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绪论及第一章(已修改)

合集下载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1.双列系统:
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2.单列系统:
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
景观组成结构同一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 所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景观土地结构同一性: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 其组合方式
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非地带性类型的分类(大地貌面的组合) l)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
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
区划下限单位。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 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的组成结构: 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景观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使用带段性单位和
省性单位的相间排列
4.科学的单列系统的特点 5.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综合性区划单位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
亚地带段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特征
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二、区划研究和类型研究的区别
1)类型单位是通过对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2)类型单位属性是逐级概括的结果,级别越高共同属性越少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 1、地带性区划单位 • 2、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3、综合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区划单位
(1)带 :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2)地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通过地带集中 表现出来的,因此地带是最基本的地带性 区划单位。 (3)亚地带和次亚地带 :地带内部各自然 要素进一步发生地带性变化,而其中部分 要素的变化属于质变时,将形成若干亚地 带。 亚地带内自然要素和整体特征的更次级的、 局部地带性变化,则形成次亚地带。
深居内陆, 夏季风影响 小,气候干 燥,降水在 400— 800mm ,气 温日较差、 年较差大, 多大风 高山、高原 气候①气温 低②空气稀 薄③冻土广 布④太阳辐 射强⑤风力 强⑥输入水 汽少
外流河。黑 龙江、松花 江、辽河、 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 珠江
森林为主, 过渡为草原, 人工树种、 品种较多, 土壤在森林 作用下淋溶 作用较强
3、综合性区划单位
• 通过双列系统中等级相当的地带性区域与非地带 性区域单位的叠置,建立 完全综合的等级系统就 成为必然趋势。 • 具体做法是,带与大区叠置得到带段,带段与 地区叠置得到所谓“自然国”,国与地带叠置得 到地带段,地带段与亚地区叠置得到“自然省”, 省内划分亚地带段,亚地带段内划分州,州与次 亚地带叠置得到次亚地带段,最后直到划分出自 然地理区,即狭义理解的景观 • 景观是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其地带性与非地带 性属性已趋于—致。
范围
地形、地势
气候
河流
植被
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 东、内蒙古 高原以南、 青藏高原以 东;面积占 45% , 人 口 占95%
二、三级阶 梯。三大平 原;辽东、 山东、东南 丘陵;黄土、 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横断山区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重视区域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区域规 划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规划,区域规 划必须将区域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内 容进行研究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从区域地理环境背景、经济结构及增 长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环境管理政 策及法规等方面构造综合性的规划解 决方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人口与劳动力 • 科学技术条件 • 基础设施条件 • 政策、管理、法制等
•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 发展的基础,区域发 展状况的评价必须将 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 容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 方案比较
•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 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 分析预测实施效应

空间结构);区域划分的层次性。
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 化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目的: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 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 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第一节 区域及其特征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结构性

区 域
➢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
的 特
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如区域城乡 性

自然区划绪论及第一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绪论及第一章已修改

编辑ppt
29
对气体和水体而言,接受太阳辐射的差 异导致增温不均匀,进而造成密度差,只有 存在密度差时重力才发生作用。因此,水体 和大气对流层中的气团运动是太阳辐射能、 重力、地转偏向力与水圈、大气圈物质相互 作用的结果。
编辑ppt
30
重力指向地心,力图使地面夷平,并 按照密度来建立地理环境中物质分布的秩 序,而构造力和某些生物过程、分子过程 则力图破坏这种秩序。因此,它们与重力 作用是对立的。
看作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视为服
务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
编辑ppt
9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地理分异理论研究的结果,必然指向依据
这一理论进行地球或某一区域的自然区划,以
便使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全世界第 一个自然区划——我国周秦之际的《禹贡》将
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虽然当时尚未形成地
编辑ppt
19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综合体的研究逐渐走向精确 化,具体表现在(也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 以定量分析代替定性描述;2)以模拟实验补充野外观察; 3)以数学模型探索复杂的自然地理过程并进行预测。
1963年,索恰瓦进一步提出了地理系统的概念。所谓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 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以完成一定功 能的整体。
编辑ppt
31
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能源,进入地理环境后 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在时空上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最终 返回宇宙空间。
编辑ppt
32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太阳辐射到 达大气圈后,一部分被反射和散射,一部分 被吸收并用于对流层的增温。已转化为大气 长波辐射的太阳辐射,再次被大气中的水蒸 气、二氧化碳和尘埃吸收。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决定因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地形 2.水热分异的指征:干燥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 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基础
一.自然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1.区划的目的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 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中国生 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2.区划的内容 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 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 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 和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发生学原则 4.区域共轭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

