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简介

合集下载

通辽市导游词

通辽市导游词

通辽市导游词孝庄故里——科尔沁草原之旅导游概述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孝庄故里——科尔沁草原腹地,东连吉林省,南邻辽宁省。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人类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

有文字可考的第一代居民东胡族,揭开了通辽市近古文明史的序幕。

在民族发展的长河中,这里不断地展现出一幅幅自然和人文的壮美画卷。

通辽市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下辖8个旗县市区,现有人口310万(其中蒙古族141.5万),蒙古族人口占全自治区蒙古族人口的三分之一(33.6%),是我国、我区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区。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清代国母——清太宗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即顺治朝的“孝庄皇太后”、康熙朝的“孝庄太皇太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安代艺术之乡”、“科尔沁民歌之乡”、“马头琴之乡”、“民族曲艺之乡”、“中国马王之乡”。

这里流行的蒙古族传统艺术乌力格尔、四胡演奏、安代舞跻身于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通辽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有六条铁路在此交汇,四条国道贯穿境内。

通辽火车站被列为全国四十个铁路重点枢纽站和十四个货运编组站之一。

公路交通设施日臻完善,304国道、303国道、111国道、203国道及内蒙古自治区大通道贯穿境内,四通八达。

通辽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机,与北京和呼和浩特每天都有航班往返。

通辽市幅员辽阔,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也是全国著名的“黄牛之乡”。

通辽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科尔沁风景旅游区域已经成为都市消费群体“回归自然、享受美丽草原、品味蒙古族风情”的首选之地。

“一天品透蒙古情、一生回味科尔沁”——科尔沁草原文化之旅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通辽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英文介绍内蒙古通辽

英文介绍内蒙古通辽

英文介绍内蒙古通辽
内蒙古通辽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

通辽市地处黄土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交界处,地势高低差距较大,是中国北方冬季最长的地区之一。

通辽市是内蒙古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片的草原和森林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和林业基地。

通辽市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之一。

通辽市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独特的蒙古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传统的蒙古族歌舞、民乐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辽市拥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呼伦湖。

呼伦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被誉为“中国北方的明珠”。

湖区内有丰富的水生植物和动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除了呼伦湖,通辽市还有其他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阿尔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朔方祭祀遗址和天山大峡谷等等。

这里的美丽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探索这片广袤的草原之地。

- 1 -。

通辽市概况

通辽市概况

▲ 地理位置: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

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盟、兴安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

▲ 地形地貌: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

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

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

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

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 气候特征: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

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

年降雨量350-450毫米。

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

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万人。

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

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0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0万人,占46.0%;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

(蒙古族人口数量不仅是全自治区,而且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城市之首。

)自然资源通辽市森林面积125万公倾,林木总蓄积量1745万立方米。

通辽市简介

通辽市简介

通辽市2014年基本情况推介材料(通稿)通辽市原为哲里木盟, 1999年撤盟建市,现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0万人,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人口大市。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9.3亿元,分列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第4位和第5位。

一、主要特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通辽是蒙古族的文化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清朝崇德元年在此设立哲里木盟行政区,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民族曲艺之乡、四胡文化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蒙医药学创始人占不拉道尔吉皆生于此。

民族团结,和谐包容。

境内居住着蒙、汉、满、回、朝鲜、达翰尔等32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152万人,分别占全内蒙古、全国、全世界蒙古族人口总数的1/3、1/4和1/5,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多年来,全市各民族守望相助、水乳交融,呈现出团结、和谐、融合的大好局面,先后荣获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地区等称号,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通辽市地处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是沟通东北与华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距沈阳、长春仅—1—260公里,距大连、天津、营口、锦州等港口较近,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辽境内有9条铁路交汇,是全国铁路网络40个枢纽站和14个大型货物编组站之一;境内有7条省道、国道和高速公路,与北京、沈阳、长春等中心城市,天津、大连、营口、秦皇岛等出海口岸和满州里、二连浩特等俄蒙边境口岸形成四通八达的纵横网络;现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等19条航线。

