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模拟试题1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线考试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1.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系统宗教是()A.禅宗B.道教C.佛教D.基督教2.乾嘉学者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文本的本义,不做随意的发挥和解释,故又称A.新儒学家B.汉学家C.朴学家D.实学家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年以前的文化A.1840B.1911C.1919D.19494.佛教流传到中国的时间是()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初年D东汉末年5.我国奴隶制时代的上层建筑是( )A.分封制B.郡县制C.立宪制D.共和制6.孔子以后儒学的道德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7.朱熹的哪本著作被定为科举考试的教科书A.《西铭解》B.《四书集注》C.《通书解》D.《四书或问》8.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四个阶层中,处于首位的是()A. 商B. 士C. 农D. 工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夏朝B.西周C.西汉D.秦朝10.中华民族实现繁荣与大同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11.“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晚清时期()的主张A.维新派B.洋务派C.清流派D.立宪派12.天下观起源于A.先秦时期B.秦朝C.唐朝D.明朝13.科举考试制度废除于()年A.1900B.1905C.1911D.191214.在封建社会中,以下由政府专卖的商品是()A.茶与稻B.盐与铁C.纸与布D.酒与油15.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是()A.天下为公,世界大同B.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厚德载物C.互相学习、兼收并蓄D.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四选项)(共10小题,每小题3分)1.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包括()A.“君为臣纲”B.“夫为妻纲”C.“父为子纲”D.“兄为弟纲”2.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A.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B.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建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使天下从此再无战乱3.理学的创立者是A.程颐B.程颢C.朱熹D.陆九渊4.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A.丰富的宗教信仰B.对其他文化的开放性C.强调人的精神需求D.朴素唯物主义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乾隆晚年自号为十全老人B.乾隆继位时的清朝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的治理,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景象C.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朝达到强盛顶点D.乾隆时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6.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A.别婚姻B.明世系C.别人种D.别种族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形考作业一
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
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
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
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
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
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
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
B. 《诗经》
C. 楚辞
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
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
A. 南亚
B. 印度
C. 中国
D. 西藏
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A. 蜕变时代
B. 鼎盛时代
C. 黄金时代
D. 轴心时代
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
A. 秦汉之际
B. 西汉时期
C. 两汉之际
D. 先秦时期
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
B. 《本草纲目》
C. 《康熙字典》。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1参考 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1参考 答案-
3、古代的贵族教育,可称为礼的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以礼、乐列于首位。
4、“文化”即人文教化之意,以“文”教化天下。凡是超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都属于文化。因此,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其中包括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成果都可以称为文化,即广义文化;只包括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属于狭义文化。
六、简答题(计24分,每题6分)
1、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这里就以下三方面略为叙及,以见一斑。第一,寺塔建筑。现在常见各种形式的寺院以及塔的建筑,都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第二、石窟艺术。主要有以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在三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巧夺天功的雕塑、光彩夺目的壁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藏经洞而著称于世。第三、小说。随着佛经被大量的翻译过来,佛经中空前的想象力为中国的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富于“幻想”的文学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其故事来源、艺术构思、思想倾向等都无疑与佛教有很深的关联。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绘画、雕塑、音乐,诗歌,音韵、文字、民间风俗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的某些语言,诸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至今仍为我们所使用。
2、我国长期流传的饮食观念主要是:(1)民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足食”观,就是让老百姓吃饱。这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国策,是最基本的社会问题。(2)节约粮食。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节约的重要内容是节粮。古诗写盘中之餐“粒粒皆辛苦”,虽然是从来之不易角度讲的,与今日从爱惜自然资源有差别,但仍是强调不要浪费粮食。(3)人格教育。在世界许多民族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从餐桌上开始的。我国则利用饮食培养志向,观察人品,甚至把饮食观与人才观联系起来,这是中国所独有。如把无能者叫“酒囊饭袋”,饱食终日者叫“脑满肠肥”。人要成才应经受“饿其体肤”的锻炼等。儒家历来主张要回避各种享乐的诱惑,提倡节衣缩食。(4)食疗观。中国人很早就懂得饮食与养生之道。我国古代食谱大都强调节制饮食,古人把宴饮的节制当成礼节,视作严肃的社会规范。总之,食疗观是强调进食与人体之间的平衡,生理与文化间的平衡,勿过分。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及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模拟试卷及答案
5、明清科举制分( )三种。
A、乡试B、会试C、院试D、殿试
四、判断题
1、《离骚》是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2、唯识宗又名法相宗,是保持印度佛教风格最多的中国佛教学派。(√)
3、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4、住持是一寺之首,又称方丈。(√)
1、“七夕”
“七夕”是古代的一种节日,农历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织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
2、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大致产生于战国中期,是在发挥老子思想的基础之上,并吸收了法家、名家的主张而形成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最早兴起于齐国稷下学宫,用黄帝书的思想对老子的思想进行解释与发挥,“本于黄老而主刑名”,成为儒道渗透、道法结合的一个新的道家学派。在政治观点上,它一方面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无为就是要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又吸收了儒家的礼义思想、法家的法治学说和名家的刑名之术,带有明显的综合各家的倾向。
5、鼓,是一种打击乐器。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攻和宴会、祭祀。(√)
6、儒家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积极涉世,功利思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善自我价值。(√)
7、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灵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结构。(√)
8、《孔雀东南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篇章,它歌颂了代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
六、简答题:
1、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这里就以下三方面略为叙及,以见一斑。 第一,寺塔建筑。现在常见各种形式的寺院以及塔的建筑,都是佛教传入之后的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第二、石窟艺术。主要有以云岗,龙门、敦煌三大石窟艺术为代表。在三大石窟中,敦煌莫高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巧夺天功的雕塑、光彩夺目的壁画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藏经洞而著称于世。第三、小说。随着佛经被大量的翻译过来,佛经中空前的想象力为中国的小说,尤其是神魔小说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富于“幻想”的文学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其故事来源、艺术构思、思想倾向等都无疑与佛教有很深的关联。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绘画、雕塑、音乐,诗歌,音韵、文字、民间风俗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的某些语言,诸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至今仍为我们所使用。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1.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楚辞B. 《易经》C. 《诗经》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2.夏商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有()。

