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赛感想

合集下载

当我谈数学建模时我谈些什么——美赛一等奖经验总结

当我谈数学建模时我谈些什么——美赛一等奖经验总结

前言:2012年3月28号晚,我知道了美赛成绩,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是感觉释怀,一年以来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

从国赛遗憾丢掉国奖,到美赛一等,这一路走来太多的不易,感谢我的家人、队友以及朋友的支持,没有你们,我无以为继。

这篇文章在美赛结束后就已经写好了,算是对自己建模心得体会的一个总结。

现在成绩尘埃落定,我也有足够的自信把它贴出来,希望能够帮到各位对数模感兴趣的同学。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欢迎与我交流,这样我们才都能进步。

个人背景:我2010年入学,所在的学校是广东省一所普通大学,今年大二,学工商管理专业,没学过编程。

学校组织参加过几届美赛,之前唯一的一个一等奖是三年前拿到的,那一队的主力师兄凭借这一奖项去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学运筹学。

今年再次拿到一等奖,我创了两个校记录:一是第一个在大二拿到数模美赛一等奖,二是第一个在文科专业拿数模美赛一等奖。

我的数模历程如下:2011.4 校内赛三等奖2011.8 通过选拔参加暑期国赛培训(学校之前不允许大一学生参加)2011.9 国赛广东省二等奖2011.11 电工杯三等奖2012.2 美赛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动机:我参加数学建模的动机比较单纯,完全是出于兴趣。

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没有学过编程,觉得没必要学。

我所感兴趣的是模型本身,它的思想,它的内涵,它的发展过程、它的适用问题等等。

我希望通过学习模型,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一些现象,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机理。

数学模型中包含着一种简洁的哲学,深刻而迷人。

当然获得荣誉方面的动机可定也有,谁不想拿奖呢?模型:数学模型的功能大致有三种:评价、优化、预测。

几乎所有模型都是围绕这三种功能来做的。

比如,今年美赛A题树叶分类属于评价模型,B题漂流露营安排则属于优化模型。

对于不同功能的模型有不同的方法,例如评价模型方法有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熵值法等;优化模型方法有启发式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等)、仿真方法(蒙特卡洛、元胞自动机等);预测模型方法有灰色预测、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链等。

美赛总结

美赛总结

我们的美赛故事第一次知道美赛是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觉得这比赛好像挺合我胃口,就想趁着大三带着那还残存着的激情好好干一把,也就图个经历嘛。

组队的过程挺意外的,以至于我还不清楚什么情况呢就组好了队,可能因为我们三个(我,张云翼,赵晓)本来就很熟悉。

后来想想我们三个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

大三上期中考试之后,开始对某些专业课慢慢地厌倦了起来orz,于是开始找来美赛的论文看,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了解美赛。

我看的第一篇论文In the Zone: Novel Approaches to Airplane Boarding让我对美赛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读这篇文章时,我惊叹于它层层推进的模型,恰如其分的解释,清晰严密的逻辑框架以及漂亮的图表和美观的排版。

它让我了解了一个看起来棘手的问题的是如何被解决的。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于我们参赛论文和这篇文章在架构上有不少相近之处。

这段时间我和晓晓云翼还联系了两位参加过美赛的学长,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靠谱的学长们详细地解答了我们的疑惑。

我们得知了数学模型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基本的方法,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我们也清楚了比赛的4天内时间应该大致怎么分配,三个人如果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之后用零零散散的时间看了几篇文章也逛了逛数学中国论坛,也就快到期末考试了。

土木系大三上的期末压力实在是大,直到1月17号才考完最后一门(2月7号就美赛了哦亲~中间还有春节哦亲~)。

嗯,你没看错,我们三个好好地“在一起准备”美赛也就在这短短的20天。

期末刚刚结束,我们明马上确了三个人的分工。

其实这事不难,作为一个优质的程序员,云翼自然负责编程实现模型。

作为一个考过GRE和TOFEL的出国党,我自然负责论文的撰写,再加上我对建模感兴趣(参加美赛的初衷嘛),我也想负责建模。

晓晓自然就负责Latex排版。

虽说看起来我们的自身条件很有优势,但是我想说,绝对没有你们想得那么有优势。

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

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

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第一篇: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这次美国建模大赛我们学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从去年美赛到今年美赛,我们整体实力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这是学校和系里领导的重视,建模辅导老师们在平时的指导,系里开设的建模课程和暑期的建模培训,以及同学们自身努力的共同结果。

