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区划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 可以发现控制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 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般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以及区域共轭原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 的自然地理区划。
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 这些区划的特点是:
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50年代前 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 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 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
19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地域 划分研究的开始; 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 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 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中国地域 系统研究的先河。
自然地带 亚地带 (28个)
水热组合为基础 土壤(亚类)、植被(群系纲)及土地 利用相同
区划基本单元;确定土地 利用结 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 以1~3表示。
(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 D、我国疆域主要位于东亚大区和亚洲中部大区 范围。 • 东亚大区的特征是具有湿润的季风气候以及由 南向北连续更替的森林地带谱。 • 亚洲中部大区的特征是具有干早气候以及荒漠 草原地带谱。 • 青藏高原高耸于亚洲中部大区的南半部,具有特 殊的气候和地带谱,应视为一个特殊的“亚大 区”,或看作一个独立的大区。 •上述三个大区的大地构造差异非常显著,地势差 异悬殊,大区的界线几乎完全决定于地势界线。
(4)自然州
• A、自然州——是比自然亚地区低级的非地带件单位, 也称为次亚地区。目前 对自然州的研究很不充分。 • B、一般认为,自然州的划分标志是自然亚地区内地质 地貌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他自然特征的变化。 • C、在山地区域划分自然州时应注意山脉的中等组合情 况;在平原区域则应注意沉积物的性质及其分布特征 和气候省性分异。
3.综合自然区划的下限单位— —景观
• 看书P195
图8.4 叠置交替系统示意图
(2)自然地带
• A、自然地带——是次一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通常被视为最基 本的地带性区划单位。 • B、每个自然地带都具有特定的反映地带分异的土壤和植被类型, 从而构成一定的优势景观型。 • C、在地势和构造地貌差异支配下,每一自然地带内部通常形成从 居于该自然地带的景观型和垂直带谱,它们与平地的显域景观型 有所差别,并且不成为优势分布。 • D、自然地带划分的主导标志往往是构成优势景观的显域性土壤 和植被类型,并可以把它们的界限作为自然地带的分界线。在缺 乏上述资料的情况下,往往选用某些气候指标(如温度指标、水 热指标等)作为划界依据。 • 必须注意,气候指标与自然地带关系只是相关关系,因此对指标 的选用要因地而异。例如,在确定华南的地带界线时,温度指标 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西向延伸;在确定华北和东北 的地带界线,水热指标的意义较大,这里的地带界线呈东北—西 南向延伸。
综合自然区划

3、综合自然区划与部门自然区划的关系 两者之间存在差别与联系,综合自然区划是从 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 是从某一个要素进行划分。部门自然区划以自 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自然区划 以部门自然区划为依据。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可以相互转换。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和方法
(五)小结
一条总原则:从源—必须考虑成因、发生、 发展和共轭关系;从众—应考虑其综合性和 完整性;从主—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 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 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 确定区域界线。
二、区划方法
区划原则与相应的区划方法
(二)顺序划分和合并法即类比比较法
包括顺序划分法和合并法两种,顺序划分法 是自上而下的区划法,合并法是自下而上的 区划方法。 自上而下,根据大中尺度地域分异,遵循区 域相对一致原则,从高级到低级依次逐级划 分综合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是从最低等级的区域单位开始, 遵循区域共轭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将 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区域单位。 适合区域范围不太广且土地类型研究较深入 的地区。
一、区划的原则
(一)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单位都是在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 用下的历史发展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体,都 有自己的年龄、发生和发展历史,而历史发展 道路的共同性则使其具有自己的发生统一性特 征。因此,必须以历史为依据,遵循发生统一 性原则。
(二)相对一致性原则
对发生统一性原则的一大补充。在划分区域 系统时,必须注意区域单位内部特征的一致 性,划出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但最大一 致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不同等级来 说,各自的一致性不同。 例如,高级单位自然带的一致性体现于热量 基础的大致相同,次一级单位地区的一致性 体现在热量基础大致相同下的湿润干旱情况 也大致相同。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第六章综合⾃然区划第⼀节综合⾃然区划概述⼀、区划的概念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
⾃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的结果,使地表⾃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
但是,⾃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些⾃然条件差异性较⼩,相似性较⼤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区。
⼈们就是按照⾃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然区划。
⾃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然区划和综合⾃然区划。
部门⾃然区划是以⾃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
综合⾃然区划的对象是⾃然地理综合体,根据⾃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然区划是对⾃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然区划是从⾃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
联系:部门⾃然区划应以⾃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然区划以部门⾃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的不同,⾃然区划中有特种⽬的的⾃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然区划、公路⾃然区划、建筑⾃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和部门⾃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然区划实践应⽤的研究。
综合⾃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然界不同地区⾃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

