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仪word资料8页
磁共振成像仪使用指南

磁共振成像仪使用指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一种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或物体进行非侵入性的三维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它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以及生物医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磁共振成像仪的使用指南。
一、准备在进行磁共振成像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需要完成:1. 安全事项:在进入磁共振室前,请确保身上没有任何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手机等。
这是因为磁共振成像仪使用强磁场,金属物品可能会受到吸引力或产生危险的磁场。
2. 环境要求:磁共振室内需要维持安静,因此,请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声音干扰。
3. 服装要求:您需要穿上提供的磁共振室专用服装,这些服装通常由无金属材料制成,以避免对磁共振成像的影响。
二、进行磁共振成像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可以进行磁共振成像。
以下是具体步骤:1. 入室:在进入磁共振室前,请确保没有手表、钥匙、手机等金属物品。
如果您有身体上的金属假体,例如心脏起搏器或人工骨髓等,请告知医务人员。
2. 体位安排:在进入磁共振仪器前,医务人员会根据您所需成像的部位安排您的体位。
请按照医生的指示准备好,并保持不动。
3. 安全检查:在进行磁共振成像前,医务人员会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您身上没有任何金属物品。
他们还会询问您是否有金属植入物或假体,以确保成像过程的安全。
4. 成像过程:成像过程中,您需要进入磁共振设备内。
磁共振仪会发出一系列的噪音,这是正常现象,请放松自己,遵循医生和技术人员的指示,保持不动。
整个成像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您需要成像的部位。
5. 结束:成像完成后,医务人员会通知您可以离开磁共振室。
您可以回到更衣室更换衣物,并恢复正常活动。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磁共振成像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性:磁共振成像是一项安全的检查方法,但对于一些人群来说可能有限制。
如孕妇、有心脏起搏器或金属植入物的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成像。
核磁共振仪使用说明书

核磁共振仪使用说明书一、引言核磁共振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的仪器。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样品以及特定的电磁脉冲的处理,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本使用说明书旨在向用户提供关于核磁共振仪的正确操作方法及相关实验技术指导。
二、仪器概述核磁共振仪由以下几个基本组件构成:1. 磁场系统:产生均匀的静态磁场,通常由超导磁体组成,确保样品处于稳定的磁场环境中。
2. RF系统:生成高频电磁波,并通过控制样品外加的RF脉冲,实现激发和检测核自旋的振荡。
3.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和监控核磁共振仪的整个操作过程,包括温度控制、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等功能。
4. 样品盒:容纳待测样品的盒子,通常采用玻璃管或封装的样品架。
三、仪器操作1. 仪器的开启与关闭a) 开启仪器:首先确保仪器处于稳定的工作环境,无明显的震动和磁场干扰。
使用专用的磁钥匙打开超导磁体的电源开关,启动磁体制冷系统。
在系统自检完成后,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工作模式。
b) 关闭仪器:在使用结束后,先关闭仪器的电源开关,待磁场降至安全范围后,再关闭超导磁体的电源开关。
同时注意及时断开所有外部连接,避免造成设备损坏。
2. 样品放置a) 样品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样品,并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浓度符合实验要求。
b) 样品装填:将样品放置于样品盒中,注意避免与盒壁接触或形成气泡等现象。
在装填过程中,可以考虑添加相应的溶剂以提高样品溶解度和测定效果。
3. 参数设置a) 磁场强度:根据实验的需要,在控制系统界面上设置磁场强度,通常以磁场单位(Tesla)表示。
b) 温度控制:根据样品的热力学性质和实验类型,设置合适的温度范围和温度稳定性。
c) RF脉冲:通过设置RF脉冲的幅度、频率和脉宽等参数,实现样品的激发和检测等操作。
4. 数据采集和处理a) 信号采集:合理设置数据采集速度,确保获得高质量的核磁共振信号。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度场噪声水平等; ➢允许被检者亲属或朋友进入磁体室陪同;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第46页
不良心理反应及其预防
➢改变体位:仰卧位改为俯卧位、头先进改为脚先 进;
➢提供MRI兼容耳机并播放音乐; ➢在磁体孔洞内设置镜片或反光镜,分散病人注意
•MRI按磁场产生方式分类
永磁 电磁
常导 超导
0.35T 永磁磁体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1.5T 超导磁体
第7页
•按磁体外形可分为
•开放式磁体 •封闭式磁体 •特殊外形磁体
磁共振成像仪的O基本p结e构n与M安全a教r材k 3000
第8页
•MR按主磁场场强分类
•MRI图像信噪比与主磁场场强成正比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第31页
安全
MR技师在允许任何人 (不但仅是患者)进入
扫描间前都要筛查严 防任何禁忌发生可能 性!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第32页
磁共振成像安全性
