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综合自然区划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 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

宜昌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城区人口2030年达300万2013年03月03日05:39荆楚网-湖北日报唐宜贵我要评论(4)字号:T|T城市职能:●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国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及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交通及流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心城区常住人口:2015年 200万人2020年 226万人2030年 302万人生产总值:2015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中心城区建设用地:2015年 200平方公里2030年 302平方公里城市组团:西陵组团、伍家岗组团、点军组团、小溪塔组团、猇亭组团、白洋组团、坝区组团龙泉组团、鸦鹊岭组团、安福寺组团、顾家店组团、红花套组团、高坝洲组团解读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宜昌将再建5座跨江大桥 3条轨道交通线路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市级行政中心建在伍家岗解读20年后宜昌:形成1个特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增七家医院市民就医更方便规划45处福利设施宜昌新增四处市级文体设施五处区级文化中心湖北日报讯(记者唐宜贵、通讯员淡争燕、蔡钧庭)昨日获悉,《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获得省政府批准。
到2030年,该市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 300平方公里以内。
获批的该市城市总规称,宜昌中心城区将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空间结构。
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以柏临河、桥边河、黄柏河、清江、玛瑙河为垂江发展轴线,实现城市组团的纵深拓展。
组团共有13个,分别是西陵、伍家岗、点军、小溪塔、猇亭、白洋、坝区、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红花套、高坝洲组团等。
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宜昌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以法律形式固定的宜昌城市总规,通过13个组团构成一座全省独一无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极具个性色彩,全国少见。
他说,宜昌组团式城市,组团与组团间是通过生态廊道分割、用快速交通系统连通的城市格局。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_企业报告(业主版)

2022-04-29 2022-10-20
(2)其他工程服务(7)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TOP2 TOP3 TOP4 TOP5 TOP6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宜昌市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宜昌滨江地区 风貌管控规划成交结果公告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宜荆荆 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中标(成交)结 果公告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宜昌市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宜昌市轨道交 通线网规划(2022-2035 年)中 标(成交)结果公告
目标单位: 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报告时间:
2023-02-12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宜昌市地理信息和 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宜昌市地理信息和 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宜昌市地理信息和 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和督查技术项 宜昌大成测绘有限
目成交结果公告
责任公司
150.0 119.7 89.6 44.9 19.8
2022-04-21 2022-05-16 2022-05-16 2022-06-14 2022-03-08
宜昌市地理信息和 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一)规划编制背景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
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
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
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

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宜昌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5.27•【字号】宜府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5.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的通知宜府发〔2021〕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2021年5月27日宜昌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鄂政发〔2020〕2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宜昌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共抓长江大保护,筑牢三峡生态屏障,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为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推进“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长江中上游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底线思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生产生活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开发建设不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的通知-宜府办发〔2020〕24号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宜昌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6月12日宜昌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施方案根据《自然资源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116号)、《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总体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政办函〔2019〕63号)精神,为做好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一)总体目标。
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土调查成果和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成果,对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直接开展确权登记之外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江河湖泊、生态功能重要的湿地、森林等具有完整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以及全民所有单项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逐步实现对水流、森林、山岭、荒地以及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等国土空间内的自然资源登记全覆盖。
(二)具体目标。
清晰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划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边界。
推进确权登记法治化,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等提供基础支撑和产权保障。
宜昌市西陵分区规划样本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分区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分区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规划结构及用地布局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综合交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园林绿地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城市设计引导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概况一、规划编制背景与技术路线(一)规划编制背景宜昌市历史上编制过多次城市总体规划,最近一次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年)199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批实施,对宜昌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完成,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宜昌市自身发展以及在区域中的地位都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对1992版总体规划的修编,从规划政策方面对未来发展作出整体把握。
湖北省建设厅于2004年批准宜昌市对上版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对于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背景因素有如下方面:第一,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明确了今后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规划要立足宜昌实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十六大之后,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发展原则。
城市规划涉及城市中多方面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第三,近年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规划和措施”等相关战略。
“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是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推动,二是要依靠中部地区的自我努力。
在“中部崛起”的大目标之下,具有发展优势的城市和地区将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
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有机会通过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宜昌是中部地区独具特色,较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具有无可替代的区位和较好的发展条件,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机遇期,在国家梯度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提出的有关土地和城市规划的政策。
主要包括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编制和审批,加强资源、环境和生态要素的研究与保护,建设节约型城市。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4-2030年)

宜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年)(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第一节公园绿地规划 .............................................................................................................................................................................................................................................................................................................................................................第二节生产绿地规划 .............................................................................................................................................................................................................................................................................................................................................................第三节防护绿地规划 .............................................................................................................................................................................................................................................................................................................................................................第四节附属绿地规划 .............................................................................................................................................................................................................................................................................................................................................................