资源丰富,物产丰饶。

通辽市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石灰石、铅锌、稀有金属和贵重金属等矿产41种,其中,煤炭储量130亿吨,石油储量8亿吨,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富含铌、钽、铍、锆等稀有金属和重稀土的“801”矿储量680万吨;石灰石储量10亿吨以上。

内蒙古通辽市

内蒙古通辽市

内蒙古通辽市: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突破印象点击话通辽地理指南: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辽河水系上游,东接吉林,南依辽宁。

市区距沈阳260公里、长春280公里,是东北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6条铁路交汇,4条国道及通赤、长深、大广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建制沿革:通辽市原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1969-1979年曾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撤盟设市,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

通辽市历史悠久,文明灿烂,是著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之一,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和《大刀进行曲》作者麦新的故乡。

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人口土地:全市总人口318万,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人口大市,蒙古族人口分别占全区、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3和1/4,具有典型的民族地区特点和独特的发展优势。

土地辽阔,资源富集,全市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万亩,常年粮食产量100亿斤以上,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1/4,牲畜头数维持在1500万头(只)左右,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经济发展:2010年,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0亿元,5年以来,年均增长18%。

财政总收入131.5亿元,年均增长38%,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0亿元,年均增长24%。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899元和6295元,比“十五”期末翻了一番。

资源依附:境内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煤炭探明储量130多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左右。

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居全国之首。

2007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通辽市基本情况简介

通辽市基本情况简介

通辽市基本情况简介通辽市基本情况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欢迎来到美丽的通辽市。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东连吉林省,南邻辽宁省。

全市辖5旗1县1市1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319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2万人,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3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0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002元。

通辽市地形地貌复杂。

处于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地形趋势是南北高翘,中间低平,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北部为高寒山区和浅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西部与南部为沙沼黄土丘陵和浅山区,是辽西山地的边缘地带;东部与中部为西辽河、新开河和教来河冲积平原,其边缘分布着固定、半固定沙沼。

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通辽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曾涌现出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等历史名人。

科尔沁文化享誉全国,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通辽在区位上属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距北京725公里、距沈阳250公里、距长春290公里。

通辽市交通便捷,4条国道、三条高速公路、一条省际大通道贯通全境。

京通、集通、通让、通霍、大郑、平齐6条铁路线汇集于此,是全国38个铁路枢纽大站和14个编组大站之一。

民航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客机,能够直飞北京、呼市、上海、鄂尔多斯、西安、沈阳、大连等城市。

通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素有“内蒙古粮仓”、“中国黄牛之乡”和“中国红干椒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在1650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936万亩,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05亿斤,占自治区四分之一以上;牧业年度大、小牲畜存栏1532.42万头(只)。

通辽

通辽

[提要]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原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1999年撤盟设市。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原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1999年撤盟设市。

辖五旗一市一县一区和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6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47万人,分别占全区、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3和1/4,是我国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通辽市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史称科尔沁蒙古部落,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的部落,是最为勇猛善战的部落。

这里是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是中国草原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安代舞”、“乌力格尔艺术”、“蒙古族四胡”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辽市农牧业资源丰富。

通辽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有耕地1500万亩,草牧场4300万亩,农牧业具备了年产100亿斤粮食和4000万只羊单位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素有“内蒙古粮仓”、“中国黄牛之乡”、“中国马王之乡”的美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科尔沁马等畜种享誉国内外,科尔沁牛业、蒙古王酒业和宇标鹅业获中国驰名商标,培育出了“通辽肥牛”、“清谷新禾”有机产品等知名品牌。

通辽市矿产资源丰富。

境内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矿产41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总潜在价值1.3万亿元。

