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邪学术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刺节真邪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刺节真邪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刺节真邪《黄帝内经》是中医哲学的理论基础,分《素问》和《灵枢》上下两卷;共81章,162节。

【题解】刺节,指刺法理论中的针刺五节,即振埃、发蒙、去爪、彻衣、解惑;真,指真气而言;邪,指邪气,也就是四时不正之气。

本篇讨论了刺节、真邪、解结推引和五邪四个问题,作者只取前后两个内容作为篇名。

故篇名为'刺节真邪'。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日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日发蒙三日去爪四日彻衣,五日解惑。

黄帝日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日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蒙者,刺腑输,去腑病也;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

【提要】本段简述了刺五节针法。

【译文】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刺法有五节之分,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刺法理论中确有五节的说法,它实质上指针刺的五种方法第一种叫做振埃,第二种叫做发蒙,第三种叫做去爪,第四种叫做彻衣,第五种叫做解惑。

黄帝说先生所谈到的这五节的方法,我还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请详尽地告诉我。

岐伯说针刺中振埃的方法是指针刺浅表的经脉,用以治疗阳病。

发蒙的方法,是指针刺六腑的腧穴,治疗腑病。

去爪的方法,是指刺关节的支络。

彻衣的方。

法,是指遍刺六腑之别络。

解惑的方法,是指根据阴阳的变化机理,而补不足、泻有余,使偏颇的阴阳归于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原文】黄帝日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岐伯日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嗔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饲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日善。

取之何如?岐伯日取之天容。

黄帝日其数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廉泉。

黄帝日取之有数乎?岐伯日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帝日善哉。

【提要】本段叙述了振埃法的针刺部位、选用腧穴、实施方法及所适应的病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分析讲解?邪气一般在人体正虚情况下伤人的过程劳倦汗出腠理开气虚邪气乘虚而入?外邪伤人易犯人体头部从头面部侵入其规律是中于面則下陽朙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頰則少下少陽从胸背两胁等部位入侵也可发生经络病多侵入足三阳经?膺在前阳明经也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篇名解释: 邪气——外邪伤人的原因、部位 脏腑——受病的临床证候,
② 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跗,足背。两跗之上脉,指两足背 之冲阳脉。竖,隆起。陷,陷下。两足背冲阳脉按之有隆 起或陷下的现象。《类经·针刺类·六府之病取之可合》注: “两跗之上脉,即冲阳也。竖者坚而实,陷者弱而虚,皆 足阳明胃脉之病。”
③ 切痛:急剧疼痛。
④ 鸣濯濯(zhúo浊):肠中水气冲激的肠鸣声。《灵枢 注证发微》注: “濯濯者,肠中有水,而往来气冲则有声 也。”
【分析讲解】 提出针刺的基本要求。 “中氣穴則鍼染于巷③,”强调得气和经气传导的
重要。 一是必中气穴,无中肉节,激起针感传导,减少皮肤
疼痛; 二是补泻手法必须恰当,否则,邪气不仅未能祛除,
反而导致与真气相合的严重后果,徒使病情加重。强 调“用针不审,以顺为逆”是医者大忌。
四、根结第五(节选)
次指之間熱,若脉陷 膀胱病:肩上熱,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
熱,若脉陷 胆病: 经脉的起止点,指足少阳胆经的眼外角、侧
头部和足少阳胆经的终止处,足第四趾 观察经脉是 否有陷下 侧重的是六腑外邪侵袭发病时,经络上的相应变化。
三、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节选)
① 鱼络血者:指手大鱼际部络脉瘀血。《类经·针刺类·六 府之病取之于合》注:“手阳明之脉,行于手鱼之表,故 为鱼络血。”
提要:论述六腑病候和针灸取穴治疗。
分析: 六腑病,一般有经脉和本腑两方面的病理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

针灸临床治病八法详解(纯干货)中医药临床治病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这是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所倡用的方药治则。

针灸不同于方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

根据《灵枢》所述,笔者2012年提出针灸治病八法:调、通、引、决、温、劫、补、泻。

因补、泻法古今有大量文献论述,故在此主要讨论其他六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虚则掣引之,血实则决之。

”其中的调、通、引、决四字,正是针灸最重要的治疗大法。

值得重视的是,《灵枢·经水》以十二水比喻十二经,经脉流注如同江河横流。

而调、通、引、决四法均为治水之法,缓则调、引,是为治本;急则通、决,是为治标。

01调法王冰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调谓调适。

”所谓调,就是调适、调和、调节、调整。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

” (《灵枢·根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

”“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藏为阴,六府为阳。

”(《灵枢·终始》)可见调气就是调阴阳、和五藏,此乃针灸基本治法。

调五脏通过五脏原穴和背俞的针灸,可用来治疗五脏神气病。

如抑郁症见五藏神志不安,心神散而不藏,脾忧思而不解,肾恐惧而不收,肝魂伤而狂忘,肺魄伤而悲泣,致焦虑、抑郁、恐怖等症,可取五藏之原(即太白、太溪、大陵、太渊、太冲)和中脘(代鸠尾)、气海针刺。