Ⅳ.华南地区 Ⅳ1台湾 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Ⅳ3南海诸岛 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 Ⅳ5滇南间山宽谷
2、西北干旱区 Ⅴ.内蒙古地区 Ⅴ1内蒙古高原 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 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 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区 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 Ⅵ2准葛尔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我国现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 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 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 副区。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温带冷湿性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耕作制为一年一熟。克服低温、冷害,保护森林 是开发利用自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夏绿林、森 林草原景观。土地利用以二年三熟为主。春旱、 水土流失及土壤次生盐渍化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 问题。
3、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是湿热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北部 混有落叶阔叶林。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发 展林业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华中地区的西 部地形复杂。自然界的垂直分带显著,不少地区 或由于旱季明显,或由于日照时间偏短,或由于 气温略低,使在水热状况组合的特征上同本区东 部有不少差异。
3、青藏高原区 Ⅶ.青藏地区 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 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 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 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 Ⅶ5藏北高原 Ⅶ6昆仑山地 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 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一、自然区的划分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 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 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 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 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 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1963年 以发展农、 目的的自然区划》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 特点 2.依据和步骤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 划出6个自然带和1 按照热量指标,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 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29个自然区
六.1985年《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 .1985年 中国自然地理,总论》 科学院
1.特点: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特点 2.依据和步骤 2.依据和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 (2)按温度 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 按温度、 (2)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 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 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 (3)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 (3)按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 划分出33 33个自然副区 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984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
1.特点: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特点 2.依据和步骤 2.依据和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 (2)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分为 个带, 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分为9 (2)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分为9个带,把西 北干旱区域分为2个带,把青藏高寒区域分为2 北干旱区域分为2个带,把青藏高寒区域分为2 个带 (3)根据地貌条件将全国划分为44个区 根据地貌条件将全国划分为44 (3)根据地貌条件将全国划分为44个区

中国自然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

中国自然区划按照地表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出地区的自然单元。

一、区划系统中国自然区划作三级划分:一级为区域,二级为带,三级为区。

(一)自然区域的划分全国分东部季风、西北干旱和青藏高寒三大区域。

高寒区域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下,即以此和季风、干旱区域分界。

干旱区域除某些山区外,年降雨量在400 毫米以下,以此和季风区域分界。

这条线,是草原和森林的界线,也是以牧为主和以农为主的界线。

三大自然区域的特征主要差别列表如下:三大自然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东部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寒1.占全国总面积47.6 29.8 22.6 (%)(二)自然带的划分根据气温将全国分为14个自然带。

列表如下:自然带的划分指标(三)自然区的划分根据湿润状况(干燥度和降水量)、水文条件、地形高低、土壤性质、植被类型等。

各区划分指标不一,以具有某一自然特色为准。

全国共划出44个自然区。

二、分区概Ⅰ0.东部区域自大兴安岭西侧,沿内蒙古高原南,顺黄土高原西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半个中国,为东部季风区域。

