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高师-《中国地理》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
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 可以发现控制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 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般性原则。 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发生学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 以及区域共轭原则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 的自然地理区划。
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 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 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 这些区划的特点是:
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
20世纪50年代前 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 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 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
1931年竺可桢发表 “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地域 划分研究的开始; 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 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 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中国地域 系统研究的先河。
自然地带 亚地带 (28个)
水热组合为基础 土壤(亚类)、植被(群系纲)及土地 利用相同
区划基本单元;确定土地 利用结 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 以1~3表示。
(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1

活动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 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 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 发育的影响。一般以度·日(d·℃)为单位。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 蒙古东北部
<1600℃
第三章 综合自然区划
提纲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 区划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第一节 自然区划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按照区域的内部 差异,把自然特征存在差异的部分划分为不同 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对各自然区的 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 照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这种地 域系统研究方法称为自然区划。
地带性区划单位的特点
纬度辐射因素是决定地带性单位分化和 界线的主要原因,其空间变化具有不可 逆性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的特点。
单位彼此是逐渐更替的,没有明显的界 线,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等级系统带来 了困难。
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有两个观点,分别是双列系统和 单列系统,这是由地域分异的成因造成的。
任何一级区域单位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 分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 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所以,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存 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 称为双列系统。
大区
最高级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 分,与基本的地质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具有决 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 性结构
第六章地域分异规律

开展自然区划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所在 区域的客观地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发 挥地区自然条件的优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改造不利自然条件,以及保持生态平衡提供科 学依据。
⒈部门自然区划叠置法 ⒉地理相关分析法 ⒊主导标志法 ⒋合并法
通过对同一区域的各部门自然区划(气候 区划、地貌压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的 区划图进行叠置,划分出综合的自然区划单元。 首先将各部门自然区划图叠置,然后将相 重叠的界线作为综合自然区划单元的界线。
热带草原--“干”红壤带与热带森林相连, 广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印度中部、澳大利亚 东部和北部,以及巴西高原等地。 气温高,雨量较多,干、湿季分明。 稀树草原。树木具有各种适应干、湿季的 生理、生态特征。 红棕色土壤 (“干”红壤类)发育在红色风 化壳上的,土壤上层富有粘土质矿物。 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丰富。
北半球,撒哈拉、阿拉伯半岛、中亚,到 中国境内。南半球,澳大利亚中部,南非卡拉 哈里,阿根廷西部。 全年干燥少雨。 植物极其稀少,仅有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 数草本植物以及一些速生植物。 土壤中几乎没有腐殖质,按母质性质称为石 质土、粘土和沙土。 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很贫乏.
欧亚大陆、北美中部和南美南部。 年降水量较少,夏季气温高,冬季严寒。 草本植物的种类复杂多样。 主要土壤是腐殖质丰富,肥力高的黑钙土。 温带草原动物适应于浓密草本植物覆盖的 平坦、开阔和无林的环境,许多动物具有穴居 和善跑的特征。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 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 划单位的一致性也是相对的,各有不同的标准。
自然区划综合性原则的基本涵义是,在自 然区划中,必须将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 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 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往往有 主次之分,必须深入分析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 性因素,查明自然区域形成的主导因素,找出 体现主导因素的主导指标.据以对自然区域作 出划分。综合性原则也包含了“主导因素原 则” 。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第六章综合⾃然区划第⼀节综合⾃然区划概述⼀、区划的概念区划: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然区划、经济区划和⾏政区划。
⾃然区划:地域分异规律作⽤的结果,使地表⾃然界存在明显差异,可以说,地球上没有⾃然条件绝对相同的两个地⽅。
但是,⾃然条件空间地理分布,具有逐渐过渡的性质,在差异中存在着过渡性,在过渡性中仍可以找到⼀些⾃然条件差异性较⼩,相似性较⼤的区域,把相似的划分为⼀区,把差异的划分为另⼀区。
⼈们就是按照⾃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定的区域等级系统,这种⽅法叫⾃然区划。
⾃然区划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可分为部门⾃然区划和综合⾃然区划。
部门⾃然区划是以⾃然地理的某⼀个组成要素为划分对象所进⾏的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法。
综合⾃然区划的对象是⾃然地理综合体,根据⾃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综合⾃然区划是对⾃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划分, 反映了⾃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差别:综合⾃然区划是从⾃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区划,部门⾃然区划是从某⼀个要素特征进⾏划分。
联系:部门⾃然区划应以⾃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综合⾃然区划以部门⾃然区划为依据。
按区划⽬的不同,⾃然区划中有特种⽬的的⾃然区划,即针对某⼀特殊⽬的,⽽进⾏的地域划分,如农业⾃然区划、公路⾃然区划、建筑⾃然区划。
综合⾃然区划和部门⾃然区划之间存在差别和联系⼆、区划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综合⾃然区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综合⾃然区划⼀般⽅法的研究;(2)反映某⼀具体区域的⾃然地理综合体分异的认识性区划⽅案的研究;(3)综合⾃然区划实践应⽤的研究。
综合⾃然区划的任务主要是:(1)了解⾃然界不同地区⾃然地理基本情况,揭⽰⾃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规律,充实和发展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摸清各地区⾃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特征,正确评价各种⾃然条件对发展⽣产的有利和不利⽅⾯,从⽽为因地制宜发展⽣产提供科学依据。
5.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及组织第五章农业自然区划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农业自然区划的概念与目的一、农业自然区划的概念农业自然区划是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布局为目的.研究区域内与农业生产布局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点,并按照一定的分区原则和指标,将区域划分为若干等级内部条件相对一致的农业自然区,然后再根据各农业自然区的特点,提出利用与改造农业自然资源与条件的可行性方案。
农业自然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农业自然地域单元.单元内部农业生产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相对一致性。
农业生产布局前景具有较强的相对一致性,地域单元之间有明显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业生产布局前景的差异。
根据农业自然区划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类别及组合,如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等及其组合.农业自然区划又可分作部门农业自然区划和综合农业自然区划。
部门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布局密切相关的各单项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而制订的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如“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中国土城区划”等。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前景的各项自然条件为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而制订的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如“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等。
二、农业自然区划的目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布局最基本的依据和前提,换言之,农业.特别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中国农业.是建立在以自然条件.特别是以光、热、水、土、地貌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基础的产业部门,每一项农业生产都严格地遵从着生产所在地农业自然要素及综合体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性的制约。
因此,农业自然区划有如下几个目的。
1、认识并揭示农业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的时空特点与规律农业自然要素,无论是单项要素还是综合要素,其时空分布均有各自的特点与规律,特别是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其遵从的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以及季节性。
2、为部门农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提供基础依据农业生产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基础之上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什么是地理的自然区划

