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行为主义的方法

行为主义的方法行为主义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的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下面是行为主义的常用方法之一: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形式,它建立了一个有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
这种学习形式通常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在一个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中,有三个关键要素: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CR)和条件刺激(CS)。
首先,无条件刺激(UCS)是一种在生理上引起自然反应的刺激,比如食物的味道、痛苦等。
无条件反应(UCR)是对无条件刺激的自然反应,例如口水分泌、眼睛的眨动。
然后,在接下来的阶段中,条件刺激(CS)被引入,并与无条件刺激(UCS)同时出现。
条件刺激(CS)是在学习过程中与无条件刺激联系在一起的刺激,比如铃声、光线等。
这个阶段被称为条件作用的建立阶段。
当经历了一系列的条件作用阶段后,最终会出现一个新的条件反应(CR),这是对条件刺激(CS)的有条件反应。
这个有条件反应(CR)通常类似于无条件反应(UCR),但是只发生在有条件刺激(CS)存在时。
经典条件作用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行为和情绪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室中的条件作用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测量不同的条件作用对行为的影响。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研究和治疗一些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
总而言之,行为主义的方法之一是经典条件作用。
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个体的行为,并揭示了行为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帮助我们理解学习、行为和心理疾病等方面的现象。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行为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实验证明了某些外部刺激和特定的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影响了行为的表现与表达。
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他利用了动物的固有反射,通过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特定刺激,使动物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触发条件反射,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
最经典的实验便是他对狗的实验。
当他给狗提供食物同时有铃声响起时,狗开始分泌唾液以准备进食。
随后,巴甫洛夫将只有铃声的刺激与食物的提供分离,长时间的重复后,他发现狗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也开始分泌唾液,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这一实验验证了条件作用的存在和影响。
经典条件作用背后的原理是大脑皮质激活与反应的建立。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是一个非条件刺激,进食时分泌唾液是一个条件反射。
当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同时出现时,两者形成了一种耦合关系,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大脑皮质被非条件刺激激活,从而反应被建立。
之后,非条件刺激不再需要,只有条件刺激触发时,相应的行为仍会发生。
经典条件作用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广告营销中常常使用这一原理。
许多品牌在广告中采用愉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作为条件刺激,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此外,经典条件作用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某些疾病治疗中采用的疗法,就是通过让患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特定的疗程,使其产生条件反射,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经典条件作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不同个体对于条件刺激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条件反射的持久性也存在变数,当条件刺激消失后,反应是否仍然保持存在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
最后,经典条件作用只能解释条件反射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解释行为变化的具体机制。
总的来说,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通过实验证明了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人类行为形成的一种机制。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区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比如:见风流泪、婴儿吸吮、尝梅生津、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的。
那在条件反射当中,我们还需掌握两个系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声、光、电、味),比如:狗听到名字就会跑过来、风声鹤唳、望梅生津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人所独有的,与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包括口头语言(谈虎色变;谈到考试就焦虑);书面语言(画饼充饥;看到红灯停等交通标志);肢体语言(交警的手势)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才有。
综上可知,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呈现具体的刺激,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肢体语言等。
例如,人看到红灯停,并不是看到具体的刺激,而是把“红灯”赋予了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比如,铃声与食物相结合,狗学会只有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例如,只摇铃不给它食物,慢慢地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经典条件作用

一、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
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吸引学生主动的阅读。
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二、帮助学生克服窘境。
如果学生害羞,可以给他分配更多的社交任务,例如分发作业本和试卷,辅导其他同学等。