1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之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3纬度地带性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部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4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5自然带:是地表沿纬线延伸的宽阔部分,在其范围内有大致相同的辐射净值及与热力条件相关的基本相同的自然地理过程,如:风化过程,成土过程,地貌过程等。
6地带段:地带与国叠置后的第二级带段性单位,是国内次一级的、水热对比关系相对一致的区划单位。
7显域性:把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8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一区域中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分布格局,包括质的对比关系和量的对比关系。
9相: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和一个植被群从德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10地方:一些在地理上和发生上有联系的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的高级土地单位。
11微域性:是由于受小地形和成土母质的影响,在小范围内最简单的自然地理单元既重复出现又相互更替或呈斑点状相间分布的现象。
填空1地方性分异规律:系列性、微域性、坡向性2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3综合自然区划的一般性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4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的类型:较明显界限、较模糊界限、镶嵌状界线5土地评价常用的定量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6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相(立地)、限区(土地单元)、地方(土地系统)。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1. 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理特征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其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对于理解国家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反映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地域特征。
该方案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生态、土壤类型等多重自然要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分区。
新方案不仅提升了区划的精度,还注重了不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关联性,为我国的自然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首先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历史沿革和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当前区划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接着,详细介绍了新方案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对各区划单元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还讨论了新方案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遥感(Remote Sensing)数据,结合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出一个新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资料收集与整理:收集国内外有关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文献,整理和分析已有的区划方案,明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GIS技术与遥感数据分析:利用GIS技术和遥感数据,对中国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区划指标,构建区划模型。
(3)实地考察:在关键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验证和修正区划方案,确保区划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综合分析与区划方案制定: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多种自然要素,结合中国地理特点,提出一个新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5)区划方案评价:对新提出的区划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并与现有区划方案进行对比,以验证其优势。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

主导标志与分异因素的关系 地理相关分析,确定主导标志及分界数值区间
分区与分界的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顺序划分(自上而下)
热量带界线
11 2 4 5 3 6
地带/亚地带
11
自然地理区 2
4 5
3 6
地区
12
自然大区界线
自然州
12
自然省
① 根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 ② 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叠置,划定地区单位; ③ 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 ④ 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
⑤ 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
⑥ 自然州内继续划分………直至自然地理区
合并法(自下而上)
Ⅰ
Ⅱ
Ⅲ
a
b
1
c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d
e
a: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 b: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土地类型(1,2,3); c:去掉相邻同一土地类型的界线; d.e: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区分地域差异,划定自然地理区 (Ⅰ、Ⅱ、Ⅲ) ……
第四章 综合自然区划
概念与特点 原则与方法 等级系统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自然界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高低有别、复杂程度不一、特征不 同但彼此有联系的地域单位组成的复杂和多级别的镶嵌体系。
区划:区域的划分。包括自然、经济和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部门的、综合的 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依据,根据一定区域综合自 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每个区 划单位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 域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
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⑥区划单位的命名采用自然地理特征表述法。
缺陷:
①等级单位过多,应用不便。
②命名的名称过长,不便记忆和应用。
③区划单位的具体界限分歧大,争执较多。
3、简述1959年中科院自然区划委员会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缺点。
或《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有什么特点?其不足是什么?
优点:①吸收了比较先进的自然区划理论和一定的自然区划经验。
②该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
③实践性强、目的性明确。
④首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
⑤在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不足:①区域等级单位过多,实际应用不方便。
②区域单位命名,在高级单位中没有冠地理位置。
③自然地带名称过长,不便于记忆与应用。
④各级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较大,争执过多。
4、你是如何进行“广东省综合自然区划”的?以“广东省综合自然区划”为例,简述其方法、步骤。
本题此答案仅供方法、步骤的参考,具体内容依个人发挥,合理即得分:原则: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方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等级系统:采用统一单列系统。
命名:地理位置与区域主要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列命名法。
5、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历史检验法)。
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比区划法)。
区域共扼原则——类型制图法。
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选置法(图幅叠合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网格分
析法)。
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