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黄斌——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黄斌1张银柱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
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
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一、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
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
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
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
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姜苓五味细辛汤

姜苓五味细辛汤方解与医案:《素问·咳论》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医学三字经·咳嗽第四》开篇即是“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
”因此针对五脏六腑不同的咳嗽有不同的治法。
本文作者学习《四圣心源》并分享分析黄元御的姜苓五味细辛汤的配方及临床应用,可以打开思路。
【咳嗽根源】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
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
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注:内经咳论第三十八):“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咳嗽(编者注:原文是'则为肺咳’)”。
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
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
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
燥则上热,湿则下寒。
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
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注:黄元御非常自豪的认为,只有他悟出了先圣咳嗽之义!)黄元御创立了治疗咳嗽的姜苓五味细辛汤。
关健与重点: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
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
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胃湿寒,不成此病【注:就是肺有上热,如果脾胃没有湿寒,也不会患咳嗽之证】。
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注:岐伯之论,咳嗽是由于肺寒,仲景之法,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这是不能改变之法。
读《黄元御》摘抄,最值得细读的一篇文章

读《黄元御》摘抄,最值得细读的一篇文章黄元御“凡”字篇1、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
(桂枝)2、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桂枝)3、凡痞闷嗳喘,吐衄痰嗽之证,皆缘肺气不降。
(气滞)4、凡肌肤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
(血瘀)5、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阳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血脱)6、凡呕吐瘀血,紫黑成块,皆土败阳虚,中下湿寒之证。
(吐血)7、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证,皆风木之疏泄也。
(厥阴风木)8、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厥阴风木)9、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
(厥阴风木)10、。
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
(少阴君火)11、凡上热之证,皆甲木(胆)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
(少阳相火)12、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
(沉浮大小)13、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
(迟数)14、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
(大小)15、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
(长短)16、凡积聚症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
(散伏)17、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
(散伏)18、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
(阴脱)19、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
(阳脱)20、大凡脾肾寒湿,无不有惊悸之证,惊悸不愈,必生奔豚积块。
(神惊)21、凡人一藏之气偏盛,则一藏之志偏见,而一藏之声偏发。
(癫狂根源)22、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痰饮根源)23、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
(腹痛根源)24、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不可忽也。
(奔豚根源)25、凡物湿而得温,覆盖不发,则郁蒸而虫化,或热或寒,不能生也。
(蛔虫根源)26、凡粪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便坚根源)27、凡内伤杂病,粪若羊矢,结涩难下,甚或半月一行,虽系肝与大肠之燥,而根缘土湿。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的个人简介黄元御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气不降,原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寒水之旺
黄元御《四圣心源》治咳思想浅析
摘要:咳嗽是中医肺系疾病常见的一种症状,咳嗽与肺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咳嗽的病机就是肺气上逆,降肺气是治疗咳嗽最基本的方法,肺气的敛降取决于胃土的右转,胃土的右转又靠中土的斡旋来实现,而阳衰土湿,脾陷胃逆,有碍中土斡旋。
治疗应该温中燥土,使中土斡旋,最终达到通右路、降肺气以止咳。
关键词:咳嗽;温中燥土;四圣心源
黄元御( 1705-1758) ,名玉璐,字元御,又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潍坊昌邑人。
黄元御少年天资聪慧,上至而立之年,不甚染上目疾,又逢庸医误治,终致左目失明。
清代有五官不正之人难以为官的制度,因而放弃仕途转向岐黄,考究灵兰之秘,读仲景之伤寒,刻苦研习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经典,崇《内经》,法“仲景”,著《素灵微蕴》、《伤寒悬解》、《四圣心源》等十一本医学著作。
黄氏穷一生之力,致力于为民众治病及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见解独特,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颂。
现笔者就其《四圣心源》治疗咳嗽的学术思想进行浅显探析。
1.咳嗽之由,阳衰土湿
咳嗽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因素引起的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一种肺系疾病,古来多有论述,其中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对咳嗽的论述有着独到的见解。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湮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在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中,肺气的顺降有赖于胃土的右转,而胃土的右转责之于脾土的左升。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遊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津液的正常代谢和脾气升清、肺气肃降以及肾的调节有关,若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肺气壅塞,则津液代谢障碍,痰饮水湿自生,阻碍气机的运行,肺气上逆,则咳嗽,故《四圣心源·六气解》有论:“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能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
中土阳气虚衰,水湿不及运化,脾湿夺胃燥,则脾陷胃逆。
胃逆则胆升,刑以相火,相火浮动而上热,火热灼肺金,肺热而生壅嗽。
对于有痰之湿嗽及无痰之燥咳,黄元御认为:“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
”但本在寒湿,即所谓“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
”
阳衰土湿,脾陷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
”肺气上逆,变生咳嗽。
2.治咳之法,温中燥土
咳嗽的产生总由阳衰土湿,故而咳嗽的治疗以温中土阳气,燥脾土之湿为主。
黄元御自创一方名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黄元御用药大多性温,且多处方剂用到茯苓、干姜或者茯苓生姜的配伍
3.讨论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咳嗽的病机是肺气上逆,而肺气的顺降,有赖于胃土的右转。
“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脾喜燥恶湿,燥为阳,燥胜则湿不生,脾气则生发清气,脾升则胃降
黄氏认为,人身之贵者,莫过于阳气,阳气是生命的象征,有阳则生,阳旺则康,阳衰则病,阳绝则死。
所以用药颇多温性,甚少使用寒凉之品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甘草2钱干姜3钱半夏3钱细辛3钱五味子1钱研磨
煎汤温服
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
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气心肺。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
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
若感冒风寒,喷嚏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甘草
人与人之间最美是懂得,同事之间,只有互懂,才能互相理解;朋友之间,只有互懂,才能互相担待;夫妻之间,只有互懂,才能融洽度日;知己之间,只有互懂,才能长久长远;人与人之间,只有互懂,才能结识、结缘!
互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与子女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不孝和刁难;夫妻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争吵和硝烟;朋友同事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是非和埋怨;
官场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争斗和谗言;人与人之间,如果能互懂,就没有愧疚和不安。
其实,懂,应该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