地理自然区划有助于了解地球表面 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为科学研 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地形、 土壤、植被、水文等。
地理自然区划是地理学研究的重 要内容之一,对于认识地球环境 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自然区划的分类
气候区划:根据气候特征 进行划分,如热带、亚热 带、温带等
区域发展与规划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地理自然区划在区域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与教育
科学研究:地理自然区划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气候研究、生态研究等。
教育:地理自然区划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如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高地理素养等。
发生统一性原则在区域地理研究中 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可 持续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生统一性原则有助于揭示地理 现象和过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为地理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发生统一性原则是地理自然区划的重 要原则之一,与其他原则(如空间连 续性原则、时间稳定性原则等)共同 构成了地理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考虑多种因素:地形、气候、 植被、土壤等
整体性:注重区域的整体性和 完整性,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
协调性:注重区域之间的协 调和配合,避免矛盾和冲突
03
地理自然区划的方法
综合分析法
地理自然区划的 定义:根据自然 地理要素的分布 和组合,将地球 表面划分为不同
的区域。
添加标题
综合分析法的原 理:通过对自然 地理要素的综合 分析,确定区域 的边界和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第04章综合自然区划详解

主导标志与分异因素的关系 地理相关分析,确定主导标志及分界数值区间
分区与分界的方法;优缺点与应用范围;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顺序划分(自上而下)
热量带界线
11 2 4 5 3 6
地带/亚地带
11
自然地理区 2
4 5
3 6
地区
12
自然大区界线
自然州
12
自然省
① 根据大尺度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划分热量带和自然大区; ② 热量带和自然大区相互叠置,划定地区单位; ③ 根据地区内的带段性差异,划分地带、亚地带; ④ 据地带、亚地带内的省性差异,划分自然省;
⑤ 自然省内划分自然州;
⑥ 自然州内继续划分………直至自然地理区
合并法(自下而上)
Ⅰ
Ⅱ
Ⅲ
a
b
1
c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d
e
a:划分出一些具体土地单位; b:对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区分出土地类型(1,2,3); c:去掉相邻同一土地类型的界线; d.e:据土地类型的质和量对比关系,区分地域差异,划定自然地理区 (Ⅰ、Ⅱ、Ⅲ) ……
第四章 综合自然区划
概念与特点 原则与方法 等级系统 我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
自然界是由一些大小不同、等级高低有别、复杂程度不一、特征不 同但彼此有联系的地域单位组成的复杂和多级别的镶嵌体系。
区划:区域的划分。包括自然、经济和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区划:部门的、综合的 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为依据,根据一定区域综合自 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每个区 划单位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程度和差异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 域等级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自然区划分类中, 在自然区划分类中,也可以为了 一定的生产目的而进行区划, 一定的生产目的而进行区划,即应用 性自然区划。 性自然区划。 比如:农业自然区划、 比如:农业自然区划、公路自然 区划、建筑自然区划、自然资源区划、 区划、建筑自然区划、自然资源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等。 生态功能区划等。
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环境的综合 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环境的综合 特征, 特征,即各自然地理成分相互联系的性 质和特点出发, 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景观差异进行 划分。 划分。
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 综合特征基础上, 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 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 。 比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 比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 区划、土壤区划、 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 、动物区划 等。
自然区划的工作范围: 大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自然区 大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自然区 划的研究任务 小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 小范围的自然地域划分是土地类 型学研究的任务
自然区划
按区划的对象
综合自然区划: 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
部门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 成分为对象
自然区划的基本概念
小组成员:谢晋秋、闫旭、杨曼丽、杨培琴、屈红旭、 刘爽、李丹、牛磊、万君
区划的概念: 区划的概念: 区域的划分, 区域的划分,泛指各种区域 的划分, 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 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然区划、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
自然区划的概念:Biblioteka 自然区划的概念: 是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 根据自然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 发展的共同性、 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 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 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表划分 为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域系统。 为具有一定等级关系的地域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 部门自然区划
关系
差别: 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 特征进行划分, 特征进行划分,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 要素特征进行划分。 要素特征进行划分。 联系: 联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环境的综合 特征为背景, 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 区划为依据。 区划为依据。
研究自然区划的意义 有助于全面认识自然环境 深化自然地理研究理论 为全面评价、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 为全面评价、 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