第五节其他绿地规划 ............................................................................................................................................................................................................................................................................................................................................................. 第六章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规划...................................................................................................................................................................................................................................................................................................................................................第一节城市特色塑造 .............................................................................................................................................................................................................................................................................................................................................................第二节特色公园塑造与旅游资源整合..................................................................................................................................................................................................................................................................................................................................第三节山体保护与利用..........................................................................................................................................................................................................................................................................................................................................................第四节水体保护与利用..........................................................................................................................................................................................................................................................................................................................................................第五节绿色廊道建设 .............................................................................................................................................................................................................................................................................................................................................................第六节道路绿化规划 ............................................................................................................................................................................................................................................................................................................................................................. 第七章树种规划...........................................................................................................................................................................................................................................................................................................................................................................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第二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第十章防灾公园绿地规划........................................................................................................................................................................................................................................................................................................................................................... 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 第十二章保障措施与实施建议................................................................................................................................................................................................................................................................................................................................................... 第十三章附则............................................................................................................................................................................................................................................................................................................................................................................... 附录:主要相关各表....................................................................................................................................................................................................................................................................................................................................................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保护和改善宜昌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助推宜昌市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在此基础上,再以植被类型为主要指标,气温为辅助指标进行划分,通过这两个指 标将宜昌市划分为 14 个亚地带。
所以宜昌市的自然地域系统划分为 2 个地形区、5 个自然地带、14 个自然区。
二、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简称自然区划(狭义的),它的对象是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动物界等多种自然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它不是 原始的纯自然综合体,而是经过长时期发展变化并且受到人为因素深刻影响的自然综合体。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区域及其在空间的组合,而不是自然综合体的个别要素。区划工 作必须按照自然综合体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划分地域为不同等级系统的自然区 域单位。自大规模开展区划研究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上,探讨了区 划的方法,并指出:叠置法、主导因素法、分级区划法等为常用的区划方法,甚至有学者将区划 方法等同于单位等级系统。自然区划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区划单元划分方法和区划单元边界 界定方法。区划单元划分方法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和“自下而上”的聚类法。区 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包括主导因素法、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以及景观制图法等。本次 自然区划的制作以主导因素法为主。
宜昌市综合自然区划
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李德寿 2013210134 刘目兴
宜昌市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李德寿 2013210134
一、区域选择
地理位置: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山区向江 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地跨东经 110°15′~112°04′、北纬 29° 56′~31°34′之间,东西最大横距 174.08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180.6 公里。版图面积 21084 平方公里。东邻荆州市和荆门市,南抵湖南省石门县,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 农架林区和襄阳市。“宜昌”之名始于东晋,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后历宜昌专员公署、宜 昌地区等行政建制,于 1992 年形成辖县的市(地级市)体制。到 2001 年辖三市(宜都市、 当阳市、枝江市)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总人口 415 万人,国土面积 2.1 万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4249 平方公里,截止 2013 年年底,建成区面积达 150 平方公里,市区 户籍人口 120 万人。宜昌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长江航线、3 条铁路、5 条高速 贯穿辖区。三峡大坝,葛洲坝等水电设施是辖区经济的有力支撑。综合实力多年连续位居湖 北第二位。由于特殊的经济地理区位,也被称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7
土壤特征:宜昌属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6~18℃,多年平均 降水量983~1406mm。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势起伏大,水系发育充分。形成黄壤、 黄棕壤和棕壤、红壤4个地带性土类以及紫色土、石灰(岩)土、潮土、(山地)草甸土和 水稻土5个非地带性土类,其中黄壤、黄棕壤和石灰岩土的面积较大,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积 的61.34%,红壤和草甸土的面积很小,共占宜昌市土壤面积不到1%。
1
植被特征:全市植被良好,森林资源居全省第二位,覆盖率为 48.5%。宜昌市森林资 源丰富,生物种类呈多样性。全市林业用地面积 2203 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 70%,森林覆 盖率(不含灌木林)达到 55.3%,活立木蓄积量 3986 万立方米。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为主,并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混交林以及灌草丛分布。
参考文献:
[1]陈瑶. 马山县综合自然区划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2]刘卫东. 江汉平原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J]. 地理学报,1994,01:73-83. [3]黄秉维.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初步草案[J]. 地理学报,1958,04:348-365. [4]黄秉維. 中国綜合自然区划草案[J]. 科学通报,1959,18:594-602. [5]全石麐 ,李克煌. 河南省综合自然区划问题的探讨[J]. 开封师院学报,1964,01:108-123. [6]王传琛 ,熊振. 浙江省综合自然区划新方案[J].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1986,02:240-247. [7]刘闯. 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J]. 地理研究,1986,02:47-56. [8]杨勤业,郑度. 横断山区综合自然区划纲要[J]. 山地研究,1989,01:56-64. [9]张绪良. 山东省惠民县综合自然区划研究[J].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02:80-82+94. [10]杨子生. 《云南省综合自然区划》评介[J]. 地理学报,1993,03:284-285. [11]赵焕庭. 南沙群岛自然区划[J]. 热带地理,1996,04:304-309.