又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五脏气乱、气虚者,也可用五脏原穴、背俞为主,运用走罐和针刺等,达到宁心安神、阴阳调和、气机通达、调和五脏的功用。

调督任针刺五脏原穴即所以调五行,同时也用以调和阴阳。

除此而外,针方中还常配合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关元诸任脉穴,百会、神庭、本神、前顶诸督脉穴,如此任督合用,同样是调阴阳的核心。

督、任同调,神气共治,可用于各种精神神经病症。

如用督脉百会、大椎、筋缩、腰奇,任脉关元、下脘、鸠尾、巨阙等穴阴阳互(针)刺法,治癫狂痫有效。

郑绍周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胸痹心痛验案举隅

郑绍周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胸痹心痛验案举隅

郑绍周教授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胸痹心痛验案举隅郑绍周教授擅长运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冠心病胸痹心痛,临床主张扶正以脾肾亏虚为主,尤重肾虚,祛邪以化痰、逐瘀为主,扶正亦可祛邪,辨证论治,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显著。

有幸跟师,现将其疗效显著验案举隅,探究其学术思想,以窥全豹。

标签:郑绍周;胸痹心痛;扶正祛邪;名医经验郑绍周教授为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善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主张扶正以健脾补肾为主,祛邪以化痰、逐瘀为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现将其临床验案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1 案例张某,男,37岁,个体,2016年3月7日首诊。

主诉:胸闷、胸痛、心慌2年,加重4月。

2年前,患者频发劳累后胸闷,胸痛,心慌,气喘,于当地住院,行冠脉造影术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90%,未植入支架。

出院后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活动后胸闷、心慌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并进行性加重。

4月前,患者胸闷、心慌症状明显加重,行走50米即觉胸闷、心慌明显,后来我院。

望闻问切:面色晦暗,体型偏胖,胸闷、心慌时作,动则气喘,可行走距离不足50米,纳眠可,二便正常。

平素喜烟酒,嗜肥甘。

舌质暗红,少津,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查体: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部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既往:发现高脂血症2年。

中医诊断:胸痹痰瘀阻滞,气阴两虚;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重度狭窄;高脂血症。

治则治法:化痰逐瘀,益气养阴。

方药:人参12 g,葛根30 g,赤芍25 g,红花20 g,水蛭10 g,全瓜蒌30 g,薤白20 g,泽兰15 g,甘松15 g,麦冬30 g,泽泻30 g,半夏10 g,炒葶苈子10 g,白芥子20 g,三棱25 g,莪术30 g。

10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诉服药后腹胀明显,大便日3次,便后仍腹胀。

灵枢·五邪第二十

灵枢·五邪第二十
灵枢·五邪第二十
任正强 2018.11.06
• 五邪:是指五脏的邪气。本篇讨论的是邪气侵入五脏后出 现的常见症状以及针刺方法,故篇名"五邪"。
• 本节内容:邪气在五脏中的主要表现,描述了疾病的症状、 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原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1]而喘,汗出, 咳动肩背[2]。取之膺中外腧[3] ,背三节五脏之傍[4],以 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5]以越之[6]。
[1] 胃腑热盛出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 [2] 脾气虚寒,中焦不能运化,出现肠鸣、腹痛。
【原文】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 ,按之而不得 [1] ,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 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2] 。
[1]阴痹:痛无定处,用手按压也不能确定疼痛的部位。 [2]视有血者,尽取之:有血络者,刺之出血。
【原文】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1],时眩仆[2],视有余不 足而调之其输也[3]。
[1]心痛喜悲:心前区疼痛,容易情绪悲伤。 [2]时眩仆:出现眩晕、昏仆倒地。 [3]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根据病症的虚实取本经的腧穴调之。
谢谢!
[1]寒中:肝木乘脾,脾胃虚寒。 [2]胻:小腿,胻善掣:小腿抽搐疼痛。 [3]节时肿:关节肿痛。 [4]血脉:经脉中的血络。 [5]耳间青脉:少阳经耳根部的瘀曲络脉,治疗小腿抽搐。
【原文】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 热中善饥[1]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2] ;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1]上气:气上逆。 [2]咳动肩背:咳嗽疼痛引动肩背。 [3]膺中外腧:指锁骨外侧的中府、云门。 [4]背三节五脏之傍:第三胸椎棘突旁的肺俞穴。 [5]缺盆中:非缺盆穴,是指两缺盆穴之中的天突穴。 [6]越之:散越肺中的邪气。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九针论》原文|译文|要点《灵枢·九针论》是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其作者不详。

