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

合集下载

痿证

痿证

源流
1、本病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专设《痿论》 篇论述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治疗大法。 • 病理:“肺热叶焦”, 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 五体失养, 发为痿病. • 治疗:“治痿独取阳明”

2、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 较少进行专题论述。 3、金元时期, 张子和强调火热, 提出“痿病无寒”, 对“风、
3.脾胃亏虚
主 症: 肢体痿软无力, 食少, 便溏。 兼次症: 腹胀, 面浮, 面色不华, 气短, 神疲乏力。 舌 象: 舌质淡有齿印, 苔薄或腻。 脉 象: 细弱。
• 证机概要:脾虚失健,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 治 法: 补脾益气 ,健运升清。 • 方 药: 参苓白术散加减。
• 方中人参、白术、山药、莲子肉、炙甘草益气健脾, 茯苓、苡仁渗湿扶脾;陈皮、砂仁醒脾和胃,调气行 滞;桔梗载药上行,输精于肺。 • 若肥人痰多,可用六君子汤补脾化痰。 • 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
分证论治
1. 肺热津伤
主 症: 病起发热, 或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咽干呛 咳。 兼次症: 皮肤干燥, 心烦口渴, 小便黄少, 大便干燥。 舌 象: 舌质红, 苔黄。 脉 象: 细数。
• 证机概要: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 治 法: 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 方 药: 清燥救肺汤加减。方中石膏、桑叶清宣肺 金燥热、麦冬、火麻仁、阿胶润肺滋阴、枇杷叶、杏 仁宣肺止咳化痰,人参、甘草益气生津。合奏清热润 肺、濡养筋脉之功。
1、痿病是以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日久不用, 甚则肌
肉萎缩或瘫痪病证; 2、病因与外感温热毒邪、情志刺激、房劳过度、饮食所 伤有关; 3、病机在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 有关; 4、治疗以治痿者独取阳明、痿病不可妄用风药、“泻南 方、 补北方”为原则。

中医内科学痿证

中医内科学痿证
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
古代中医认为,痿证的病因主要 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内伤、久病 体虚等。病机主要为脾胃受损, 气血生化不足,或湿热内生,阻
滞经络。
治疗原则
古代中医主张以调理脾胃、补益 气血、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常 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
二妙散等。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对痿证的认识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痿证的主要症状包括肢体筋脉弛缓、 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 肉萎缩。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 、恶寒、出汗、神疲乏力等症状。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 象等体征,以及病史和相关检查,可 以做出诊断。
痿证与相关疾病鉴别
与痹证鉴别
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以肢体 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为主。
现代中医认为,痿证是一种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 表现的疾病。其病因病机与古代中医基本一致,但更加注重现代医学的检查和 诊断。
现代中医治疗原则
现代中医主张在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检 查和诊断,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医治疗痿证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治疗痿证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 、补益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治疗痿证的目的。同时 ,中医治疗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
优势
中医治疗痿证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价格低廉等优势。 同时,中医治疗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提高治疗效果。此外,中医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治法
补益肝肾。
方药

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痿证-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对本病较少专题讨论。张 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互说》把风、痹、厥与 痿作了鉴别。强调“痿病无寒”,认为痿证的病机是“由 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金受火制,六叶皆焦, 皮毛虚弱,急而薄著,则生痿蹩”O其临床表现为“四末 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 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以邪毒、 湿热为主,多属实证;内伤则以脾胃虚弱、肝肾亏损 等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为 本虚标实之候。病机关键为内脏虚损,精血津液亏耗, 肌肉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肌肉,与肝、肾、肺、胃 关系最密切,病久可累及五脏。
【辨病思路】
西医学的多发性肌炎、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 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 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 辨治。
《内经》对痿证的记载颇详,阐明了痿证的病因病机、病 证分类及治疗原则。《素问痿论》指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 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 肢体痿软。还将痿证分为皮、脉、筋、肉、骨五痿,以示 病情的浅深轻重以及与五脏的关系。在发病原因上,《素 问痿论》指出了“热伤五脏”、“思想无穷”、“焦虑太 过”、“有渐于湿”及远行劳倦、房劳过度等。
第二十三节 痿证
内容
【病因病机】 【辨病思路】 【辨证论治】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 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 主病》日:“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临床 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蹩”。“痿”是指 肢体痿弱不用,“蹩”是指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 之意。
《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指出:“因于湿,首如裹,湿 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 痿。”认为湿热也是痿证成因之一。在治疗上,《素 问痿论》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其理 论依据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 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任、督、带脉皆络于阳明, 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摘要: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正文:
痿证,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范畴,其主要症状为肢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在《素问·痿论》中,有关痿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有着详细的论述。

