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合集下载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1.双列系统:
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2.单列系统:
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
景观组成结构同一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 所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景观土地结构同一性: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 其组合方式
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非地带性类型的分类(大地貌面的组合) l)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
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
区划下限单位。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 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的组成结构: 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景观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使用带段性单位和
省性单位的相间排列
4.科学的单列系统的特点 5.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综合性区划单位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
亚地带段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特征
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二、区划研究和类型研究的区别
1)类型单位是通过对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2)类型单位属性是逐级概括的结果,级别越高共同属性越少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区划:区、带、地区、地带、省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4.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 进而划出主导标志 → 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 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 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分为两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七、1985 , 赵松乔-《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三个大区,7 个自然区,33个自然副区
八、赵济-《中国自然地理》 a、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东部季风区(46%)、西北干旱区(27.3%)和青藏高原区 (26.7%)
中国三大 区
I2
I1
图: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5、 合并法——“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类型制图法) A、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 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 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 级单位。 C、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 进行的。图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三、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光、热、水分、 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 个自然省 ------------1986修改 四、1961年,任美锷、杨纫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 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 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决定因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地形 2.水热分异的指征:干燥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 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基础
一.自然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1.区划的目的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 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中国生 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2.区划的内容 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 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 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 和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发生学原则 4.区域共轭性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简介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要素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自然区域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性原则:将自然现象根据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划分为自然区域;2. 相对独立性原则:各自然区域之间在自然要素上应有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获取区域间的较大差异;3.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应该保证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4. 综合性原则:自然区域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5. 层级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从大到小逐级细化。

自然区域划分的方法自然区域划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类法:通过对大量的自然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2. 区域统一法:根据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3. 区域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多个自然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相似性较高的地理单位,划分自然区域;4. 归纳法:总结和归纳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以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的意义自然区域划分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 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自然区域划分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区域划分框架,方便研究者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2.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 为资源利用规划提供指导: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指导;4. 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发展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自然区域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包括统一性、相对独立性、连续性、综合性和层级性。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233百家论坛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赵元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摘要: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性大环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对自然地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区划能够使人们更加深入透彻地认识环境,熟知环境的特点与需求,从而更好地利用并保护自然。

地理区划需要根据自然地理的地点、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生态建设提供支持性资料。

本文即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自然地理;地理区划;原则;方法地理区划是全面认知自然环境的一种方法,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国家地理特征与形态特点,进而充分发挥可持续理论的实践作用,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自然地理区划对区域海拔、植被、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与对比,进而做出地理划分,帮助国家进行区域调整与建设,同时也为社会发展提供地理资料,对人类与自然的友好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下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出发,简要探讨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一方面,区划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自然环境,使其能够与当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走上正轨,并不断充实丰富。

地理区划的进行需要依靠区划图工具的支持,有效地分析归纳地理特点相同的因素,并使之结合,这一工作降低了地域发现遗失率,提高了环境特征的准确度,使大自然原本的面貌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与显示。

另一方面,地理区划为地图研究学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对地图质量评价也起到标尺的特殊作用。

同时,地理区划对于地图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指导、改良作用,标正图尺,从而保障了地图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

二、进行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并不是单方面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的,而是在科技力量的基础上,遵循相关的区划原则进而开展区划工作。

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主要因素和综合分析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发生学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各项原则之间并非独立,而是相互贯通、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关系。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是指将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按照一定的原则分为若干个较大的区域,从而方便对中国自然地理的整体把握和研究。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应当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必须以上帝自然规律为基础,以自然环境的基本因素为划分标准,避免人为干预和主观臆断。

因此,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区域。

中国自然环境的主要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这些要素的区分和划分,可以有效地解析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差异,从而划分自然地理区域。

2.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干预。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许多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土地利用变化等。

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中,必须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便真正反映自然环境的本质。

3.注重地域间参数的比较分析。

划分自然地理区域应该注重单独分析每一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同时在比较不同地域时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气侯、地质构造和总体面积等,才能得出科学的自然地理区划。

二、实用性原则实用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应该符合中国政治和经济现实的需要,并具有实践应用的操作性。

因此,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中国各级行政区划相衔接。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结合各级行政区划的变化和要求,使得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与行政区域之间产生衔接、协调和配合的作用,达到合理的规划利用。

2.以决策为导向。

自然地理区划的划分应当以改善和优化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主要目标,确保区划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方便政府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和有针对性的资源管理和开发。

3.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差异。

在自然地理区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各地多元化的需求。

三、合理性原则合理性是指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构建相关的政策和计划时,需遵循合理分区的原则,以使得区划划分之后的各区间之间更加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
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
⑴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
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
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

它们的变化导致区域组成、结构的变化。

⑷综合性原则
进行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包括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表现程度的结果。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区域综合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才能保证划分出的地域单位的完整性。

⑸适当考虑行政区划原则
在对辽宁省森林公园进行分区时,当局部区域界线复杂的情况下,适当考虑辽宁省行政区划界线,同时可增强区划结果的实际应用性。

由此可见进行自然区划时要依据具体情况综合依据多个原则。

2.自然区划方法
自大规模开展区划研究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上,探讨了区划的方法,并指出:叠置法、主导因素法、分级区划法等为常用的区划方法,甚至有学者将区划方法等同于单位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区划单元划分方法和区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

2.1区划单元划分方法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和“自下而上”的聚类法。

自上而下区划是由整体到部分,自下而上区划则是由部分到整体。

前者主要考虑高级地域单位如何划分为低级地域单位,而后者则主要考虑低级地域单位如何归并为高级地域单位。

在实际规划中也可综合采用两种方法。

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即采用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
合的方法。

遵循什么样的区划原则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区划方法。

“自上而下”区划方法是为相对一致性原则而设计的;“自下而上”区划方法是为区域共轭性原则而设计的。

这二种方法都是自然灾害区划乃至自然区划中最通用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由于从宏观、全局着眼,可以避免“自下而上”合并区域时极有可能产生的跨区合并的错误;但“自上而下”划区有个不可避免的缺点,就是划出的界线比较模糊,而且越往下一级单位划分,划出的界线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越值得怀疑,“自下而上”合并时就可以充分避免这类问题。

用“自上而下”方法进行区划时,要掌握宏观格局,根据某些区划指标,首先进行最高级别单位的划分,然后依次将已划分出的高级单位再划分成低一级的单位,一直划分到最低级区划单位为止。

“自下而上”方法则恰恰相反,它通过对最小图斑指标的分析,首先合并出最低级的区划单位,然后再在低级区划单位的基础上,逐步合并出较高级别的单位,直到得出最高级别的区划单位为止。

“自下而上”区划不但是“自上而下”区划的重要补充,而且是“自上而下”区划的前提,只有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区划,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区划界线,“自上而下”区划界线才具有确定性。

基于这样的两难境地,如何将二者合理地统一使用,就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可行的途径。

由于“自上而下”划区最适用于全国范围尺度内的区划工作,“自下而上”划区最适用于小范围尺度内的区划工作,因此,将二者在中间范围尺度上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系统。

2.2区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包括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以及景观制图法等。

主导因素法通过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综合分析,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某种指标,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依据;叠置法将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在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以相重合的网格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例如,辽宁省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区划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即采用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
合的网络界线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

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在充分分析和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确定界线。

参考文献
郑度,欧阳,周成虎——《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郑达贤——《福建自然区划新方案》
崔国发等——《北京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功能区划分》杨子生——《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研究》
毛伟伟,张宁——《辽宁省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自然区划》
张海峰,白永平,刘峰贵——《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