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区划-景观解析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中国地理课件8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3、华中地区 区域范围:北界,西峡-方城 -淮河一线,相当于1月均温0 oC等 值线,活动积温4500 oC等值线; 南界,忻城-梧州-怀集-河 源-永春-福清,1月均温10~12 oC,活动积温6500 oC等值线; 西界,武当山-巫山-武陵山 -雪峰山,海拔1000m等高线。 区域特征: 1)低山丘陵与平原相间分布 的地貌结构; 2)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 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 配比较均匀; 3)丰富的陆地水,湖泊众多;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 景观。
第八章 景观与区划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第二节 我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三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高师教材方案) 第四节 行政区划 第五节 经济区划
第六节 综合景观区划
第一节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一、定义:根据各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用 一定指标将研究地区分区划片。 可分为要素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属于综合自然景观区划。
二、意义:区划既是对区域进行分析、认识,深入研究的 一种方法,也是区域开发活动进行空间组织的一种途径。 具体来说,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反映中国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帮助认识 我国自然环境的特点; 2)总结中国自然地理研究成果; 3)为生产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三、区划原则 1)发生学原则:景观形成、发育上具有相对一致性。 2)综合性与主导性相结合原则:应全面考虑多要素对 区域特征形成的作用,同时,区分主导因素与非主导因素影响。 3)相对一致性原则:划分的区划单位内部具有相似性。 4)共轭性原则:区划单位空间上是连续的地域单位。 四、区划结果 区划等级单位系统,区划图。 五、区划的理论根据 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景观的概念

什么是景观——对景观的认识景观的概念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却很难用几行文字描述出来。
它有视觉上的景象,也有意识上的理想与追求,在喧闹的城市都市生活中,人们在寻求更深层的自我满足感的同时,憧憬美好生活的欲望让人类对景观展开了神秘的研究,从而进行了“景观设计”。
景观的概念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在英语、德语、俄语中拼写相似,其原意都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既反映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又用“观”字表达了观察者的感受,这与近代西方流行的一种将景观视为被生物体所感知的环境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具体来说,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景观的含义自然不同,因人而异!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等等一系列不同的理解观点。
对于学习景观设计专业的我而言,景观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借助园林中的石头、水体、植物与建筑物等在空间上形成不同的组合,创造出视觉上美的景象,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城市的居住环境中,景观能够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身生活栖息地的寻求,这是反映了一种人的理想和欲望的追求。
景观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它包括很多方面,景观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推进或阻碍自然过程的空间。
”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的一种意识,人类从森林、乡野生活中走出来,渴望得到城市的居家归属感,便造就了城市,造就了建筑,从而有了新的生活环境!什么是景观设计景观设计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
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第六章综合⾃然区划第⼀节综合⾃然区划概述⼀、区划的概念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
⾃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的结果,使地表⾃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
但是,⾃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些⾃然条件差异性较⼩,相似性较⼤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区。
⼈们就是按照⾃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然区划。
⾃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然区划和综合⾃然区划。
部门⾃然区划是以⾃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
综合⾃然区划的对象是⾃然地理综合体,根据⾃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然区划是对⾃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然区划是从⾃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
联系:部门⾃然区划应以⾃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然区划以部门⾃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的不同,⾃然区划中有特种⽬的的⾃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然区划、公路⾃然区划、建筑⾃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和部门⾃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然区划实践应⽤的研究。
综合⾃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然界不同地区⾃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简介景观分区是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城市不同区域内景观资源的尺度化和定量化,也是实现城市景观宜居性,提高城市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必要手段。
景观分区方案是在对城市现有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生态等综合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景观类型、功能需求、人类活动、景观价值等因素划分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定位的景观分区并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计划的过程。
景观分类城市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混合景观三大类。
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水体、林区、草原、绿地等自然景观资源;人工景观有灌木林、城市公园、景观广场、绿化带、街道景观等;混合景观则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混合。
不同的景观类型在不同区域内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
景观分区划分原则景观分区划分应依据以下原则:1. 功能需求根据城市人类活动及其需求进行划分,将城市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旅游区、科技城等不同的功能区。
在各自的功能区内突出主题,配以不同的景观元素。
2. 形态特征依据不同的区域形态特征进行划分,如平原、山区、湖区、河谷与海滨四大北美留学区等。
在形态各异的地质条件下,应根据自然景观特点和既有的人文建筑、道路、社区等因素,结合地质特征进行分区。
