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中医学术思想入门(203~205) 阳脱

合集下载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目录一、基础理论 (2)1.1 黄元御医学理论体系 (3)1.1.1 五运六气理论 (4)1.1.2 三阴三阳理论 (5)1.1.3 五行顺逆篇 (6)1.2 黄元御脉学 (8)1.2.1 诊法总论 (9)1.2.2 脉诊详解 (10)二、病因病机 (11)2.1 黄元御对病因病的认识 (13)2.2 黄元御辨证论治 (14)三、诊断方法 (15)3.1 黄元御望诊 (16)3.2 黄元御问诊 (17)3.3 黄元御切诊 (18)四、治疗思想 (19)4.1 黄元御治病原则 (20)4.2 黄元御方药运用 (21)五、经典医案 (22)六、药物疗法 (24)6.1 黄元御常用药物 (25)6.2 黄元御药物配伍禁忌 (27)七、养生保健 (28)7.1 黄元御养生理念 (29)7.2 黄元御养生方法 (30)八、临床实践 (31)九、学术传承 (32)9.1 黄元御医学影响 (34)9.2 黄元御医学传承现状 (35)一、基础理论《黄元御医书全集》是一部集黄元御医学思想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医学巨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黄元御的基础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

黄元御的医学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黄元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了全面阐述。

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体亦如此。

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阴阳五行会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元御强调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黄元御对人体脏腑的认识。

他将脏腑分为阴脏和阳脏,详细描述了各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他还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如肝与脾、肺与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黄元御医书全集》中,我还学到了关于辨证施治的方法。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附治疗药方)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扶阳抑阴,方用黄芽汤: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运用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探析升阳益胃汤

运用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探析升阳益胃汤

运用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探析升阳益胃汤
庄子豪;樊一桦;辛萍;仇文静;李鑫举;蔡雪朦;杨晨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43)1
【摘要】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强调以脾胃为升降枢纽,调节其他脏腑气机,使五脏升降有序,百病不生。

升阳益胃汤出自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是调理脾胃的经典名方。

通过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解析升阳益胃汤的配伍思想,有利于灵活应用该方治疗肝、心、脾、肺、肾等多个脏腑疾病,以期为临床运用该方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庄子豪;樊一桦;辛萍;仇文静;李鑫举;蔡雪朦;杨晨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探析支气管扩张
2.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探析消渴目病
3.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探析肾性水肿
4.基于一气周流理论以升阳益胃汤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
5.基于儒道哲学探析黄元御“一气周流”气化体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理论阐述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论黄元御升运脾阳的医学思想
赵文举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0()4
【摘要】黄元御,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山东昌邑县人,明代太保黄忠宣十一世孙,曾考授御医。

元御精研古来医籍,穷究秘奥,统汇医理,尤受张介宾影响,治病偏主温补。

著有《四圣心源》、《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总页数】2页(P40-41)
【关键词】黄元御;升运脾阳
【作者】赵文举
【作者单位】吉林省伊通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
【相关文献】
1.活血化瘀法治疗脑血栓形成/赵运升//中国医学文摘 [J],
2.程颐理气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影响——以《圣济经》、朱丹溪、黄元御为例 [J], 焦健洋;孙竹青;刘更生
3.《医学启源》中五运六气医学思想及其方药特色探析 [J], 李枫; 苏颖
4.《运气商》五运六气医学思想及方药特点探析 [J], 徐艺连;付琨;徐方易;苏颖;王
利锋
5.论李东垣升脾阳思想及其影响 [J], 刘海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助阳气与一气周流临证圆通

扶助阳气与一气周流临证圆通

傅文录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463400)内容提要:郑钦安重视心肾阳气的扶助,黄元御主张肝升肺降之调整,若把二者之理念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则更进一步完善了临床治疗思路。

因为心肾阳气乃为人体水火立命之根本,而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为其主要功能,这二者共同乃为阴阳合一之气,而圆通应用这二者之理念则更为完善。

关键词:郑钦安心肾阳气黄元御一气周流郑钦安重视心肾阳气之持,黄元御强调人体一气周流左升右降之关键。

我们如果把郑钦安的扶阳学术思想之精髓,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念进行有机的融合,不仅能完善我们临床上扶阳理论与方法,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扶助阳气是火神派之精髓,这并不是郑钦安出于个人的喜好,而是因为人体立性命之根本的需要。

因为“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医理真传》),况且他认为人体阴阳水火乃人立命之基础,气血以心肾为立命之根本,突出地体现了他重视人体心肾阳气之特点。

与此同时,郑钦安更认同阴阳乃为一气,这一气是在心肾之间,呈现升降、上下、交互、相济运动,这在人体三大圆运动中只是一个方面,无法概括全面人体升降循环圆运动之轨迹,而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并左右降之理念,恰恰完善了这个内容。

黄元御认为:阴阳是这样运动的,“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阴阳在人体内乃为一气,一气含有阴阳,由于升降而形成了阴阳两股气来。

在阴阳两股气升降过程中,“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既阴阳升降以中土(脾胃)为中心,脾升胃降,“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升半,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气温升,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其木升化火,金降化水,成为“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23)【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从《四圣心源》本身结构体系来讲,中土这股气,中气,中土之气升则为木,降则为金,化为左右两路升降之气。

