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作用与操作条件作用的区别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 在操作性作用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注: 强化不同于奖励,后者是对与愉快情景相联
系的行为的主观解释,前者则是一个中性术语, 指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
(一)强化物
• 强化物: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 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
更大的持续性;反应 率慢慢降低
(二)强化程式
程序表 定义
例子
反应
当强化结束 的反应
计件工作、
固定比率 在固定的 (定比强 反应次数 做完6题
化) 后强化 可以玩
快速的反应,强 化后反应暂停
很少的持续性;当达 到预期的反应数目却 不再有强化时,反应 率急剧下降
变化比率 (变比强
化)
在变化的 反应次数 后强化
学生要学习分化,就必须对他们的反应的正 确或错误提供反馈。
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要 想得到强化,你就必须这样做”。
(三)行为的学习
3.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 泛化(generalizatioin):
指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 个情境或任务中。
• 泛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发生,但由 于分化的作用,泛化的发生有时不太容易。
• 自然恢复:行为消退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强化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 泛化: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 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 分化: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3.相关概念:
• 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 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反射的区别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反射的区别
作 用,产生学习
给某人尝一枚酸杏, 他吃后,分泌唾液, 重复多次,只要让 他看到杏,他就会 分泌唾液
先产生无条件反应, 然后给予不断的强 化刺激,产生学习
学生回答问题,得 到老师的肯定与表 扬,学生以后回答 问题的积极性提高
事例
三、消费者行为学中 消费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到对商品的良好的情感,由于良 好的情感而购买商品。 而操作性条件反射下,消费者通过强化物的安排,如奖券、积分、赠 品、试用等方式学习到对商品良好的态度,进而再次购买。
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反射的区别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狗的行为是先天的,即唾液分泌行为,它联 结的是条件刺激,属于被动行为;后者的行为是后天形成的,联结的是强化(狭 义视为强化物),属于主动寻求刺激的行为。
二、 行为与刺激的关系 学习的发生
经典条件反射 S——R
操作性条件反射 R——S——R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

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

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

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

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例子

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例子

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例子摘要:一、引言二、条件作用的定义三、刺激代替的原理四、具体例子1.经典条件作用2.操作性条件作用3.刺激代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在心理学中,条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一个刺激(条件刺激)与另一个刺激(非条件刺激)的多次配对,使得条件刺激能够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一种刺激可以代替另一种刺激来建立条件作用。

本文将介绍刺激代替的条件作用例子。

二、条件作用的定义条件作用是指一个原本不具有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条件刺激),在与另一个具有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非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后,使得条件刺激能够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三、刺激代替的原理刺激代替是指在条件作用过程中,一个刺激(条件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非条件刺激)与原有非条件刺激配对,从而建立起条件作用。

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两种刺激非常相似的情况下,使得条件刺激能够模拟非条件刺激,引发相似的反应。

四、具体例子1.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一个原本不具有引发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条件刺激),在与一个具有引发特定反应的非中性刺激(非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后,使得条件刺激能够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例如,狗在看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一种天生的非条件反应。

当狗多次听到铃声后,铃声逐渐成为条件刺激,使得狗在听到铃声时也会分泌唾液。

2.操作性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一个动物或人在进行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反馈的影响,从而调整行为的发生频率。

例如,斯金纳箱实验中,老鼠在按下杠杆后能获得食物,多次配对后,老鼠会学会按杠杆来获取食物。

这里,食物是条件刺激,按杠杆是条件反应。

在实际生活中,刺激代替的原理可以应用于训练动物或人进行各种行为。

3.刺激代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刺激代替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训练动物、教育、心理治疗等。

例如,在动物训练中,训练员可以通过刺激代替来改变动物的行为,如用声音代替手势来指挥狗进行各种动作;在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刺激代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如用图片代替文字来解释概念;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可以通过刺激代替来帮助患者克服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如用暴露疗法来治疗恐惧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渐面对恐惧的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一、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经典条件反射:将原本不具备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即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匹配相伴呈现,多次后,有机体就会将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从而在中性刺激呈现但没有出现无条件刺激的情况下就做出反应。

中性刺激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后,它就成为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单独引起的反应,就是条件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是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射,即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

共同点在于都十分强调强化的作用,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并且都会有消退和自发恢复。

不同点:(1)从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早先就有的反应,操作条件作用是新的有效行为(2)从反应的主动性看:经典条件作用是放射性,操作条件作用自主性的(3)从强化的顺序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建立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之间的联系,操作条件作用是奖励有效的行为。

(4)从学习的内容看:经典条件作用是刺激物间的信号关系,操作条件作用特定的反应(5)经典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信号学习,操作条件作用适合于解释动作技能学习二、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应用经典条件反射:1、广告商在利用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原理来设计广告,让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产生条件性的正面情绪。