3. 景观类型针对区域内的景观类型、数量和覆盖率等因素,将城市分为绿化带、园林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科技创新景观等不同景观分区,制定相应规划和管理措施。
4. 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考虑到城市人类活动及其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等因素,进行分类划分。
在各功能区映射出不同的社会需求,各自配以不同的景观元素。
景观分区的意义对于城市规划,景观分区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优化城市景观资源配置通过景观分区,对城市各区域内的景观资源实行“因地制宜”的精细化管理,达到景观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使各种景观资源在空间上更加科学与合理。
2. 促进城市景观宜居性景观分区方案可以根据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区域内的特点灵活设计出适合该区域的景观规划和管理措施,将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城市有更高的景观宜居性。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精品PPT课件

一.双列系统
双列系统: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即两 个并列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1.自然带:地带性区划最高级单位,但有分歧:
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热力带(否认)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赞成)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不是区划的一级单位,作为0级单位(折中)
罗开富“草案”(东西两壁) 黄秉维“初稿”(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名称 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大区
青藏高寒大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异因素 濒临海洋 深处内陆
新构造
自然地理特征 湿润;平原低山;森林植被
干旱;低高原、中山、盆地; 荒漠、半荒漠
高寒;高高原、高山;草甸草 原、荒漠
2.自然地区
① 自然大区内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② 划分依据:大洲Ⅱ级大地构造-地貌,湿润程度 前苏联:俄罗斯平原、西西比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台地、远东山
(三)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1.通过双列系统不完全区划单位交替 叠置,从而得出完全综合性的单列 系统区划单位
2.特点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
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小区(景观)才 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单列系统的特点
反映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性 只进行一个系统的区划研究 区划单位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 应用于中低层次的综合自然区划
揭示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论研究; 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全面评价、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服务经济建设。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背景介绍景观分区是指将一个广阔的景观区域按照特定的分区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细分的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实现不同的景观设计和管理,以达到整个景观区域的整体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景观分区可以是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度假区等不同类型的景观区域。
本文将对景观分区解读方案进行详细讲解。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首先确定景观分区的类型景观分区类型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两种类型。
自然景观一般包括森林、湖泊、河流、山区等;而人工景观可以是公园、花园、水上乐园等。
其次制定景观分区标准景观分区标准是根据景观分区类型不同而制定的规则和标准,其目的在于明确定义每个小区域的范围、形态、功能和特征等。
景观分区标准不仅满足景观设计和管理的需要,更需要满足人文、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然后确定景观分区实施方案景观分区实施方案是根据景观分区标准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详细执行方案。
包括分区原则、分区标准和结果预期等;同时还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施工计划,使整个景观分区的组成部分能够互相协调,整个景观分区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最后确定景观分区管理计划景观分区管理计划是针对整个景观分区的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具体计划。
该管理计划主要涉及到分区管理、景观维护、环境监测、公众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以应对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的优势通过对景观分区解读方案的实施,可以使整个景观区域更加和谐、统一和美丽。
同时,景观分区解读方案还可以达到以下优势:1.有效提升景观分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2.明确分区标准,增强公众的便利性和识别度;3.实现整个景观区域的分类管理,保障生态安全和城市发展;4.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变迁等重要问题。
总结景观分区解读方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权威标准和多方人士的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城市的美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利于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进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

景观分区解读方案背景在景观规划和设计中,景观分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景观分区指的是一片区域中,按照其景观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将整个区域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和功能,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景观分区是景观规划的关键步骤,也是设计景观的基础。
目的本文主要介绍景观分区的解读方案,以帮助景观规划师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景观分区的概念和应用,从而更好地进行景观规划和设计。
解读方案1. 确定景观分区的范围和规模首先要确定景观分区的范围和规模。
景观分区的大小不应过大或过小,应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确定,以便更好地实现景观分区的功能。
2. 识别景观分区的类型和特征其次要识别景观分区的类型和其特征。
根据景观分区的需求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休闲娱乐区、绿化带、生态保护区、交通运输区和居住区等,每个区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要求。
在识别景观分区的类型和特征时,需考虑到天然条件、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以便更好地确定每个区域的设计要求。
3. 确定景观分区的功能和需求接下来要确定景观分区的功能和需求。
不同的景观分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应根据其功能和需求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例如,休闲娱乐区的设计应注重娱乐和活动功能,绿化带的设计应注重美化环境和提高生态质量等。
4. 确定景观分区的布局和风格在确定景观分区的功能和需求后,要根据其功能和需求进行布局和设计。
在景观分区的布局和设计中,应注重整体感和协调性,以保证景观分区的整体效果。
每个区域的设计要根据其特征和要求,确定其风格和设计手法,以便更好地实现功能和需求。
