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迎春学校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课《难报三春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上册1.3难报三春晖word教案(4)

人教版初中政治八年级上册1.3难报三春晖word教案(4)

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教案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教学重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

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是“爱洒心间”,主要让学生感悟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课文由小峰与妈妈的故事引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二是“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主要有5层意思。

①强调孝亲敬长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②要求学生能辨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什么是孝的表现,什么是不孝的表现。

③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谈尽孝后的感受。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确今后怎样孝敬父母,体会尽孝的好处,为选择孝敬行为提供情感基础。

④在孝的问题上的是非界限。

对父母的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

⑤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要孝敬。

本课最后,要求学生制定孝亲敬长的小计划,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智不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如何孝敬。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

2.学生的需要:本课内容较浅,不必作更多的准备。

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了解学生。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题《难报三春晖》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三框题《难报三春晖》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课第三框题〔难报三春晖〕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课第三框题〔难报三春晖〕〔人教版〕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第三局部“内容标准〞中“交往的品德〞规定:了解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进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内容标准〞中“交往与沟通〞规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本框有两目:“爱洒人间〞和“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第—目“爱洒人间〞介绍了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应该以爱的回报,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第二目“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明确了孝敬父母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

孝敬父母的具体表现,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

本框题是本课的落脚点。

2.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学会感恩。

学情分析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导性的活动,而对于初二的学生,要很好地理解、体谅父母及长辈的难处有一些困难。

而学生能不能克服这个困难将影响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真正掌握。

学生能否在这个问题上理解父母的爱,这对他们怎样去爱父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援助学生、给予学生一些正确的引导、建议,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感受爱,奉献爱,再而到达爱父母这个目标。

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

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简单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尊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不尊敬父母长辈要受到道德的责备,严峻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孝敬父母长辈表达在一般生活的方方面面。

2、分析尊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的害处的能力;区分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行为。

培养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排练小品,安排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方法〔上网、看书、询问长辈等〕搜集孝敬父母的故事,做好课前打算。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课第3框难报三春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课第3框难报三春晖教案新人教版
A,父母在,不远游
B<母主内,儿闯外
C子女一切顺从父母
D,子女应该回报父母
3,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关爱是最真挚的、最无私的,他们为了抚育子女付出了毕生心血。为了回报父母,子女应该(A)
A,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多为父母着想B,遇事少与父母交流,免得惹父母生气C,尽早结束学业,帮助父母,挣钱养家D,客服逆反心理,填平亲子之间的代沟
(1)结合材料请你说说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父母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生命
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
孝是传统
孝是天职
(2)你准备怎样孝敬自己的父母?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表现在各个方面
需要付出
不是愚孝
孝敬父母的长辈
批注:教会学生根据问题捕捉材料中的信息,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
C父母不孝敬长辈时不要过问
D父母触犯法律时要包庇。
批注;收集整理课堂反馈回的情况,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A,孝心只表现在困难之时,
B付出体力能孝敬父母
C孝敬父母需要付出代价
D,孝敬父母收获不到甜蜜。
6,学校开展孝敬父母的主题教育活动,同学们收获颇多,下面部分同学总结自己的收货时的发言要点,值得肯定的是(B)
A,孝敬父母就是盲目顺从父母
B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2,75岁的吴大妈,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到市妇联投诉5个不孝儿女。吴大妈中年丧失,独自把3儿2女拉扯大,吃尽了苦头。原以为孩子们参加工作后情况会好转些,谁知儿女成家立业后,一个个离她而去,自己孑然一身,只好以捡破烂为生,现在年老多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子女却躲着她,也不给赡养费,她衣食无着,常常以泪洗面,。妇联听了吴大妈的哭诉,把她的五个子女找来,给他们讲道理、讲法律,进行严厉的 批评,申明如果不悔改,法律将强制他们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吴大妈 的子女受到了教育,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当场表示轮流接母亲到家里生活,尽自己应尽的义务。

思想品德:1.3《难报三春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思想品德:1.3《难报三春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学生们交头接耳的积极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的发言。
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
教师小结:对处理合理的表演小组进行表扬,提示学生:对父母的孝敬不等于愚孝,也不是盲从。
学生讨论回答:……
大屏幕展示:
1、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2、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教师:视频中的小男孩跟妈妈学会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呢?有什பைடு நூலகம்收获?
播放音乐《常回家看看》并展示歌词:“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平平安安。”
设置问题:歌词中哪些句子反映出子女孝敬父母?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学生积极交流感悟,分享动人故事,并结合教材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师生共同归纳如下:
1、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并哺育我们成长,他们为家庭做出了贡献,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一光荣传统。
3、孝亲敬长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能力目标
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
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初二政治难报三春晖的公开课教案

初二政治难报三春晖的公开课教案

初二政治难报三春晖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体会父母无私奉献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二、教学重点1.理解父母的爱,感受父母的付出。

2.学会孝敬父母,尊敬父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父母的爱与孝敬父母的关系。

2.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母亲》。

(2)提问:歌曲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2.新课讲解(1)讲解父母对子女的爱①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

②讲述父母为子女付出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2)讲解孝敬父母的意义①讲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讲解孝敬父母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3)讲解如何孝敬父母①提醒学生要尊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

