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

合集下载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然窃有疑焉,其说有
即以经 文为释 者,有悖 经文 而为释 者,有颠 倒经 文以为 释者。”
南京中医学院校
释《难经校 释·前言 》:“《难 经》是 我国古 代医学 著作 之一……全书 以阐明《内经》的
要旨为 主,用问答 的体 裁,辑为 八十一 难。”
的研究探讨,但是若不打破 “《难经》是阐释《内经》旨意之作”这种观念的束缚,总
以为 传统 医 学的 理论 莫 不是 发端 于 《黄 帝内 经》,就 必然 会 限制 我们 对 这 一问 题进 行
更深入的思考。这对于探索早期医学发展的多元化模式,以及更客观的认识《难经》
的价值也都是不利的。
那么 《 难经 》 中之 “《 经 》言”所 指为 谁 ?时 贤郭 霭 春先
枢》、《 素 问 》 也 。”
清·徐 灵胎 《 难 经 经 释·叙》: “《 难 经 》, 非 经 也 。 以 《 灵》、
《素 》之微 言奥 旨引端 未发者 ,设为问 答之 语,俾畅 厥义也 。古人书 篇名 义,非可苟
称,„难 ‟者 辩论之 谓,天下岂 有以 „难 ‟名为 „经 ‟者 ,故 知《 难经》非经 也……惟《难 经》
李 经纬 、林 昭庚《中 国医 学通史·古
代卷》:“关于《 难经》书 名的 含义,历 代学 者有着 不同的 理解 和认识,一种 观点认 为,
以„难 ‟字作 为问 难之 „难 ‟(nan,发 音为 四声 )。清·徐灵 胎《 难经 经释·自 序 》说 : „以
《灵》、《 素 》之 微 言 奥旨 , 引 端未 发 者, 设 为 问答 之 语 ,俾 畅 厥 义也 。 ‟另一 种 观点
《难经》并非解释《内经》之疑难者
传统 观点 认为 ,《难经 》一

《难经》与《难经》脉法的几个有关问题

《难经》与《难经》脉法的几个有关问题

《难经》与《难经》脉法的几个有关问题1、成书经过等问题《难经》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最早见之于《隋书·经籍志》,但未署何人撰着,《旧唐书·经籍志》始题为秦越人所撰。

按唐t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自序日:“黄帝八十一难者,斯乃勃海秦越人所作也。

越人受桑君之秘术,遂洞明医道,至能彻视腑脏,刳肠剔心,以其与车辕日时扁鹊相类,乃号之为扁鹊。

”所以一般认为《难经》为秦越人所撰的说法实始于唐·杨玄操,但在唐·王焘着《外台秘要方》中载有《删繁方》“六极论”引了二十四难文,并且称之为扁鹊日,文字虽稍有出人,但可以肯定是出于《难经》的。

《删繁方》为谢士秦所撰,谢是隋前的人,可见南北朝时已有秦越人着的证据。

日本人丹渡元胤《医籍考》说:“余尝观宋版《史记·扁鹊传》僧幻云附标所引《难经》,似是玄操原本,载其卷首名衔日,卢国秦越人撰,吴太医令吕广注,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演,据此吕广注本似署越人名,然则士泰所称,殆循其旧者欤?”可见在唐以前就可能有秦越人所着之说。

但是《难经》如出自扁鹊,那当然是先秦人的医学名着,为什么南北匕朝以后才着录?是刘歆、班固遗漏,还是出自其后?《难经》之名始见于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八十一难》当指此书。

《难经》的注家最早的是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西晋时王叔和撰《脉经》引用了《难经》中有关脉学的绝大部分资料。

但值得注意的是,《脉经》引《难经》的各个部分没有提到引自《难经》。

《脉经》中投有《难经》这个书名,而在《脉经》弓l扁鹊时则直书扁鹊,不名为出自《难经》,根据以上情况,仲景所说,王叔和所引就是此书,因为《脉经》引《内经》亦有时不提书名。

《内经》着成当在汉代,根据《难经》中有多处引用《内经》,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解释等等情况来看,《难经》的着成当在东汉时期,不会再早,但亦不会再晚。

至于出自秦越人扁鹊所着的问题是靠不住、亦是不太可能的。

_难经_学术渊源之探讨

_难经_学术渊源之探讨

●学术探讨●《难经》学术渊源之探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 张瑞麟主题词 《难经》 《内经》 中医医学史 《难经》学术是否渊源《黄帝内经》?《内》、《难》两部医经是否属于同一学派?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难经》学术渊源《黄帝内经》,这已形成为传统观念。