我们小组从赛前的校内筛选到最终参加比赛获得Meritorious Winner,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在这里,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比赛中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为以后准备参赛的同学扫清障碍。

先说一下赛前的筛选过程吧。

每个队伍要翻译一篇自己曾经写过的建模论文交给老师供老师筛选。

由于我们之前缺乏写英文论文的经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这里面涉及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的一些表达习惯,以及意思是否能够表达的精准等很多问题。

有些时候,一个人理解了中文意思后翻译出来的英文拿给另外一个队友并不能看懂,或者与原来的本意产生了偏差。

而这些都是要参加美赛必须注意的地方。

因为,也许很多时候并不是同学们的模型建的不好,而是没有表达清楚,评委们看不懂,所以才被淘汰的。

在时间的压力下,我们三个人分工协作,之后又一起讨论商榷,最终才把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翻译稿交给了老师。

虽然我们通过了选拔,老师还是把我们论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格式错误,尤其是摘要部分出现的问题都用红笔圈了出来,并对如何书写英文论文提出了建议。

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过程,因为翻译一篇论文和翻译一篇普通的文章差距是很大的,因为论文有更高的简洁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大家可以在平时就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多读英文论文,或更针对性的读历届的美模获奖论文,去仔细斟酌它们的语言。

关于组队,一个公认的不错的组合是:一个数学系的同学,一个计算机系的同学和一个擅长写论文的同学。

这样的组合诚然不错,但我建议大家首先还是要找熟悉的人组队,这样比赛时候会配合的更加默契。

美赛培训心得

美赛培训心得

美赛的培训总的来讲和国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国赛的时间很长,从华中赛开始算起的话大概有将近4个月,但是美赛就不一样了,在放寒假之前,大家都忙于繁重的工作学习之中,很少有人能够抽出时间来学习美赛的相应知识,而从期末考试结束到美赛开始这段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20多天,中间还要插上过年放假的时间,真正有用的部分就更少了。

其次,培训的形式很不一样,国赛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整个七月分基本上就是在上课,到了八月分第二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进入基地开始正式化的训练,但是美赛培训从一开始就是一题目为导向的,培训实际上来讲就是模拟比赛加上相互之间的交流。

第三,国赛跟美赛培训的一些目的不同,国赛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对于数学建模都十分不缺乏了解,所以国赛培训肩负着启蒙的作用,但是美赛中有许多队员都已经身经百战了,所以重要的任务是在于如何迅速的适应美国式的思维,写美国式的数模论文,所以综合以上各点很容易发现,国赛培训实际来讲是美赛培训的一个基础,而美赛培训的重点其实不是在学习如何建模上面,而是在于如何适应这个比赛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没有参加国赛培训而直接参加美赛培训的同学来说的话,还是会缺乏很多必要的素质。

我想对于美赛培训,老队员和新加进来的新队员应当有不同的定位和策略,对于老队员来说,经过暑期的拉锯战之后,建模的能力应当不再是一个问题,他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放在如何适应英语思维方式上来。

而对于新队员来说,许多新队员英语的水平都比较的高,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参加过了GRE和托福的考试,所以英语水平应当不是一个问题,而对于数学建模的理解很可能成为他们写好数模论文的瓶颈。

所以对于这部份同学,他们的重点应当放在阅读建模相关的书籍上,并且自己也要尝试去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建模的本质。

同时,由于新同学大部分是负责写作这一块的,所以他们还应当花一部分精力学习如何写作,如何排版,毕竟最后的结果更多的是决定于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不是模型的质量。

2011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2011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2011美国数学建模总结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