例如在介绍产品时伴以美好画面,或者以美女帅哥代言,将之兴奋与激动联系在一起。

2在行为疗法中进行的运用,如运用对抗性条件作用来帮助病人克服对事物的恐惧。

还有灌输法和系统脱敏法。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和惩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即可以通过微笑赞扬等等予以正强化,对学生进行鼓励等等。

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试卷及解答参考

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试卷及解答参考

研究生考试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312)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选择题(本大题有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实验法B、观察法C、文献法D、梦境分析法2、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客观测量的?A、结构主义心理学B、机能主义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D、行为主义心理学3、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防御机制?A、压抑B、否认C、投射D、同化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 观察法B. 调查法C. 实验法D. 神经电生理技术5、以下哪项不是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A. 独立变量B. 因变量C. 控制变量D. 自变量6、以下哪种心理现象属于知觉的范畴?()A. 记忆B. 思维C. 情感D. 感觉7、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个体的行为而不是意识?A. 构造主义B. 行为主义C. 精神分析D. 认知心理学8、在心理测量学中,信度指的是:A.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B. 测量结果的客观性C. 测量结果的准确性D. 测量结果的可比性9、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要目的是:A. 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效果B. 排除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C. 确保实验结果的普遍性D. 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10、心理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组成部分?A. 无条件刺激(US)B. 有条件刺激(CS)C. 无条件反应(UR)D. 有条件反应(CR)E. 强化(SR)11、在心理测量学中,信度是指:A. 测量的一致性B. 测量的准确性C. 测量的难度D. 测量的速度12、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梦的象征性意义主要源于:A. 潜意识B. 前意识C. 有意识思维D. 现实生活经历13、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验法主要特点是:A. 对变量进行操纵B. 系统地观察和记录C. 通过统计方法分析数据D. 以上都是14、以下哪一项不是心理测量学中的信度:A. 重测信度B. 分半信度C. 同质信度D. 稳定信度15、在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中,以下哪一项是无关刺激:A. 声音B. 电击C. 食物D. 耳塞16、题干: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最适合用来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行为发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行为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7、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学中的认知过程?A. 记忆B. 注意C. 情绪D. 思维18、题干:在心理测量学中,以下哪种统计量用于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A. 平均数B. 标准差C. 中位数D. 算术平均数19、以下哪项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功能?A. 减轻心理压力B. 增强自信心C. 保护自尊心D. 促进心理成长 20、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以下哪个阶段遗忘速度最快?A. 5分钟B. 30分钟C. 1小时D. 24小时21、在心理学中,以下哪项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心理状态直接决定的?A. 行为主义B. 认知主义C. 心理动力学D. 社会学习理论22、以下哪个理论认为,动机是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通过驱使个体产生能量并维持行为的过程来调节个体的行为?A. 行为主义动机理论B.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C. 认知动机理论D. 需求层次理论23、在心理学研究中,以下哪种方法最常用于探究个体差异?A. 实验法B. 调查法C. 实证研究法D. 案例研究法24、以下哪个理论认为,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受到先前的经验和期望的影响?A. 认知失调理论B. 认知失调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认知失调理论25、以下哪种心理现象不属于认知过程?()A. 注意B. 记忆C. 情感D. 思维26、在实验心理学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论述题

名词解释1.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景中由教育情景的参与者单独或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2.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一种只能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因此,他认为人至少拥有8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3.认知结构:是指一组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十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于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4.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5.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成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

命题按层次网络结构储存,相互有联系的信息组成网络。

6.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须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

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

7.酝酿效应: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复杂的或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

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8.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概念②对任职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9.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0.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学习自我教学性的材料(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斯⾦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交流分享:今天和同事交流过程中了解到条件反射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之分,他们有⼀定的区别,联想到上海⾼考试题曾经考过类似试题。

1.经典条件反射及其特征经典条件反射(⼜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个刺激和另⼀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如图)。

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它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区别,⼜有相似之处。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如将声⾳刺激与喂⾷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唾液分泌的狗,在⼀段时间听到铃声⽽不喂⾷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然恢复作⽤。

泛化:指某种特定条件刺激反应形成后,与之类似的刺激也能激发相同的条件反应,如狗对铃声产⽣唾液分泌反应后,对近似铃声的声⾳也会产⽣反应。

"⼀朝被蛇咬,⼗年怕草绳"便是获得与泛化的最好例证。

2.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亦称“⼯具性条件反射”。

是由美国⾏为主义⼼理学家斯⾦纳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的实验⽅法。

他为研究动物的学习⾏为,采⽤精确的测量习得反应技术,设计了⼀种由动物进⾏操作活动的实验箱(通常称斯⾦纳箱),⽤来测定动物完成压杆或按键活动的特定反应。

除了可训练⼤⿏,还可训练猫、家兔和猕猴等实验动物进⾏该项操作。

可分为⾷物性和防御性两种形式。

斯⾦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纳箱中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