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第三章1
2016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第三章3

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②统计方法: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②统计方法:增值分数。
t、U、中多组1.不相等实控前后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1例外②统计方法:增值分数。
t、U、中错误①O1O2有差异O3 O4 无差异错误②O1O3 无差异O2O4 有差异多组2.不相等实控前后时序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多组2.不相等实控前后时序①评价:无R、有对、有前②统计方法:回归直线,01~0405~0809~016/X-ZhaoThe Development of Blingschool 准实验设计剧情提要:完全随机设计(被试间设计)随机区组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化设计又叫独立样本设计、被试间设计、组间设计、简单随机化设计。
1.单因素⑴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⑵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⑶随机多组后测设计⑷所罗门四组实验设计2.多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⑴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完全随机设计(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⑴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真实验设计(X-Zhao III)/ 完全随机设计(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⑴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①评价有R、有对、有前三大法宝/ 1.随机化R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2.对照组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3.前测①有前测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Holy shit完全随机设计(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⑴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①评价有R、有对、有前②统计方法增值分数。
t(参数);U、中数(非参数);协方差(事后)完全随机设计(被试间设计)1.单因素⑴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如何选择?①评价有R、有对、有前②统计方法增值分数。
2016年心理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

2016年⼼理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2016年⼼理学考研真题答案及解析2016年研究⽣考试已经落下帷幕,很多学员反馈,博仁考研讲义对2016年⼼理学考研统考真题实现考点全⾯覆盖,⾃主命题院校考点覆盖率也达到90%以上,甚⾄押中⼀些⾼校的原题。
很多考⽣在考试结束后纷纷给博仁考研发来感谢,感谢博仁考研辅导班提⾼了他们的⼼理学考研成绩。
在这⾥,博仁考研给⼼理学考研同学建议,考研备考需要踏踏实实复习,需要毅⼒,考研成功的关键还在与⾃⼰,好的⼼理学辅导班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分数。
今天给同学做⼀份⼼理学考研试题答案以及试题在博仁资料的分布情况,本⽂为部分整体,完整版可咨询博仁考研⽼师。
⼀、单项选择题:1-65⼩题,每⼩题2分,共13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
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对⼈的视敏度的影响,李亮在⽇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法对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两⼈研究⽅法的不同在于()A、有⽆⾃变量B、有⽆因变量C、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D、有⽆研究假设【解析】选择C张明使⽤的是实验室实验法,李亮运⽤的是⾃然实验法。
两种研究⽅法的主要区别在额外变量控制⽅⾯。
前者较后者,在控制额外变量的程度⽅⾯更严格。
【真题VS博仁讲义】此题在博仁两套模拟卷中均有体现。
在2016年串讲冲刺班讲义中对考点做了详尽的归纳。
2、1967年《认知⼼理学》⼀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认知⼼理学的诞⽣。
该书的作者是()A、斯滕伯格(R.Sternbeng) B.布鲁纳(J.Bruner)C.奈塞尔(U.Neisser)D.西蒙(H.Simon)【解析】选择C⼼理学发展史上标志性的⼈、事、物及时间等都为重点记忆内容,也始终是考察的重点记忆内容。
【真题VS博仁讲义】此题所考察内容在2016年⼼理学考研主观提⾼讲义中对考点做了鲜明的归纳。
3.病⼈因颞叶受伤⽽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A、听觉B、视觉C、嗅觉D、味觉【解析】选择A考察⼤脑⽪层分区及机能。
2016心理学考研312真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勤思考研】