铁磁性投射物 体内植入物 梯度场噪声 孕妇MRI检验 不良心理反应及其预防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第33页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第39页
磁共振成像安全性
铁磁性投射物 体内植入物 梯度场噪声 孕妇MRI检验 不良心理反应及其预防
磁共振成像仪的基本结构与安全教材
第40页
梯度场噪声
➢MRI装置音频噪声可分为静态及动态两种。 ➢静态噪声是因为磁体冷却系统即冷头工作而引发噪声
,普通比较小。 ➢动态噪声即梯度场噪声,指扫描过程中由梯度场不停
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说明书

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说明书说明书编号: MRI-2022-001发行日期: 2022年6月15日1. 产品概述磁共振成像仪(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结构的高清图像。
本使用说明书将向您介绍如何正确操作MRI设备,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指导。
2. 产品安全须知- 请在使用MRI设备前仔细阅读并理解本说明书,并确保所有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操作方法。
- 在操作过程中,请确保设备正常工作,无任何故障或损坏。
- 定期检查设备的电源线和连接线,确保其完好无损。
- 请注意设备周围的环境应满足一般的安全要求,如通风良好、无易燃物等。
- 使用前,请确认MRI设备已连接地线,以确保操作安全。
- 请确保设备的工作环境符合电磁兼容性要求,避免电磁干扰。
3. 设备操作步骤3.1 打开设备- 将MRI设备连接至稳定的电源,并确保电源稳压器工作正常。
请勿使用不稳定的电源。
- 按下电源按钮,待设备启动并完成自检过程后,进入待机模式。
3.2 患者准备- 将患者位于适当的位置,并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状态。
-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保护装置,如耳塞、眼罩等。
- 清除患者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首饰、钥匙、银行卡等,以避免磁场干扰。
- 根据患者情况,使用必要的对比剂以提高成像质量。
3.3 图像扫描- 在操作台上调整扫描参数,如扫描层数、扫描时间等。
- 根据患者部位和医生指示选择正确的扫描程序和脉冲序列。
- 帮助患者进入仰卧、侧卧或其他指定位置,并使用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身体位置。
- 按下扫描按钮,启动扫描过程。
请确保患者保持静止,并密切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4. 注意事项4.1 安全操作- 在操作设备时,请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 严禁在患者扫描过程中进入磁共振室。
如有需要,请提前停止扫描过程。
- 请勿将带有磁性物质或电子设备的物品接近磁共振室。
4.2 设备维护- 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核磁共振_精品文档

实验五十二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NMR )是布洛赫(Felix Bloch )和珀塞尔(Edward Purcell)于1945年分别独立的发明的, 此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核磁矩测量的精度,他们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后许多科学家进入此研究领域,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实验技术。
如今NMR 不仅是一种直接而准确的测量原子核磁矩的方法, 而且已成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工具,如研究有机大分子结构,精确测量磁场及固体物质的结构相变,等等。
另外,由于这种方法在对样品进行测量时,不会破坏样品,也不会破坏物质的化学平衡态,所以尤其适用于生命机体的研究。
二十世纪70年代利用超导磁体造出了8T 的磁场,使得核磁共振仪的分辨率大大提高。
瑞士科学家恩斯特(Richard R Ernst )就因在发展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辨方法上取得的成就获得了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
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Lauterbur )发现利用核磁共振信号可以绘制物体某个截面的内部图像。
随后,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 )进行了进一步验证和改进,发现不均匀磁场的快速变化可以更快地绘制物体内部结构图像,他还证明可以用数学方法分析所获得的数据,为利用计算机快速绘制图像奠定了基础。
在这两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于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其最大优点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
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定位;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
如今全世界已经安装了2万多台核磁共振成像仪,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患者接受此项检查。
本实验以氢核为主要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掌握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物理原理和信号探测方法。
磁共振成像仪操作说明书

磁共振成像仪操作说明书一、引言磁共振成像仪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一种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高分辨率的身体内部图像。
本操作说明书旨在为操作者提供详细的磁共振成像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及操作者和患者的安全。
二、操作前准备1. 操作者应穿戴符合规定的防护服,并保证无任何金属物品携带。