所以,接下来黄元御讲了阴虚阳虚,阴脱阳脱,讲了阴阳这两方面的治疗。

左路木气向上升达,实际上是由阴出阳,阴升为阳的过程;右路金气往下敛降,它是由阳入阴,阳气敛藏为阴精的过程。

简单地来说,就是阴升为阳,阳降为阴,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如果左路右路的升降,出现问题的时候,相对应的来讲,他就会出现阴虚阳虚的问题。

黄元御他整个书里面,他讲病的时候,大部分情况都是从正气角度来讲,邪气方面他也讲,但讲得比较少。

我们在临床上碰上,绝大多数疾病都是邪气比较盛,正气比较虚,治疗时往往先祛除邪气,然后再来扶助正气。

但是,我们知道用药的根本,用药的依据,主要是正气,而不是邪气。

即便有邪气,一定要考虑正气的强弱来决定用哪个药。

所以正气是根本,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所以黄元御在整个这本书里,他是围绕正气,围绕一气它的虚实升降来讲这个病治疗的办法。

这是从最根本上,最源头上来讲治病的方法。

至于正气虚的基础上有什么邪气,那历史上有很多的学派,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借鉴。

那都是去邪气的,方法比较多,随手拿过来就可以用。

如果一个医生只知道祛邪气,不知道扶正,那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个病治疗过程风险就很大,中间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谈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么多药有什么用?所以这个《四圣心源》,它的所有讲解、阐述都是主要从正气的角度来讲,如何去调理正气而不是祛邪气的角度,不是说他不讲,而是讲得比较少,这一点大家也要意识到。

那么,首先讲的是阴虚和阳虚。

那么什么叫阴虚?从一气周流周流一圈的角度来讲,右路阳降为阴,由阳入阴。

人体阴精的源头,藏于下来源于上,根源在于上面,火气能藏,它才能产生阴精。

如果火气不藏,那就是郁火外泄了,郁火外泄了,它实际上就是不能正常地含藏,那么火气是要消耗阴液的,就会伤阴,就会产生阴虚。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元御中医学术思想入门(203~205) 阳脱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阳.阳脱》原文:阴自左升,升于离位而化清阳,则又含阴精,是谓阴根。

阴性清肃而降敛,阳气右降而不逆者,有此离阴以翕之也。

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

二十难曰:脱阳者,见鬼。

仙为纯阳,鬼为纯阴,人居阴阳之半,仙鬼之交。

阳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

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

要点(203) 阳脱之人,阳自上脱;阴脱之人,阳自下脱;皆为脱阳,命不久矣。

阴脱者,精血自下而脱亡,阳根澌败,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故不能生长木气。

而阳脱之人,胃气不能降敛,则神气飞腾而阳脱。

说得直白点:阳脱就是神气在上飞腾而不能随着胃气降敛,故说阳自上脱;阴脱就是精血自下而脱亡,阳根澌败,故说阳自下脱。

阴脱之人,阳虚至极也;阳脱之人,一气不能随着胃气降敛为标,其本亦是阳气亡脱而阳虚也。

所以,阳脱则白日见鬼,阴脱则清旦目盲,生命都是非常危险了。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阴阳.阳脱》原文:兔髓汤(甘草二钱;人参三钱;五味一钱;半夏三钱;龙骨二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元参三钱;附子三钱),煎大半杯,温服。

阳脱则白日见鬼,阴脱则清旦目盲。

阴阳既脱,无方可医。

于其将脱之前,当见机而预防也。

要点(204) 兔髓汤
的理法:出于地魄汤,不同于地魄汤。

阳脱之人阳自上脱,与阴虚之人有很大的表象类似,其本原是胃气不降,但是因为此时人之一气的情况不一样,则处理要有较大的调整。

(1) 阴虚之人,本身一气还很充足,只是胃气不降,所以表现出上热的情况;而阳脱之人,中气虚弱,阳气因为散发较久而不足。

下面以这两个一气上的差别,我们来看看阴虚的地魄汤与阳脱的兔髓汤之间的差别。

(2) 不同点1:阴虚之人地魄汤中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缘于阴虚之人中气还足,故可以清上热;而阳脱之人,中气已经非常虚了,不能再使用任何清凉之剂,这时候应该用人参大补中气,并敛气化水,以聚阴精。

所以兔髓汤删除了地魄汤中的麦冬、芍药,增加了人参。

(3) 不同点2:阴虚的人,中气还足,阳气还在;阳脱之人,阳气已经非常虚弱,肾水下寒。

所以兔髓汤单独增加了附子以温水寒,以鼓阳气。

(4) 不同点3:阳脱之人,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精神的固敛能力。

所以兔髓汤在地魄汤牡蛎的基础上,增加了龙骨以保摄精神,收敛阳气。

(5) 相同点:在这三个不同点之外,其它部分是相同的。

甘草补中气;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元参清金而益水。

从兔髓汤与地魄汤的比较过程中,我们再次温习了两个基本的原则:(1) 原则1:医家之药,首在中气。

在对人处方用药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人之一气的情况,并依据情况对药方中的药物进行加减。

(2) 原则2: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
尽人皆是也。

我们在分析地魄汤的过程中,一直都知道地魄汤是应对确实阴虚、而且没有中气虚的人设定的。

这样的人在实际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碰到的。

所以黄师反复说: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

要点(205) 将脱之前,见机预防。

上热之人,病久则阳神上脱,下寒之人,病久则阴精下脱,速度也许慢,也应该预防。

可以综合考虑天魂汤、地魄汤、乌肝汤、兔髓汤综合处方,慢慢调养身体,身体病未深入之前,见机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