2016心理学考研312真题及答案勤思解析完整版【勤思考研】2016年考研刚刚结束,勤思教育在第一时间对考卷进行了勤思解析!走出考场的同学,也不要放松备考的节奏,勤思接下来我们需要投入复试的备考中。
勤思老师和你们一起加油!单选1.张明在实验室考察不同颜色对人视觉的影响,李亮在日常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两人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A.有无自变量B.有无因变量C.控制额外变量D.有无研究假设【勤思解析】选C。
张明用的是实验室实验法,李亮用的是自然实验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的区别在于实验室实验对额外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而自然实验控制额外变量不够严格。
2.1967年《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作者是()A.斯滕伯格B.布鲁纳C.奈塞尔D.西蒙【勤思解析】选C。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
3.病人因颞叶受伤而导致受损的功能主要是()A.听觉B.视觉C.嗅觉D.味觉【勤思解析】选A。
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4.在裂脑人实验中,假设给被试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右视野呈现单词“杯子”,能顺利完成的任务是()A.用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苹果B.右手选出苹果C.左手选出屏幕后摆放的杯子D.口头报告看到了苹果【勤思解析】选A。
每个半球只对来自身体对侧的刺激作出反应,并调节对侧身体的运动。
题目中左视野呈现“苹果”图片,投射在脑的右侧,被试用左手很容易从屏幕后选出苹果。
但是语言是左半球控制的,所以被试不能口头报告看到苹果。
5.若以黑色圆点实验刺激材料,成人注意广度的平均水平是()A.3—4个B.4—5个C.6—7个D.8—9个【勤思解析】选D。
研究表明,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是:外文字母4~6个,黑色圆点8~9个,几何图形3~4个,汉字3~4个。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 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秀艳考试的书让我看着很舒服,朱滢老师的很有深度也很不错。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考研真题及
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强化习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考研真题及
强化习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强化习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强化习题详
解
10.1复习笔记
10.2强化习题
详解
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
师讲授《实验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编写
强化习题。本书参考了《实验心理学》的中英文教学资源及大量实验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根据每章重点内容编
写习题和详细答案,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同时,本书也精选了近年的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
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进行分析。本书的笔
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
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实
验心理学经典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1.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答: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
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
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
具体原因主要包括:(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
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
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I/I = K,其中,I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I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出:S=Klgi+C,其中S为感觉,i为刺激强度,K、C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2.怎样理解感觉阈限与差别阈限的概念?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3.什么是Weber定律?答:(1)韦伯定律,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K=△I/I来表示,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又称为韦伯比率。
不同感觉通道之间的韦伯比率不同。
(2)韦伯定律提供了一个比较辨别能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要比较不同个体某一感觉道的辨别能力而所用的标准刺激又不相同时,就不能用差别阈限的绝对值进行比较,而要用韦伯比例来比较。
另一方面,由于韦伯比例的倒数1/K可以用来作为感受性的指标,所以通过韦伯比例还能对不同感觉道的感受性进行比较。
(3)韦伯定律虽然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定律,但是,它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其K值就会发生变化。
实验心理学 第3.3章 准实验设计考研笔记-精品

(2)例子
对参加培训辅导班的30同学进行间隔刖测(5次),随后参加培训牖导班,后进行间隔后测(5次1比较前后测的数据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适用情境
(3)变式
间时系列设计
间时系列设计要求先对一组被试进行反复测量(时间系列),然后引入一个实验处理(间断),最后再
后用实施实验处理后在时间系列的观察中所得分数的不连续性来表小实验处理的结果,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具基
本形式为:一系列前测一实验处理一一系列后测。时间序列设计多用于小样本实验,结果一般采用t检验进行
考察。时间系列设计有两种变式:一种是间时系列设计,另一种是等时样本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基本上是一种单组刖测-后测设计。与其他刖测-后测设计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控制组,并且不是仅有一次
(二)准实验设计的使用条件
①有许多变量无法进行随机分配。
②当研究者对正在进行的研究内容进行评估或十预的效果进行评估时。
③特定条件。因为研究者无法通过随机分配的方法研究诸如民族、失业、流动等社会因素所造成的问题。
④当研究者在经费、时间、控制因素上有很大困难,不可能实现随机分配被试时。
⑤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实验的伦理问题,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准实验设计。
第3.4章准实验设计[三级]
(一)准实验设计的含义
什么叫准实验设计?请解释概念并选择一个心理学研究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华南18][中大17][18华南347名]
准实验设计设计的概念是由坎贝尔和斯坦利提出的,目的是帮助心理学研究者解决在无法严格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开展实验研究。是指不
能随机分配被试,但可以操纵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实验设计,即达不到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非实验设计要严格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方法~
/ 3大法宝—提高效度
1.随机化R
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
2.对照组
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3.前测
①有前测
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
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
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
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①评价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①评价
无R
无对
有前
评价方法@
/ 3大法宝—提高效度
1.随机化R
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
2.对照组
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3.前测
①有前测
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
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
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
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111134567891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①评价
无R
无对
有前
②统计方法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①评价
无R
无对
有前
②统计方法
相关t、符号检验法、符号秩次检验
固定组比较设计
①评价
无R
有对
无前
②统计方法
评价方法$
/ 3大法宝—提高效度
1.随机化R
控制选择,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被试中途退出等
2.对照组
控制历史、成熟、测验及仪器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3.前测
①有前测
优: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并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
缺: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可能使测验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影响实验的外部效度(增加或降低);练习或疲劳。
②无前测
优:控制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
缺:在没有“对照组”时无法提供被试的基线数据以供比较131495627
前实验设计(X-Zhao I)
/ 固定组比较设计
①评价
无R
有对
无前
②统计方法
独立t、U、中数、卡方
事后设计(X-Zhao 前传)
/对所研究的现象发生之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追溯
⏹相关研究设计
⏹准则组设计
事后设计(X-Zhao 前传)
/对所研究的现象发生之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追溯
⏹相关研究设计
⏹准则组设计
⏹3大法宝⏹3个例外⏹3颗独瘤⏹1个表格
3颗独瘤1.事后设计
追溯等。
/
X-Zhao
The Development of Blingschool 非实验设计剧情提要:
/准实验设计(X-Zhao II)
单组多组时间序列
相等时间样本
不相等实控前后
不相等实控前后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