煤炭探明储量130多亿吨,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

石油远景储量8亿吨左右,铁、锌、钨、铜等金属矿藏10多出。

天然硅砂储量550亿吨,居全国之首。

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4A级景区,富有民族风情的珠日河旅游区以及山地、草原、历史古迹等,2007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通辽城市介绍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推介PPT图文课件

通辽城市介绍民俗文化旅游景点推介PPT图文课件
参加民族节庆活动,感受浓厚的民族氛围。
莫力庙
要点一
总结词
莫力庙是通辽市著名的佛教寺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莫力庙位于通辽市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 庙。寺庙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式和汉式建筑风格,有 着精美的雕刻和壁画。这里不仅是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 游客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和观赏建筑艺术的绝佳之地。游客 可以在这里参观寺庙建筑、了解佛教文化,还可以参加宗 教仪式活动,感受神秘的宗教氛围。
表演,深入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赛马节
总结词
赛马节是通辽地区蒙古族的传统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在赛马节上,游客可以 欣赏到骏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感受蒙古族人民的豪放情怀。
详细描述
通辽地区的赛马节历史悠久,每年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和马匹参加。在赛马节上,参赛者骑着骏马在赛 道上飞驰,争夺冠军。除了赛马比赛,还有传统的蒙古族歌舞表演、美食展销等活动。游客可以在现 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与当地居民一起度过一个难忘的节日。
05 旅游服务与设施
酒店住宿
酒店数量
价格范围
通辽市有多家星级酒店、经济酒店和 民宿,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 。
酒店价格合理,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 等,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 选择合适的住会 议室、健身房以及多样化的餐饮服务 ,同时提供24小时前台服务、行李寄 存和洗衣服务等。
04 特色美食
烤全羊
总结词
烤全羊是通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之一,以其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味道 鲜美而著称。
详细描述
烤全羊通常选用肥瘦适中的草原羊,经过精心处理和腌制,再以传统炭火慢烤而 成。在烤制过程中,羊肉吸收了炭火的热量,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品尝时,可以搭配传统的蒙古族奶茶和各种草原蔬菜,味道更加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辽市简介胡清昉经过多方组织文字,综合整理了通辽市基本情况,供广大网友们参考,不足和不正之处请与留言更正,以便更多人士认识通辽,了解通辽。

(非原创作品)一、行政区划通辽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5个旗,代管1个县级市。

即科尔沁区、经济开发区、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和霍林郭勒市。

二、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

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

邮政编码:028000 区号:04753、地形地貌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

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

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老哈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

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

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4、气候特征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

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

年降雨量350-450毫米。

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

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5、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万人。

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

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0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0万人,占46.0%;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

(蒙古族人口数量不仅是全自治区,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城市。

)三、璀璨的历史通辽市地处祖国北疆,历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

早在五千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生息。

大约三千年前,这里的古代居民已进入了奴隶社会。

据考古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迹和生活器具证实,通辽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戎族。

春秋时,燕国在如今的河北省和辽宁省交界一带,就是现在通辽的中南部地区,为防御东胡人入侵,而修筑的燕长城遗迹,如今在奈曼旗、库伦旗境内仍清晰可辨。

这证明最晚在春秋中叶,东胡人便已揭开了通辽古代文明的序幕。

后来,东胡人为燕国所败北撤,秦王朝统一中国后,通辽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汉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辽境内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继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东胡族的后裔鲜卑和乌桓族。

汉武帝时,曾三次出兵匈奴后获胜,使通辽同内地的联系更为密切,大大促进了这一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繁荣。

东汉末年,鲜卑族首领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军事联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域,科尔沁草原亦属军事联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在鲜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又兴起了新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自4世纪中叶,就游牧于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

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

在隋、唐之际,当时的整个通辽都在以契丹人为地方长官的中原王朝的统一控制之下。

各民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到了辽代,通辽畜牧业已经十分发达。

金王朝建立后,通辽行政上归北京路临潢府管辖。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通辽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