2. 检查并确认磁共振成像仪正常工作,检查仪器外观是否完好无损。
3. 确认磁共振成像仪所处环境安静、无干扰,并关闭任何可能引起电磁干扰的设备。
三、患者准备1. 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详细了解他们的病情和相关症状。
2. 患者需脱去所有金属物品,如首饰、手表等,并更换医用服装。
3. 依据病情和需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注射、口服或灌肠准备。
4. 提供患者安全、可靠的去向和安抚。
四、磁共振成像仪操作流程1. 操作员应确保患者正确安置在磁共振成像仪的检查床上,并使用适当的体部固定装置,以确保患者静止不动。
2. 操作员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需求,选择不同的成像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等。
3. 通过人机界面或遥控器,将选择的扫描模式和参数输入磁共振成像仪系统,并启动扫描过程。
4. 在整个扫描过程中,操作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状况,及时记录可能的异常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5. 扫描完成后,操作员应关闭磁共振成像仪系统,并协助患者离开扫描床。
五、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员应熟悉磁共振成像仪的相关操作手册,掌握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2. 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仪器和操作环境的整洁和清洁度。
3. 严禁在磁共振成像仪周围放置任何与设备无关的金属物品。
4. 磁共振成像仪是强大的磁场设备,禁止携带任何受吸铁性的物品进入检查区域,以免发生危险。
5. 操作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关资格证书,确保具备独立操作磁共振成像仪的能力。
核磁共振成像仪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仪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核磁共振成像仪原理这玩意儿,可神奇啦!你说这核磁共振成像仪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魔法师!它能看穿我们的身体,把里面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就好比我们在黑夜里走路,啥也看不见,突然有了一盏明灯,一下子就把路给照亮了。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就像是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
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有的安静待着,有的调皮捣蛋。
核磁共振成像仪呢,就能把这些小朋友的状态都给记录下来。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可就有意思了。
它利用了一种叫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东西。
磁场就像是一个大磁铁,能把我们身体里的氢原子给吸引住。
然后呢,再通过无线电波去“逗逗”这些氢原子,让它们发出信号。
这些信号就像是小朋友们喊出的声音,告诉我们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
哎呀,这是不是很神奇?你说我们的身体里居然有这么多小秘密,而核磁共振成像仪就能把这些秘密都给挖出来。
而且啊,这核磁共振成像仪还特别精细呢!它能分辨出非常非常小的差别。
就像我们看东西,普通的眼睛可能看不太清楚细微的差别,但核磁共振成像仪的“眼睛”可厉害啦,一点点小变化都逃不过它的法眼。
你想想,如果医生没有这个神奇的工具,那得多难诊断病情啊!就好像是闭着眼睛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前面是什么。
有了它,医生就能像有了千里眼一样,一下子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咱再打个比方,这核磁共振成像仪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在我们身体这个大“案发现场”里,仔细寻找线索,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
它能找到那些隐藏起来的小毛病,让我们及时治疗,免得以后酿成大祸。
说真的,科技的发展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能有这么厉害的东西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忍不住感叹,人类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啊!所以啊,核磁共振成像仪原理可真是个值得我们好好了解的东西。
它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守护者,默默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让我们为这个神奇的发明点赞吧!希望它能不断进步,为我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保障!。
(完整word版)核磁共振成像仪质量控制规程

(完整word版)核磁共振成像仪质量控制规程核磁共振成像仪质量控制规程1. 引言核磁共振成像仪(MRI)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用于诊断和研究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保证MRI设备的安全和准确性,以及确保成像图像的质量符合临床需求,制定本质量控制规程。
2. 设备质量控制2.1 定期校准定期校准MRI设备是确保成像结果准确和一致的关键。
校准应按照设备厂商的建议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
校准包括但不限于B0磁场均匀性、梯度线性性和射频线圈的标定。
2.2 故障排除和维护定期进行故障排除和维护是保持MRI设备正常运行的必要步骤。
故障排除包括检查设备硬件、软件和通信系统,及时修复设备故障。
维护包括对设备进行清洁、润滑和防尘处理,并按照设备保养手册的要求更换部件。
2.3 质量控制测试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测试可以评估MRI设备的性能和成像结果的质量。