但据现代学者的深入研究,认识有了新的突破,已认识到《难经》学术并非渊源《黄帝内经》,《内》、《难》两书并非同一学派。

现就其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分述如下。

1 认为《难经》祖述《黄帝内经》,是一部抄摘精要,释疑探微,阐发其微言奥旨的释经之作唐代杨玄操《难经集注·序》说:“按黄帝有《内经》二帙,帙各九卷,而其义幽颐,殆难究览。

越人乃采摘英华,抄撮精要,二部经内,凡八十一章,勒成卷轴,伸演其道,探微索隐,传示后昆,名为《八十一难》”。

金代纪天锡《集注难经》说:“秦越人将《黄帝素问》疑难之义八十一篇,重而明之,故曰《八十一难》。

”元代滑伯仁《难经本义·自序》说:“《难经》相传为渤海秦越人所著。

……盖本黄帝《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

……约其辞,博其义,所以扩前圣而启后贤,为生民虑者,至深切也。

”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难经论》说:“《难经》,非经也。

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者也。

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

当代陈璧琉《难经白话解·前言》说:“全书是用问答的体例,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故以《难经》作为书名”。

南京中医学院《难经校释·前言》也说:“《难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

……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用问答的体裁,辑为八十一难”。

总之,古今不少学者都认为《难经》祖述《黄帝内经》,释疑阐微,是一部释经之作,这已形成传统的认识。

其实这种认识与实际不符,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2 承认《难经》祖述《黄帝内经》和释疑阐微的错误观点,但已看到《难经》所引“经言”多不见于《黄帝内经》的事实,于是对上述基本观点提出修正和补充意见这种认识约有三种说法:一说古有其书而今亡。

黄帝内经和难经

黄帝内经和难经

难经对针灸学的贡献
1、确立奇经八脉理论 (1)首次提出“奇经八脉”概念:《二十七难》明确指出:“凡此八脉 者,皆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二十八难》进一步提出: “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不能拘之”。 (2)完善八脉循行理论:“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 行,至胸中而散”。对带脉的论述,在《素问· 痿论》中仅有“皆属于带 脉而络于督脉……,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的记载,其他篇章对带脉 均未再涉及。《难经》则对带脉做了简单而明确的阐述,《二十八难》 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难经》对任、督二脉的起止, 主要循行部位也作了系统而规范化的概括,补充了阴阳跷脉、阴阳维脉 的起止循行部位。 (3)阐明八脉生理病理 。《二十七难》云:“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 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复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 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将正经比作沟渠,奇经喻为深湖,对奇经 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做了深刻而明晰的阐述。
Thank you!
2、完善特定穴理论 (1)首次提出八会穴概念:《四十五难》云:“腑会太仓(中脘), 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 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 气穴也。”难经八会穴主治局限于八者之热病,后世医家扩展到八者 之一切病变,成为临床常用取穴原则。 (2)完善十二经原穴理论:“……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神门穴)”。 原穴主治作用,早在《九针十二原》中即有“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 腑之有疾者也”。但对原穴治病机理未有阐述,《难经· 六十六难》 作了阐发:“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 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 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3)首次提出五输穴主治作用及四季应用:《内经》对五输穴的名 称、位置有所论述,而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系统阐述,首次是在《难 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 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中国医学史知识题库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1.医和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

(最早的病因学说)2.周朝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最早的医学分科。

公元前475~公元265年战国-三国3.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4.《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现存最早方书。

5.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一、《黄帝内经》!⏹作者——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成书——战国至秦汉⏹篇卷--《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全书共18卷,162篇。

⏹传承--《素问》——至唐代仅存8卷,唐代王冰补入7篇大论。

(第七卷“天元纪大论”)宋代又补充2篇素问遗篇,《刺法》、《本病》,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灵枢》——宋哲宗元祐八年,高丽使献《黄帝针经》,南宋时由史崧献出家藏旧本。

⏹基本内容--《素问》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论述了人的心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及疾病预防等。

《灵枢》着重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成就--注重整体观念、.重视脏腑经络、.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确立,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1.《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杂病论·自序》。

西汉末期至东汉成书。

包含了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输穴、针法等内容,也是一本有影响的中医书籍。

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最早提出“奇经八脉”名称、循行路线、功能特点、病变证侯、与十二经关系等;提出“左肾右命门”说;提出“无形三焦”说。

2.《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1﹒绪论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不可分割,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病理相互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2)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2)

一: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

本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共18卷162篇,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2)《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东汉,传说为秦越人所作。

(3)《伤寒杂病论》张机(字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

经晋·王叔和整理,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

(4)《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成书于东汉,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全书载药365种。

发展: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960年)(1)《脉经》晋·王叔和著,为中医学第一部脉学专著。

(2)《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为中医学第一部针灸专著。

(3)《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候学专著。

(4)《备急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为中医学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提出“大医精诚”为医学道德准则和追求的境界。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1)刘完素后人称为“寒凉派”。

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张从正后人称为“攻邪派”。

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3)李杲自号东垣老人,后人称为"补土派"。

代表著作为《脾胃论》(4)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后人称为"滋阴派"。

代表著作为《格致余论》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1)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2)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著《温热论》(3)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4)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近代与现代(公元1840年以后)(1)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内经》《难经》《伤寒论》并非同...