冬半年盛行源自大陆的干冷偏北,夏半年盛行源自海洋的湿热偏南风。

南北跨纬度49°多,经热带、亚带和温带,气候明显不同,自然景观和农业状况差异很大。

Ⅰ1.寒温在大兴安岭北端,冬季长而甚冷,土壤长期冻结,有落叶针叶林,无霜期不足100天,只能勉强种一熟喜凉作物,例如春小麦、马铃薯等,以林业、牧畜、狩猎为主。

Ⅰ2.中温带相当东北地区。

冬季很冷,植物不能生长;夏季暖和,一年一熟。

可种喜凉作物,如春麦、甜菜等。

也可种喜温作物,如玉米、水稻等。

但生长最好的还是对温度要求较低的喜温作物,如大豆、高粱等。

目前冷害频繁,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恰当地扩种要求温度较高的中、晚熟喜温作物。

因此,按气候区划配置作物及其品种,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本带温度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但地形对农业影响很大,兴安岭、长白山以林业为主,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区划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区域差异 是客观存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主观任意地 划分自然区,而应正确反映自然的客观存在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三、自然区划的目的
任何自然区划都是具有一定目的的(直接 目的,如认识自然现象与认识什么自然现象是
有区别的),不同的目的所采用的区划方法、
3.不作硬性规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 太阳辐射、地球内能(地热能及重力能) 以及潮汐能等。其中以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 部的物质运动。上述各种能量均来自自然地 理环境外部,构成为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外 部因素。
地球内能是一种核转变能,在地理环境的发展史中,
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有机体中还存在分解过
程,但其速度远不及合成作用。因此,时间愈久远, 自然地理环境中积累的有机物质及储存在其中的太 阳辐射能就愈多。
第一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
境指那些只受到人类间接影响而自然面貌未发生根本 变化的地理环境。人为环境指那些在人类影响下自然 面貌已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包括农村景观和城市景 观。放牧草场及经过樵采的森林虽然保留草场和森林
的外貌,但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列入人为环境。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有自然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1)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同时参与区划工作。 2)部门自然区划尤其是气候区划方案很多。 3)建国后,由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国自然 区划工作。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立项支持管辖区域的自然 区划。 5)不断出现自然区划新方案,各种区划类型相继展 开,并取得丰硕成果。
分(据区划目的的不同选择差异指标和标准,如
美国地矿区划)。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两种区划类型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部门自然区 划应以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 自然区划又必须以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
为依据,这两种区划应具有互补性。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自然区划的尺度限制:地域分异既可使大区 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差异,也可使小范围土地地段 的自然特征发生变化。在人类的认识中,区域观
重力指向地心,力图使地面夷平,并
按照密度来建立地理环境中物质分布的秩
序,而构造力和某些生物过程、分子过程
则力图破坏这种秩序。因此,它们与重力
作用是对立的。
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的物理化学过程
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能源,进入地理环境后
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在时空上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最终
人为环境的变化程度决定于人类的干涉强度,
人为环境的演变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自然
地理环境应指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人类本身创造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经 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1)太阳辐射及其转化过程集中于地球表层 2)三相物质并存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有表成体的形成
与纬度、海拔的关系及气候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并由此引起气候分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 了自然区划的基础。道库恰耶夫的自然地带学说 使最初远不完备的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得以建立。 霍迈尔具体提出4级区域名称(大区、区、地区和
小区),从而真正赋予自然区域以等级意义。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1898年梅里安划分了美国的生命带和农作物带; 1905年英国学者赫伯森首次对全球主要自然区域进行了 划分,并开始注意到“主要自然区域”的综合特征与人 类活动的影响。 20世纪10-40年代,与自然区划有关的许多概念相 继出现于科学文献中,如景观地带、自然区、土地类型、
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
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
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 质体系
四、自然地理环境中能量循环和转化
自然地理环境是各种能量和各种外动力相
互作用最复杂的表现场所。其中,重力在自然
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最基本的四大类: 固态岩石; 液态水; 气态空气; 活质有机体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边界类型与性质
边界类型: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 边界性质:突变边界与渐变边界
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界定
1.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 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