常见的质量控制测试包括信噪比测试、空间分辨率测试、脂肪/水信号比测试等。
测试结果应记录并与标准值进行对比。
3. 成像质量控制3.1 成像参数标准化为了保证成像结果的一致性,应制定成像参数标准化的标准操作规程。
成像参数包括扫描序列、扫描时间和分辨率等。
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扫描,避免随意改变参数。
3.2 质量控制图像评价定期评价成像质量是保证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骤。
对于每台MRI设备,应建立常用扫描序列的参考图像,并与标准图像进行对比。
评价标准包括对比度、噪声、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畸变等。
3.3 重复扫描和质量反馈如果发现成像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操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并重复扫描。
同时,应及时向质量控制团队提供反馈,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质量改进和调整。
4. 文件记录和管理所有的质量控制测试、校准记录和质量评价结果都应及时记录并对外公示,以便随时查阅。
相应的文件应按照规定的管理流程进行归档和保管,以确保其可追溯性和可靠性。
5. 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仪质量控制是确保设备安全和保证成像质量的重要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成像仪核磁共振成像仪概述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仪就是因这项技术而产生的仪器。
它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
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历史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
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
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
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们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之后很快就产生了实际用途,早期核磁共振主要用于对核结构和性质的研究,如测量核磁矩、电四极距、及核自旋等,化学家利用分子结构对氢原子周围磁场产生的影响,发展出了核磁共振谱,用于解析分子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磁共振谱技术不断发展,从最初的一维氢谱发展到碳谱、二维核磁共振谱等高级谱图,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分子结构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进入1990年代以后,人们甚至发展出了依靠核磁共振信息确定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技术,使得溶液相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精确测定成为可能。
后来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分析,生物组织与活体组织分析,病理分析、医疗诊断、产品无损监测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出现了,它使13C谱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用核磁共振法进行材料成分和结构分析有精度高、对样品限制少、不破坏样品等优点。
基本原理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运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
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
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
进动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原子核发生进动的能量与磁场、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与磁场的夹角相关,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之间的夹角并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决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这些磁量子数之间跳跃,而不能平滑的变化,这样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能级。
当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接受其他来源的能量输入后,就会发生能级跃迁,也就是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的夹角会发生变化。
这种能级跃迁是获取核磁共振信号的基础。
为了让原子核自旋的进动发生能级跃迁,需要为原子核提供跃迁所需要的能量,这一能量通常是通过外加射频场来提供的。
根据物理学原理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的时候,射频场的能量才能够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
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主要参数1.化学位移同一种核在分子中因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使共振频率发生位移的现象。
化学位移产生的原因是分子中运动的电子在外磁场下对核产生的磁屏蔽。
屏蔽作用的大小可用屏蔽因子σ来表示。
一般来说屏蔽因子σ是一个二阶张量,只有在液体中由于分子的快速翻滚,化学位移的各向异性被平均,屏蔽因子才表现为一常量。
核磁共振的共振频率:实际测定中化学位移是以某一参考物的谱线为标准,其他谱线都与它比较,即以一无因次的量δ表示化学位移的大小。
常用参考物是四甲基硅(TMS)。
