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合集下载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双列等级系统构成示意图
2.单列系统
含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的区划单位。 理论依据:根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综合性区划单位,并按其从属性关系建立统一的等级系统。 基本观点: 支持者:黄秉维、任美锷等
基本观点:
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应当反映客观存在的两类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域分异规律,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从综合的观点出发,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应当综合反映地域分异的规律性,划分完全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建立完全综合性的单位等级系统; 单双列系统并不互相排斥、截然对立,在一定意义上讲双列系统中的“联系单位”相当于单列系统中的区划单位,所以联系单位不是次要的,是主要或基本的单位; 双列系统可以作为得出综合性地域单位(联系单位)、建立单列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步骤。
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定义:根据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联系形 成的一定的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特征: ①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二重性 空间结构 等级单位系统: 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1.大区
定义: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单位,往往占据大陆的巨大部分。它与基本的大地构造地势单元相对应,并有特定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 划分: 主导标志法 非地带性属性
(2)划分标志:
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找出主导标志。 通常选取的主导标志是综合性气候特征及其指标参照其他自然标志。 自然带划分图式 寒带、亚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
前苏联土壤生物气候区划
∏.O.马克耶夫
苏联地理简明百科辞典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综合自然区划
寒(极)带
寒 带
极 带
亚极带
03.
便于推广农业生产经验,协调农业耕作制度,因地制宜。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B.Fe++C.Ca++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

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

A.植被B.土壤C.气候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

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 C.Ca++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

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

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祥解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祥解
2、广义理解地带性分异规律 3、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
和统一指标进行区别 4、主要按水平地带性因素的地域差异划分 5、重要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界线 6、区分出青藏高原,使之并列于三大区 7、阐明气候上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以及
亚热带性在我国特别发达
1、区划等级单位过多,实际应用不方便 2、区域单位命名易产生歧义,名称过长不
以非地带性特征为主(3个)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
以热量为主: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 带、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
在热量带基础上的按水分条件划分:
湿润
半湿润
自然地区和亚地区
半干旱
(对有些地区进一步分东部及西部亚地区)
干旱
以生物气候特点(植被、土壤)为主
自然地带和亚地代表根
据大地貌单元
自然省(90个)
自然州
自然县
1、先进的理论、一定的经验、我国实际, 第一次在区划等级系统中充分反映出地带性
区划单位 2、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明确的概念、
划分原则和指标等 3、实践性强,目的性明确(全面评价自然
条件和资源) 4、突出贡献:第一次将我国划分为三大区
1、主要任务明确(事业规划及经验推广), 重点为利用土地和水利事业服务
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
属于该区的单位
例如: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关于柴达木盆地之争
4、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黄秉维
以光、热、水分、土壤和植被的地域分异为 依据
以气候、植被、土壤的地理相互关系为基础
根据气候在土壤与植被的反映来观察自然现 象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便记忆 3、各级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较大

(word完整版)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word完整版)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

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

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

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

(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

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

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

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

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

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

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1。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3。

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概括的指标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可着重以较详细的指标为主要依据。

第四方面:下面的表格是我根据黄老先生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注:(水平地带性是级别较高的分布规律,而垂直地带性则是级次较低的分布规律)面:这是我理解的区划意义:1.建立这样的全国范围的综合自然区划,能够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这个系统,在水平地带的某地有什么样的土壤,又对应什么样的水热条件,有什么样的植被,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该如何因地制宜.比如,在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就要因地制宜行种植业生产,若种植茶园显然错误。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精品PPT课件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精品PPT课件

一.双列系统
双列系统: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即两 个并列的等级系统:
地带性单位: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 非地带性单位: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小区
(一)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
1.自然带:地带性区划最高级单位,但有分歧:
伊萨钦科和格里高利耶夫:基本热力带(否认) 我国多数地理学者:热量的地域差异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赞成)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1959年):不是区划的一级单位,作为0级单位(折中)
罗开富“草案”(东西两壁) 黄秉维“初稿”(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名称 东部季风大区 西北干旱大区
青藏高寒大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异因素 濒临海洋 深处内陆
新构造
自然地理特征 湿润;平原低山;森林植被
干旱;低高原、中山、盆地; 荒漠、半荒漠
高寒;高高原、高山;草甸草 原、荒漠
2.自然地区
① 自然大区内的次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② 划分依据:大洲Ⅱ级大地构造-地貌,湿润程度 前苏联:俄罗斯平原、西西比利亚低地、中西伯利亚台地、远东山
(三)叠置交替单列系统
1.通过双列系统不完全区划单位交替 叠置,从而得出完全综合性的单列 系统区划单位
2.特点 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
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小区(景观)才 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单列系统的特点
反映区域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性 只进行一个系统的区划研究 区划单位是地带性区划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综合 应用于中低层次的综合自然区划
揭示地球表层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规律,深化自然地理理论研究; 揭示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 全面评价、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服务经济建设。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综述摘要:在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我国首次发布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至今已有50年历史。