1963年,索恰瓦进一步提出了地理系统的概念。所谓 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 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以完成一定功 能的整体。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四大圈层、六大要素
地貌是地球硬表面的形态或外貌,是转化后的太阳 能以外动力形式与地球内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的 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变规律均受外动力与内动力的制
仅水圈表面温度高,且辐射平衡值相当于陆地表面的
3.67倍。水体的透光性质使太阳光可穿透100m深度以上, 因此水圈中的热量交换强度及产生热量交换的厚度均远 大于岩石圈。海水比热高,加之洋流造成热量重新分配, 所以温度变化的速度较缓慢,也较陆地均匀。水圈与大 气圈之间经常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圈实现与岩石 圈之间的热量交换。
地球的内能曾经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与太阳能一起
构成主要的能源。但在几十亿年的地质发展中,地球内 部的核转变能急剧衰减,而太阳辐射能相对较少变化, 以致目前地球内能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局部意义。 太阳辐射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它推 动大气循环、水循环、生命活动及所有自然地理过程的 持续发展。
生物气候分类、立地、地域地理单位系统、生态系统、
水分平衡、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干湿度指数等,这些 术语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区划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出。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1898年梅里安划分了美国的生命带和农作物带。1905 年英国学者赫伯森首次对全球主要自然区域进行了划分,
并开始注意到“主要自然区域”的综合特征与人类活动
范。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的自然区划,不仅可以深
化自然地理学研究理论,而且可为全面评价、合理 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引种实例: 茶叶、甜菜与橡胶的引种)。因此,自然区划既被 看作现代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视为服
务国家建设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
五、自然区划的发展 地理分异理论研究的结果,必然指向依据
的影响。 20世纪10-40年代,与自然区划有关的许多概念相继 出现于科学文献中,如景观地带、自然区、土地类型、 生物气候分类、立地、地域地理单位系统、生态系统、 水分平衡、温暖指数、寒冷指数、干湿度指数等,这些 术语的出现标志着自然区划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出。 现代西方国家的自然区划多以生态区划的形式出现。
作用。海拔是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先决条
件。而决定地面点高度的原始地貌基本上是构
造作用的结果。因此,地表固体物质在重力作 用下的运动乃是释放构造作用潜能的过程。
对气体和水体而言,接受太阳辐射的差
异导致增温不均匀,进而造成密度差,只有 存在密度差时重力才发生作用。因此,水体 和大气对流层中的气团运动是太阳辐射能、 重力、地转偏向力与水圈、大气圈物质相互 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还有其它的能量来源,如宇宙射
线,月球和太阳重力场作用引起的潮汐能,由 构造作用转化而来的势能及其在固体物质位移 中转化而成的动能,由太阳辐射能通过蒸发作 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及其在降水、河流、洋流作 用及空气流动情况下转变成的机械能。
总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
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
学说。
自然区划任务:揭示客观存在的地 域分异状况。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部 门自然区划之别。 综合自然区划: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依据整体景观差异进行地域划分。 部门自然区划:只依据某一个组成要素,如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的差异进行划
终自下部指向上部。
岩石圈表层吸收的热量主要通过与大气 圈和土壤的热交换被消耗,也消耗于蒸发和 冰川、积雪、冻土的消融。还有一部分因进 入有机体生物化学过程而脱离循环。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植物表面截留太阳辐射主
要用于促进水分蒸腾和自身的增温,以及通过光合 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即固定太阳能(通常不足所获得 的太阳辐射的1%)。被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逐 渐转化而每次转化后只能保存1/10左右的能量,这
返回宇宙空间。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太阳辐射到
达大气圈后,一部分被反射和散射,一部分
被吸收并用于对流层的增温。已转化为大气
长波辐射的太阳辐射,再次被大气中的水蒸
气、二氧化碳和尘埃吸收。
太阳能在水圈中的转化:大洋反射率(7%)远低于
陆面反射率(17%),而且大洋面积与陆地面积之比为 2.45/1,使水圈吸收的热量大大超过陆面,其结果是不
约,同时与其物质基础岩石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貌的差
异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因此,地貌 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是包括大气平均状态与极端状态的多
年天气的综合表现。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
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水文是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
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
绪论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任务 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 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 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 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 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 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就
是自然区划。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理论基础与任务 自然区划理论基础:地域分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