H参考,H样品分别是使参考物和被测样品共振的磁场强度,Ho是仪器工作的磁场强度。
v 参考,v样品分别是参考物和被测样品的共振频率Vo是仪器的工作频率,化学位移的单位是(ppm百万分之一)。
化学位移的大小受邻近基团的电负性、磁各向异性、芳环环流、溶剂、pH值、氢键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3种效应常被用于生物学研究。
①环流效应:生物分子中常有含大π共轭电子云的芳环或芳杂环,如Phe、His、Tyr、Trp、嘌呤、嘧啶以及卟啉环。
原子核相对于这些环的距离,方位不同,受大π电子云产生的附加磁场的影响不同,对各核化学位移的影响亦不同。
环流效应常用于生物分子的溶液构象研究。
②顺磁效应:Fe2(高自旋态)、CO2、Mn2等顺磁离子及有机自由基(自旋标记化合物)中的不成对电子对周围核的化学位移及弛豫过程会有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个效应可研究顺磁离子周围基团的状况。
③pH滴定效应:在不同pH条件下,各解离基团的解离状况不一,造成附近基团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从而使得化学位移随pH变化。
2.耦合常数核与核之间以价电子为媒介相互耦合引起谱线分裂的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由于自旋裂分形成的多重峰中相邻两峰之间的距离被称为自旋--自旋耦合常数,用J表示。
耦合常数用来表征两核之间耦合作用的大小,具有频率的因次,单位是赫兹。
一般来说由于自旋耦合使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变得十分复杂,但是当化学位移之差Δγ远大于耦合常数时,一个含有n个自旋量子数为1I2的核的基团将会使其邻近基团中核的吸收峰分裂为2n 1重峰,并且这2n 1重峰的强度分布服从二项式系数分配公式(1 x)n。
此为一级分裂波谱。
图1中各峰由于自旋耦合而产生谱线裂分。
耦合常数的大小与外加磁场的大小无关,与分子结构有关即与两核之间键的数目及电子云的分布有关。
一般来说,两核之间相隔3个以上的化学键之间的耦合被称为远程耦合,J值很小。
如果两核之间相隔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单键,J值基本上等于零。
3.谱峰强度信号强度是核磁共振谱的第三个重要信息,处于相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在核磁共振谱中会显示为同一个信号峰,通过解析信号峰的强度可以获知这些原子核的数量,从而为分子结构的解析提供重要信息。
表征信号峰强度的是信号峰的曲线下面积积分,即吸收峰积分曲线的高度与产生该吸收峰基团的粒子数成正比。
图1中苯环间位质子峰,苯环邻位质子峰,α-CH质子峰,β-CH质子峰的积分强度之比为2∶2∶1∶2。
这一信息对于1H-NMR谱尤为重要,而对于13C-NMR谱而言,由于峰强度和原子核数量的对应关系并不显著,因而峰强度并不非常重要。
4.弛豫参数从微观机制上说,弛豫是由局部涨落磁场所引起的。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分子转动、化学位移各向异性、邻近存在电四极核等等,都可以产生局部磁场。
而固体中的晶格震动,液体中的Brown运动等,使得局部磁场将随时间涨落。
弛豫过程的特性取决于分子运动的性质。
由于分子运动是无规则的,局部涨落磁场也是一个随机过程。
此外,弛豫速率(即弛豫时间的倒数),具有可加和性。
当存在多种弛豫机制时,总的弛豫速率是各种机制弛豫速率的总和。
①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纵向弛豫时间)T1,核系统与周围晶格相互作用,交换能量,使核系统恢复平衡,这一过程被称为自旋-晶格弛豫过程,自旋-晶格弛豫过程的快慢可用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来表征。
T1的单位是秒。
②自旋-自旋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T2,等同核之间的磁相作用被称为自旋-自旋相互作用。
等同核之间相互交换自旋态并不改变系统的总能量,却缩短了系统在激发态的能级寿命。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是核处于激发态的能级寿命,以秒为单位,它与谱线宽度有关。
核磁共振成像仪MRI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核磁共振成像仪技术成就保罗·劳特布尔(Paul Lauterbur),美国科学家。
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谱学及其应用的研究。
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推广应用到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
1985年至今,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
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共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于2007年3月27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乌尔班纳市逝世,享年77岁。
劳特布尔192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小城悉尼,1951年获凯斯理工学院理学士,1962年获费城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
1963年至1984年间,劳特布尔作为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谱学及其应用的研究。
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推广应用到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
彼得·曼斯菲尔德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2年到1964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1964年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现为该大学物理系教授。
除物理学之外,曼斯菲尔德还对语言学、阅读和飞行感兴趣,并拥有飞机和直升机两用的飞行员执照。
他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6日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