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一、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南丘陵地带、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和新疆盆地等九个大区。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食产区。
3.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
该区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中国的旱作农业区。
5.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6. 华南丘陵地带:华南丘陵地带位于中国南方,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起伏,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热带农业区和旅游胜地。
7.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省份。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8.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等地。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和水源涵养区。
9. 新疆盆地:新疆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干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田区。
二、中国的流域划分中国的流域划分主要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西江流域等八大流域。
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涵盖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和下游的湖北、上海、江苏等省份。
长江流域地势起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航运区。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区划:区、带、地区、地带、省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4.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 进而划出主导标志 → 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 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 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分为两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七、1985 , 赵松乔-《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三个大区,7 个自然区,33个自然副区
八、赵济-《中国自然地理》 a、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东部季风区(46%)、西北干旱区(27.3%)和青藏高原区 (26.7%)
中国三大 区
I2
I1
图: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5、 合并法——“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类型制图法) A、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 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 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 级单位。 C、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 进行的。图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三、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光、热、水分、 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 个自然省 ------------1986修改 四、1961年,任美锷、杨纫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 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 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而进行的划分工作。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多种自然资源。
在地理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下,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被划分为七个主要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台湾地区。
下面将对这些区域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而闻名。
这个区域的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候较为干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等地。
这个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季节分明,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以河北平原为主要特点。
同时,华北地区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
这个地区是我国发达的沿海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中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貌起伏,山脉、湖泊众多,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中南地区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貌多样,有大片的高山、深谷和河流,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
西南地区以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和种类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区。
这个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草原和沙漠较为常见。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煤炭资源产地。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海域。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多样。
此外,台湾还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简要介绍。
这些区域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研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地理的自然区划

地理自然区划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 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为科学研 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地形、 土壤、植被、水文等。
地理自然区划是地理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之一,对于认识地球环境 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自然区划的分类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特征 进行划分,如热带、亚热 带、温带等
区域发展与规划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与教育
科学研究:地理自然区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气候研究、生态研究等。
教育:地理自然区划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如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高地理素养等。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区域地理研究中 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可 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生统一性原则有助于揭示地理 现象和过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为地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发生统一性原则是地理自然区划的重 要原则之一,与其他原则(如空间连 续性原则、时间稳定性原则等)共同 构成了地理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考虑多种因素:地形、气候、 植被、土壤等
整体性: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 完整性,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
协调性:注重区域之间的协 调和配合,避免矛盾和冲突
03
地理自然区划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
地理自然区划的 定义:根据自然 地理要素的分布 和组合,将地球 表面划分为不同
的区域。
添加标题
综合分析法的原 理:通过对自然 地理要素的综合 分析,确定区域 的边界和特征。
自然地理区划

Ⅳ.华南地区 Ⅳ1台湾 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Ⅳ3南海诸岛 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 Ⅳ5滇南间山宽谷
2、西北干旱区 Ⅴ.内蒙古地区 Ⅴ1内蒙古高原 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 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 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区 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 Ⅵ2准葛尔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我国现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 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 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 副区。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温带冷湿性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耕作制为一年一熟。克服低温、冷害,保护森林 是开发利用自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夏绿林、森 林草原景观。土地利用以二年三熟为主。春旱、 水土流失及土壤次生盐渍化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 问题。
3、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是湿热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北部 混有落叶阔叶林。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发 展林业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华中地区的西 部地形复杂。自然界的垂直分带显著,不少地区 或由于旱季明显,或由于日照时间偏短,或由于 气温略低,使在水热状况组合的特征上同本区东 部有不少差异。