如果学生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话,可以先让他在小组同学面前坐着读一个报告,然后站着读,再后根据笔记内容做一个报告,最后到讲台钱给全班同学做报告。
如果学生不愿意回答课堂提问,可以先向他提问一些简单而明确的问题,并对他的主动回答给以积极评价。
帮他建立自信心。
三、帮助学生拜托考试焦虑第一步,与学生一道罗列导致考试焦虑的各种情境,并将焦虑程度从最轻微到最严重排出等级。
例如,最轻微的焦虑可能发自于在班里听到考试,比较严重的焦虑可能发自于临考前夜看书或者走进考场,最严重的焦虑可能发自于在考场上拿到考卷。
第二步,让学生学会通过想象愉快的场景(如躺在沙滩上)和提示自己放松(如说“放松”)来放松。
第三步,学生一边放松,一边想象最轻微的焦虑情境,重复多次后,想象下一个严重一点的焦虑情境,直到想象最严重的焦虑情境而不感到焦虑为止。
如果学生在想象某个情境时报告说仍然感到焦虑,就返回上一个不引起焦虑的情境。
在这里,导致放松的场景(无条件刺激)引起放松(无条件反应),引起焦虑的情境(条件刺激)与导致放松的场景(无条件刺激)多次同时出现,引发放松(条件反应)。
如此,从最轻微的焦虑情境开始,反复结合,直到最严重的焦虑情境都引发放松。
值得说明的是,学生摆脱考试焦虑可能需要几个疗程,实施者必须受过专业培训,具有娴熟的技能,学生必须能够想象各种场景。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
本文主要介绍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达到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1、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一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它是一种在环境因素中产生的反应性学习过程,指的是被刺激物和结果一起受到刺激就会发生这种反应性学习过程。
在经典条件反射试验中,通过不断重复刺激物和结果,最终使被试受到刺激,然后记住结果,而不必再尝试这种刺激。
2、经典条件作用的特点经典条件作用有一些典型特点:一是具有可预测性,即只要一直重复刺激,就可以预测人们的反应;二是关于时间的依赖性,即要建立具有良好定向性的经典条件作用,重复的次数和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相邻经验的依赖性,即要求刺激和结果的发生时间接近,及时性强;四是有效的内在激励,因为它可以培养出有效的内在奖励和激励;五是反应与解释随后协同发展,因为它还可以让激励因素与解释之间有一定的紧密联系。
3、如何利用经典条件作用来实现心理健康(1)学会正确对待当前问题: 人们可以利用经典条件作用的有效经验,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找出可行的办法解决;(2)注重正面思考: 利用经典条件反射,重复正面、积极的经历和想法,进而培养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3)学习新的技能: 由于经典条件反射总是涉及对一种新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因此,可以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技能;(4)树立自信心: 经典条件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信心,改变负面的想法,克服自我怀疑,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经典条件作用是心理学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理论,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达到心理健康,因此理解其原理与特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都非常有必要。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由俄罗斯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学说。
它是一种学习过程,指的是通过先前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造成一个特定的条件反射。
2.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无条件刺激(UCS)是一种自然引起无条件反射(UCR)的刺激,它会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引发特定的反应。
步骤二: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条件刺激(CS)是一种在开始时不引发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它并没有起到触发反应的作用。
步骤三:配对过程在经典条件作用中,经过多次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条件刺激开始逐渐与无条件刺激关联起来。
这个过程中,条件刺激逐渐成为有条件刺激(CS)。
步骤四:有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一旦有条件刺激成为了有条件刺激(CS),它能够单独引发条件反射(CR)。
特定的条件反射是在经典条件作用中被建立起来的。
3.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它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3.1 条件训练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训练中。
通过配对某种刺激与奖励或惩罚,动物可以学会特定的行为。
例如,训练狗用铃声与食物奖励配对,当狗听到铃声时就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3.2 治疗行为问题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治疗行为问题。
通过将原本引发不良行为的刺激与正面的条件刺激进行配对,可以逐渐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例如,将恐惧刺激与愉快的体验进行配对,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症。
3.3 广告与营销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在广告和营销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产品与积极的条件刺激进行配对,可以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一些公司将他们的产品与快乐和吸引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4 自我分析和改变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分析和改变。
行为主义研究内容

行为主义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人类行为的观察和解释上。
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基于观察和实证的,强调对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该派别的研究内容。
一、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可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就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经典案例。
他通过让狗在听到铃声时获得食物,逐渐建立了铃声与食物之间的条件反射。
这种学习方式在人类行为中也普遍存在,例如对于恐惧的条件化反应。
二、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对环境的操作来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产生的。
例如,斯金纳的箱子实验就是操作条件作用的典型案例。
他在箱子中设置了一个按键,当动物按下按键时,就能获得食物奖励。
