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伤寒论脉法---抓独脉

伤寒论脉法---抓独脉张仲景眼中的脉,主要指寸、关、尺左右三部的独脉表现。
《伤寒论》关于脉诊的原文共有146条,约占全文的1/3强,脉法涉及到二十多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虽然有趺阳脉法的应用,但绝大多数都与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相关。
《伤寒论·平脉法》对脉法应用有一段精彩文字:“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乘错,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滀,支饮急弦。
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
”这段文字短短268个字,把脉法原理、脉象规律、脉法应用的常与变、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包揽无余,细心领会个中含义,自然会对各篇章条文的理解、三阴三阳六经病辨证体系的构建、以及方证的应用产生全新的感悟。
此独脉即“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的表现。
“独处藏奸”是独脉法运用的最好诠释。
独脉法“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要在可以简便的“知病之所在”,当是脉法应用的最高境界。
《伤寒杂病论》中随处可见的寸口脉的指谓,绝大多数情况下仅指左右寸、关、尺三部之中寸部独一处的太过或不及异常脉象。
例《伤寒论》129条:“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仲景脉法的运用1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
《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
《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
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
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
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
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
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
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
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
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
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在他的医学理论中,脉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脉诊的十二字箴言,这些箴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沉浮:脉象沉浮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沉浮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沉浮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迟数:脉象迟数是指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迟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脉象迟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浮数:脉象浮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浮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浮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涩数:脉象涩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涩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涩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弦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滑数:脉象滑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滑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滑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七、数数:脉象数数是指脉搏的频率和节律,数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脉象数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八、长短:脉象长短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长短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长短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九、远近:脉象远近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远近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远近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的比较分析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的比较分析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之一,详细记载了伤寒病的病因、病理、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辨脉法在伤寒证的诊断和辨证施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提出了两种辨脉法,即脉法和平脉法。
脉法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患者体内脉管的状况及病情的变化。
脉法的特点是思维直观,诊断准确,可以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
脉法在伤寒证的诊断和辨证施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脉法可以通过不同的脉象变化来判断疾病的不同类型,如寒热虚实等。
通过脉法可以判断出患者病情的虚实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平脉法是指触诊患者的脉搏时,要求力度适中,平稳有力,不过度用力或稍微用力都不可以,要力度适中,均匀有力。
平脉法是一种触诊脉搏的方法,也是脉法的一种。
平脉法较为温和,对患者的身体无刺激,适用于年老体弱、孕妇及儿童等特殊群体。
通过比较这两种辨脉法的特点与使用场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首先,脉法在伤寒证的辨证施治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变化的脉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虚实程度等。
这对于准确地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平脉法则注重对脉搏的力度和稳定性要求,对特殊患者(如年老体弱、孕妇及儿童等)比较适用,也更为温和。
其次,脉法的操作难度相对较高,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准确的触诊技术。
脉法要求医生能准确地触摸患者的脉搏,并能判断出不同的脉象变化,进而进行疾病分类和辨证施治。
平脉法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掌握适当的力度和稳定的节奏来接触患者的脉搏,相对容易掌握。
此外,脉法的诊断准确性受到医生个体技术水平和经验的影响较大。
脉搏象对不同医生来说可能有不同的诠释,对于没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来说,可能会出现误判的情况。
而平脉法则相对较为客观,较不容易受到个体技术水平和经验的影响。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白话全解一、概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和杂病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二、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将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六种类型。
每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通过辨析疾病的六经归属,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依据。
三、脉法《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论述了脉法的运用,包括脉象的分类、主病和鉴别等。