本篇主要说明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以及如何对应关系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枢·九针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寤,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歧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

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物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

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厘,且员其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

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留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灵枢经·五邪第二十》说解

《灵枢经·五邪第二十》说解

《灵枢经·五邪第二十》说解《灵枢经·五邪第二十》说解概述:前一篇《四时气》是从四季气候变化方面探讨治病的规律,其中含有病从外入的意思,本篇则从五脏方面展开讨论,其中又含有病从内生的意思。

《灵枢经》作者的立论宗旨大约是这样:凡是六腑的疾病都属外邪所致,可按《四时气》所确立的法则予以治疗;如果纯由五脏发生病变,性质便不同了,应该归咎于身体素质及禀赋问题,即内在因素发生了故障,那么,便属本篇的研究范围。

《五邪》虽名曰“邪”,但与一般意义的外邪不同,它是从五脏角度讨论人的内在素质、禀赋强弱问题,属于内因致病的邪气,此不可不知。

原文: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说解:毫无疑问,“五脏”这个概念,是从五行模式衍生出来的,那么,按照五行模式,五脏就分别与五类肌体组织对应起来,如肺主皮、心主脉、肝主筋之类。

所谓“肺病则皮肤痛”,就是套用了五行模式的说法,然而凡属生搬硬套的理论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也不必当真,下文的“脾病则肌肉痛”同此。

如果从五脏的解剖生理学来看,肺就代表呼吸系统,故肺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的异常,即上气、喘、咳之类。

所谓“动肩背”是形容剧烈的咳喘,肩背都随之震动。

“寒热”,乃谓体温不稳定,即间断性的发热和恶风。

“汗出”乃谓自汗现象,是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不足的特征。

此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肺炎、肺结核、肺癌、肺气肿等肺实质病变。

原文: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说解:“膺”,泛指胸部。

《说文》:“膺,胸也”。

“膺中”者,乃谓胸部之正中线。

“外”,谓胸部外侧,即腋中线也。

“膺中外腧”是包揽胸胁部所有腧穴的意思。

“背三节五脏之傍”,原校有“一本作五隹又五节”的说明,故此“脏”字误也,应为“隹”或“节”。

隹即椎,其意同节。

因为这是在指示背部的针刺位置,理当以椎节为标志才对。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背部第三椎节下数五个椎节,即第三、四、五、六、七胸椎之间,其两侧腧穴皆在可取之列。

