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第3.1章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区域1. 气候带区划:按照不同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在这三大气候带之内,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极地气候、寒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四种气候类型。
2. 植被区划: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类型,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亚北极带植被带、北针叶林带、草甸带、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等多种植被区。
3. 地貌区划:根据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将地球划分为高山地区、高原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盆地地区、台地地区等多种地貌类型。
4. 土壤带区划: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产生的影响,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如红壤区、黄壤区、黄土区、黑土区、盐渍土区等。
二、人文地理区域1. 人口区划:根据人口的分布密度和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人口稀少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两大人口区域,人口稠密地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城市聚集区和城市化带。
2. 文化区划: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东方文化区、西方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等。
3. 经济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不同,将地球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地区、农业区、矿区等多种经济区域。
4. 政治区划:根据国界、行政区划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政治区域,如欧洲政治区、非洲政治区、亚洲政治区等。
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针对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归纳。
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问题,对于地球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

第三章项目区位环境分析3.1项目区位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3.1.1行政区划镇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冀,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
自古以来一直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口岸,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
镇海港是宁波港的主要组成部分,港口年吞吐能力超过1200万吨,并拥有我国最大的5万吨级液体化工专用泊位。
镇海区现辖二镇四街道,陆地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1公里,户籍人口近23万人。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贯通、舟山连岛大桥从镇海登陆以后,将从根本上打造镇海全新的区位格局,镇海将全面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
镇海农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快工作重心转移,推进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生态型发展转变,着力、构筑都市农业体系、生态绿色体系、农村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3.1.2自然地理镇海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是宁波市的北大门。
区辖蟹浦、九龙湖两个镇及招宝山、蛟川、骆驼、庄市四个街道。
招宝山位于镇海城东北部,古称侯涛山,又名鳌柱山。
侯涛即由“波涛汹涌,惊浪拍天”得名;鳌柱皆因山巅原建有“插天鳌柱塔”;招宝则是“南舶所经,百珍交集”,寓有“招财进宝”之意。
招宝山南北长0.6公里,东西宽0.32公里,占地22.6公顷,最高点海拔80.2米。
镇海城区是个水网密布的老城区,内城河由西向东蜿蜒交错,贯穿整个城区。
由于内城河连接中大河,河床呈东高西低走向,平时只能用关闭闸门来保持水位,多数时候河水成为死水。
镇海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境内平畴沃野,物产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
无霜期长,冬夏季风交替出现,春秋季节有海陆风环流发生。
无风沙现象年平均气温16.3度,年平均降雨量1400mm。
3.2项目区位经济发展状况2010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突破年、项目推进落实年、城市管理服务年”活动为载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整理课件
自然区划定义
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自然特征不相似的 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 而对各自然区级系统。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
整理课件
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
整理课件
3.类型制图法
❖ 类型制图法是根据土地类型单位的对比关系 进行区划的方法。
整理课件
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 部门区划图叠置法: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 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 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把各 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 或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 这并非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 充分分析比较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 定界线。
整理课件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 1.古地理方法 ❖ 2.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 3.类型制图法 ❖ 4.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 5.主导标志法
整理课件
1.古地理方法
❖ 这种方法是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 考察,并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 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 区域逐级分异产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 出不同性质和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不同等级的区 域单位,应体现出它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同一 等级的各个区域单位,应体现出各自的综合自然特 征在发生条件方面的差异。
整理课件
❖ 地理相关分析法: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 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① 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和专门地 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的工作 底图上;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 其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 素组合图;③在此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 划分。
综合自然地理

