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合集下载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 可以发现控制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 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般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以及区域共轭原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 的自然地理区划。

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 这些区划的特点是:

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50年代前 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 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 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



19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地域 划分研究的开始; 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 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 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中国地域 系统研究的先河。
自然地带 亚地带 (28个)
水热组合为基础 土壤(亚类)、植被(群系纲)及土地 利用相同
区划基本单元;确定土地 利用结 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 以1~3表示。
(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和流域划分一、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主要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华南丘陵地带、西南高原、青藏高原和新疆盆地等九个大区。

1. 东部沿海平原:东部沿海平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经济发展区。

2.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食产区。

3. 东北平原:东北平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该区地势平坦,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产区。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包括陕西、山西、河南等省份。

该区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中国的旱作农业区。

5.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

6. 华南丘陵地带:华南丘陵地带位于中国南方,包括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份。

该区地势起伏,气候湿润,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热带农业区和旅游胜地。

7. 西南高原:西南高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等省份。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多样,植被丰富,是中国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8.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部,包括青海、西藏等地。

该区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和水源涵养区。

9. 新疆盆地:新疆盆地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等地。

该区地势低平,气候干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油田区。

二、中国的流域划分中国的流域划分主要分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西江流域等八大流域。

1.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流域,涵盖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和下游的湖北、上海、江苏等省份。

长江流域地势起伏,水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航运区。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第十章自然地理区划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区划:区、带、地区、地带、省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4. 顺序划分法——“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 → 进而划出主导标志 → 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 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 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分为两个带(高原寒带、高原温带)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七、1985 , 赵松乔-《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三个大区,7 个自然区,33个自然副区
八、赵济-《中国自然地理》 a、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东部季风区(46%)、西北干旱区(27.3%)和青藏高原区 (26.7%)
中国三大 区
I2
I1
图:自然区划等级系统逐级划分图式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5、 合并法——“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类型制图法) A、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 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 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 级单位。 C、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 进行的。图2是合并法的一种示意图式。
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
3、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三、1958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光、热、水分、 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 个自然省 ------------1986修改 四、1961年,任美锷、杨纫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 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分为8个自然区(东北、华 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古、西北、青藏),23个自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

中国植被自然地理区系划分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植被。

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中国的植被可以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区系:北方针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和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

一、北方针叶林区北方针叶林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这个区域的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这里的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松树、落叶松和云杉等。

这些针叶树适应了北方严寒的气候条件,具有很好的抗寒性能。

二、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华北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落叶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梧桐树、榆树和枫树等。

这些落叶阔叶树在秋季会落叶,为地面提供了丰富的落叶层,有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和保护地下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岭南亚热带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炎热湿润,四季如春。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南洋杉、榕树和竹子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绿叶,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地。

四、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

这个区域的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

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如柚木、铁皮石斛和荔枝树等。

这些常绿阔叶树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迅速,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为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五、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区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区。

这个区域的海拔高,气候寒冷干燥。

植被以高山嵩草和其他草本植物为主,如藏蓝、藏羚羊茶和灌木等。

这些植物能够适应高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草甸生态系统。

六、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西北干旱荒漠草原区分布在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宁夏等地。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自然地理区划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而进行的划分工作。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多种自然资源。

在地理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下,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划被划分为七个主要区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台湾地区。

下面将对这些区域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而闻名。

这个区域的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候较为干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等地。

这个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季节分明,年降水量相对较少,以河北平原为主要特点。

同时,华北地区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

这个地区是我国发达的沿海经济带,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中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和广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貌起伏,山脉、湖泊众多,气候湿润,物产丰富。

中南地区也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貌多样,有大片的高山、深谷和河流,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

西南地区以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和种类多样的动植物资源而著称。

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横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省区。

这个地区地势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草原和沙漠较为常见。

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煤炭资源产地。

台湾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岛屿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海域。

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多样。

此外,台湾还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简要介绍。

这些区域的划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研究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通过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

中国地图|三大自然分区与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四大地理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

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全国的40%,其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居住在东北的满族、朝鲜族等。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本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汉族占大多数。

区内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其人数5000多万,主要分布在桂、云、贵、川、湘、琼等地,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的西北部。

这一地区国境线漫长,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

本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面积的30%,人口约占全国的4%,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西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青藏地区: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

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

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

自然地理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

Ⅳ.华南地区 Ⅳ1台湾 Ⅳ2雷州半岛与海南岛 Ⅳ3南海诸岛 Ⅳ4岭南丘陵和平原 Ⅳ5滇南间山宽谷
2、西北干旱区 Ⅴ.内蒙古地区 Ⅴ1内蒙古高原 Ⅴ2大兴安岭南部与阴山山地 Ⅴ3鄂尔多斯高原与河套平原 Ⅴ4西辽河平原与燕山北侧黄土丘陵台地
Ⅵ.西北地区 Ⅵ1阿尔泰山与邻近山地 Ⅵ2准葛尔盆地 Ⅵ3天山山地 Ⅵ4塔里木盆地 Ⅵ5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我国现采用三级区划: 一级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 区,青藏高原区。 二级区即自然地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 华中、华南、内蒙古、西北、青藏7个自然地区。 三级区即自然副区: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 副区。
1、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温带冷湿性的森林、森林草原景观, 耕作制为一年一熟。克服低温、冷害,保护森林 是开发利用自然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2、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是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夏绿林、森 林草原景观。土地利用以二年三熟为主。春旱、 水土流失及土壤次生盐渍化是自然环境中的主要 问题。
3、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是湿热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北部 混有落叶阔叶林。提高复种指数、改良土壤、发 展林业等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华中地区的西 部地形复杂。自然界的垂直分带显著,不少地区 或由于旱季明显,或由于日照时间偏短,或由于 气温略低,使在水热状况组合的特征上同本区东 部有不少差异。
3、青藏高原区 Ⅶ.青藏地区 Ⅶ1东喜马拉雅南麓 Ⅶ2藏东川西山地高原 Ⅶ3青东南川西北高原 Ⅶ4藏南山地与谷地 Ⅶ5藏北高原 Ⅶ6昆仑山地 Ⅶ7祁连山地与阿尔金山 Ⅶ8柴达木盆地
中国三个大区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自然地区和自然副区的划分
一、自然区的划分 在上述三大自然区的基础上,将全国进一步 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 内蒙古、西北、青藏 自然地区是根据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组合大致 相同,区域气候的成因基本相似,土壤、植被、 土地利用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而划分的。同一自 然地区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的方向基本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
文章结构导图
●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
●具体进行区划
⏹三个自然区
⏹第一级单位
◆热量的地域差异
◆湿润情况
⏹第二级单位
◆代表性的土类、植被
⏹第三级单位
◆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
●区划的作用
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
与分布的规律性。

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
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

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
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

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
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
四、地形
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

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

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
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第三,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按综合自然区划来规划农业、林业等试验机构及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机构的布局,可以避免偏倚,拟定出比较恰当的方案。

第五,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往往牵涉到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自然界的变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根据区划单位来进行研究、计算和规划。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