②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③教育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3.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小明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与父母发生争吵。

(2)引导学生分析:小明应该如何正确面对考试成绩,如何与父母沟通?4.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孝敬父母?(2)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2)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孝敬父母的感悟文章。

2.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记录下来并与父母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父母的爱,学会了孝敬父母。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学生学会了孝敬父母的方法,能够尊敬父母。

3.学生能够主动与父母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4.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父母的爱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父母的爱是什么?能具体描述一下吗?”2.学会孝敬父母教师引导:“那么,我们如何表达对父母的孝敬呢?大家能想到哪些具体的做法?”学生分享后,教师归纳:“孝敬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中,比如帮助父母做家务、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等。

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难报三春晖说课稿

思想品德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难报三春晖说课稿

《难报三春晖》说课稿一、说教材《难报三春晖》这一框题是在前两节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的基础上,将重点落实到孝敬父母的行为引导上的。

这一框既是学生情感的升华,也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境界——“付诸行动”的归宿,因而这一框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尚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因而存在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如何孝敬的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些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懂得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懂得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到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区分孝敬父母在不同场合具体要求的能力;孝敬父母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尽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并能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孝敬父母(行动上)确立重点的依据:基于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强调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从内心爱父母,又要把这种爱内化为行动,这是本节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难点:领悟父母的爱与付出,懂得我们应该孝敬父母。

(情感上)确立难点的依据: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也是当代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这一观点学生虽然知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却有一定的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榜样激励法、情感熏陶法、活动探究法。

确立这些教学方法的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理念为主旨,突出“活动”在教学中的催化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环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的原则,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本课的学习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父母心,渲染气氛。

思想品德八上《难报三春晖》说课教案

思想品德八上《难报三春晖》说课教案

思想品德八上《难报三春晖》说课教案.docx20思想品德八上难报三春晖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难报三春晖。

选自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第三框。

对本课我做了如下设计:一、学情分析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受: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可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不睬;父母承担了生活中所有的责任,而孩子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照顾,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孝道”这一传统道德正渐渐被一些中学生所“淡忘”。

试想,一个对自己父母都漠不关心的人,他能够爱同学爱老师吗他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吗令人堪忧!二、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古语云:“百善孝为先”。

孝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中华道德之源、是中华文化之特色。

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孝心教育是道德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教材设计以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为主旨,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会感受爱、奉献爱,能孝敬长辈,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坚持研究活动重在体验,落实行动的原则,我将三维目标定为:知识目标:理解为什么孝敬和怎样孝敬父母(教学重点)能力目标:将孝心落实到行动。

道德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懂得孝敬父母(教学难点)三、学法分析: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音乐熏陶、情绪感染、活动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发他们的道德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转化他们的道德实践,最终达到以情明理、以理导行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将按以下三大环节展开:(一)故事导入一一感知恩情;(二)激情明理一一领悟恩情;(三)实践导行一一回报恩情唯以健康快乐成长,才能慰藉父母在天之灵。

从而导入今天所学内容又一难报三春晖。

: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去感染学生、去点燃他们的心灵,让他们认识到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难以回报,由此引入课题顺理成章。

初中思想品德 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教案 2

初中思想品德 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教案 2

《难报三春晖》教案【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课第三框《难报三春晖》的内容设计。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能力目标:提高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和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3.知识目标:懂得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和长辈;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知道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孝敬父母长辈”上的道德界限和法律界限。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和长辈,怎样孝敬父母和长辈。

2.教学难点:对父母的孝敬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哪位同学能把这首诗翻译一下,并说一说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多媒体显示:说一说:《游子吟》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多媒体显示)《游子吟》译文: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游子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

他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教师: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和长辈?应该怎样孝敬父母和长辈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难报三春晖》。

多媒体显示:难报三春晖。

合作探究:活动一:看图析理多媒体显示三幅体现母爱和父爱的图片,同时显示以下文字:从这三幅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父母除了赋予我们生命之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回报?学生回答上述问题,老师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第一课《难报三春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


道孝敬父母,能够尊重父母和长辈。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时事案例、歌曲播放,体会父母的关爱;通过“感恩行动”,
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爱,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要爱自己的父母,尽
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父母的关爱,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法
[课前准备]
1、收集学生温馨的家庭生活照
2、歌曲《感恩的心》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授课思路:
1、注意把思想品德的学习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避免空洞的说教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说教,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万千宠爱集一身,比较自我,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感谢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简单的说教很难达到教育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因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体会父母的关爱,学会向父母感恩。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头脑中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因而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以“学生”为本。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悟理说理的能力和规范行为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歌曲欣赏、猜一猜、句子接龙、我来加砝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进而改变自己,实现爱父母、感激父母、孝敬父母。

3、创设情境,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达到心理教育的教学目的
本课是一堂心理品质课,要达到心理教育的教学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创设情境。

心理品质修养课以教学情境中的活动为前提,强调环境和氛围,教学情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

因此教师不仅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要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创设符合现实的教学情境。

如:在本课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感动温州的十大人物之一──张锡玉”,选用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例,所以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参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平等互助的交流环境,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回忆父母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或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

在开始交流时,许多同学还不敢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和老师的引导下,许多同学都讲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甚至有些同学在讲到动情的地方流下了眼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