5. 组合各个分区,形成整体景观最后,将各个景观分区组合在一起,形成整体景观。
整体景观要根据分区规划,确定连接各个区域的通道和道路,以便更好地实现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结论景观分区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其规划与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景观的效果。
在进行景观分区的规划与设计时,应根据地域环境和社会文化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便更好地实现景观分区的功能和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类型系统是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由多种多样的低 级单位概括成简单的高级单位,越是高级单位越抽象,分 类就越简单,但更具有本质特征。
景观的同一性
❖ 发生同一性
❖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 组成成分同一性
❖ 结构同一性 ❖ 1.组成结构同一性 ❖ 2.土地结构同一性
第5节 山地综合自然区划
❖ 地带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 经度省性对山地分异的影响 ❖ 山势特征对山地垂直带结构的影响 ❖ 非地带性单位类型 ❖ 山地景观的划分 ❖ 实例
自然区划单位的必要条件
❖ 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 ❖ 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 ❖ 具有一致的整体特征 ❖ 划分的理论依据:区域联系性,即组成区
划单位的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 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然 后再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自然区划
❖ 综合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划分意思是自上而下, 合并则是自下而上
综合自然区划-景观
自然地理区划
❖ 概念: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 划分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 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照区域从属关 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方法。
❖ 意义:在于具体、系统地揭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 规律和组合规律,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综合特征,以便合 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条件,为生产 建设服务。属于区域地理研究的内容。
❖ 概念:由非地带性因素作用形成的非地带 性单位
❖ 特点
❖ 大区 地区 亚地区 州
❖ 大区: ❖ 地区: ❖ 亚地区: ❖ 自然州 ❖ 采用双列系统的依据
单列系统
❖ 带段 国 地带段 省 亚地带段 州 次亚 地带段 区
❖ 带段,地带段,亚地带段,次亚地带段是带段性单 位,为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而国,省, 州,区是省性单位,为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差 异
第6节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 区域与类型
❖ 分类标志及等级系统
❖ 部分区划单位的分类——实践方案 ❖ 1.带的类型 ❖ 2.地区的类型 ❖ 3.地带的类型 ❖ 4.省的类型
第7节 综合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 室内准备阶段 ❖ 1.收集资料 ❖ 2.分析整理资料 ❖ 3.研究地域分异规律 ❖ 野外考察阶段 ❖ 1.野外考察 ❖ 2.政府部门 调查 ❖ 室内总结阶段 ❖ 1.整理与分析数据 ❖ 2.整理标本照片 ❖ 自然区划报告提纲及举例:P119
❖ 带段 ❖ 地带段 ❖省
❖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
❖ 1.区划等级 ❖ 2.对区划的评价 ❖ 3.理论上 突出的特点
第四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景观
❖ 景观概述:区域学派与类型学派 景观既不同于土地分级单位,又与自然区划单位有所
不同
❖ 景观特点 :P105-106
❖ 景观概念:省(州)在发生上最一致的区域,是地 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 自己特有的形态单位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对 比关系与相邻景观区别
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
❖ 界线:是区域划分的具体体现,表明两个相邻的、彼 此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在质上转变的线或带,一般处在 自然综合体特征变化最显著的带段。
❖ 界线是一条龙逐渐变化、宽窄不一的过渡带,具有相 对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固体基础界线明确 ,易确定, 土壤和植物界线往往变化多端,但能用仪器或目视观 察确定,而气候,水文,动物等要素界线则表现模糊, 不能目视,需要专门方法确定
❖ 区划单位是由相邻的不同低级单位合并而成,越是高级区 划单位,所包含的内容就越复杂,在其内有更多更复杂的 低级自然综合体。
❖ 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依据:空间地理规律 ❖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 1:一般性原则 ❖ A:发生统一性原则 ❖ B:相对一致性原则 ❖ C:区域共轭性原则 ❖ 2.基本原则 ❖ A:综合性原则 ❖ B:主导性原则
综合自然区划的方法
❖ 古地理法 ❖ 类型制图法 ❖ 顺序划分法 ❖ 部门区划叠置法 ❖ 地理相关分析法 ❖ 主导标志法
综合自然区划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 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 建立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标志法,
其实质就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相结 合的方法 ❖ 用形式地理学思路研究综合自然区划
❖ 与土地类型学区别:土地类型学属于分级单位面积小,结 构简单,相似性突出,只能代表所属区划单位的某一自然 片段,属于局地地理所研究的内容。
区划
❖ 区域的划分
自然区划 经济区划
行政区划
❖ 广义: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 ❖ 狭义:综合自然区划
❖ 综合自然区划:以空间地理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 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 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照这些地域单位的从 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它着眼于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结构,对自然综合体进行区域划分
❖ 特点
❖ 自然带 自然地带 自然亚地带 自然亚次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自然带: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 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净辐射与热力条件相关 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其是最高级的 地带性区划单位。自然带应该按热量的地域 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
❖ 自然地带:
❖ 亚地带:
❖ 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界线类型:较明显界线;较模糊界线;镶嵌状界线 ❖ 界线的确定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 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 性分异规律拟定的两列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 系统——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 地带性区划单位
❖ 概念:由于地带性因素在地表按纬度分布的差 异,引起与之有关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大致沿 纬线方向延伸而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地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