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历史文化建筑、街区改造的失与得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而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影响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许多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和环境磨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破损和损坏,这不仅影响了历史建筑的外观美观,也可能导致其结构安全性的下降。
对于一些旧建筑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不够重视的情况,有些重要的历史建筑可能被拆除或改造,导致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流失。
历史建筑的利用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许多历史建筑因为年代久远和功能陈旧,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导致这些建筑物的利用率较低。
而一些历史建筑也因为所在地段的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利用方式,不得不一直闲置下去。
这使得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浪费,也增加了其自身的维护成本。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管理和政策上的不足。
一方面,一些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可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导致保护效果不佳,甚至一些历史建筑成为了吸引游客的景点而牺牲了其本来的文化价值。
另一方面,当前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政策可能存在着不够完善的问题,一些政策可能无法很好地适应历史建筑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满足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需求。
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需要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加强对历史建筑的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修复历史建筑的破损,保障其安全和美观。
在历史建筑的利用方面,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开发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项目或旅游项目,增加历史建筑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也可以通过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研究和修订,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政策更加完善,更符合其实际情况。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我们需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改进其利用方式,并完善相关政策,以达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目的。
这也是对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论济南芙蓉街历史街区改造的得失与保护策略

芙蓉街—— 曲水亭街地区( 珍珠泉地 区) 进行 重点保护 。分 别 在1 9 9 9年 , 清华大学 与济 南市规 划 院合作完 成 了《 济 南市 芙
蓉街一 曲水亭街保护 整治 规划 》 。2 0 0 3年《 济南 市城 市总 体
规划( 2 0 0 6年 一2 0 2 0年 ) 》 中提到 : “ 芙蓉街一 曲水亭街传统历
Re f o r m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o f F u r o n g S t r e e t i n J i n a n
L I Ho n g— — me i
( S c h o o l o f F i n e Ar t s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J i n a n。J i n a n,S h a n d o n g 2 5 0 0 2 2)
利思想 的影 响 , 该 区域在 整治保 护 中也存 在着 历史 建筑 被破 坏、 历史风貌削弱等问题 。正如报刊 所评论 的那样 , “ 修 门面 、 大拆 建 、 钢筋水泥混凝 土 、 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天拆 一栋 老房 子 、 两层 三层 的仿 古小楼竞相建起 ……5个月来芙 蓉街就这样 改造完成 过半 , 一 条济南独有的古 商业街 正在变成仿古 建筑 一条街 ……芙蓉街 里有很 多泉景 , 其 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条件 在全国是独一无 二
善了历史遗 留的问题 , 但随着传统建筑 的拆 除 与旧建筑 肤浅地 穿衣戴帽式 改造 , 加上某些 大型综合 商业建 筑的侵入 , 一定 程 度上破坏了街区历史文化脉络 , 削 弱了历史文化 风貌 。 芙蓉街 区的保 护整 治过程也正是我 国轰轰烈烈 的历史 街 区保 护改造中的一个 缩影 , 这 一过 程与 中国社 会经济 发展 息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记忆,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使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变得复杂而困难,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存在着对历史建筑价值的认知不足。
有时人们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缺乏正确理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
历史建筑并非仅仅是一座建筑物,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对历史建筑的认知不足,容易导致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单一化、功利化,丧失了历史建筑本身的独特魅力。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是历史建筑保护利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尽管有许多法规和规定对历史建筑保护进行了界定,但缺乏具体可行的执行方案和保护机制。
保护历史建筑需要涉及政府、专家、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努力。