《灵枢·五邪第二十》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灵枢·五邪第二十》针灸学术思想探源
快然 , 乃刺之 , 取 之 缺 盆 中以越 之 。 ” 治 疗 可 取 胸 胁 部
五行生克关 系而确定之 五邪。《 难经 ・四十九难》 : “ 有 中风 , 有伤暑 , 有 饮食 劳倦 , 有伤寒 , 有 中湿 , 此 之 谓 五邪 。 ” 《 金 匮要 略 ・ 脏 腑经络先后 病脉证》 谓 风、 寒、 湿、 雾、 伤食 五种 。而 《 灵枢 ・ 五 邪第 二 十 》 是 五 脏 病邪 的合 称 。“ 五脏 ” 这个 概 念 , 是 按 照五 行模 式 衍 生 出来 的 。那 么按 照 五行 模 式 , 五 脏 就 分 别 与我 们 人 体 的 五种组织 相 互对 应 起 来 , 如肺 主皮 毛 、 心主血脉 、 肝 主筋 , 脾 主肌 肉 , 肾主骨 之类 。现将 该篇 的学术 思 想归
依据 。
关键 词 : 灵枢 ; 五邪; 学术 思想 ; 针 灸理 论 中图分 类号 : R 2 4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 2 3 9 2 ( 2 0 1 5 ) O l一 0 1 2 2— 0 2
《 黄帝内经 ・ 灵枢》 又称针经 , 是 中医针灸学的理 论 渊源 。《 内经》 中把 五脏 视 为人 体 生命 活 动 的 核心 ,
纳 如下 : 1 邪在 肺 以痛为 腧 , 取 阿是 穴
所有腧穴, 中府、 云门穴 , 从背部第三椎节下数五个椎 节, 即第 三 、 四、 五、 六、 七 胸椎 之 间 , 其 两侧腧 穴 皆在可 取 之列 。 由此 看来 , 前胸 、 后 背及 两 胁 , 凡 肺 脏 投 影 范 围以 内的腧穴 都 可 以治疗 肺 脏 的疾 病 。相 当于取 阿是 穴, 而 阿是穴 是 以“ 快” 、 “ 痛” 等 多种 综 合 感 觉 来 确 定 穴 位 的。拇指 依 次按 压 所有 的穴 位 , 如 果 患 者 有 豁然 开朗 、 顿 觉轻 松 的感 觉 , 即为 应 取 之 穴 。反 之 , 如 果 在 按 压时 病人 无 动 于衷 , 没有丝毫舒服 的感觉 , 则 弃 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作者: 潘思安,女,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 通讯作者: 常小荣,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 针灸经络及针灸治病机制的研究,E - mail: xrchang1956@ 163. com
·2·
2016 年第 32 卷第 1 期( 总第 203 期)
“五行互 藏 ”的 概 念 最 早 由 明 代 张 景 岳 明 确 提 出。 他指出: “五脏之气无不相渗,故五脏中皆有神气, 皆有肺气,皆 有 胃 气,皆 有 肝 气,皆 有 肾 气,…… 各 有互相倚伏之妙。”随着临床医学的深化,人们知道 火不独与 心 有 关,还 有“肾 中 相 火”、“脾 土 中 火 ”、 “肝火内炽 ”和“肺 金 气 虚,火 乘 虚 而 现 ”等 不 同 情 况,说明火 可 见 于 各 脏。 其 他 各 行、各 脏 也 可 作 相 似的类推。所以五行互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五 行与五脏单一固定配属[2]。
按 照 脏 腑 经 络 相 关 理 论,邪 气 中 于 不 同 脏 腑, 表现出该脏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经络循行部位上 的异常,本 篇 论 述 了 邪 犯 五 脏 所 引 起 的 一 些 病 证, 尤其强调了邪在五脏所导致的痛证的治疗。 2. 1 邪在肺,快然刺之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 热,上气喘,汗 出,咳 动 肩 背。 取 之 膺 中 外 腧,背 三 节五藏之傍,以 手 疾 按 之,快 然,乃 刺 之,取 之 缺 盆 中以越之。”篇首所论述的是病邪在肺时的表现: 皮 肤疼痛,恶 寒 发 热,气 逆 而 喘,出 汗,剧 咳 引 动 肩 背 作痛。治疗时应取云门、中府、肺俞等穴,进针之前 先用手快速按压腧穴,在患者有了快感以后再进针 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肺中邪气盛时便可取缺 盆中间的天突穴,散肺中邪气。 2. 2 邪在肝,取荥刺络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 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 下,补三里 以 温 胃 中,取 血 脉 以 散 恶 血,取 耳 间 青 脉,以去其掣。”病邪在肝,则表现为两胁疼痛,寒气 聚集在肝脏,瘀血留滞体内,肝气不足以养筋,会出 现小腿经脉抽掣、关节肿痛的现象。治疗取足厥阴
syndromes related to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five viscera and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
zes the academic thinking in this chapter from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integration and harmony of five viscera and
较大篇幅论述针灸学的内容,尤其是《灵枢》所记载 十五变。”《素问·咳论》描述五脏咳先起于肺受寒
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 凉,见“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其余
针灸学的核心部分。本文主要探讨《灵枢·五邪》 四脏不在寒凉季节亦可发生咳嗽,即邪气乘肝出现
的学术思想,该篇按照邪在肺、肝、脾( 胃) 、肾、心的 金乘木的“肝咳之状,咳 则 两 胠 下 痛,甚 则 不 可 以
[摘要] 《灵枢·五邪》按照邪在肺、肝、脾( 胃) 、肾、心的顺序,分别论述了邪气侵袭五脏,根据五脏不同生理功能而引发的 不同病证表现及针刺治疗。对该篇的学术思想从五脏五行,互藏互用和五邪证治、各有法度两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关键词] 《灵枢经·五邪》; 学术思想; 五行互藏; 五邪证治 [中图分类号]R221. 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 - 7705. 2016. 01. 001
[摘要] 从理论上阐述了玄府络脉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生理病理关系。玄府除普遍认为的汗孔以外,还包含了气液出 入的腠道门户; 络脉是人体气血津液流通的细小通道。放射性肺纤维化的病机是玄府闭塞,脉络失养,所以治疗当补养周身 之气阴以充养络脉,调节闭塞之玄府以改善肺脏微环境。
[关键词] 玄府; 络脉; 微环境; 放射性肺纤维化 [中图分类号]R259. 6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16808 / j. cnki. issn1003 - 7705. 2016. 01. 002