一、痿证的治疗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阴经、阳经总会于宗筋,而"阳明为之长"。

因此,治疗痿证除了某些有湿热者必须清利湿热之外,一般多采用滋补精血津液,调养后天,使化源充足,宗筋得以濡润,肢体得以滋养,则痿证自愈。

2.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根据痿证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补益五脏,同时注重调整经络气血,使之平衡。

二、痿证的治疗方法
1.滋补精血:通过食用具有滋补精血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当归等,以滋养身体,恢复痿证患者的体力。

2.清热利湿:对于湿热所致的痿证,需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选用黄芩、黄连、薏苡仁等药物。

3.通络活血:运用通络活血的中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以促进气血
运行,改善痿证症状。

4.针灸疗法:根据痿证的病程和病情,选取适当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三、痿证的预防与调养
1.预防:注意生活起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2.调养:饮食上注重营养搭配,多吃新鲜蔬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总之,痿证的治疗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积极配合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痿证

痿证

辅助检查—自身抗体检查
只在炎性肌病中出现的肌炎特异性 自身抗体,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
成酶抗体
抗合成酶综合征
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 :抗 JO-1抗体及其他抗合成酶抗体 。 临床症状 :起病较急的PM和DM, 发热,间质性肺炎,关节炎,雷 氏现象,技工手。 治疗反应 :反应中等,疾病持续
辅助检查—肌酶谱检查
炎性肌病的分类
特发性炎性肌病 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儿童皮肌炎或多发性肌 炎 肌炎伴发胶原血管病 肌炎合并恶性肿瘤 包涵体肌炎 其他类型炎性肌病 肌炎伴嗜酸细胞增多 症 骨化性肌炎 局限性肌炎 巨细胞肌炎 感染引起的肌病 药物和毒素引起的肌 病
流行病学
我国肌炎和皮肌炎并不少见,但发 病率尚不清楚 年发病率: 美英 0.1--0.6人/10万人; 日本 0.5人/10万人. 发病年龄: 儿童期 5--15岁;成人期 40--60岁. 男女比例: 男:女为 1 : 2
免疫抑制剂-1
在激素副作用大,或疗效不佳,或多次减 量后疾病复发的情况下,可用免疫抑制 剂。 MTX口服、静脉或肌肉注射,7.5∼25mg/ 每周。 硫唑嘌呤1∼2.5mg/kg/d,必要时可与 MTX合用
诊断及鉴别诊断
以下肢痿弱不用最多见,但也手足并见, 严重者足不任地,手不能握,后期肌肉瘦 削。 与痹证鉴别:后者以四肢肌肉关节疼痛, 关节肿胀甚则变形为主,但后期肢体废用, 见肌肉瘦削无力。 古云“痹可兼痿,痿不兼痹”并不正确, 二者可并见称为“痿痹”。如皮肌炎/多 发性肌炎。
辨证论治
分虚实:凡其病急,发展快,多属实证;病史 久,起病缓慢,多属虚症;但实证日久转虚, 造成虚实夹杂。 实证以祛邪为主,清利湿热,活血化瘀,化痰 通络;但勿忘扶正;虚症补益肝肾,补中健脾, 填精益髓,但勿忘活血化瘀,以达到筋脉气血 通达。

痿证的中医书籍 -回复

痿证的中医书籍 -回复

痿证的中医书籍-回复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其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肉无力、肢体无力或失去活动能力。

