:(bì)招用、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3、征:征召,特指君招臣。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1、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臣洗马。(李密《陈情表》。洗马,官名)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授:给予官职。 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4、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起家】1.谓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預尚帝妹高陸公主,起家拜尚書郎。”2.兴家立业;成名发迹。《史记·外戚世家》:“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爲侯。”3.出身。宋司马光《苏骐骥墓碣铭》:“吾以布衣起家至方伯,承两朝恩渥,不可胜纪。” 5、任:担负、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1、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2、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4、提:提拔。 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名行:名望和德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关于官职变动的文言知识

传记类古文阅读必备: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 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 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 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具体解释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

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 ①、表征召、举荐、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察、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任:担负、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③、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④、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中国古代官职沿革

古代官职沿革 官职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没有官,当时民族和部落的首领,和现在官是不同的概念。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官职制度也随之产生。 中国官职雏形是夏商时期的王、史、巫和臣、宰、尹。周朝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官职。《周礼》提出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设官目的,官职名正言顺,官位有职有权。 西周时期国家君主称王和天子,王位继承人称太子或东宫,王妻称后。诸候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中央官制主要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三公是天子的顾问,坐而议政。三孤为常任官,系有德之人担任。六卿分掌管国事、民政教育、礼乐祭祀、军事征伐、刑法狱讼、百工土木。官员的爵位分为卿、大夫、士三级。这就是”三公九卿”。地方官制是在王城之外划分出”乡”和”遂”,乡即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遂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长。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候势力增强,各国均有一套官制。通常国君之下设相和将军,又设司徒、司马、马空、司寇等众卿,分掌民政、军事、土建、刑狱。战国时期各国在地方大多确立了郡、县两级制,郡的长官为郡守,下设郡尉,管理军务。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分管财政和军务。 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统治,官职制度中央采取”三公九卿”制,地方继续实行郡县制。确定”皇帝”为新的国君称号,一直沿袭。并采取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丞相管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司监察掌文书。中央部门开始由家臣组织发展为国家机构,分为九卿: 奉常(太常)管宗庙礼仪;郎中令(光禄勋)管宫庭掖门;卫尉管警卫奏章;太仆管皇车马政;廷尉(大理)管刑罚讼狱;典客(太鸿胪)管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支出;少府即皇廷总管。

古代官职调动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集锦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语段阅读全部取材于传记文学。在传记文学阅读中,涉及到较多的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大有裨益。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 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二、关于提升职务的有: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古代官职变化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文言文中的职位动词,概括起来主要有七种, 1.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 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 知(典、主)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下车”,即官吏到任。“视事”,掌管事务,也就是任职。“新用事”,刚刚执政。“享国”,即帝王在位,“享”是亭有,占有,《过秦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摄”,掌管政务。“即”和“就”都表示帝王或者诸侯臀上其位,如2004年天津卷:“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2007年全国卷Ⅰ:“迁九江太守。” “擢”,提拔,如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 “拜”,授给官职,如2006年重庆卷《元史·列传六十二》:“特拜(张养浩)陕两行台中丞。” “授”和“除”,意义同“拜”,都是授官、任命。“躐跻”,越级升官,如1998年全国卷:“(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左迁”。降职,贬官,如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谪”,贬官或被贬,如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免”,撤职,如2004年福建卷:“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 “黜”,废去,贬退,如2005年湖南卷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贬”,降职,如2004年上海卷:“(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 “疏”,被疏远,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疏,不复在位。” “徙”。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如2002年上海卷:“绍圣初,予(苏辙)以罪滴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 “移”。也大都表平调,如2004年全国卷《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授浃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 “署”,代理,暂任,如2005年辽宁卷《旧五代史?冯道传》:“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 “行”,代理官职,如2004年天津卷《三国志·曹彰传》:“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加”,表示兼职,如2005江西卷的“加银青光禄大夫”(有银章青绶者)和“加金紫光禄大夫”(有金章紫绶者)。 2006年辽宁卷有“二征七辟皆不就”,2004年江苏卷有“举进士,选桂州教授”,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隋以后实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上述几例中的“征”是被皇上征聘、征召,“辟”是被官府征聘并举荐,“举”是推举,“选”指选拔,“察”是考察和推荐,意思比较接近。2006年上海卷“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的“官”是做官,“之官粤西”就是“到粤西做官”。2005年湖南卷的“宦于洛阳”就是“在洛阳做官”。2006年江苏卷的“知江州”即“掌管江州”或“做江州知州”,“知”是掌管或做知州(若是府、县则为知府、知县)。《五人墓碑记》中有“以大中丞抚吴者”,其中的“抚”是做巡抚。也有用具体的职官名作动词的,如2005年江西卷的“检校”(吏部侍郎),2005年重庆卷的“签书”(仪州判官),2006年湖北卷的“提点”(湖北刑狱)等。皇帝即位叫“践祚”,践是登上,祚是台阶,封建帝王登台阶以主持祭祀,因以“阼”指帝位。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有“武帝践祚”之句。我国封建社会大臣老了请求辞职时,有一种委婉说法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去,使骸骨得以归葬其乡土。如2004年全国卷Ⅰ《汉书·疏广传》:“广遂上书乞骸骨。”我国古代京城的官员到地方任职叫“出”,如2006年江苏卷《宋书·董槐传》:“嘉熙元年,(槐)出知常州。”古代有的人死后被追加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这是谥号;与谥号不同,还有一种是追加爵位或官位的,这叫“赠”,如2003年全国卷《旧唐书·裴矩传》:“贞观元年,赠(裴矩)绛州刺史,谥日敬”。“为”可单独表示一般的任职,释为担任,如“季布为河东守”(2006年全国卷Ⅱ);也可单独表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常用术语举例