从大一开始,在王国灿老师的数学课上得知,每年九月份都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

通过前两次的全国比赛,我们知道数学建模主要是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际的问题并最后寻求解决的方案,美国数学建模亦是如此。

当贾金平老师通知我们有机会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充分准备,不仅可以学到各学科的知识,还能在比赛中提高能力、锻炼思维。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到了“预”,可以说有备无患。

当我们还未从节日的喜庆中彻底走出时,便已身在校园。

我想,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日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坚实的奠基石,更是为我们今后考研或其他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因为科学需要我们有献身精神,没有坚决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很难完成一项艰巨的科研项目。

首先我要代表我们队的队员向学校、学院、指导老师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给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亲历这次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亲身体验到美国数学建模这一具有科研特色的活动。

在我们比赛的第二天,校领导便到校看望我们,给我们鼓励,为我们打气。

比赛过程是劳累的,但学校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为了让同学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学校后勤方面的工作做得特别细致,给同学们安排寝室、开放食堂。

贾金平老师也给我们准备了水和水果以补充体力。

虽然当时的天气是寒冷的,但我们的心始终是暖融融的。

难忘那辛苦而美好的日子,难忘学校的热切关怀,难忘老师的谆谆教导。

这次参加比赛,虽然很累,但是在短短的日子里,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很多,这也就使我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充实。

谈及参赛的心得,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准备过程。

去年十二月份得知这个好消息后,我们立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指导教师等途径充分了解这次竞赛的规则和比赛流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三人合理分工,分别负责建模、翻译和软件。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心得体会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心得体会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心得体会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ding)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的过程[1].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一项国际级的竞赛项目,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

MCM/ICM 是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和InterdisciplinaryContest in Modeling 的缩写,即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2].MCM始于1985年,ICM始于2000年,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应用协会共同主办,美国运筹学学会、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学会等多家机构协办,比赛每年举办一次。

MCM/ICM着重强调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交流以及结果的合理性。

竞赛形式为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四天内任选一题,完成该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并就问题的重述、简化和假设及其合理性的论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及软件)、检验和改进、模型的优缺点及其可能的应用范围的自我评述等内容写出英文论文。

沈阳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截至到2015年共参加了9届。

2015年共有16组美赛队伍,是我校参加美赛队伍最多一届。

前八届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 6 次,二等奖12 次,三等奖22 次。

2015 年获得一等奖2 组,二等奖3 组,三等奖6 组。

总结我校9 年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笔者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培训工作出发,总结几点心得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与讨论。

1 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培训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的前提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角是参赛队员,选拔参赛队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参赛成绩。

我们首先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的同学中进行动员报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后选拔出参加寒假集训队员,暑期集训结束后通过模拟最终确定参赛队员。

美赛感想[五篇模版]

美赛感想[五篇模版]

美赛感想[五篇模版]第一篇:美赛感想ICM参赛感想建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个美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案通常由一个贴近现实而又提炼本质的模型以及若干巧妙严谨的求解工具所构成。

由于平时所接触的内容过多地囿于自己学习与研究领域中,因此为了接触新的领域并同时训练自身学习建模能力,我们聚集了来自电子系、经管学院、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三名队员参加了2014年2月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交叉学科建模大赛。

美赛要求在4天(96个小时)内针对选定的题目完成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因此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至关重要。

我们在比赛前进行了一定的准备,例如熟悉比赛的基本形式,准备好科技论文的LaTeX模板,并且借助清华大学数学系赛前分发的往届赛事材料对题目风格进行初步了解,并思考优秀作品所共有的特点。

通过这些准备,我们认准了比赛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无论题目如何提问,整篇论文都需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论文逻辑必须清晰,排版合理,符号与语法的使用需要符合科技论文规范;一定要完成题目里所有要求完成的部分;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意识到若想获得好成绩,或者要有明显的创新亮点,或者要循规蹈矩地在每一点上都做得无懈可击,这也正是我们所设想的不同方向。

