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简介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总结—理论部分

实验心理学总结—理论部分

实验心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诞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三个代表人物:(1)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操作的量化方法。

①贡献:a.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

b.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三种方法)。

②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a.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心理测量学)。

b.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新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信号检测论)。

(2)冯特:首先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

①著作:a.《对感官知觉学说的贡献》,第一次讲到“实验心理学”,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一起常被看做新心理学著作诞生的标志。

b.《生理心理学原理》,科学心理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②贡献:a.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b.研究方法(试验方法)。

c.培养人才。

③影响:宣告诞生。

(3)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等高级心理过程。

①著作:a.《记忆》。

b.《心理学概述》(心理学仅有短期的历史,却有着长期的过去)。

②贡献:a.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b.从根本上变革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人工实验情境)。

c.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高级心理过程量化)。

d.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③影响: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二.科学属性1.非科学的方法:注意凝聚、先验、权威。

2.科学方法的特点: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3.认识误区:①实验心理学万能论:a.科学方法本身都是有限的,因此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b.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更强调了实验心理学不可能是万能的。

②实验心理学背离真实生活:a.实验室环境可以与真实生活不尽相同(相同的内在过程)。

b.实验室研究更有其优势(更可控、更具说服力)。

c.并不会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是生活中去。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实验方法第一节各种变量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1、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4、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

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

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部分: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1.实验心理学的定义:实验心理学是一种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的实验来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转变,从实验室到社会实验的拓展。

第二部分: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1.实验设计:正交设计、因素设计、区组设计等。

2.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学、推论统计学,如频数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等。

第三部分:感知和知觉1.感知: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

2.知觉:知觉加工过程、知觉组织和感知归因。

第四部分:注意和工作记忆1.注意:选择性注意、分配注意、注意缺陷、注意控制。

2.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模型、工作记忆的影响因素、工作记忆和学习的关系。

第五部分:情绪和动机1.情绪:情绪的概念、情绪的产生、情绪的调节。

2.动机:动机的类型、动机的作用、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部分:学习和记忆1.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等。

2.记忆:感知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自传式记忆等。

第七部分:语言和思维1.语言: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语言发展、语言障碍。

2.思维:概念和概括、解决问题的策略、创造性思维、决策和判断。

第八部分:社会心理学1.群体行为:集体行为、群体决策、小组动力。

2.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合作与竞争、社交认知。

第九部分:发展心理学1.婴幼儿期:早期感知和认知、情感和依恋。

2.儿童和青少年期:身心发展、自我认同、道德发展。

3.成年期和老年期:中年发展、老年发展、心理健康。

第十部分:临床心理学1.心理评估: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行为观察。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催眠治疗。

总结:实验心理学是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方法。

感知和知觉、注意和工作记忆、情绪和动机、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是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基础实验心理学

基础实验心理学

基础实验心理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一、冯特被公认为将心理学转变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真正奠基者,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

二、冯特的贡献第一,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以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第二,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

第三,通过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的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第二节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一、艾宾浩斯的研究(贡献)1、证明了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3、首先提出节省法4、建立时间与遗忘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何谓科学1、非科学的方法:权威、先验和注意凝聚2、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二、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本质以实验法为核心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具备上述两个科学本质特征:客观观察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最重要的两项指标是实验效度(是用来衡量实验的观察是否达到客观和准确)和实验信度(是用以衡量实验结果是否有可复制性)。

(一)实验研究的效度―客观观察的特点1、实验效度,我们把实验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定义为实验效度。

2、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2)统计回归(3)其他影响因素(选择、时间)(二)实验研究的信度―自我校正的特点1、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也就是实验的可重复程度。

2、信度验证方法: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可证伪原则含义:只有从理论推导出的各种预测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时,该理论才有可能是科学的理论。

二、操作定义(一)什么是操作定义旨在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神定义。

操作定义是将概念与可观测的事件联系起来,对概念下操作性定义。

实验心理学1-10章

实验心理学1-10章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这一心理学分支是以研究方法来定义的。

实验心理学所讲的实验法一般是指在严密控制条件下的实验室实验。

(区别于人类生活的自然情境)。

一部分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一部分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应用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阶段:实验心理学的预备阶段。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实验心理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18世纪中叶开始,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了一些感觉和直觉范围内的问题。

–缪勒(G. E. Müller)感官特殊能力的研究–赫尔姆霍茨(H. Helmholtz)、韦伯(E. H. Weber)、费希纳(G. T. Fechner)等的感官生理研究心理实验在这一阶段具有以下特点:–应用的方法类似与某些简单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的问题只限于某些简单的心理现象的量的测量。

–实验技术简单,对条件控制及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都还有欠缺。

–被试的自我观察与陈述都带有十分初级的性质。

第二阶段:实验心理学创立、传播和发展的阶段。

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它是以冯特的研究工作为标志的。

–冯特的内省实验法;艾宾浩斯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记忆–19世纪90年代兴起测验式实验或心理测验;20世纪初行为主义兴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心理实验方法发展的第二阶段前期主要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后期主要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今天,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生之初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