在中医中,痿证的治疗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各家医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因此,本文将围绕痿证的中医书籍展开讨论,并逐步回答以下问题。

一、什么是痿证?痿证是指由于机体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体质弱,或后天劳损过度等多种原因导致肌肉力量减退、功能障碍的一种病证。

痿证可分为外感痿和内伤痿两大类。

二、经典医书中对痿证的论述?在经典中医医书中,有许多对于痿证的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

这些书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痿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

三、《伤寒论》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关于痿证的论述。

书中指出,痿证多由于外感邪气入侵,阻碍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肌肉失去力量。

治疗上,主要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机选取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四、《金匮要略》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撰写的医学书籍,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对痿证的论述相对较为简明扼要,其中提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等方面。

根据病情特点,可选用一些具有祛风除湿、温阳活血、补益气血等功效的方剂进行治疗。

五、《温病条辨》对痿证的论述和治疗方法有哪些?《温病条辨》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该书专门讨论了温病病证及其辨证治疗。

其中,对于温病致痿的论述相对较多。

书中提到,温病致痿多由湿热邪气阻滞经络所致,治疗上主要选用清热、祛湿、通络活血等方剂进行治疗。

六、痿证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病情特点,中医对痿证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体质,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力,从而加速痿证的康复过程。

总结起来,痿证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病证范畴,对于痿证的治疗,各科学家和医书都有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

痿证的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

痿证的中医书籍"痿证的中医书籍",是指关于痿证(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的中医学方面的书籍。

中医学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有着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痿证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早在古代就有专门的医书进行论述。

本文将从痿证的定义、分类、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一步一步地回答有关痿证的中医书籍的问题。

一、痿证的定义和分类痿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疾病,指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表现,包括阳痿、遗精、早泄等。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书中,已有痿证的定义和分类。

1. 阳痿:指男性无法勃起或勃起时间短暂、勃起度不够硬,无法完成正常的性行为。

2. 遗精:指男性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夜间或白天梦遗或滑精,甚至在性行为前或后出现滑精现象。

3. 早泄:指男性在开始后很短时间内即出现射精,无法维持足够长时间的。

二、痿证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痿证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等方面有关,常见的病因病机有下列几点:1. 肾虚:肾主藏精,肾虚是痿证的重要病因。

包括肾阳虚(阳痿多见)和肾阴虚(遗精、早泄多见)。

2. 脾胃虚弱:脾胃是生化水谷精气的主要器官,脾胃虚弱导致消化不良,影响精气的生成和输布。

3. 气血不足: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不足会影响到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导致痿证的发生。

三、痿证的诊断中医诊断痿证主要依靠四诊合参的方法进行,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和闻诊。

1. 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等,可以了解病人的气血情况和脏腑功能,例如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可以判断气血不足引起的痿证。

2. 问诊: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等,了解病人的病因、发病过程等,例如询问是否有阳痿、遗精、早泄等病症。

3. 切诊:通过检查病人的脉搏情况,了解病人的脉象,例如脉弦细、脉沉弱等,可以判断肾虚导致的痿证。

4. 闻诊:通过嗅闻病人的气味等,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例如嗅出一种特殊气味,可能反映出体内湿热之气。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

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原则痿证是指人体肢体、躯干或身体某一部位的功能丧失或无力现象,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

根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证的治疗原则主要有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治疗原则及其具体应用。

首先,调理阴阳是痿证治疗的核心原则。

中医认为痿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调理阴阳可以促进机体的整体平衡。

针对阴虚或阳虚的痿证,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组合进行调理,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枸杞子等;而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具有温补阳气作用的中药,如肉桂、干姜等。

其次,益气固表是治疗痿证的重要原则之一。

痿证通常伴随气虚,导致肢体无力或功能丧失。

因此,通过益气固表可以增强机体的气血运行,提高肢体活动力。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等,可通过口服或者外用的方式应用。

温补肾阳也是痿证治疗的一项重要原则。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阳虚弱是引发痿证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温补肾阳可以改善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缓解痿证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肉桂、菟丝子等,可通过内服或者外敷的方式使用。