通过连续的试错和奖励,动物学会了按下按键来获取食物。
这种学习方式在人类行为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教育和工作环境中。
三、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例如,阿尔伯特·班德拉的波波娃娃实验就是观察学习的典型案例。
在实验中,他让儿童观察成年人对波波娃娃的攻击行为,并观察到儿童也会模仿这种攻击行为。
观察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或习惯。
四、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和动物在经历特定刺激后会产生特定的反应。
例如,伊凡·巴甫洛夫的消化液实验就是条件反射的经典案例。
他发现,当狗在进食时听到铃声,就会分泌消化液。
多次重复这种刺激,狗在听到铃声时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
条件反射在人类行为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对于恐惧和厌恶的条件化反应。
五、行为塑造行为塑造是行为主义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该理论认为,通过逐步引导和奖励,可以塑造出特定的行为。
结合实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结合实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结合实例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非常的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介绍下经典性条件作用。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一)巴甫洛夫的学说诺贝尔金奖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条件作用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
他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时空上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使中性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建立了联系,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1. 实验将狗置于隔音实验室内,实验开始后,先给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后半分钟给狗食物,观测狗的唾液分泌反应,铃声和食物反复多次这样有联系地呈现之后,若仅有铃声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狗也会分泌唾液。
结论是,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只要在时间上结合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再和其他新刺激相结合可以形成多级条件作用。
2.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1) 获得与消退。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中性刺激要先于无条件刺激或两者同时出现,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没有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消失,即消退。
(2) 泛化与分化。
泛化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分化是指经过选择性强化或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
(3) 二级(高级)条件作用。
在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如果将条件刺激用作无条件刺激,使它与另一个中性刺激伴随出现,就能建立一种的新的条件反射,即二级条件作用或高级条件作用。
(4)两个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心情平静 25 50 75 高度恐惧 100 极度恐惧 轻度恐惧 中度恐惧
内隐致敏法(想象性厌恶条件法) 内隐致敏法(想象性厌恶条件法): 指患者用想象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不良 行为产生厌恶感,从而减弱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 强迫性偷窃行为为例。可以指导该孩子在出现偷窃 的欲念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如何接近心爱的物 件,如何把手伸向该物件,突然背后有人大叫,周 围观众围了上来,个个表现出愤怒、 厌恶的表情, 接着被扭送到派出所,穿制服的警察在极其严肃的 氛围下向他盘问,他害怕得要命,又是颤抖又是哭 泣,拼命求饶,小便也失禁了,这时家长和老师进 来了,把他带出了派出所,派出所门口围着许多人, 有邻居有同学,他羞愧难当,思量着今后怎么做 人……。 ……。
暂停技术: 在某种特定时间对不良行为不予强化,同时 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情境产生厌恶. 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情境产生厌恶. 为了逃避产生厌恶的新情境,他必须制止不 良行为的出现。 例:当儿童在课堂里捣蛋,做出不适当的行 为,并屡次劝告不予接受时,可建议采用此 法。最常见的是将捣蛋的孩子与其他学生隔 离开来(隔离区的设置原则必须是使孩子的 不适当行为得不到强化的空间),或停止其 正在进行的活动 。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
一、系统脱敏法 二、 厌恶疗法
1 华生和雷洛的学会恐惧实验 被试:11个月的阿尔伯特(安静的孩子,很少哭闹) 被试:11个月的阿尔伯特(安静的孩子,很少哭闹)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 实验前:经典条件作用已建立: US(噪音) UR(恐惧)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CS(小白鼠) UR(开心) 第二阶段: US(噪音)+CS(小白鼠) UR(恐 惧) 第三阶段:CS(小白鼠) 惧) CR(恐
等级
20 25 30 50 60 70 80
放松训练:通过一定的程式训练学会精神 上及躯体上(骨骼肌)放松的一种行为治 疗方法。 肌肉放松法:让患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 通过咬紧牙关,然后松开,握紧拳头,然 后松开等方式,体验紧张与放松。依次练 习放松前臂、面部、颈、肩、背、胸、腹 及下肢。
对抗性条件作用:要求患者从最微弱的恐 惧性刺激的想象开始,然后进行放松;逐 渐增强想象的刺激强度,并始终进行放 松.通过想象,放松,再想象,再放松, 重复多次,直到想象到最恐惧的场景或刺 激时也不紧张,则脱敏完毕。 评价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阿尔伯特看到小白鼠就会恐惧、 哭闹,甚至还泛化到其他带有皮毛的动物 身上,如白兔、圣诞老人面具、毕生的白 头发.
2 华生和琼斯的去除恐惧实验 被试:3岁的彼得害怕兔子 实验程序: 实验前:已建立经典条件作用 CS(兔子) CR(恐惧) 实验过程: US(牛奶点心+饼干) UR(愉快) CS(兔子)+US(牛奶点心+饼干) U R(愉快) CS(兔子) CR(愉快)
实验结果:彼得学会喜欢兔子,能让兔子坐 自己的腿上,一只手跟他玩,一只手吃东 西
对抗性条件作用:建立一种与先前习得反应 相对立(竞争)的新反应的过程.
系统脱敏法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 (1958)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思想:给完全放松状态 下的患者呈现微弱的恐惧或焦虑的刺激, 但它们不足以引发恐惧,焦虑反应.逐渐 增大刺激强度,因个体的放松以及不断的 适应,这些刺激逐渐失去作用. 系统脱敏法根本目的:用放松反应来对抗 恐惧性行为.