他们是: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冯特(W. M. Wundt)与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一、费希纳1、对心理学的贡献---①联系心理与物理世界–费希纳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 引论)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 引论)
实验心理学
—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聊聊暑假,反思自我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实验心理学》能做什么?到底要怎么做? 又该如何设计实验?
实验心理学
把实验法应用于心理问题是心理研究史上 无可比拟的伟大事件!
—波林
实验心理学
“一位心理学家可以对心理学任意领域、 任意分支感兴趣,可以专门从事工业心理、 医学心理、教育心理或知觉心理、记忆心理、 思维心理、以至社会心理的研究,但是他们 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确切的掌握了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应当如何科学 地考察心理和行为的规律,这就是证明实验 心理学的重要性。”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喝水的原因 病情的原因
工作的原因
饮食的原因
肾结石
运动的原因
奶粉导致肾结石事件”
实验心理学
—勘破心理世界的侦探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中国好声音”?
经典实验举例
吉布森和沃克深度知觉(视崖实验)
经典守恒实验
经典依恋实验
经典的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他人助长
(2)程序变量
是指由于实验程序不当引起的 无关变量。 实验程序因素具体包括:设计方法的选择、被试的分派、被试 反应的测量、实验日期的安排、实验的顺序等。 顺序效应:由实验刺激的呈现顺序不同导致不同实验结果的效应。 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次序效果:由于实验次序不同而混淆自变量效果的现象,包括练习效应与 疲劳效应 例:在“视觉与听觉刺激反应时”研究中,若先一起测完听觉反应时 ,后测视觉反应时;则反应时的差异的原因不清? ——思考:这种差异可能由什么原因引起? 遗留效果:是指由于实验次序的不同而造成的一种条件对另一种条件的遗 留影响。 例:研究两种药物A、B的不同效果。若一种为兴奋剂,一种为镇静剂 ,则一种条件影响另一种条件导致遗留效果。在学习实验中这种效果 较突出。如用两种记忆策略记忆英语单词。先用任何一种策略都会影 响另一种策略。 顺序效应的克服方法:ABBA法 和 拉丁方法 A B C B C A C A B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复习用)概要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论1、什么是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探讨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技术操作的学问。

2、实验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实验心理学的正式建立,是以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所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第二章传统心理物理学1、什么是心理物理法?心理物理法是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2、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860年,费希纳发表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作为标志着心理物理学诞生的标志。

3、什么是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程序上)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4、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绝对阈限的方法要点哪些?第一,采用最小变化法测绝对阈限时,刺激系列应按渐增(记为↑)和渐减(记为↓)系列交替的方式呈现。

第二,为了保证测量阈限的准确性,一般需要选择15—20个随机的起点.第三,一般由主试操纵自变量,被试根据主试操纵自变量变化的情况口头报告是否感知到刺激的存在。

出现转折点后该系列实验结束。

第四,每次起点应有所不同第五,最后计算出所有转折点的数值的平均数就是测量的绝对阈限。

5、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量差别阈限时,计算被试差别阈限的操作步骤有哪些?第一,分别求出阈上限和阈下限(T+、T-)平均上限T+=(64.5+66.5+64.5+63.5+65.5+65.5)÷6=65平均下限T-= (69.5+60.5+62.5+60.5+69.5+60.5) ÷6=60.5第二、求绝对差别阈限(DL)上差别阈65-64=1 下差别阈64-60.5=3.5 (1+3.5)÷2=2.25 第三、求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叫做相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即:2.25÷64=0.035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6、什么是平均差误法?这个方法的实验程序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论一、实验心理学:定义、内容及简要历史回顾实验心理学是应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实验心理学作为教科书始于19世纪铁钦纳(Titchener, E. B.)的著作(《实验心理学》4卷,1901——1905),之后武德沃斯(Woodworth, R. S.)于1938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

无论是古代对心理学思想的探讨,还是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讨的“内容”上都是基本相同的,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是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早期:“思辩”——内省、推理和知觉;现代:观察、调查、相关研究、实验等科学方法。

二、实验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区别普通心理学→注重结果实验心理学→注重方法认知心理学→注重理论【举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教材》P317-318 )艾宾浩斯创造了两个工具:–无意义音节,他用两个辅音(consonant)字母和一个元音(vowel)字母形成一个无意义音节(CVC)。

无意义音节作为识记的单位大致是相同的,这样便于控制学习材料的数量,并且使学习少受个人有关经验的影响。

–节省法(重学法)。

三、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产生”新的现象;实验方法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

♦非实验方法的特点:–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

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调查法(survey methods)个案法(case study)相关研究法(the correlational approach)四、实验范式实验方法在各种心理过程以及各个心理学分之的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实验范式(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

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范式的另一种解释是哲学家T. S. 孔恩提出的,是指科学发展的某一时期,在一个领域内某一理论为大家所公认,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它指导着这一时代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这个理论便称为范式。