在这期间,产生了7个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主要方案,建立了经典的区划方法论。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特别是中尺度对地观测系统数据资源和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必将对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时代特点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新方法论的产生和体系的建立起到划时代意义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对地观测系统1. 引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成就之一是我国地理学家对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环境采用区划的方法进行的研究。

本文采用“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这一术语原由赵松乔1983年提出[1]。

该术语的采用与林超于1954年提出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2]、黄秉维于1958年提出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3]两个术语相关。

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诞生于1954年,该方案当时命名为“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大纲(草案)”[2]。

从发表至今已经有50年历史。

在回顾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发展史。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经典方法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954年两个区划方案建立了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法论的基本框架,林超、冯绳武等为综合大学地理系教学需要,提出了一个以干、湿、温度、地貌等指标划分的东西2部分、4地方、10地区、31区、105亚区的五级区划方案[2]。

1957年,教育部在此分区方案基础上,修订为8区、36副区的综合区划方案。

1954年,罗开富发表了为编撰中华地理志分区自然地理方案,提出了2部分、7个基本区、23个副区的三级区划方案[4]。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一个新方案1. 本文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地理特征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其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对于理解国家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反映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地域特征。

该方案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生态、土壤类型等多重自然要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系统分区。

新方案不仅提升了区划的精度,还注重了不同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关联性,为我国的自然地理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本文首先对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历史沿革和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当前区划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接着,详细介绍了新方案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技术流程,并对各区划单元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文还讨论了新方案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遥感(Remote Sensing)数据,结合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出一个新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主要研究方法如下:(1)资料收集与整理:收集国内外有关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文献,整理和分析已有的区划方案,明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GIS技术与遥感数据分析:利用GIS技术和遥感数据,对中国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区划指标,构建区划模型。

(3)实地考察:在关键地区进行实地考察,验证和修正区划方案,确保区划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综合分析与区划方案制定: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多种自然要素,结合中国地理特点,提出一个新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

(5)区划方案评价:对新提出的区划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并与现有区划方案进行对比,以验证其优势。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地域分异认识思路图解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驱动力
自然地带
外能 太阳 辐射
内能 岩浆 活动
地带性-
水 纬度地带性
显域性


外能内能 综合作用
自然 地带 性 水热 组合 规律
带 性
经度地带性
人类作用力?
高度地带性
三 维 地 带 性
非地带性隐域性
地质地貌分异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强调在进行某一级区划时,必须全面考虑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组 成要素及其本身综合特征的相似与差别,然后挑选出一些具有相互 联系的指标作为确定区界的根据。目的是要保证所划分的单元,是 一个具有特点的自然综合体。
主导因素原则通常选取能反映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的某一指标 作为确定区域界限的主要根据。
中国地理教程 第五章 中国地理区域划分
第一节 中国自然区划
西北干旱区
位置靠近欧亚大陆中心,在中国的第二阶梯上,东 南季风对其影响很小,加之有山脉横亘其上,因而气候 为干旱或半干旱。河流稀少,主要为内流区。相应的植 被为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只在较高山地才有山地森 林和高山草甸存在。土壤一般瘠薄,盐渍化常见。在广 大的盆地中,多有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存在,为风沙的重 要来源地。区内人类活动的影响虽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强 烈,但由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风沙危害和草原退化 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区划对象:中国地表自然界 区划目的:为农、林、牧、水利事业(大农业)服务 区划基本原则:高级区划单位遵循地带性原则,体现为气候-土 壤-生物一致性,低级区划单位遵循非地带性原则,体现为地形和地 表物质的分异 区划方法:自上而下划分,主要采用主导标志和部门叠置方法 区划体系:多级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

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

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

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

(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

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

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

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3.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概括的指标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可着重以较详细的指标为主要依据。

第四方面:下面的表格是我根据黄老先生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注:(水平地带性是级别较高的分布规律,而垂直地带性则是级次较低的分布规律)
第五方面:这是我理解的区划意义:
1.建立这样的全国范围的综合自然区划,能够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了解这个系统,在水平地带的某地有什么样的土壤,又对应什么样的水热条件,有什么样的植被,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该如何因地制宜。

比如,在广袤的东北大平原上,地形平坦,土壤是肥沃的黑土,就要因地制宜行种植业生产,若种植茶园显然错误。

2.对中国整个区域内各地自然条件,更加系统地掌握,不仅对农业生产,对保护环境、灾害的防御以及治理,都有很大的作用。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在相应的自然地带或者自然地区等进行不同防灾减灾政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