郸城一高高一语文早读知识清单(第五周·周一)编者: 胡乐金刘瑞华亢清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代官僚制度由来已久,并且十分完备而复杂。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研究历史人物的仕宦经历、政治变迁、社会地位等等,有必要掌握一些古代官制知识。 一、关于任职授官的有: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 “除臣洗马。” 拜(授给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拜亮为丞相。”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古时写着“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孟子?告子下》: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 名望和德行)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此外,还有: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 “(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古代官职变动词语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后序》: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左除则为降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召:征召,召请。《张衡传》:累召不应。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黜:废掉官职。《封建论》: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免:罢免。《汉书?贡禹传》:免官削爵。 夺:削除。《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元史?贾鲁传》:升(鲁)台都事。 擢:在原官上提拔。超擢,破格提拔。《汉书?赵充国传》:擢为后将军。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提:提拔。《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迁:改官。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陟: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进:晋升、升任。《三国志》: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贬:降职。《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放:京官调任地方。《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左迁:降职。《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古代有关人才选拔、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的词语

文言文中常见官职变动词语 一、表授予官职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汉书?翟方进传》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9、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10、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11、进:(1)推荐。如:臣进西门豹。《史记?魏世家》 (2)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岳阳楼记》 12、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谭嗣同》 13、察:考察和推荐。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14、当:任,充当。如:当侍东宫。(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陈情表》 15、点:指派。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辞》 16、简:任命,选拔。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二、表调动官职 (一)表升迁 1、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左迁指降职、贬官。 如: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再如:岁中四迁。《汉书?主父偃传》吾极知其左迁。《汉书?周昌传》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3、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失街亭》 5、升:升官。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二)表调动官职 1、转、调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宝传》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 2、补:补充缺职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3、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4、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为楚王。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⑦《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3.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又如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梁启超《谭嗣同》: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6.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7.补:补任空缺官职。如①《汉书·萧望之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之传》: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如《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

古代官职变迁的词语复习过程

古代官职变迁的词语

古代表官职变迁的词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

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完整版

文化漫谈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例说 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 常涉及职位的变动。如“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 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宋史·何灌传》2011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一句中就有多个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而这些词语对理解文义来说尤为 重要。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些词语,那么对他们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 浮很有帮助。下面将对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举例解说。 一、关于任职授官、提升职务的:授、除、拜、选、征、辟、举、荐、察、 点、补、充、仕、宦、封、赐、赏、赠、进、加、起、拔、擢、升、陟。 1、授:授职,任命。 (1)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明史·熊鼎传》2011年全国大纲卷) (2)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宋史·查道传》2010年重庆卷) (3)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累授:连续、屡次任命。《新唐书·张文 瓘传》2011年浙江卷) 2、除:授职、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 授职之意。 (1)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江公皋传》2011年重庆卷) (2)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周书·贺兰祥传》2010年安徽卷) 3、拜:授予官职。 (1)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新唐书·张文瓘传》2011年浙江卷) (2)俄拜庆礼御史中丞。(《旧唐书·宋庆礼传》2011年辽宁卷) (3)俄为京东转运使,超拜祠部员外郎。(超拜:越级破格授予官职。《宋 史·陈尧佐传》) 4、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1)赏以三辅高第选守长安令,得一切便宜从事。(《汉书·酷吏传》2010 年四川卷) (2)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 5、征、辟:征召。征,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音b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1)公车特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2)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晋书?谢安传》) 6、举、荐: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2)(荀)彧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7、察:经考察后予以举荐,选拔。 (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2)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后汉书·班彪传》) 8、点:委放,选授。用于口语。

(完整版)古代官职变迁的词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授予官职。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8.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复:恢复原职务。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1.仕:做官。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为官。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14.任:担负、担任。如《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如《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为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

古代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精

古代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失街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被征召)公府不就。《张衡传》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选拔委以官职。如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谭》 进:⑴推荐。如臣进西门豹。⑵出来做官。如①是进亦忧。《岳》②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谭》 察:考察和推荐。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①周公子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孟子告子下》②封功臣皆为列侯。《后汉书光武帝纪》 当:任,充当。如当侍东宫。(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 拜:授予官职,任命。如拜臣郎中。 除:拜官,授职(指辞旧职任新职)如除臣冼马。授:授给,起。如即军中拜授。 点:指派。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起用,出任,做官。如辛苦遭逢起一经。《零》 简:任命,选拔。如①简能而用之。《思》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 升:升官。如旋升宁夏道。《谭》 擢:提拔,选拔。如擢瑞户部主事。《海》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过蒙拔擢。《陈》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出》赏:由皇上特旨颁布,赐于臣下官职爵位。如赏袁世凯‘侍郎’。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如《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二、调动官职 迁:①升迁。②调动官职,改任。③降职。如迁我京职。《肃》。再迁为太史令。 转:调任。如再转为太史令。 徙:调任。如①徙齐王信为楚王。②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衡》 调:调动,调迁,调升。如婿竟不调。《肃》 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三、兼职,代理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秘史。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如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行:代理官职,指比本职低的兼职。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理:代理、暂任。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古代官职变化的词语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