加工水平效应(the level effect of processing)在非随意学习中(incidental learning),要求被试回答有关单字的各种问题:这个单字是用大写字母写的吗?(字型加工)这个单字是否与另外一个单字押韵?(语音加工)这个单字能否归为动物一类?(语义加工)某种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它的设计一般有两种用途或目的。

第一,为了使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

第二,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五、实验中的各种变量变量(variable)指的是可以在数量上或性质上改变的事物的属性。

主试(experimenter):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

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资料。

被试(subject):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定义: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自变量的种类:–刺激特点自变量–环境特点自变量–被试特点自变量–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实验心理学♦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定义: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因变量的选择及测量♦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信度(reliability)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信度在各种心理测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信度的测量有多种,最常用的信度为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coefficient)和折半信度(split-hal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正相关系数的值越大,表示心理测量的信度就越高。

♦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Thomas Cook & Donald Campbell (1976):internal validity: extent to which a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of a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variables.construct validity: extent to which an experiment measures the theory behind the research.external validity: how well the findings of an experiment generalize to other situations or populations.statistical validity: extent to which data are shown to be the result of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accident.♦因变量的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子:高限效应(ceiling effect):天花板效应;低限效应(floor effect):地板效应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可能关系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增加,即刺激与反应呈线性关系;表示因变量不受自变量的影响,即自变量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是没有关系的;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直线减少;非线性关系,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呈加速增加;非线性关系,当自变量增加时,因变量呈非线性关系,表示因变量开始随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限度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倒转的关系,即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反而下降。

额外变量或自变量混淆有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足以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无关变量(irrelevant variable):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额外的有关变量(extraneous relevant variable):简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在有关变量中,主试拟研究的变量叫做自变量,主试不拟研究的那些变量叫做额外变量。

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优点:做一项多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多个实验效率高;做一项实验研究比分别做多项实验研究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况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实际生活。

六、The Science of PsychologyScientific research is often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asic and applied.Applied research 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 –such as how to cure bedwetting – whereas basic research 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Are Experiments Too Far from Real Life?七、心理学规律的性质R.S. 武德沃斯和H. 施洛斯贝格(1965)曾指出,虽然实验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的定量工作,但有一些重要的变量,它们的性质是质量的而不是数量的。

心理学的成功不是看它与物理学多么相象,而是看它描述和解释人的行为有多好。

为什么心理学的发展不能以物理学为标准呢?八、理论和实验的关系实验心理学The research cycle—start at Box 1心理实验及其类型什么是心理实验?所谓心理实验就是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确定条件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环境被有计划的控制时,一个实验才能发生。

实验的主要特点是较好的控制额外变量,一个实验具备三个明显的特征:1)实验者掌握有主动权,可以选择方便的地点与时间使现象发生,在事前为准确的观察做好充分的准备;2)由于实验者掌握有主动权,不必浪费时间等现象自发的机会去做偶然的观察,验证自己的观察结果;同时把这些条件叙述出来,使他人能照样重复,核对他的结果;因此实验具有可核对性和可验证性;3)实验者可以系统的变化条件,观察因这些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现象上的变化,从而推测条件的变化与现象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注意:在心理学实验里,因变量总是反应或行为方面的变化,自变量大都是刺激或环境方面的变化,有时也可能是机体或被试者的特性与行为上的另一方面的变化。

一个实验必须有控制外界条件的两种方式或两个水平,有时这两种水平表现为有控制和无控制两种方式。

最简单的实验,至少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而自变量至少要有两种水平。

与物理实验和生理实验相比较,心理实验具有三个最明显的不同特点:第一,心理实验研究的对象是完整的人,所谓完整,是指被试在完整的身心状态下接受实验,除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实验者不能采用损伤法任意作用研究的对象;第二,心理学实验严格说来是一种间接研究,即使凭借先进的测量工具,研究者对实验对象的心理通常也只能进行逻辑推断;第三,心理学实验理论和方法的出发点及适用范围可能不同,但主要的任务基本上都集中在如何操纵实验、控制各项变量方面。

心理学实验法的要求心理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两个事件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换言之,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经验吸引着心理学家去问“问什么”,但这还仅仅是形成实验假设的条件,实验解答为什么需要执行实验方案,通过操纵甲事件去揭示乙事件。

只要主动、系统的操纵某一事件,导致另一事件伴随发生或改变。

例如:研究者改变学习时间的长短,以揭示由此引起学习成绩改变的情况。

当我们确定因变量变化完全是由于自变量单独改变所引起的时候,该研究就是实验,研究者才成其为实验者。

如何判断一项研究是不是实验?判断一项研究是不是实验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个限制就是实验的一般要求:1)单独有系统的操纵自变量的各个量;2)同时控制其他所有因素,使之不致系统的发生变化;3)观察因变量的各个量是否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4)如果因变量确系自变量的变化引起,两者间的函数关系就反映了它们的因果联系。

【举例说明】在一个自由回忆的实验中,主试给每一个被试呈现一张词表,每次呈现一个词,每个词呈现几秒钟,在全部呈现完之后,要求被试尽量多的回忆出看过的词、并把它们按照自己的顺序写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