A. 创造了甲骨文与金文B. 宗法制度和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形成C. 初步形成传统伦理道德思想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3.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A. 《老子》B. 《庄子》C. 《论语》D. 《周易》4.()属于唐代官修史书。

A. 《史通》B. 《通典》C. 《晋书》D. 《隋书》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 西汉时期B. 两汉之际C. 秦汉之际D. 先秦时期6.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7.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8.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丽人行》B. 《将进酒》C. 《蜀道难》D. 《梦游天姥吟留别》9.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A.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B.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C.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D.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B. 儒学的繁荣C.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D. 玄学的兴起11.“心性本觉”是()佛教的思想A. 中国B. 印度C. 南亚D. 西藏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A.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B.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C.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D.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15.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 黄金时代B. 鼎盛时代C. 轴心时代D. 蜕变时代16.“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其后来的引申意义有()。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2

中国文化概观形考1-2

国开大学—汉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概观形成性考试11.中国哲学发生于夏商周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2.夏、商、西周时代,“礼”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等级关系。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B3.孔子提出“无为而治”方针,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B4.《左传》属于编年体史书。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5.“五常”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判断题(5分)A.对B.错正确答案:A6.《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白话讽刺小说,其作者为著名作家施耐庵。

判断题(5分)A.错B.对正确答案:A7.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基础、最高权力者为皇帝,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指的是:多选题(5分)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尚书正确答案:A B C D8.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五千年来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多选题(5分)A.温暖期B.方志时期C.寒暖交错期D.仪器观测期正确答案:A B C D9.下面哪些是表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正面因素()多选题(5分)A.舍生取义B.先天下之忧而忧C.国家兴亡,匹夫有责D.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正确答案:A B C10.“紫气东来”一词的来源与()有关。

单选题(5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正确答案:A11.司马谈()提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单选题(5分)A.《淮南子•要略》B.《汉书•艺文志》C.《过秦论》D.《论六家之要指》正确答案:D12.《兰亭序》是哪位著名书法家作品?单选题(5分)A.颜真卿B.王羲之C.王献之D.柳公权正确答案:B13.()最能体现中国画之精髓。