到了元朝时期,通辽归辽阳行中书省大宁路管辖。

明朝统一蒙古高原后,通辽又属“三卫”所辖之地,大部分属“扶余卫”管辖。

16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通辽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

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

后来清政府又先后在蒙古王公贵族的封地设厅、府、州、县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

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

伪满洲国时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

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

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

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

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辖科尔沁区、霍林郭勒市、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开鲁县、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

市政府所在地科尔沁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四、自然资源1、森林通辽市森林面积125万公倾,林木总蓄积量1745万立方米。

林木树种有46科、80属、220种。

2、动物通辽市野生动物繁多,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白鹳、鸨、梅花鹿、紫貂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蓑羽鹤、鸳鸯、天鹅、猞猁、马鹿、黄羊等近30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清沟还有环颈雉、斑翘山鹑、野兔、狐狸、斑鸠。

一般经济动物,遍布全市各地。

鸟类有18目,49科,212种。

野生植物麻黄、甘草、山杏、沙棘等资源品种独特,质地优良。

3、矿产通辽市矿产资源丰富,初步探明的矿藏41种,矿床和矿点190多处。

全市煤炭保有量121亿吨;石油远景储量为8亿吨左右;铁、锌、钨、铜等金属矿藏10多处,矿点30多个,为世人瞩目的"801"矿富含铌、钽、铍、锆等稀有金属和重稀土,总储量680万吨;天然硅砂的储量居全国之首,被称为"冶炼之宝"的石墨储量也很可观,功能神奇的中华麦饭石蜚声海内外。

4、食品通辽市土质肥沃、水草丰美。

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被誉为"黄牛之乡"。

现有耕地面积91.4万公倾、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大豆及小杂粮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

境内草原面积327.4万亩,牲畜存栏头数达到712.5万头只,特别是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科尔沁马等畜种享誉国内外。

改革开放后通辽市涌现出一大批食品知名企业,生产有机绿色食品的谷道粮源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以开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之一,内蒙古科尔沁牛业股份有限公司以生产牛肉,风干牛肉干著名,曾获得大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牛羊肉优秀供应商,以及把草原香醇美酒带给全世界的蒙古王酒业。

五、经济发展1、2009年通辽经济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24.0%;第三产业增加值320亿元,增长21.0%。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32494元,比上年增长20.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4:52.4:29.2变化为15.0:53.1:31.9。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7百分点。

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2.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0.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其中:税收收入31.86亿元,增长24.3%;非税收收入18.84亿元,增长20.2%。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5.53亿元,增长12.3%;营业税收入7.38亿元,增长26.7%;企业所得税收入1.80亿元,下降4.4%;个人所得税收入0.77亿元,下降0.9%。

一般预算支出152.43亿元,增长26.1%。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5.3%、68.3%、45.7%和44.5%,用于科技和环境保护的支出分别增长28.0%和53.6%。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

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同步上涨。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下降2.1%。

其中:饲料价格上涨5.1%,涨幅较上年回落19.2个百分点;产品畜价格下降13.6%;化肥价格下降8.5%;农药及农药器械上涨0.6%。

2、2010年通辽经济201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8.26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689.65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增加值308.32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6:55.5:28.9变化为15.2:58.6:26.2。

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2.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4.8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其中税收收入37.99亿元,增长19.2%;非税收收入26.84亿元,增长42.5%。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收入5.69亿元,增长2.8%;营业税收入9.88亿元,增长33.8%;企业所得税收入2.95亿元,增长63.7%;个人所得税收入1.01亿元,增长31.8%。

一般预算支出184.46亿元,增长21.0%。

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的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30.4%、10.7%、18.9%和7.0%,用于科技和城乡社区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30.6%和34.5%。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3.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2%。

其中:饲料价格上涨11.4%,涨幅较上年高6.3个百分点;产品畜价格下降4.1%;化肥价格下降10.9%;农药及农药器械上涨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