由于具体操作细则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的不足,导致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常常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也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包括维修、保养、更新建设等各个方面。
历史建筑通常并非具有经济效益的项目,无法直接产生收益,因此吸引企业或个人进行保护与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的历史建筑保护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或社会捐赠,这些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历史建筑保护的实际需求。
历史建筑的利用问题也值得关注。
历史建筑保护不是单纯地将建筑物静态地保留下来,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现代社会,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目前历史建筑的利用多数仍停留在商品化、商业化层面,过度商业化会导致历史建筑原有的历史性和文化性丧失。
应该探索更加多样化的利用方式,例如将历史建筑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场所,提供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
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过程中的监管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历史建筑保护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地区的居民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强,
缺乏自觉性和责任感,可能会破坏街区的历史风貌和传统。
2.过度商业化和旅游开发:一些地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和旅游收
入,会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过度开发和旅游商业化,导致传统建筑和历史风貌的破坏。
3.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例如
交通、供水、排水、供电、消防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街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
4.缺乏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
括修缮和维护费用等。
然而,一些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保护工作难以进行。
5.城市更新和改造:在一些地区,城市更新和改造可能会对历史
文化街区造成威胁,例如拆除传统建筑、改变历史风貌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意识、限制过度开发和商业化、改善基础设施、增加保护资金投入等。
同时,也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和改
造计划,保护传统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025.济南“宽厚里改造模式”探索与启示

济南“宽厚里改造模式”探索与启示张依依摘要:城市更新作为城市中的一种调控机制存在于城市的发展中。
而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街区改造潜在的巨大商业利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千篇一律”的商业性开发模式出现。
“宽厚里改造模式”也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这种全部拆除重建,彻底商业化的改造模式。
那么,如何开发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才能更好地避免城市更新中产生的破坏城市面貌的混乱局面?本文通过历史街区分层分析的方法深入解析了宽厚里改造之后的状态,总结出主要问题,通过与国内的两个改造比较成功的案例进行对比,找到“宽厚里开发模式”的短板。
最终得到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即将济南历史文化与历史街区更新融合,让繁华、活力与文化彼此交融;发掘出当地街区的文化特色,把济南的生活生态、历史文化有机地融入进去,引入济南的老字号,让商业街更有文化底蕴,从而形成具有济南特色与个性的商业街区。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商业街区,宽厚里开发模式,历史街区分层分析方法,城市更新1 引言1.1研究背景与意义自“城市”存在以来,城市更新就不可避免地作为城市中的调控机制存在于城市的发展中。
特别是从工业革命之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使得城市环境恶化,而城市更新这一问题就突出的显现出来了。
由于城市中的历史建筑、社会生活场所以及城市文化不仅仅是各个城市市民们的生活记忆、精神寄托的载体,是城市历史的表现和特色的标识,更构成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于是,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就成为城市复兴中的焦点问题,其中历史建筑及其建筑环境的保护与更新利用更是当今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国内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潜在的巨大商业利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地产商的关注,但在具体改造过程中却喜忧参半,甚至有些令人触目惊心。
近20 年间,国内打着当地传统历史街区旗号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开发一拥而上,越来越多的失去“原真性”文化特色的“假古建、假古董”出现。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

济南老街巷简介历史济南的老街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背景。
以下是一些济南著名老街巷的简介和历史:1.馆驿街:位于天桥区辖区内,东西走向。
据记载,其形成源于明代,原为历城西郊中的一条大道。
明代时,布政司、按察司、都司移至济南并在馆驿街设谭城驿,用于传送公文和迎送官员,百姓称之为“接官亭”。
谭城驿的名称源自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设置的谭州,后于贞观六年(公元627年)更名为齐州,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设山东行中书省,同时在齐州旧治置“谭城驿”,即今山东省济南市馆驿街。
2.剪子巷:南北向的巷子,位于西门外路南。
北起自估衣市街,南止于花墙子街,街巷东西两侧分别与盛唐巷、五路狮子口以及大、小板桥街相连。
剪子巷因巷子北段大多为经营剪刀、车马配件的铁器店而得名,其中尤以制作剪子闻名。
剪子巷的形成和兴起与古代济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关。