张仲景认为,脉象的变化是疾病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切脉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程度,从而为治疗提供指导。
四、病治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张仲景认为,人体内部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如果邪气胜过正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发汗、吐、下、和等四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五、方剂《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许多经典的方剂,如小柴胡汤、大承气汤、桂枝汤等。
这些方剂都是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伤寒杂病论》中还详细介绍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六、用药原则《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药性平和”的用药原则。
张仲景认为,用药应当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药物的使用应当适度,不得过量或不足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还介绍了药物的炮制、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七、预防与养生《伤寒杂病论》中强调了预防和养生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加强锻炼和保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比较分析

伤寒论辨脉法与平脉法比较分析伤寒论是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内科学经典,对于伤寒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其中,辨脉法和平脉法作为张仲景辨识疾病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对这两种脉搏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它们的异同点。
辨脉法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脉搏分为数种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数脉等。
他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判断病情的轻重、寒热的质量、邪正的强弱等。
辨脉法的优点在于对于初步判断病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然而,辨脉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某些隐匿性疾病或少见病例的判断可能不够准确。
平脉法是指通过测量患者的脉搏频率、节律、力度等参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它相对于辨脉法来说更加客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不同症候下的脉搏表现也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如阳明病时脉数、滑,太阳病时脉沉而紧等。
平脉法的优点在于对于脉搏的测量较为准确,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脉搏数据。
然而,平脉法仅仅根据脉搏参数来判断病情,有时可能会忽略脉搏的质地和其他特征,从而对病情判断可能不够全面。
综上所述,辨脉法和平脉法在伤寒论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辨脉法对于初步判断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而平脉法对于脉搏的测量和数据记录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在中医临床中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辨脉法和平脉法仅仅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一部分,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症状、体征等因素。
另外,中医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医生或者不同患者在观察和判断脉象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和临床实际进行判断,避免片面和武断的诊断结果。
总之,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和平脉法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诊断方法。
辨脉法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提供对病情的初步判断;平脉法通过测量脉搏参数,提供脉搏的详细数据。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在这部医学经典中,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来诊断疾病,可以说是中医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探讨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力求准确满足任务要求。
首先,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是不可忽视的。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最早系统论述发热病的著作之一,共分为100篇。
在全书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的疾病、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在这些病证的描述中,患者的脉象变化是常常被提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论是寒热病、湿热病还是痰瘀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伤寒论》中都详细阐述了相应病证下的脉搏表现。
因此,了解脉法在《伤寒论》中的描述是理解这部经典的关键。
其次,脉法在《伤寒论》中的解读需要从脉象的种类、特点和变化规律三个方面来理解。
脉象的种类主要包括浮、沉、细、数、滑、涩等,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应的疾病。
脉象的特点是指脉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比如浮脉是指脉搏比较强且表浅的脉象,多见于阳病、表病;沉脉是指脉搏比较弱且反映深的脉象,多见于阴病、里病。
脉象的变化规律是指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脉象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脉象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理解脉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伤寒论》中脉法的应用。
一是根据脉象分型来诊断疾病。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伤寒病,其脉象的特点多为细数滑,这种脉象通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是否患有伤寒病。
二是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脉象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是根据脉象指导治疗。
根据《伤寒论》中对脉象变化的描述,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脉象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1脉法概要《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
《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
《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
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
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
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
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
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
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
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
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
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
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