肝经的荥 穴 行 间 引 气 下 行,以 缓 解 胁 痛,补 足 三 里 以温中焦脾胃,使后天气血生化有源,补先天之精。 有瘀血的病证还可针刺本经的络脉以除其中的瘀 血,并刺双耳间的青络,缓解关节掣痛的症状。 2. 3 邪在脾胃,调以三里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 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阳气不足,阴 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 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邪气在脾胃,表现为肌 肉酸痛无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胃腑阳热 之邪盛而感到胃中灼热、消食善饥; 如果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就会脾气虚寒,而出现肠鸣腹痛的症状; 如果阳气和阴气都有余,则会表现为邪气偏盛; 阴 阳都不足,就 表 现 为 正 气 不 足,而 病 发 寒 热。 但 无 论是寒是热都可以选用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 进行调治。 2. 4 邪在肾,涌泉昆仑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 之 而 不 得,腹 胀 腰 痛,大 便 难,肩 背 颈 项 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邪气 在肾,表现 为 骨 痛 阴 痹 的 病 证,阴 痹 就 是 身 痛 而 无 定处,即使 用 手 按 压 也 不 能 确 定 疼 痛 的 部 位,腹 胀 满,腰酸痛,大 便 难,肩、背、颈、项 都 出 现 屈 伸 不 利 的疼痛感,有时感到眩晕。治疗取肾经井穴涌泉和 昆仑穴,调 其 经 脉 气 血,如 有 病 证 还 表 现 有 瘀 血 的 症状则可用针刺放血的方法治疗。 2. 5 邪在心,随证取穴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 时眩仆,视有 余 不 足 而 调 之 其 输 也。”邪 气 在 心,表 现为心痛,情绪悲伤,时有眩晕,甚至昏仆,治疗时根 据其阴阳气血的有余和不足,来确定如何用补虚泻实 的方法进行调治。《灵枢·邪客》载: “心者,五藏六 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 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故此处的邪在心应同时包 括邪在心包络而取大陵穴的方法。
1 五脏五行,互藏互用
为母病及子的“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
五行学说对中医学有深刻的影响,体现了传统 咳涎”。由 此 可 见,咳 嗽 不 离 乎 肺,亦 不 止 于 肺。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81173326) ; 湖南省科技厅一般项目( 编号: 2013SK3090) ; 高等学校博士点 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 20124323110001)
第 32 卷第 1 期
Vol. 32 No.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6 年 1 月 HU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an 2016
·1·
●学术探讨●
《灵枢·五邪》学术思想浅析
潘思安,常小荣,钟 欢,汪厚莲,呙安林 (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410208)
viscera and five elemen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ive pathogenic factors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 中医重视联系、整体观念的特点,中医学以五脏配
和完整论述医学内容的经典著作,被后世尊为“医 五行,既吸收了五行学说的精华,又根据脏腑学说
顺序,分别论述了邪气侵袭五脏,根据五脏不同的 转,转则两胁下满”; 邪气乘心出现金侮火的“心咳
生理功能而引发的不同病证表现及针刺治疗。对 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后世医家在相关病证的实践运用上具有很大的价 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1]。现简析如下。
邪气乘脾为子病犯母的“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邪气乘肾
《素问·五藏别论》载: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 实而不能满也。”腹腔中正好有五脏,故自然可与五 行相配,五脏 相 配 五 行。《素 问 ·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载: “心生血,血生脾……肾生骨髓,髓生肝……。” 指出了五脏之间的气血精 髓 等 的 濡 养 关 系。《素 问·宝命全形论》载: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 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 可胜竭。”说明在病理状态下,各脏之间相互协调制 约以保持平衡。正如清代医 家 黄 元 御 在《四 圣 心 源》载: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 能生克矣。”所以,五脏相生相克主要是从五脏精气 和功能的角度,阐明彼此之间相互长养又相互制约 的道理[3]。 2 五邪证治,各有法度
five elements; standard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ive pathogenic factors.
Key words: Miraculous Pivot - Five Pathogenic Factors; academic thinking; integration and harmony of five
家之宗”,创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 的理论扩充了五行学说。
医学的理论基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的理论发展和
五行互藏的思想源头可以上溯至《素问·阴阳
临床实践。《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 别论》: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其体现在临床
部分,各有八十一篇,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以 上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 “藏病有五,五五二
Academic thinking in Miraculous Pivot - Five Pathogenic Factors PAN Si - an,CHANG Xiao - rong,ZHONG Huan,WANG Hou - lian,GUO An - li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