同时我们也确定了基本分工,即让编程能力强的交叉信息研究院队员邝仲弘负责主编程工作,让批判性思维比较好、数据收集能力强的经管学院队员孙映宁负责头脑风暴与数据收集,而让以前有科技论文撰写经验、同时在各学科上都有一定基础的电子系队员韩衍隽作为队长负责整体流程的安排与文书工作。

今年比赛于中国时间上午九点开始。

根据以往的建议,我们第一天完全仅用于确定选题。

对题目进行翻译和初步讨论后,我们首先放弃对中国学生没有优势的B题,然后分工对A题和C题进行初始建模。

由于队员邝仲弘学过有关网络科学的课程,因此我们最终选定思路更清晰也更有把握的C题,同时学习邝仲弘所共享的网络科学教材。

第二天的主要任务则是主体建模,确定整体框架,明确大部分问题的基本解答思路,完成数据搜集、编程等工作。

对美国数学建大学生模竞赛的一些思考

对美国数学建大学生模竞赛的一些思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美赛季,按照往年的情况又会有一大批大二大三的同学牺牲春节假期留在学校参加比赛,同时也会有一批大一大二的同学跃跃欲试计划着为明年的比赛提前准备。

每到了这个时候,人人、论坛就会充斥着各种经验帖、速成贴甚至吐槽贴。

接着到了4月美赛出结果的时候,社交网络上又会掀起新一轮关于建模的讨论。

9月初的国赛到11月下旬公布结果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讨论无非分为以下几点:有人说建模比赛的诚信存在问题,并指出有同学依靠老师或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帮忙获奖。

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12年我参加国赛那一年,有天大的同学在数学中国论坛发帖子爆料称B题太阳能小屋是天大某位老师指导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的同学直接把项目成果作为论文参赛,成功报送全国奖了。

同时13年美赛B题Water Water Everywhere居然是09年HIMCM的原题,很有一部分人直接把09年的O奖论文作一番修改后上交,最后也拿到了M奖。

有人说评卷不公,因为评卷老师自身的水平或者疏忽致使一些层次不高的论文获奖。

有人说参加美赛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有多大的价值。

有人说国赛水平太低,不被国外承认,对出国用处不大。

还有人抱怨这个比赛拿奖太容易,与ACM智能车电子设计等一系列比赛比起来投入产出比过高,但同时在北邮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建模的加分还不少,严重影响了保研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一些获奖了的同学互相攀比,沾沾自喜,似乎觉得数学建模也不过如此,还想得到更多人的承认。

有人嫌获奖人数太多,有人讨论可能会有的奖金,加分,保研,出国等可能的收获····我并是想说上述行为不对。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同时也是贪心的。

就像大家付出了汗水都期待收获一样,参加比赛本来就应该去获奖。

但是有时候成果带来的一时兴奋往往会让人盲目。

我曾经也是这样,当我12年成为北邮当年国赛唯一的一个全国一等奖得主,前面提到的每一个“有人说”我都是深有体会。

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已经不完全同意上述看法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M参赛感想
建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个美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案通常由一个贴近现实而又提炼本质的模型以及若干巧妙严谨的求解工具所构成。

由于平时所接触的内容过多地囿于自己学习与研究领域中,因此为了接触新的领域并同时训练自身学习建模能力,我们聚集了来自电子系、经管学院、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三名队员参加了2014年2月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交叉学科建模大赛。

美赛要求在4天(96个小时)内针对选定的题目完成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因此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至关重要。

我们在比赛前进行了一定的准备,例如熟悉比赛的基本形式,准备好科技论文的LaTeX模板,并且借助清华大学数学系赛前分发的往届赛事材料对题目风格进行初步了解,并思考优秀作品所共有的特点。

通过这些准备,我们认准了比赛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无论题目如何提问,整篇论文都需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论文逻辑必须清晰,排版合理,符号与语法的使用需要符合科技论文规范;一定要完成题目里所有要求完成的部分;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意识到若想获得好成绩,或者要有明显的创新亮点,或者要循规蹈矩地在每一点上都做得无懈可击,这也正是我们所设想的不同方向。