《内经》《难经》《伤寒论》并非同...

《内经》《难经》《伤寒论》并非同...《内经》《难经》《伤寒论》并非同一医学学派!金栋按:中医学理论体系定型完成于汉代,确切地说是东汉时期,其标志则是中医学四部经典著作的问世,即《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

中医学汉代谓之“方技”之学,据《汉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之分,其中“医经”与“经方”乃中医学之主体。

在西汉以前,“医经”有黄帝、扁鹊与白氏三个医学学派之分,七家医学学术之别。

惜只有黄帝学派之《黄帝内经》传承至今,余者皆遗失。

然据考,今本《黄帝内经》并非《汉志·方技略》“《黄帝内经》十八卷”,而是由两部独立的医学巨典《黄帝素问》《黄帝针经》(《九卷》《灵枢》)组成,约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或以后时期。

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扁鹊学派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学派,《扁鹊内、外经》是扁鹊学派之“医经”(已佚),《难经》《中藏经》是扁鹊学派之医学著作,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汉末三国神医华佗,乃扁鹊学派之传人弟子。

有证据表明,扁鹊(或白氏)学派之医经,散落于其后的黄帝学派之《素问》《灵枢》与扁鹊学派之《难经》书中了。

《汉志·方技略》经方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已佚),因“《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

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

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杨绍伊《考次汤液经序》),医圣仲景“受业于同郡张伯祖,善于治疗,尤精经方”而得有《汤液经法》一书,虽该书已轶,但赖仲景书得以传世。

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卞嵩京《汤液经解·自序》说:“士安师事仲景,为汤液家嫡传,后改宗岐黄,致力针灸。

据士安《序》可知,伊尹之经,仲景论且为之传,是以知仲景之前,尚有《伊尹汤液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难经》与《黄帝内经》关系简考[关键词]难经,黄帝内经,经文分析,关系考察【摘要】《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系东汉时期作品,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

《难经》中有32难引文称“《经》言”,其中有18处可以在现存《黄帝内经》中找到出处。

另外49难与《黄帝内经》有如下关系:①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②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③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④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⑤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⑥不见于今《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

通过对这些经文与《黄帝内经》关系的探讨,大致可以认为,《难经》虽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即扁鹤)撰。

其成书较《黄帝内经》为晚,极可能为东汉中期之作品。

关于《难经》书名,清•徐灵胎《难经经释•自序》曰:“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

俾畅厥义也”。

解释似较合理。

《难经》共有八十一难,也就是八十二个小节,每个小节均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加以阐述。

其中直接指明“《经》言”者共有35处,因二十二难两处“《经》言”为前后文重复,实际是34处“《经》言”。

34处“《经》言”中,有15处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原文,有15处可在《灵枢》中找到基本相对应的文字,有3处可在《素问》中找到基本对应的文字,有1处在《灵枢》、《素问》中均可找到对应文字。

这34处“《经》言”又有十三难、三十五难分别出现两处,故而《难经》中实际有32难涉及到“《经》言”者。

其余49难,本文分为六部分来探讨其与《内经》的关系。

1虽未明言出自《经》,但仍可在《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文字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为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灵枢•脉度第十七》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娇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此与《难经》只是个别文字的差异。

其他如二十四难与《灵枢•经脉》、十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三十四难与《素问·金匮真言论》和《灵枢•九针论》、三十七难与《灵枢•脉度》、四十三难与《灵枢•平人绝谷》、四十七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六难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十八难与《灵枢·寒热》、六十难与《灵枢•厥病》均为部分或全部相对应。

2与《素问》、《灵枢》同中有异者,或有补充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十四难曰:脉来一呼再至,中及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

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

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

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

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

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

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

沉细夜死;浮大昼死。

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二者相较,显然十四难更为具体一点。

又如四十二难除与《灵枢•肠胃》、《灵枢•平人绝谷》中肠胃长短、受水谷数相一致外,更添人肝、心、脾、肺、肾四藏的形状描述和轻重之数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的重量、长短、受水谷数。

再如三十一难对三焦的描述也与《灵枢•营卫生会》相一致。

3未言出处,但在《素问》、《灵枢》中能找到相应的论述如三难“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素问•玉机真藏论》有详细的关于太过之脉、不及之脉的论述。