宜昌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由于地形的差异, 导致宜昌市境内出现由东向西的水热等区域组合的差异。宜昌市自然地域系统的划分遵循地 带性原则,即按照地形差异,土壤特征,植被类型加以划分。
① 以海拔 500 米为界线,作为划分地形区的主要指标,通过这个指标将宜昌市划分为 两个地形区:鄂西山地区和江汉平原区
ⅠBc 山地石灰岩土针阔混交林亚地带
ⅠCa 山地黄壤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
ⅠC 山地黄壤地带
林亚地带
ⅠCb 山地黄壤针阔混交林亚地带
ⅡAa 平原黄壤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
林亚地带
ⅡA 平原黄壤地带 ⅡAb 平原黄壤针阔混交林亚地带
ⅡAc 平原黄壤季风常绿阔叶林亚地带
Ⅱ 江汉平原区
ⅡAd 平原黄壤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地带 ⅡBa 平原黄棕壤针阔混交林亚地带
2,要学会与人合作。刚开始在制作自然区划图的时候需要寻找大量的数据,而且这些数 据很多还是在网上找不到的数据,导致进度非常慢,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找到一些能寻找 有效信息的网站去下载数据,然后在制图的时候遇到技术问题就去请教别人,自己会的就教 下别人,这样大家的进度就都很快。多与别人合作,自己也能得到很多好处。
地形特征:宜昌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地处鄂西山区与江汉平原交汇过渡地带。山 区占 67.4%,丘陵占 22.7%,平原占 9.9%。宜昌地形复杂,高低相差悬殊,山区、丘陵、平 原兼有。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和夷陵区西部为山区,夷 陵区的东部、当阳、远安、宜都等县(市、区)为丘陵,长江、与清江和与沮漳河交汇两侧 的枝江、当阳、宜都等县(市)的部分区域为平原。
ⅡBb 平原黄棕壤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
ⅡB 平原黄棕壤地带
交林亚地带
ⅡBc 平原黄棕壤季风常绿阔叶林亚地
带
3
三、制图过程
1、在“地理空间数据云”上下载宜昌地区的 DEM 数据。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 台”上搜索相关宜昌的数据,如:气象数据、温度带图、地形图、植被图等。在中国知网上 寻找宜昌地区土壤类型数据。
2
Ls1
地形区
Ls2
自然地带
Ls3
自然区
ⅠAa 山地黄棕壤针阔混交林亚地带
ⅠAb 山地黄棕壤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
ⅠA 山地黄棕壤地带
交林亚地带
ⅠAc 山地黄棕壤常绿阔叶林亚地带
ⅠBa 山地石灰岩土寒温性针叶林亚地
带 Ⅰ 鄂西山地区 ⅠB 山地石灰岩土地带 ⅠBb 山地石灰岩土常绿阔叶落叶阔叶
混交林亚地带
2、整理数据,利用 ENVI、Arcgis 等软件分别制作相应的图层。
图 1 地形区
4
图 2 土壤类型
图 3 植被类型
5
3、将做好的各个图层在 Arcgis 里面叠加在一起,以地形区图为底图 4、将叠加好的图层进行整理、修改,制作成最终的成果图
6
四、感想与体会
1, 专业软件要勤加练习。在制作这个自然区划图的时候要使用到我们地理专业的 Arcgis、 ENVI 等专业软件,但是这些软件还是在大一的时候学习过,之后就没怎使用,所以在制图 之初,大部分操作步骤都忘掉了。后来在慢慢地尝试之后才记起了一些制图的步骤,这告诉 我在平时也要加强专业软件的学习,并勤加练习,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