同时我们也确定了基本分工,即让编程能力强的交叉信息研究院队员邝仲弘负责主编程工作,让批判性思维比较好、数据收集能力强的经管学院队员孙映宁负责头脑风暴与数据收集,而让以前有科技论文撰写经验、同时在各学科上都有一定基础的电子系队员韩衍隽作为队长负责整体流程的安排与文书工作。

今年比赛于中国时间上午九点开始。

根据以往的建议,我们第一天完全仅用于确定选题。

对题目进行翻译和初步讨论后,我们首先放弃对中国学生没有优势的B题,然后分工对A 题和C题进行初始建模。

由于队员邝仲弘学过有关网络科学的课程,因此我们最终选定思路更清晰也更有把握的C题,同时学习邝仲弘所共享的网络科学教材。

第二天的主要任务则是主体建模,确定整体框架,明确大部分问题的基本解答思路,完成数据搜集、编程等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利用已有的网络科学研究方法完成了题目的主体算法,并且通过查询相关领域的论文进行一些额外的工作,截止第二天晚上我们完成超过1/2的问题解答,也几乎确定了后面所有问题的思路。

这也便是实现了之前所定的目标,即:第二天结束时至少确定能有一份保底的报告。

第三天里我们文书写作与解决问题并重,成功得到了剩下所有问题的基本结果,并让大家根据解答问题的分工完成对应部分的写作,到晚上我们已完成所有问题的解答和约1/2的写作任务。

第四天工作则更为琐碎,更多的是一些写作整合任务与细节上的修修补补,最终于第五天清晨提交终稿。

提交终稿后回头来看,我们觉得本次参赛过程中有两方面需要尤为注意。

一方面是无懈可击。

本次题目是寻找网络中的重要结点,这个问题已被研究多年,因此在这短短的四天里提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首先就舍弃了“巨大创新”这条路,而选择了“无懈可击”这另外一条路。

在解决方法上,我们穷举了所有“影响力”的可能定义,实现了该领域里所有主流的算法,最终算法种类接近十种,务求全无遗漏;在文书排版上,我们让对科技论文写法最为熟悉的队员主笔以确保论文整体风格一致、逻辑通贯,同时在分工本身也让这名队员通晓工作中的每个细微之处而确保写手正确的理解,并众人齐出马严格对待每个细节,包括文笔的尽量简练、客观与严谨,合适的脚注使用,正确的字母格式(如矩阵与向量的黑体),插入算法的正确格式,等等;在回答问题上,由于本次问到的小问题很多,我们便严格保证所有问题均已得到回答而无任何遗漏。

另一方面则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们在解决方法上更多地直接应用了已有的结果,但我们也尽力地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例如在PageRank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修改算法进行实验,
再例如应用物理学中的能量最低原理实现简单图的二维绘制。

除了算法方面,我们也增加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以增加本组成果的应用性,例如引入了信息级联(information cascade)现象与博弈论(game theory)内容,还例如将普通简单网络的算法应用到其它网络(如二部图)中进行分析与评价,虽然均未作深入讨论但其也是文章的引申。

与此同时,我们也为报告增加了一条主线,即算法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的一个粗略的前提条件为“there is a network structure and something in interest transmitting through the network”,同时也用各种实验结果不断地证明这一判决的合理性,使得报告本身也有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给予报告以活力。

最终荣获特等奖,我们觉得,这正是无懈可击与锦上添花共同作用下的“每部分都比别人好一点”的结果。

得知荣获特等奖,我们感到兴奋的同时更加充满感激。

感谢清华大学完备科学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给予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使我们不断成长,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佳绩。

感谢清华大学数学系在比赛全程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比赛前的培训讲座使我们熟悉比赛流程,往届优秀论文等资料指点了我们思路开展和论文写作的方法,统一的论文寄送保证纸版作品的按时到达。

感谢数学系科协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成功。

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们的老师同学们,你们的鼓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感谢并肩作战的队友,默契的合作中我们彼此砥砺,共同成长!
韩衍隽孙映宁邝仲弘
2014年4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