其他关格、覆溢(即真脏脉)在《素问》、《灵枢》中也多处有论述。

4一些常见的理论问题如二难“脉有尺寸,何谓也”;四难“脉有阴阳”;五难“脉有轻重”;六难“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八难“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九难“何以别知藏府之病邪”;二十五难“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二十六难“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三十二难“五藏俱等,而心肺独在鬲上者,何也”;三十八难“藏唯有五,府独有六者,何也”;四十一难“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之”;五十二难“藏府发病,根本等不”;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五十六难“五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五十七难“泄凡有几,皆有名不”;五十八难“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七十难“春夏刺浅,秋冬剌深者,何谓也”;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七十六难“何谓补泄”;七十八难“针有补泻,何谓也”等,均属此类。

这些问题可能不只是《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可能也是当时《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中的基本理论,概言之,即当时医学的基本理论。

5为《难经》对《内经》理论的发挥—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此段话提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是《难经》对《内经》的发挥,涉及到《灵枢•五十营》、《灵枢•营卫生会》两篇的内容。

《灵枢•五十营》曰:“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灵枢•营卫生会》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又如,《难经》二十七难到二十九难提出奇经八脉的概念,对奇经八脉做了集中论述。

奇经八脉的内容见诸于《素问》、《灵枢》,这也是《难经》的发挥。

6不见于《素问》、《灵枢》,为《难经》独有的理论如三十六难提出“命门学说”,认为“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又如四十四难提出七冲门的概念,也为《内经》所不载。

总之,虽然《难经》有部分内容为《素问》、《灵枢》所不载,但绝大部分内容还是对《素问》、《灵枢》经文的解释与发挥,因而《难经》是解经之作,即解《内经》的说法还是有一定根据的。

《难经》中所说“《经》言”的《经》也应该是《黄帝内经》,有如下几点理由:其一,《难经》作于东汉中期,其时《黄帝内经》并未亡佚,《难经》中34处“《经》言”有19处可在今《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并且《难经》的其他小节也有不少可在《素问》、《灵枢》找到相对应的文字。

其二,《难经》中论述的一些常见的医学理论也多数可在今《素问》、《灵枢》中找到相应的论述。

其三,《难经》中的“《经》言”之经当指的是同一本书,即《黄帝内经》。

《难经》另外引用了一本书中的内容即《十变》,分别在三十四难、六十三难、六十四难中均明确指出“《十变》言”、“《十变》又言”,这说明《难经》的作者对其所引用的文献出处还是比较注意交代明白的。

如果“《经》言”之《经》分别为《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白氏内经》三家的话,《难经》作者应该会分别说清楚的,而不会糊涂到三家之经均以“《经》言”二字代称了事。

其四,《黄帝内经》分成《素问》、《灵枢》两部分之后,《素问》、《灵枢》二书本身在历代的流传过程中即已有所亡佚,有所增删。

《难经》中15处“《经》言”在今《素问》、《灵枢》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文字,则可能为《素问》、《灵枢》亡佚部分中的经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成建军对“以母为基,以父为楣”释义的商榷[关键词]以母为基,以父为椐,基,楣,土地,种子,内经释义《灵枢•天年》言黄帝问于岐伯: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为楣?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杨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虽历代对文中“基”和“梯”的注释不一,但诸家却不约而同将之牵强附会地理解为人体胚胎的发生,是以母之阴血为基础,以父精所化阳气护卫为条件的,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阴阳交感的作用”,因为无阴则阳无所生,无阳则阴无所化,唯有父精母血相结合,才会产生新的生命。

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六十二》说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之父母也”。

明确提出父精母血是新生命发生的物质基础。

且在中医文化中,贯以父象天,以母象地,习用“天地合气,命之日人”来比拟人体胚胎生成的肇基。

故笔者认为,“以母为基,以父为楣”是古医家取自然界之象类比人体生命发生的典型例证。

张介宾之注云人之生也,合父母之精而有其身。

父得乾之阳,母得坤之阴;阳一而施,阴两而承,故以母为基,以父为楣,譬之稼穑者,必得其地,乃施为种。

”是为证。

而令人遗憾的是,张介宾的注释并未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

也许是“尊经崇古”的思想作祟,无论古今,大多数学者注释经典时多少都有师从古训、望文生义的倾向。

自从马莳首注曰“方基始生,赖母以为基,坤道成物也;赖父以为楣,阳气以为捍卫也”始,后人便承袭古义,更用训诂学知识加以佐证,以致以讹传讹。

就“基”而言,或借《说文》“基,墙始也”,或借《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将“基”与“本”互文,演为“基础,根本”之义;就“楣”而言,或借《说文》“阑槛也”释为栏杆,将之引申为遮蔽和捍卫之意,或借《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楣者”,将之与“盾”相通,释为古时执以蔽兵刃的战具,亦作捍卫之喻,却自始至终未道出“以母为基,以父为楣”的所以然,鲜有触及“阴阳交感”这一主旨者,更忘了古人“取象比类”释生释医的思想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