3.舜井街: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相传四千年前大舜淘浚此井,街因舜井而得名。
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和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始载为“南门里大街”、“舜井街”。
1980年,将舜庙街并入,三街合并命名为舜井街。
4.芙蓉街:在明清时期,芙蓉街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
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使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
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街道两边店铺林立,芙蓉街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逐步走上了异常兴盛的阶段。
5.翔凤巷:东起平泉胡同,西止芙蓉街,长约100米。
翔凤巷最窄的地方宽度仅为80厘米,是济南最窄的一条小巷。
6.贡院墙根街: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通西奎文街和茶巷。
长420米,宽5~8米。
此街因在明、清时代科举考场的东墙外而得名。
明代称贡院巷,清代称云路街,后来改称贡院墙根街。
济南老街调研报告

济南老街调研报告一、概述济南老街是济南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貌。
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济南老街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二、调研内容1. 济南老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济南老街位于市中心,曾是商贸繁盛和文化繁荣的中心区域。
据历史记载,这里的建筑大多建于明清时期,保留了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2. 济南老街的街道条件和环境面貌调研发现,济南老街的街道宽窄不一,道路狭窄且拥挤,交通不便。
部分区域存在排水不畅和垃圾乱堆问题,影响了环境面貌和市容形象。
3. 济南老街的商业发展和经营情况济南老街曾是商贸繁盛的地方,但近年来商业活力有所下降。
调研发现,部分商铺空置率较高,经营者面临竞争压力和招租难题。
同时,一些商家存在经营品质不高和服务态度不佳的问题。
4. 济南老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济南老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古建筑待修缮、保护意识不足,古文化的传承也面临困难。
5. 济南老街的旅游开发和管理现状济南老街拥有旅游资源的优势,但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导游服务质量有待改善,游客信息服务不足,缺乏对游客的引导和规划。
三、问题分析1. 济南老街的交通状况不佳,需要进行道路改善和交通疏导,以提高通行条件。
2. 部分商铺的空置率较高,需要提升商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强招商引资,提升服务质量。
3. 必须加强对济南老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强古建筑的修缮,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
4. 在旅游开发和管理方面,应提高导游服务质量,完善游客信息服务,增加旅游宣传和推广活动。
四、改进意见1. 加大对济南老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通行条件和安全性。
2.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济南老街的商业发展和管理工作,加强商业策划和招商引资。
3. 加强对济南老街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开展文化教育推广活动。
济南城市社会变迁

泉标及泉标广场是广场的主要视觉中心。泉标高约38 米,取古汉字“泉”字的意象造型。泉标广场地面铺
制作人:何宇飞 2011级 信科院
专一
济南城市现代建设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城 市建设是不断发展的,完善基础设施,拆除危房, 改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逐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人遗憾的是,济南市在过 去的旧城改造中,也出现了一些败笔,毁坏了一些 优秀古老建筑。 下面是一些已经消失了的古老建筑。
最几年,新兴起来的娱乐繁 华区,集合餐饮、娱乐、超 市的大型广场。
经十路,路旁林立着许多高楼大厦, 高架桥错落有致。夜景更是美轮美 奂,高楼大厦都被灯光装点起来, 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较银 高座 档商 的城 购是 物济 场南 所比
比贵 较和 高购 档物 的商 购厦 物也 场是 所济
南
济南奥体中心“东荷西柳”
下面是济南城市里留下来的古老建 筑。
题壁堂也是北方现存的清代戏楼。 经数百年变迁,吕祖庙仅存一正 殿,且残破不堪,岌岌可危。所 幸题壁堂虽年久失修,规模形式 基本结构尚保存完好, 现已由 文物部门抢救修缮
芙蓉街,一条济南性格的老街。它是 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 是幽静的。就象济南这座城 。无数
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 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 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 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修旧如旧、整新如旧。2009年8月,经二路老 棉花行“阜成信”修旧后更有老滋味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历史文化建筑、街区改造的失与得
吴孟辰杜仲浩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0)
载于《建筑知识》2016年第2期
【摘要】济南是国内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一直处于区域中心城市的位置,城市面貌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从几个历史文化建筑或街区的改造案例入手,分析各种保护方式的利弊,并为以后类似历史建筑、街区的改造方向作出探讨。
【关键词】济南;历史建筑;历史街区;保护;改造
济南地处山东半岛中心位置,黄河以南,泰山山脉以北,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一直属于华北重镇,文化源远流长,名士良多,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自然也遗存颇丰。
在当今城市化运动的大背景下,一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难免面临迁改,有些毁于一旦,有些却重新焕发生机。
不同的改造思路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方法,避免破坏再次发生,而让历史得到更新与延续。