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
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内容之一。
《内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
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
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
他皆仿此。
”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
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反之,若脉与四时不相应,有太过不及或相克脉象则为病脉,并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之轻重和预后之吉凶。
如春见纯弦无胃气之脉,为太过,是肝之真气伤,故预后不良,夏脉来微弱,脉去反大,为正气不足,邪气反胜,其病在里。
凡此,皆说明五脏正常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
因此,无论外感或内伤病对脉象的判断,理应考虑四时不同气候对脉象产生的影响。
(3) 脉与体质相关。
由于人的体质素有肥瘦之殊,对脉象也有一定影响,故要因人辨脉。
如《平脉法》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天反沉,故责之。
”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可见人的体质肥瘦和脉有一定关系。
肥盛之人,肌肉丰厚,其脉不易显露,故一般为沉脉;体质消瘦之人,肌肉浅薄,脉象易于显露,故一般多为浮脉,此乃正常现象。
若肥盛之体,反见浮脉,消瘦之体,反见沉脉,皆属异常之象。
但体质肥盛者,脉虽沉而气血充盛,其脉当沉而有力,如出现涩小或微涩之脉,亦为气血不足之象,每易感外邪而发历节痛。
(4) 脉与证治并举。
《伤寒论》以“辨XX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XX病脉证并治”为每篇命题,说明仲景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互结合的。
原文中包括有病因、症状、脉象和治法,说明仲景脉法的特点在于平脉辨证,以定治则。
如《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等,即论述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脉证和治法,又可见两者脉、证之异。
一属表虚证,一属表实证,故一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以麻黄汤解表发汗,从而说明脉象对指导辨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有时脉、证、治并非皆在一条原文论述,故需要前后互相参照。
如《伤寒论》35条重在论太阳伤寒之证治,而第3条则明确指出“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金匮要略》的论述亦与此类同。
因此可以说《伤寒杂病论》之脉法是以脉、证、治并举为特点,其所论脉比《内经》重在理论上的论述有所发展,也与后世脉学论脉有所差异,平脉辨证是其特长。
(5) 诊脉部位多样。
《伤寒杂病论》的脉法,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之脉法而又有所发展。
在《内经》,有遍诊法(上中下,天地人)、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少阴诊脉法、独取寸口诊脉法等不同,而《伤寒杂病论》则对独寸口诊脉有很大发展,在诊脉中占有绝大部分,并发展了寸尺脉对比诊脉法、寸口趺阳对比诊脉法以及尺脉趺阳对比诊脉法等,也有单独诊趺阳脉或少阴脉的方法,这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2、仲景诊脉法归类(1)寸口诊脉法。
独取寸口诊脉法出于《素问。
五脏别论》。
在《伤寒杂病论》中,凡提到寸口脉或单提脉象者,皆属于诊寸口之脉法。
其中不但在脉象上有充分的发挥(如提到20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而且在诊脉方法上,亦进一步突出了寸、关、尺三部及浮、中、沉九候取脉法。
如〈〈平脉法〉〉曰:“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
”此段突出了寸口脉的诊法及其意义,反映了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之病变。
这种诊法取脉方便,颇为实用。
(2)趺阳诊脉法。
趺阳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
胃为后天之本,诊趺阳脉可以候知脾胃之气。
《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趺阳诊脉法者甚多,常见脉象有十三种,即浮、数、浮数、浮芤、浮涩、沉数滑、滑紧、微紧、紧数、微弦、伏、伏涩等。
不同脉象,主病各异,如《金匮。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而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又如《伤寒论》247条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棒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平脉法〉〉曰:“趺阳脉滑而紧,滑者吸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以上趺阳脉的不同表现,直接反映出了脾胃疾患的病理变化。
(3)少阴诊脉半。
少阴脉指足少阴肾脉,位于太溪穴处。
少阴肾为阴阳气血之本,《问素。
三部九候论》中有“下部地,足少阴也”之论。
但亦有指手少阴心脉者,其位在神门穴,脉之可候心气盛衰,《问素。
三部九候论》有“中部人,手少阴也”之谓。
少阴脉常见有细、紧、沉、滑数、弱涩、浮弱等6种脉象,甚者则现其脉不至。
少阴心肾,为人体生命之根,病则精气虚损,如《金匮。
水气病脉证治》曰:“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又如《平脉法》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
”可见诊少阴脉象,可辨心肾之气的盛衰。
(4)寸口趺阳诊法。
寸口主五脏,为脉之大会;趺阳主脾胃,以候中焦。
故曰寸口和趺阳脉合诊,即可诊断五脏之候,特别是心肺之气血的有余与不足和脾胃之气的强弱。
二者合参,更为全面,辨证亦更准确。
如《金匮。
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
腹满肠鸣。
”。
可见心肺俱虚,气血不足,则寸口脉迟而涩;脾胃气衰,则趺阳脉微而迟,又感于寒,阳不外达,则手足逆冷,阴寒内盛则腹满肠鸣,甚者影响膀胱而小便不利。
(5)趺阳少阴诊脉法。
趺阳主脾胃,少阴主心肾。
趺阳与少阴脉对比诊脉法,可察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根的强弱。
如《辨脉法》曰:“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
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本段说明趺阳脉浮而涩,是脾胃气虚,故见下利之证,若是浮而大,当为有热,故应鉴别。
同时少阴脉正常,为下焦无病。
如果少阴脉出现滑而数之象,为下焦湿热伤及血络,故见下利脓血,自非中焦有热所致。
(6)寸部尺部对比诊脉法。
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因寸关尺三部脉象所主脏腑不同,故寸部与尺部相对比,对分别脏腑的不同病证,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常见的脉象主病有数种,如寸尺脉平为缓,《辨脉法》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日缓也。
”寸为阳尺为阴。
寸尺相等,无大无小,脉来和缓,不疾不躁,故为缓脉,即正常之象。
又如有寸微尺弱,寸浮数尺涩,寸尺俱浮,寸微尺紧,寸浮尺涩,寸沉尺微,以及寸尺脉独见等不同的情况,各自反映五脏六腑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病变,从而指导着辨证论治。
(7)诊尺脉法。
单诊尺脉多候下焦疾病,特别是对肾及妊娠等的病理反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如《金匮。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有对尺脉小弱的论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育龄妇女,身无大病,但见呕吐,不欲饮食,无寒热见症,为妊娠恶阻,即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
”只见尺脉小弱为妇人胎气始成,经血养胎,胎气未盛之故,宜以桂枝汤化气调营,使脾胃和,胎气自安。
妊娠多见滑数之脉,此处尺脉弱,乃妊娠恶阻之征。
(8)尺脉趺阳诊脉法。
尺脉主下焦,主候肾;趺阳主中焦,候脾胃。
故以尺脉与趺阳对比,可诊断脾胃及紧的疾患。
如《金匮。
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曰:“尺脉浮则伤肾,趺阳脉紧则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
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破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黄疸”。
尺脉浮为肾虚有热;趺阳脉紧为寒盛伤脾,脾湿内停,湿热相搏,则为黄疸。
(9)诊关脉法。
关脉主中焦脾胃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伤寒论》154条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故法以清热主治。
又如《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