单选题(5分)A.山水画B.人物画C.写意画D.花鸟画正确答案:A14.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单选题(5分)A.朱熹C.程颐D.荀子正确答案:C15.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是( )单选题(5分)A.阎立本B.吴道子C.李思训D.王维正确答案:B16.“岁寒三友”指的是()单选题(5分)A.梅、兰、竹B.兰、竹、菊C.兰、松、竹D.梅、松、竹正确答案:D17.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单选题(5分)A.二元对立B.辩证逻辑C.天人合一D.三足鼎立正确答案:C18.在保护自然方面,中国古代有一个重要观点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A. 日B. 月坛C. 天坛D. 地坛答案:D2.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A. 黄帝B. 仓颉C. 太史籀D. 许慎答案:B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A. 高士奇B. 钱学森C. 茅以升D. 竺可桢答案:D4. 商朝的鼎盛时期是()A. 太甲时期B.武丁时期C. 盘庚时期D. 祖辛时期答案:B5. 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A. 春秋B. 战国C. 秦代D. 汉唐答案:D6.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A. 宗法制的确立B. 分封制的确立\C. 三公六卿制的确立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答案:D7. “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A. 荀子B. 董仲舒C. 刘禹锡D. 张载答案:A8. 在明朝,与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A. 王阳明B. 王艮C. 李贽D. 颜均答案:C9.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A. 汉朝B. 曹魏C. 隋朝D. 唐宋答案:D10.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化。

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 A )A. 民俗文化B. 市民文化C. 娱乐文化D. 工艺文化11. 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 A )A. 韩愈B. 柳宗元C. 刘禹锡D. 白居易12.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多少的路( C )A. 八尺B. 十二尺C. 十六尺D. 二十尺13.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C )A. 青藏高原B. 云贵高原C. 帕米尔高原D. 蒙古高原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 B )A. 九品中正制B. 汉代察举制度C. 门阀士族制D. 世卿世禄制度15.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 A )A. 长生久视、全性葆真B. 性净自悟、普渡众生C.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 修心养性、明心见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共三套)附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共三套)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属于()。

[A] 文化维新[B] 经济维新[C] 政治维新[D] 国防维新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

[A]官职有关[B]母系氏族有关[C]居地有关[D] 历史事件有关3、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 钟繇[B] 张华[C] 陆机[D] 陆云4、中国传统文化以哪个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A] 魏晋[B] 南北朝[C] 唐末[D] 明清5、小篆来源于[A]石鼓文[B]金文[C]甲骨文[D]隶书6、下列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派别是[A]道家[B] 儒家[C]墨家[D]法家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C] 宋元[D] 明清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辩证思维[D] 整体思维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A] 道学[B] 墨家学说[C] 法家学说[D] 佛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以半封闭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B] 以尊君事亲为原则[C] 以儒学为主干[D] 以天人合一为目标12、商周时期的文字主要包括()。

[A] 小篆[B] 甲骨文[C] 隶书[D] 金文13、下列属于秦统一中国后实行整齐制度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练习试题1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____________》;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是《____________》;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____________》。

2、中国最著名的石窟有____________、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____________等。

3、孔子提出的“仁”的内涵是____________。

4、秦始皇统一天下,为建立统一文化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同制、行同伦和地同域。

5、《诗经》中的“__________”和以__________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集中反映在( )。

A.铜器B.迁都C. 使用文字D.建筑2、《诗经·小雅·北山》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反映的是( ) 。

A.家国同构B. 封国制度C. 家族制度D.宗法制度3、最能体现辩证整体性的是()。

A.数学B. 中国古代医学C.农学D.地理学4、中国古代的数学家()曾求出精确到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3.~3.之间。

A.刘伟 B.祖冲之 C. 刘徽 D. 秦九韶5、()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经典性的表述。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易传》B. 《诗经》C. 《论语》D. 《史记》6、下列哪项不属于制度文化层的?( )A. 家族制度B. 婚姻制度C. 官吏制度D.服饰文化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 ( )的提法。

A.黄帝B. 董仲舒C.鲁班D.伏羲8、()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铁极性的国家。

A.美国B.中国C.日本D.阿拉伯9、早在公元前1000年的()时期,中华先民便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