历史建筑(Historic Building)是一个法定概念,是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
历史建筑与街区的改造和保护,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探索出了诸多方法:
1 无差别的简单拆除重建
受时代与眼界的限制,济南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建筑或街区惨遭拆除,这也是济南城建史上不光采的一页。
其中最让济南人扼腕叹息的,当属济南独具特色的哥特式老火车站。
这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菲舍尔设计的远东第一站,威风凛凛屹立近乎一个世纪不倒,却最终毁于铁锹榔头之下。
在上世纪90年代,对于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还没有达成共识,另外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半封建半殖民时期的建筑往往被扣上了国耻的帽子。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老火车站并没有收到应有的重视,而是被当成了普通大量性建筑,在其功能并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拆除重建就成了决策者最先想到的方式。
在改造方案公布的时候,社会上也涌现了大量反对的声音,但当时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渠道有限,最终没能阻止这一历史瑰宝惨遭破坏。
2 以现代技术进行整体平移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旧房改建、道路拓宽等建设对老建筑往往是一种威胁,为了避免拆除的悲剧再次发生,就地平移也是近几年慢慢兴起的一种保护改建方式。
平移后原建筑或延续原有功能,或赋予新的使命,生命周期都得到了延续。
济南商埠区是清末政府自开商埠的仅有案例,自开埠以来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辖区内有一大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老洋行便是其中的代表。
老洋行是山东丰大银行的旧址,在上个世纪末纬六路道路拓宽时,恰好处于道路红线以内。
吸取老火车站拆除的教训,结合本建筑的规模,最终政府决定对老洋行进行就地平移。
向西平移15米后,“老洋行”成为了一处餐饮机构。
酒店内每个包间都用济南已经消失的昔日典型西洋楼的名字命名。
其融合博物馆、餐饮、会所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新业态,无疑是保护类似历史建筑的一种崭新尝试。
与“老洋行”相类似的还有同属商埠区的宏济堂西号。
宏济堂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距今已过百年,为济南市现存少有的百年企业。
始建于1920年的济南宏济堂西号为南北两层砖木结构建筑。
经二路棚户区改造性建设时,需对本建筑进行保护性平移。
平移到新位置后,楼体整体抬升0.4米,整个平移过程持续了5到6天。
建筑完工后成为了百年宏济堂的企业博物馆,也成为城市街区一处特色节点。
历史建筑保护性平移的方式,解救了一大批历史建筑,而又赋予了建筑新的活力。
这种方式
适合于建筑规模小,整体性强,平移完工后能与新建筑和谐相处的项目。
3 构件编号,异地重建
在另一些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大规模改建的时候,原历史建筑与基地规划功能存在较大冲突,无法就地平移;或者建筑具有一定限度的保护价值,却又不值得因其而放弃城市整体优化的时候,需要有新的保护修复思路。
近几年兴起的另一种保护方式,就是异地重建。
历史建筑在原基地对一砖一瓦进行编号,拆除后运至异地依号原样重建。
虽然这个过程对建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建筑的原始风貌得到了较好的呈现。
从济南的一些异地重建项目来看,异地重建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异地重建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历史建筑或街区进行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其过程往往涉及到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在当今城市化运动的滚滚车轮前,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生活环境需要改善,而我们的历史文化建筑,也应得到有效的保护。
在二者难以兼得的情况下,异地重建不失为一种值得考虑的修复保护手段。
4 选择性更新
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的在地性,决定了其文化历史价值与其所在位置往往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更有祖祖辈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这一文化街区的共同记忆。
“在地”本身就已经是在地建筑的目的、意图、方式、与意义。
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的改造,应该还是以就地保护为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老街区的历史建筑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历史建筑无法得到有效使用而恶性循环,日渐荒废;另外有一些的历史文化建筑,与棚户区等简陋低价值性建筑混杂在一起,棚户区的居民期望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而历史建筑又应该就地保护,二者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诸如以上情况,我们需要有相应的更新保护新思路。
选择性更新,是面对这一问题的最新思路。
济南老商埠的另一在建项目,就是采取了这种策略。
经四纬四一带保留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建筑,但因年代久远,大都破败不堪;而这一范围在经济困难时期兴建有大批低标准建筑,其中好多都已成为危房,当地居民都期盼改善居住环境。
原样保护和推倒重建都变得不现实,决策者采取了一种新的思路:对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就地修复,而对其中混杂的低价值建筑进行拆除并进行重新规划,保留原有的街巷肌理和格局,植入新的文化属性,两者成为崭新的整体,既传承历史文化,又实现了整体保护与全面提升。
选择性更新这种方式,也可以极大的契合目前中央倡导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在改造过程中,既能提升历史街区环境,又能对这一片区的共同历史记忆进行保留。
毕竟情怀与记忆涉及到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不分轻重全部保护不免乏味而矫情,若能去粗取精,在历史文化街区中选取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呈现出物以稀为贵的形态,反而能衬托出他们的价值。
5 结语
济南在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走过弯路,也慢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新与保护的挑战依然存在,我们应继往开来,以求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