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学术思想浅析

合集下载

中肯评价黄元御理论

中肯评价黄元御理论

中肯评价黄元御理论黄(元御)氏偏于贵阳贱阴,崇补火土,学黄氏者,无不随黄氏之偏,好用茯苓、白术、干姜、附子、桂枝、炙草等伤津液、滞经络之药,将平常小病,治成阴虚伏热大病,轻者归入虚损,重者渐成痨瘵,一遇温病湿热,无不动手更错。

黄氏八种,温病、疹病最坏。

温病初起之方,用生姜、大枣、炙草、浮萍燥横发散之品,最不合宜。

大概黄氏长于内、难、伤寒、金匮之理,临床经验尚少之故。

其治内伤各病,果系外现燥热、内伏寒湿者,则黄氏治法甚优。

黄氏主治中气之方,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皆以干姜、茯苓、炙草为主,只顾崇阳补火,不顾伤液劫液,于阴以养阳之义,破坏无遗,则黄氏之缺憾也。

黄氏误认仲圣伤寒脉法“阳病见阴脉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为“阳贵阴贱”,又误认《伤寒—少阴篇》“少阴负于趺阳者顺”为“当崇补火土”。

不知河图中宫属土,阴数在外,阳数在内,中气之旋转,全是阳寓阴中之功能,倘阴气伤损,包围不住阳气,阳气外越,中气即渐消灭。

因阳无阴则动而散,非中气真寒,何可统用干姜以伤胃阴乎?吾人须知中气属土,土气生于相火之下降。

又须知相火下降,降于阴金之内收。

阴金将相火收入肾水之内,水能藏火,乃生元气。

水火俱足,元气乃足。

元气上奉,乃生中气。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原是如此。

凡人能食者,胃阴旺也。

食能消化者,脾阳旺也。

阴主收,故能食。

阳主化,故食能消化。

然必阴能包阳,而后能食能化。

阴平者,阴与阳平也。

阳秘者,阴能养阳,阳乃秘藏也。

如随意好用燥药、热药,劫夺津液,将阴金收降之气损伤,津液不能复生,火气外泄,胃不思食,中气消灭,便无法挽回。

凡虚劳之人,睡醒出汗与饭后出汗,饭后胸部觉热,皆是阴液亏伤,包藏不住阳气的现象。

此乃显而易见之事,但已到了这样地步,要去补阴已来不及。

因阴液伤到如此地步,不是骤然成的,乃是日渐日久成的。

气化坏了,可以用药还原,形质的津液坏了,便难还原。

故古人曰:阴脉旺者多寿。

阴者,津液。

津液多,包藏得住阳气,故寿也。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水寒土湿---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大体理解
最近学习黄先生的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中,作者基本上每个病,都会归纳为水寒土湿。

中气左旋右转而生脾胃。

脾半升而生肝木,全升而生心火。

胃半降而生肺金,全降而生肾水。

所有,木火金水其实都是由土变化而来,是土的不同状态而已。

此论先天也。

心火上炎而生热,由肝木升肾水以济之,则心火不热。

肾水寒,由肺金降心火以济之,而肾水不寒。

肾为水脏,内含真阳(命门火),上升而化肝木,再升而化心火。

故肾中真阳为心火之本。

心为火脏,内含真阴,下降而化肺金,再降而为肾水。

故心中阴液为肾水之根。

如此而火中有水,水中有火,火不热而水不寒。

人体得以生长。

此论后天也。

而百病之所,皆由土湿,土湿因为水寒。

故治病之大法,在于培土泻湿,温水祛寒。

药多用甘草、茯苓培土泻湿,干姜、附子温水祛寒,桂枝以达木郁,半夏以降胃气。

此大法也。

四字总结:抑阴扶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肺)阴虚的治疗:滋肺养肺,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知柏八味丸)。

方用地魄汤:甘草、芍药、半夏、麦冬、五味子、元参、牡蛎。

(芍药甘草汤加牡蛎育阴潜阳。

半夏、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阳,更要健脾阳。

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四逆汤,加茯苓桂枝甘草,温中化散寒湿。

辛甘化阳。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

(化脾肺之痰)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橘皮、茯苓、芍药、五味子、杏仁、贝母。

(二陈汤加杏仁贝母五味子)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温阳化气)方用达郁汤:甘草、干姜、桂枝、茯苓、鳖甲、砂仁。

(甘草干姜桂枝温阳,茯苓利水助阳。

砂仁行气。

鳖甲通经活络。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

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破瘀血汤:甘草、桂枝、茯苓、丹皮、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桂枝茯苓丸加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养肺阴,化痰降气。

方用仙露汤:甘草、芍药、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杏仁、柏叶。

小思邈注:肺开窍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阴虚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为何成痰?因为流动的液体被“燥热”蒸发了。

治疗要养阴化痰两面兼顾。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衄血”,用这个方子就没效。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