A.西周B.先秦C.两汉D.魏晋10、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可见,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脱离()的指导。

A.“诗”B.“学”C.“礼”D. “经”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1.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加强儒家伦理道德,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明中叶以来的个性解放思潮。

2.李商隐的无题“深、隐、密、丽”,许多意象难有确指,这与中国诗文化的总体特征相悖,属于一种“另类”作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 分)1、秦汉文化的宏阔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五、论述题(每题15 分,共30 分)1、试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练习试题2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散曲分“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2、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提出了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______、____________。

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苗蛮三大文化集团。

4、中国书法在____________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____________达到一个高峰。

5、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西汉的()曾两次出使西域。

A.班超B. 张骞C.昭君D.霍去病2、华夏族的最终形成大约是在时期是( )。

A.秦朝B. 春秋战国C.汉D.魏晋南北朝3、至迟在(),我国就已采用了十进位制。

A. 商代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4、()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A.贵和尚中B. 以人为本C. 重和去同D. 刚健有为5、从接受既成境遇的前提出发,()提出了“安命”的观念。

A.儒家B. 道家C. 法家D.墨家6、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隋唐两宋7、隋唐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一部药典即苏敬所著的()。

A. 《新修本草》B. 《金匮要略》C.《皇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8、最早完整地刊载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的是北宋由曾公亮、丁度编成的(),该书成于1044年。

A.《真元妙道要略》B.《武备志》C. 《武经总要》D. 《武经要略》9、《周易》说“不耕获,未富也。

”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是财富的来源。

A.战争B.农耕C.经商D.贩卖10、()在《海国图志》中,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的要求中,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师夷长技以制夷”。

A.林则徐B. 姚莹C.魏源D. 何秋涛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1.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中庸”与辩证法没有相通之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 分)1、传统义利之辨有何现代意义?2、儒道的人格学说分别代表了何种价值取向?五、论述题(每题15 分,共30 分)1、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那些大总结?试述之。

2、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试述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练习试题1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永乐大典》、《康熙字典》、《四库全书》2、莫高窟、麦积山石窟3、爱人4、书同文、车同轨5、《诗经》、《离骚》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C2、A3、B4、B5、A6、D7、B8、B9、A10、D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1.王阳明的“心学”旨在加强儒家伦理道德,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明中叶以来的个性解放思潮。

答:正确。

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高扬了人的道德主体性,认为通过个人自觉、自主的修养就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他修养的目标是儒家道德境界,但是她的哲学思想方法却为李贽等人发挥,将“良知”本体替换为“童心”等具有自然人性论倾向的内容,因而促进了当时的个性解放思潮。

2.李商隐的无题“深、隐、密、丽”,许多意象难有确指,这与中国诗文化的总体特征相悖,属于一种“另类”作品。

答:错误。

李商隐的这一风格正体现了中国诗文化的主体特征,就是注重言外之意、韵外之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 分)1、秦汉文化的宏阔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秦汉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象,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开拓进取,宏括包容时代的精神,作用于中华文化共同体内部的是(1)“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2)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弘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

表现在外部有(1)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长城,(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3)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4)水域面积超过5倍于颐和园的长安昆明池,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什么能达到中国文化的颠峰状态?参考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战国“四君子”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在当时都是以培养贤士,用人所长而闻名。

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传播和影响,各种不同的新文化应运而生。

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学术环境活泼浓厚,滋养了不同的文化学派。

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也进一步促进了当时诸子峰起,学派林立的局面。

五、论述题(每题15 分,共30 分)1、试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参考答案:1、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2、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3、封建制度的扼制。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

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

主要的观念有:(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

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

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练习试题2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曲、小令2、科学、民主3、华夏、东夷4、魏晋六朝、唐代5、赋骈文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A2、B3、A4、D5、B6、D7、A8、C9、B 10、C三、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0分)1.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答:正确。

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它包括人对自然的改造以及人自身改造两个方面。

2.“中庸”与辩证法没有相通之处,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答:错误。

中庸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关节点,认识到了事物间相互转化的现象,并认为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属于辩证法思想。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 分)1、传统义利之辨有何现代意义?参考答案:(1)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2)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