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自然区划第3章(已修改)

第二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1.双列系统:
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2.单列系统:
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
划分,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1.带
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
景观组成结构同一性: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联系 所表现出的性质和特点 景观土地结构同一性:具有一定的土地类型及 其组合方式
第四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非地带性类型的分类(大地貌面的组合) l)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盆地
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
区划下限单位。
二、景观同一性问题 1.景观的发生同一性 2.景观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的组成结构: 景观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景观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形态单位组合的性质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交替使用带段性单位和
省性单位的相间排列
4.科学的单列系统的特点 5.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综合性区划单位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
亚地带段
州 次亚地带段 区(景观)

第三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特征
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二、区划研究和类型研究的区别
1)类型单位是通过对某种对象的特征的抽象概括而获得的 2)类型单位属性是逐级概括的结果,级别越高共同属性越少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3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3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依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若干小区合并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区。

无论是合并还是划分都必然形成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区划方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制定区划的等级系统正是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手段。

因此,等级系统的研究是自然区划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

而确定分级单位并给予明确定义,则是进行等级系统研究的基础。

1.双列系统: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

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区划专家称之为“双列系统”。

2.单列系统: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成因:地带性因素决定地表的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带性区域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区域的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只是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不完全或不充分。

纬度辐射因素仍然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界线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简介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要素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自然区域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性原则:将自然现象根据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划分为自然区域;2. 相对独立性原则:各自然区域之间在自然要素上应有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获取区域间的较大差异;3.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应该保证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4. 综合性原则:自然区域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5. 层级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从大到小逐级细化。

自然区域划分的方法自然区域划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类法:通过对大量的自然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2. 区域统一法:根据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3. 区域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多个自然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相似性较高的地理单位,划分自然区域;4. 归纳法:总结和归纳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以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的意义自然区域划分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 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自然区域划分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区域划分框架,方便研究者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2.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 为资源利用规划提供指导: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指导;4. 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发展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自然区域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包括统一性、相对独立性、连续性、综合性和层级性。

什么是地理的自然区划

什么是地理的自然区划

地理自然区划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 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为科学研 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地形、 土壤、植被、水文等。
地理自然区划是地理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之一,对于认识地球环境 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自然区划的分类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特征 进行划分,如热带、亚热 带、温带等
区域发展与规划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与教育
科学研究:地理自然区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气候研究、生态研究等。
教育:地理自然区划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如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高地理素养等。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区域地理研究中 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可 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生统一性原则有助于揭示地理 现象和过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为地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发生统一性原则是地理自然区划的重 要原则之一,与其他原则(如空间连 续性原则、时间稳定性原则等)共同 构成了地理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考虑多种因素:地形、气候、 植被、土壤等
整体性: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 完整性,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
协调性:注重区域之间的协 调和配合,避免矛盾和冲突
03
地理自然区划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
地理自然区划的 定义:根据自然 地理要素的分布 和组合,将地球 表面划分为不同
的区域。
添加标题
综合分析法的原 理:通过对自然 地理要素的综合 分析,确定区域 的边界和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为生产服务的作用。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顺序划分和合并以及类型制图法:
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
轭性原则)的重要方法;
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类型制图
3,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是贯 彻综合性原则常用的方法; 4,主导标志法强调选取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 素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依据,尤其强 调在进行某一级分区时必须按照统一的指标 划分。
任何区域都是地域分异作用的产物,在具体进行地域划分 时,必须考虑地域分异的作用及其在各个区域中的表现。 综合性原则强调区划时全面考虑地带性分异和非地带性分 异的作用。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在区划时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 因素。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古地理方法:
发生统一性原则必须通过古地理方法来贯彻;
2,垂直带性显著的山地;
按垂直带谱的性质进行区划。
3,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带性的山地和山间 盆地:仍按垂直带谱的性质进行区划。 4,具有高原地带性的高原;按水平地带处理。 5,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切割高原;
云贵高原:类型区划、反垂直带。
6,具有垂直——水平地带性的斜降山原和斜降 山系;
云南高原内部。仍需研究。
(4)州 州的划分主要以亚地区内的地质地貌差异,以 及由此差异引起的其他自然条件的变化为依据。一 般来说,州的范围大致与四级大地构造单位相当。 在山地区分州时应特别注意山系的组合状况; 在平原区域则应特别注意沉积物的分布状况,气候 差异也可作为分州的根据。
三、综合性区划单位
1,综合性区划单位(单列系统)的理论依据;
2)把过渡带作为独立地带或亚地带;
D,地带内的进一步划分; 两种方法: 1)基本地带通常划分为南、中、北三个亚地带; 2)过渡地带通常只划分为南、北二个亚地带。
(3),亚地带与次亚地带
一般说,地带更替是由自然带内整体特征的重大质变造 成的。亚地带更替则只需少数组成成分出现地带性质变,而 其他组成成分发生量变即可实现。次亚地带则是各组成成分 和整个亚地带自然特征的局部的、更次一级的地带性变化。
B,划分地带的标志及地带界线的确定: 一般依据土壤和植被特征划分地带。但实际中常求助于 气候指标。 C,过渡地带问题 两种情况:
1)各自然地理成分和地理综合体本身彼此镶嵌结合而相互过渡。 草原与荒漠。 2)两个基本地带的成分特别是植被成分混杂于一过渡带内;各森 林地带间的过渡。
两种方法:
1)把过渡带平分为两半;
B,国:最高级的省性单位。
是带段内根据地质地貌和气候省性划分的。 C,地带段:“国”的范围内的一段。 是在“国”内主要根据水热对比关系差异划分出来的, 具有相当一致的生物气候土壤特征,外力地貌也具有一定的 共同点,其古地理发生一般是新生代以来的事。 D,省:是地带段的一部分,是由非地带性单位亚地区与地带 段叠置得出的综合性单位,或者说是地带段内按照省性划分 的单位。 自然省:三江平原、四川盆地丘陵区、柴达木盆地等。 E,亚地带、州、次亚地带区:研究不够深入。 认识性区划——应用性区划:从“白箱”到“黑箱”。
第一节 自然区划研的发展
一、世界第一个自然区划《禹贡》将中国划分为九州。 二、近代自然区划开始于欧洲 19世纪初:洪堡、霍迈尔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
20世纪10~40年代:景观地带、自然区、生物 气候分类、立地等概念相继出现。 三、近30年来西方国家的自然区划多以生态区划形式 出现: 贝利(Baily):区域、区、省、地段; 奥美尼克:生态区、生态亚区。
地表自然界地域差异和区域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两种因素 交织作用和两种规律的综合表现。自然界必然存在反映这一 综合地域分异规律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因此,可以根据这两 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性关 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
2,划分方法:
从划分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类区划单位入手,然后进行叠置 建立完全综合性区划等级系统。 叠置并非两类区划网格的机械交叉,而是必须通过地理 相关分析对叠置后的界线进行适当调整。即在地理相关分析 基础上交替运用主导标志法进行区划。
第三节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双列系统: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 (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 单列系统:同时反映这l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
1,地带性单位的特点 A,地带性单位主要依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B,地带性单位是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C,地带性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 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 D,地带性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 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自然区划研究的发展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景观(自然地理区)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 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并 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 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 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因对象不同而有综合自然区划和 部门自然区划之分。为一定生产目的而进行 的区划是应用性自然区划。
二、景观的特征
(1)景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属性一致性最大的区域。 (2)景观分布区与各部门自然地理区划下限单位的界线是相 吻合的。 (3)景观保留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4)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土地单位显著。 (5)相对于土地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历史,面对外部 影响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2)地区
A,地区是大区的一部分; B,地区在地势—构造方面具有很大的确定性,同时它具有 显著的发生统一性和比较鲜明的界线。 海拔高度是地区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有无垂直带性存 在和垂直带谱性质如何);在平原区域,纬度地带性结构 (地带谱)是地区划分具有重要标志意义。
(3)亚地区
亚地区主要是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由地 区分化出来的,发生上和年龄上相近的、地貌和地表沉积物 性质相似及形态构造相似的景观,在气候也具有显著的共同 性,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整体。 其大致相应于大地构造的三级单位。亚地区不一定与地 貌区划中相应单位完全符合。
大区 国
带段