方用玉池汤:甘草、芍药、茯苓、桂枝、砂仁、龙骨、牡蛎、附子。

黄元御理论阐述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

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

谓: “ 杏仁 者 , 所 以 为麻 黄 之 臂 助 也 。 ” 二 者配伍 , 共 奏
或有 寒饮水 气 的病证 , 可 以发 汗而 不致 亡 阳 , 温 里而 仍
止 咳平 喘之功 , 而杏 仁 宣 发 肃 降之 力 亦 顺 应 了肺 主宣 发肃 降 的生理 特 性 , 有 助 于 恢 复 肺 的 生 理 功 能 。《 金
寒 凉滋 润 , 指出 : “ 阴易 盛 而 阳 易 衰 , 故 湿 气 恒 长 而 燥 气恒消。阴盛则病 , 阳绝 则 死 …… 后 世 庸 愚 , 补 阴 助 湿, 泻火伐 阳, 病家无 不天 枉 于滋 润 , 此 古 今 之 大 祸
能透 表 。《 金匮要略》 水 气 病 中治 疗 正水 肾 阳不 足 而
脉沉 者 , 选 用 麻 黄 附 子 汤 来 温 经 助 阳发 汗 。此 外 , 在
匮要略 ・ 肺痿肺痈 咳嗽上气》 中治疗寒饮夹热 咳喘用 厚朴 麻 黄 汤 , 以麻 黄 、 杏 仁配伍 宣肺 利气 降逆平 喘。
《 金匮要略 ・ 呕 吐 哕下 利 病 脉 证 治》中治 疗 吐 后 贪饮 用 文蛤 汤 , 麻 黄杏 仁配伍 宣肺 发汗 以利 水 。此外 , 麻杏 薏 甘汤也 有 二药配 伍应 用 , 用来解 表 除湿 以宣散 风湿 。
有祖气 , 祖气者 , 人身之太极也 ” 的论述 , 运用 阴阳学 说 详尽 阐释 了脏 腑 、 经络 、 气血 、 津液、 皮 肉、 筋骨 、 精神 等 的生 理 和病理 。在 确定 方名 时黄 氏也 取法 于 天地 大 象, 如“ 劳伤解 ” 中补 阳虚 的 天魂 汤 、 补 阴虚 的地魂 汤 、 救 阴脱 的乌 肝汤 、 救 阳脱 的兔 髓 汤 等 均 反 映 了黄 氏 天 人 合一 的思 想 。 2 重 视 阳气 , 提倡“ 贵 阳贱 阴” 黄 氏在 “ 六气解 ” 、 “ 劳伤解 ” 、 “ 杂病解 ” 等篇 中 , 提 出“ 贵 阳贱 阴” 的学术 观点 。反 对 “ 贵 阴贱 阳” 、 滥 用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一气周流,就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治病思想,我们都是他的徒弟,从这一方面说,他是我们的祖师爷。

我店里供奉的就是他的画像,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祖师黄元御。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出生于昌邑市黄家辛戈村,清代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

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

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

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代表作品《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周易悬象》主要成就著述《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著述《道德悬解》、《周易悬象》乾隆御医,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久真堂祖师爷被后人誉为“黄药师”、“医门大宗”、“一代宗师《四圣心源》内容简介:《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李玉宾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以来,注解者众,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元御《伤寒悬解》对仲景伤寒,剖析明了,纲举目张,观之灿若星辰,谓之悬解,名副其实也。

《伤寒悬解》详剖缕析,大而备矣,而黄氏仍感意犹未尽,乃将《伤寒悬解》之精意,抽出概而言之,著成《伤寒说意》,言其要义者也。

《悬解》读熟,则《说意》自出,黄氏反复言之者,当亦为方便后学计也。

仲景《伤寒》,详于方证而略于说理,是以后人不得门径而入。

黄元御三年研读,恍然而悟。

医理明彻,则洞若观火,条分缕析,伤寒解矣。

《伤寒悬解》明于说理,高于他人多矣。

黄元御首先在驳斥王叔和的伤寒例中,提出了本气为病的观点:“病传阳府则为热,病入阴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这就为《伤寒悬解》全书的结构确定了主线,传经传变规律皆以本气为主,不随外邪而改变。

《伤寒说意》所谓“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不以风寒温热而异同也”,正是此意。

对伤寒传经这一千古悬案,黄元御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从六经气化的角度指出,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

伤寒中风,不传藏府则有之,无不传经之理。

阴阳和平,藏府可以不传,经无不传之理。

六经经证,总统于太阳一经,凡中风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桂枝,伤寒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麻黄。

惟入藏入府,则阴阳偏胜,愈期不齐,而法亦百变不穷矣。

黄元御从经络藏府的角度来区分传经与否,外在经络则必传有定期,解而有时,入藏入府则传无定期,解无定日。

这样整个伤寒论的篇章结构就此判然分明。

阳明篇皆言府病,其经病,皆有府证也。

三阴篇皆言藏病,并非经病也。

少阳经证,乃藏病府病之连经,而非止经病也。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府,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藏。

对于伤寒传经不解而入藏入府的原因,黄元御也做了明彻的阐释。

人之本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虚之人藏阴内盛而为寒,阴虚之人经阳外盛而为热,是传府传藏之由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