3、青藏高原区 Ⅶ.青藏地区 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 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 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 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 Ⅶ5藏北高原 Ⅶ6昆仑山地 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 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一、自然区的划分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 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 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 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 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 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指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较大的区域,从而方便对中国自然地理的整体把握和研究。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应当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必须以上帝自然规律为基础,以自然环境的基本因素为划分标准,避免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
因此,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区域。
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这些要素的区分和划分,可以有效地解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差异,从而划分自然地理区域。
2.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必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便真正反映自然环境的本质。
3.注重地域间参数的比较分析。
划分自然地理区域应该注重单独分析每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同时在比较不同地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气侯、地质构造和总体面积等,才能得出科学的自然地理区划。
二、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应该符合中国政治和经济现实的需要,并具有实践应用的操作性。
因此,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中国各级行政区划相衔接。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结合各级行政区划的变化和要求,使得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行政区域之间产生衔接、协调和配合的作用,达到合理的规划利用。
2.以决策为导向。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以改善和优化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政府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资源管理和开发。
3.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各地多元化的需求。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构建相关的政策和计划时,需遵循合理分区的原则,以使得区划划分之后的各区间之间更加合理。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征对中国的土地进行划分和分类的一种系统化方法。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特征原则:根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差
异,将中国划分为若干个自然地理单元。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情况。
2.统一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即相邻地区在自然地理特
征上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似性。
这有助于理解地理格局的整体性和相互关系。
3.层次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划分,从宏观到微观逐级
细化。
例如,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大区域、次区域、地带、省级或县级单位等不同层次的自然地理单元。
4.实用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便于研究和管理。
划分的地理单元应该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地理研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工作的进行。
5.演变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
入,地理区划的划分可以进行修订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
以上原则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 1、地带性区划单位 •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3、综合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区划单位
(1)带 :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2)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 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 区划单位。 (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地带内部各自然 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 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将形成若干亚地 带。 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 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
深居内陆, 夏季风影响 小,气候干 燥,降水在 400— 800mm ,气 温日较差、 年较差大, 多大风 高山、高原 气候①气温 低②空气稀 薄③冻土广 布④太阳辐 射强⑤风力 强⑥输入水 汽少
外流河。黑 龙江、松花 江、辽河、 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 珠江
森林为主, 过渡为草原, 人工树种、 品种较多, 土壤在森林 作用下淋溶 作用较强
3、综合性区划单位
• 通过双列系统中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 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立 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 成为必然趋势。 • 具体做法是,带与大区叠置得到带段,带段与 地区叠置得到所谓“自然国”,国与地带叠置得 到地带段,地带段与亚地区叠置得到“自然省”, 省内划分亚地带段,亚地带段内划分州,州与次 亚地带叠置得到次亚地带段,最后直到划分出自 然地理区,即狭义理解的景观 • 景观是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其地带性与非地带 性属性已趋于—致。
范围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
植被
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 东、内蒙古 高原以南、 青藏高原以 东;面积占 45% , 人 口 占95%
二、三级阶 梯。三大平 原;辽东、 山东、东南 丘陵;黄土、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横断山区
第二级阶梯。 海拔 1000 米, 内蒙古高原、 准葛尔、塔 里木盆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秦岭以 北)、亚热 带季风气候 (秦岭以南) 热带季风气 候(海南)
受人类影响 深广,无原 始景观,多 为人工景观; 本区为农耕 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大兴安岭以 西、昆仑 — 阿尔金 — 祁 连,长城以 北;面积占 30% , 人 口 占4%
内流河。塔 里 木 河、 (额尔齐斯 河注入北冰 洋),河流 短小,季节 变化明显, 偶有暴雨形 成地表径流 内流区,有 很多冰川、 湖泊、有大 江大河的源 地,内有长 江、黄河、 怒江、澜沧 江、雅鲁藏
自然区划方法
自然区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等级系统,因此,无论自上而下 (Top down)划分或自下而上(Bottom up)合并,都必须顺序进 行。 顺序划分或合并法是贯彻相对—致性原则与空间连续性原则 的重要方法之一。顺序划分法尤其被广泛采用,这一方法的 实质是在拟进行区划的区域。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通过叠置同比例尺地貌区划、气候区划、 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和植被区划图,分析和比较其区界,确 定自然区界线。 地理相关分析法主要是利用资料、文献、统计数据和专门地 图分析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而后进行区划的较为传统 的方法,在区划实践中运用很广。 主导标志法是以往自然区划中使用最广的方法,强调选取反 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依据。
公司
徽标
第九章
自然地理区划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地类型 第三节 土地资源及其评价
第一节 概述
自然区划原则
• 1、发生统一性原则 即必须保证每一个自然区具有发生上的统一性。任何自 • 2、相对一致性原则 然区都是地域分开因素作用十历史发展的产物,发展道 指必须保证每个自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相对 —致性。这里有三层含义: • 3、空间连续性原则 路相同,“年龄”相同,因此应以区域发展的共同性作 ①强调区内特征的相对—致性,也就是强调区间特征的差别性,与依据地 亦称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所划分的区域作为个体保持 为区划的基础。 域分异进行区划并不矛盾; • 4、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 空间连续性,不可分离,也不可重复。
大部分为荒 漠,一部分 位草原,土 壤有机质含 量低,可溶 性盐分含量 高,生物种 类少 荒漠、草原、 高山草甸、 灌木丛,森 林少,动植 物稀少,土 壤贫瘠
水为农业发 展的决定性 因素,典型 的绿洲农业, 草原为畜牧 业
青藏
高原区
北起昆仑 — 阿尔金 — 祁 连,南到喜 马拉雅山, 东起横断山 脉,西到国 境;面积占 25% , 人 口
第一级阶梯。 平 均 海拔 4500 米以上, 有 7000— 8000米山峰
人类影响微 弱,保存原 始自然状态, 农业以畜牧 为主,少数 林业、种植 业
亚热带 亚热带 亚热带 赤道带 赤道带 赤道带 温带 温带 温带
热 热 带 热 带 带
暖 暖 温 暖 温 带温 带 带
寒 寒 温 寒 温 带温 带 带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1)大区 :作为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大区,是与 基本地质构造单元相关的,具有独特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 地带性结构的“大陆的巨大部分”。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三个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内蒙 古-新疆(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 --------我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表 (2)地区 :地区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和大区的组成部 分,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二级地质构造单元,具有统一的地 质基础和地质发展共同性,大地貌特征相对一致,边界明 显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表 ---图 (3)亚地区 :亚地区是地区在最近地质历史时期中因构造 运动差异、气候省性差异等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分化而成的。 (4)州 :州是低级非地带性单位,土要以亚地区内的地 质地貌差异及由它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划分。
②区域特征 —致性的相对性质,表明自然区本身存在着一个等级系统,高 任何自然区有别于其他同级自然区,都表现在地域分 级区可以划分为若干中等区,而后者又可进一步划分一系列低级区;
异因素及整体自然特征的差异上。进行区划时必须全 面分析区域整体特征和各自然要素的区间差异性、区 ③不同等级自然区的一致性有不同标准。 内相对—致性,以及作为其根源的地域分异因素,尤 其是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