地区

亚地区
地带段
地带
亚地带
亚地 带段
州 州
次亚地 带段
次亚地带

第四节 景观(自然地理区) 一、景观概念与景观特征
1,景观的定义 A,广义:自然综合体或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语。 B,中义: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 是自然地域综合体分类系统法的对象和分类的起始 单位。 C,狭义:个体的区域单位,相当于区划等级系统中 最低一级的自然地理区。
3,景观的组成成分同一性 组成成分自身的同一性、景观和组成成分分布区的 同一性。 4,景观的结构同一性 景观结构: 组成结构、形态结构(土地结构) 景观结构同一性: 组成结构同一性、形态结构(土地结构)同一 性
第五节 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一、非地带性单位的类型 1,具有水平地带性的平原;
一般区划原则和方法。
2,地带带性单位的等级系统
(1)带:最高级区划单位。
A,带主要依据热量条件划分; B,每个带除具有一定的辐射平衡值外,还具有与其温度特 征相适应的地理过程。 C,目前公认的带的划分图式为: 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 带、赤道带。 (2)地带:最基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A,地带的定义及应用于山地区划 每一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 和植被群系纲。 代表性土类、代表性植被群系纲。
四、中国的自然区划:
(1)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同时参与区划工作;
罗士培、葛德石、斯坦普等;李长傅、李四光、冯绳武、李旭旦 等。
(2)部门自然区划尤其是气候区划方案很多; (3)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统一领导和组 织全国自然区划工作; (4)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立项支持管辖区的自 然区划; (5)近30年来不断出现自然区划新方案,除综合 自然区划外,生态区划、自然资源区划、公路自 然区划、冰川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等也相继开展, 并取得丰硕成果。
第二节
一、区划原则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1,发生统一性原则。
A,任何区域都有自己的统一发展过程。 B,区域的发生统一性不是其组成成分或组成部分所有特 点形成的同时性。 C,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年龄”,但它不等于该区域的 固体基础(地质地貌)的年龄。一般而言,区域的固体基础可 能比较古老,而区域自然特征的形成则较晚。 D,低级区域是由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化出来的。因此,区 域等级越低,年龄越小,等级越高,年龄越大。 E,任何区域都是在发生上统一的,但不同等级或同一等 级的不同区域,其发生统一性的程度或特点应有区别。
2,相对一致性原则:
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 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3,空间连续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
自然区划中区域单位必须保持空间连续性和不可重复性。 任何一个区域永远是个体的,不能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柴达木盆地的归属,实际上是阿尔金山和西祁连山的从属 性问题。
4,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三、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关系
1,区划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
发生统一性原则
古地理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 空间连续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类型制图法 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
地理相关分析法 主导标志法
主导因素
2,区划原则和方法都是相互补充的,应用其中的一 个原则和方法,并不排斥其它原则和方法。 3,区划原则具有一定的从属性,不同原则应有不同 的适应范围。 总原则和局部原则,大原则和小原则之间也应 有一定的从属关系。 发生统一性原则是综合自然区划的总原则。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在高级单位依据生物气候原 则,低级单位依据地质地貌原则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