8人地关系:一是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二是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分布。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9或然论(人地相关论):人类的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历史、心理)的复合体,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某些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生理适应能力,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10负熵:就是对物质系统有序化、组织化、复杂化状态的一种量度,表示对熵的抵消。
1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地理学为基础,以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特征,即着重研究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变化发展规律。
2耗散结构:任何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不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还是地理的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
(1)海陆分异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前提条件; (2)海陆相互作用是经度地带性发生的必要条件;
(3)经度地带性是在海陆分异的背景上产生的一种非地带性分异; (4)地球内能是导致海陆分异的主导因素。 3、海陆分布的基本特征
(1)地球上海陆面积对比差异大;
(2)海洋和陆地在地表各个纬度带分布不均; (3)各大陆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略呈倒三角形;
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而维持的一种空间或时间的有序结构,随着外界的输入而不断地变化,并能进行自组织,导致体系本身的熵减少。
3生态效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不会百分之百地被逐级输送,而是按照一定的转化效率,沿着食物链,在各营养级上逐级明显下降,这个转化效率就称为生态效率。 在生态系统中,生态效率平均约为10%。
自然区划

中国地域分异的特征
一.水热条件变化引起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决定因素:纬度位置、距海远近和地形 2.水热分异的指征:干燥度
二.大地貌的分异特点
1.第一级阶梯:自然地带自北而南有规律更替 2.第二级阶梯:自然地带东西变异明显 3.第三级阶梯:自然地带表现为在垂直高度变 化的基础上叠加了水平地带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区划
第一节
自然区划基础
一.自然区划的目的与内容
1.区划的目的 通过自然区划,以便了解全国各地自然界的 基本概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对中国生 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 从而为充分利用、改造各地的自然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2.区划的内容 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结构、发生、 发展规律、地域差异及其利用改造途径。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 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和1个高 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 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 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 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 和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二.自然区划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发生学原则 4.区域共轭性原则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
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自然区划的依据和特点
• 自然区划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包括从最
高级的地理壳到最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一系列 不同级别的自然地域单位。 • 通常,一个高一级的单位,往往包含若干个性质与结
构相似的低级单位,它们可以合并成高一级单位;而同一 等级的若干个单位之间又总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正是因 为这些差异而被划分开来。
5、顺序划分法
• 顺序划分法即“自上而下”的区划法。
• 这种方法先着眼于地域分异的普遍规律,按 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轭性划分出最高级 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 P102 图3.1 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区划的一种示意
图式。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11 2 4 5 3 6
热量带界线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区划方法的运 用
• 具体进行区划时,对每一个自然地理区域都可以采用 “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结合这两种方法。
• “自上而下”通常采用地理相关法和主导标志相结合 的方法来进行。通过对地域分异各种因素的分析,在大 的地域单位内从上至下或从大至小揭示其内在的差异, 逐级进行划分。 • “自下而上”是通过连续的组合、聚类,把基层的较 简单的自然地理区域合并成为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地域。 主要在土地类型制图的基础上,把地域结构上和发生上 有空间联系的相毗连的地域合并起来,成为具有完整地 域结构的各个区域。
• 按照特定的目的,自然区划有各种实用区划,如公
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 实用区划的特点是自然、技术、经济三方面的有机
结合,目标明确,实践用途大,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 1958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先后制
定了我国综合自然区划和气候、地貌、水文、潜水、
土壤、植被、动物地理等部门自然区划方案,起到了
综合成果,是反映对自然地理环境认识程度和衡量自
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发展
一、自然区划的概念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根据不同的区划对象 分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和自然区划等类型。 自然区划就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 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 的一致性,逐级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 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
地区
12
自然大区界 线
① 根据大尺度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 和大自然区(11:热量带界线,12:自然大区界线); ② 热量带和大自然区相互叠置,得出地区一级单位 (如图中2);
图6.1自上而下逐级划分法图示
地带、亚 地带
自然地 理区
11 2 4 5 3 6
自然省
12
自然州 ③ 划分地带、亚地带(如图3); ④ 划分自然省(如图4); ⑤ 划分自然州(如图中5); ⑥ 划分自然地理区(如图中6)。
研究方法。
二、自然区划的类型
• • • 按照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可以分为综合自然区
划和部门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从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景观的一致
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
部门自然区划只考虑自然环境的某一部分或是要
素,如大地构造、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等,
分别形成大地构造区划、பைடு நூலகம்候区划、水文区划、植被 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等 。
2、主导标志法
• 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自
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化定区界的依据,并且同一级区