活血化瘀是治疗痿证的辅助原则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痿证常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导致,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肢体的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最后,扶正祛邪也是痿证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认为痿证通常与外邪入侵有关,因此,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清除体内的病邪,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从而促进康复。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连翘等,可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应用。

总之,素问痿论中提出的痿证治疗原则包括调理阴阳、益气固表、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

这些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指导痿证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

在具体应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laccidity diseases
一、概述
1、定义: 以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 动,甚则肌肉萎缩或肢体畸形为主 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的认识
小儿麻痹后遗症: 为小儿多见,发热、 热退后出现一侧 肢体弛缓性瘫痪。 多发性神经炎: 具有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障碍, 伴弛缓性瘫痪及营养机能障碍等症状。
1、耳针:相应部位、肺、胃、肝、肾 2、穴位注射 药物:VitB1 + VitB12 、北芪 、 当归 、胎盘等 穴位:足三里双 脾俞双 肾俞双 (交替)
3 、头针:脑三针、颞三针(适用于 以大脑发育不全等较好) 4 、皮肤针:皮肤针轻叩手、足三阳 经,以皮肤潮红为度。 5、电针: 取夹脊穴,每椎1针,加电, 适用于截瘫、运动神经元疾病。点。Fra bibliotek常用穴位:
上肢:肩髃、 曲池、 合谷 、 颈胸夹脊穴
下肢: 髀关、 风市、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腰部夹脊穴
阳陵泉
配穴: 肺热:尺泽—宣肺清热 湿热:阴陵泉—健脾除湿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健补脾胃
肝肾不足:肝俞、肾俞— 滋养肝肾 瘀阻脉络:三阴交、血海、委中— 行气活血,疏通经脉
其他疗法
二、 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久病体虚
感受邪热
痿证
络脉瘀阻
肝肾亏虚
三、辨证
1.肺热津伤 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 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 渴,呛咳咽燥,大便干,小便短黄, 舌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 肢体逐渐痿软无力,下肢为重, 麻木不仁,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3、脾胃虚弱 起病缓慢,渐见下肢痿软无 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神 倦,气短自汗,食少便溏,面色不 华,舌淡苔白,脉细缓。
6、灸四花穴:运动神经元疾病、 脊髓炎 7 、排针法:手足阳明经(肌肉萎缩) 8、埋羊肠线:手足阳明经(每次2~4 穴),每周一次。
小结
1、本病病情缓慢,疗程较长,穴位应
适当组合,交替使用。 2、三大取穴原则要互相配合,灵活 运用。 3、综合治疗。 4、加强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
教学要求
掌握痿证的辨证分型及针灸治疗。 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要

运动神经元疾病:
缓慢发生的四肢 肌肉萎缩,肌肉颤动, 有明显的病理征,感觉 障碍不明显。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起病急,四肢或双下肢瘫痪,脑脊 液有改变。 急性脊髓炎: 起病急,于发热后出现截瘫或四肢 瘫,伴有浅深感觉障碍,二便储溜。
重症肌无力:
肌无力以及随意肌的易疲劳性。 周期性麻痹: 反复发作无体征,有家族史。 外伤性截瘫: 癔病性瘫痪 : 突发,有特殊性格或刺激下发作。
4、肝肾亏虚 病久肢体痿软失用,肌肉萎 缩,形疲骨立,腰膝酸软,头晕耳 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 细数。
5、瘀阻脉络 四肢痿软,麻木不仁,肌肤甲 错,时有拘挛疼痛感,舌紫暗,苔 薄白,脉细涩。
治 疗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脉。 以手足阳明经穴、夹脊穴为主 针用或泻或补 。
取穴原则:
1、“治痿独取阳明”。即主穴在阳明经取 穴。 2、以上带下,以主带次。即上肢痿先补肩 部穴,下肢痿先补腰、臀、股之穴。 3、辨麻痹之经以补之。即辩明某经麻痹, 就补某经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