社会不赞成厌恶条件法: 主要运用图片、影视、舆论和想象等手段使患 者在做出不良行为的同时产生一种社会制约感, 从而在心理上造成威慑作用。 案例:强迫性偷窃行为 四年级的小孩家境优越,所提要求父母一般均 能得到满足。比如他喜欢小汽车,父母为其买 了多辆,但他见了同伴的小汽车仍想占为己有, 曾偷了好几辆玩具车藏在家中。又如,他不缺 零用钱,但一见钱就要偷,偷到后却不去花费, 只是放在铅笔盒里欣赏,自得其乐。( 只是放在铅笔盒里欣赏,自得其乐。(强迫性偷 窃行为) 窃行为)
(2)将患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 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表1是一位害怕考试的学生的主 观等级的最后排列示例。 序列
1 2 3 4 5 6 7
事 件
考前一周想到考试时 考试前一个晚上想到考试时 走在去考场的路上时 在考场外等候时 进入考场 第一遍看考试卷子时 和其他人一起坐在考场中想着 不能不进行的考试时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程序: 第一阶段: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系 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和主攻主向 ) 第二阶段:放松训练 第三阶段:建立对抗性条件作用(要求患者 第三阶段:建立对抗性条件作பைடு நூலகம்(要求患者 在放松的情况下,按某一恐怖或焦虑的等 级层次进行脱敏治疗 ) 第四阶段:评价治疗效果
两项内容: (1)找出所有使患者感到恐怖或焦虑的事件,并
治疗者建议父母采用社会不赞成厌恶性条件法加以矫正。 让这个孩子反复观看电视录像中小偷偷窃时被当 场捕获的情景,同时屏幕上要大写特写形式着重渲染 被偷单位或个人对小偷行为表示气愤、厌恶和不屑的 表情。同时,可在此时要求他自己拉弹手腕上的橡皮 圈,目的是使孩子体验到偷窃行为的可鄙和可耻。经 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孩子报告说,当他看到电视录像 中人们对偷窃行为的表情和同时拉弹橡皮圈产生痛感 时,就会产生害怕自己再行窃和被抓住的感受;当他 看到心爱的东西想占为已有时,脑子里就会浮现出电 视中人们的愤怒表情,觉得他们都在盯住自己。于是 马上拉弹皮圈,警告自己赶快打消行窃的念头。
-----厌恶疗法
1 厌恶疗法的原理 一种把需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不良行为) 一种把需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不良行为)与某种 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 性条件反射,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的治疗方法。 (利用恐惧等消极的情绪反应来对抗已经形成 的对某一事件或物品的积极情绪反应。) 如:小孩子断奶 2 厌恶疗法的适用范围:可用于消除单个行为, 如咬指甲、拔毛发、上课时间习惯性小动作等, 也可用于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如强迫性偷窃 行为、强迫性无理推断。
4 厌恶疗法注意事项: 厌恶疗法注意事项: 第一,认真掌握患者的情况,详细了解其不 良习惯严重的程度。 第二,把治疗方法毫不隐瞒地告诉患者,并 确信他真诚的愿意接受治疗。 第三,选准患者厌恶的刺激,因人制宜地制 定治疗方案。 第四,需要借助适当的工具和药品。 第五,随时掌握治疗情况,一经发现不良习 惯不再复发立即停止治疗。
小磊个案( 小磊个案(自我控制力较差,在外界不良刺激的 作用下、导致了迷恋打游戏不良行为的产生 ) 解决方法 :每逢不良行为出现时,即给予一种 疼痛刺激。
将一根橡皮筋绑在他的手腕上,一想去玩游戏机 时就让他用橡皮筋使劲弹自己,使自己感到疼痛, 运用这种强烈的刺激对抗错误的行为习惯,经过反 复训练,使得不良行为与不愉快体验建立条件联系, 让小磊在短期内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促使不良 行为消退。
3 厌恶疗法的方法 A 橡皮圈厌恶性条件法 B 社会不赞成厌恶条件法 C 内隐致敏法 D 暂停技术
橡皮圈厌恶性条件法: 主要利用拉弹预先套在患者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圈, 作为非条件性的厌恶刺激,用以抑制患者业已发生 的各种行为问题。 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注意事项: (1)将橡皮圈套于手腕上,出现不良行为时即拉弹橡 皮圈。拉弹时必须稍用力,以引起手腕部的疼痛。 (2)拉弹时必须集中注意力计算拉弹次数,直到不良 行为消失。 (3)拉弹如在300次以上,不良行为仍不消失,需考 )拉弹如在300次以上,不良行为仍不消失,需考 虑拉弹方法是否正确。如果方法正确,则说明此法 对该儿童无效,可另选他法。 (4)每日需对矫正情况作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