域单位基本按同一标志划分。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 的常用方法。 • 每一个区域单位都存在自己的分异主导因素,其是 一组相互联系的标志和指标,人们可从中挑选出具有 决定意义的某一主导标志来。 • 主导标志法并非只注意某一主导标志而忽视其他标
③在此基础上逐级进行综合自然区域的划分。
• 地理相关分析法是目前区划工作中运用较广泛的一种区 划方法。如果与叠置法相配合使用,会得到较好的效果。
4、古地理法
•
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并借 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 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并根据自然区域逐级分异产 生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划分出不同性质和不同 等级的区域单位。 • 区域单位的古地理研究是阐明区域分异历史过程的 最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应用这种方法仍缺乏成熟的 经验,特别是在古地理资料缺乏的情况下困难更大。 所以一般地把古地理法作为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一种必 要的辅助方法。
志,标志的指标也并非千篇一律。
3、地理相关分析法
• 这是一种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文献资料以及统计资料对 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相关分析后进行区划的方 法。
• 大致步骤如下:①选定区划所需的有关文献资料、统计 数据和专门地图有关内容等材料,并标注在带有坐标网格 的工作底图上; ②对上述资料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并按照其相关关系的 密切程度编制出具有综合性的自然要素组合图;
和差异性”,才具有自然区划的意义。
• 自然区划和土地分级同属于地域个体单位的划分。
• 二者的不同是所划分的单位等级不同。一般说来,大 范围自然区域的划分属于自然区划的研究范畴,小范围自 然地段(土地分级单位)的划分属于土地类型研究的范畴。 • 总之,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揭示等级较高的地域个体
单位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它需要以地域分异的一般规律
• 必须全面考虑构成环境的各组成成分和其本身
综合特征的相似和差别,挑选具有相互联系的指标
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
4、主导因素原则 • 主导因素原则强调选取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
的某一主导标志来作为确定区界的主要根据,并
且特别强调按统一指标进行某一级分区。
• 抓主导因素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
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一两个起 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分 自然区域的依据。
• 自然区划的依据:相似性和差异性、区域的联系性。
• 区域的联系性:主要是指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 各低级单位具有统一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 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
• 任何一个区划单位必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具有统一的发生学联系 具有完整毗连的空间 具有相对一致的整体特征
• 只有在发展一致和空间完整前提下的“相似性
基本原则
•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具体运用地域分异因素和地域分异规律去进行分区
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区划原则: • • 综合分析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4、综合分析原则
• 任何自然区域都是由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
整体。
• 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地理要
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6、合并法(类型组合法)
• 合并法又称“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这种方法是
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轭
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 位。在实际工作,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 础上进行的。
• P102 图3.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图6.2自下而上逐级合并法图示
• 可以把常用的区划原则分为两大类:一是区划 的一般原则,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考虑的原 则;二是区划的基本原则,这是综合自然区划所 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般性原则 1、发生统一性原则
任何区域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 进行自然区划必须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以形成该区域单位整体特性的发展史为区划的前提。 • 遵循上述原则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自然区划划分出来的必须是具有个性的、区域上 完整的自然区域,称之为区域共扼性原则。
• 区域共轭性产生于区域单位空间不可重复的客观 事实。任何一个区域单位必然是完整的个体,不可 能存在着彼此分离的部分。
• 根据这个原则,尽管山间盆地与其邻近山地在形 态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但必须把两者合并为更 高级的区域单位。 • 同理,尽管自然界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特征很类似, 而彼此隔离的区域,但不能把它们划为一个区域单 位。
• 主导因素原则和综合分析原则并不矛盾。地域分异因
素固然非常复杂,但仍可以区分出主导分异因素。
• 采用综合分析原则,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相互联
系的标志后,还可以再从中挑选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
导标志。因此,也可称为:综合性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
相结合原则。
• 上述各项区划原则是相互补充的,可以把它们 归结为一条总原则,这就是:从源、从众、从 主的原则。 • “从源”指必须考虑成因、发生发展和共轭关 系; “从众”是指必须考虑综合性和完整性;
“从主”是指应考虑其典型性、代表性。
二、自然区划的方法 1、部门区划叠置法
这种方法采用重叠各部门区划(气候区划、地貌区 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 单位。
把各部门区划图重叠之后,以相重合的网络界线或 它们之间的平均位置作为区域界线。当然,这并非 机械地搬用这些叠置网格,而是要在充分分析比较 各部门区划轮廓的基础上来确定界线。
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学习目标:
• 理解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 掌握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了解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和各级各类区划单位
• 理解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三章自然区划思考讨论题:
1、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及其依据和特点。 2、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 3、自然区划的方法。 4、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之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组 成特征。 4、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之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组 成特征。 5、综合性(单系列)区划单位及其等级系统。 6、景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7、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山地自然区划。 8、如何开展自然区划调研和编写报告。 9、根据自己家乡自然地理特征,利用所学知识,阐述 述自己家乡(省级或地市级)自然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