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行为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实验证明了某些外部刺激和特定的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影响了行为的表现与表达。
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他利用了动物的固有反射,通过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特定刺激,使动物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触发条件反射,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
最经典的实验便是他对狗的实验。
当他给狗提供食物同时有铃声响起时,狗开始分泌唾液以准备进食。
随后,巴甫洛夫将只有铃声的刺激与食物的提供分离,长时间的重复后,他发现狗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也开始分泌唾液,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这一实验验证了条件作用的存在和影响。
经典条件作用背后的原理是大脑皮质激活与反应的建立。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是一个非条件刺激,进食时分泌唾液是一个条件反射。
当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同时出现时,两者形成了一种耦合关系,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大脑皮质被非条件刺激激活,从而反应被建立。
之后,非条件刺激不再需要,只有条件刺激触发时,相应的行为仍会发生。
经典条件作用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广告营销中常常使用这一原理。
许多品牌在广告中采用愉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作为条件刺激,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此外,经典条件作用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某些疾病治疗中采用的疗法,就是通过让患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特定的疗程,使其产生条件反射,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经典条件作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不同个体对于条件刺激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条件反射的持久性也存在变数,当条件刺激消失后,反应是否仍然保持存在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
最后,经典条件作用只能解释条件反射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解释行为变化的具体机制。
总的来说,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通过实验证明了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人类行为形成的一种机制。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之一。
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发现一系列规律和理论,他的条件反射学说对当代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是福建教师招聘常考知识点,一起来学习吧!一、实验的产生巴甫洛夫最初研究的并不是条件反射。
他将狗按放在实验台架上,对它施行手术并配备特定的装置,以便观察并测量狗在吃食物时各种消化液的流量变化。
但经过几次试验,巴甫洛夫惊奇地发现,狗在还没有喂食前,只要看到盆子或喂食者,就会流唾液,狗好像预先就知道将有食物出现似的。
这使巴甫洛夫不能再进行原先的实验。
为了消除这种干扰,巴甫洛夫及其同事做了大量尝试,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失望之余,大家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二、实验的程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程序是:在喂狗食前几秒钟,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响声,接着再将肉末送入狗的口中。
开始时,狗听到铃声只加注视,并不流口水,只是吃到食物时,才淌口水。
但这种操作过程经过若干次后,只要一发出铃声或节拍器声,狗就立刻分泌唾液。
很显然,狗对声音作出了反应。
这种本来和唾液分泌无关的铃声和节拍器声,由于它们和食物出现的时间接近,现在则可以引起唾液的分泌。
这种反应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简称Rc)。
铃声和节拍器声称为条件刺激(简称Sc),它们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巴甫洛夫称食物为无条件刺激(简称Su),称那种吃食物时流口水的反应为无条件反射(简称Ru),因为它是生来就会的,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反射活动。
由于这一条件反射所涉及的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故称应答性条件反射。
三、实验结论:条件反射的基本定律——消退、泛化、分化1.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仅呈现条件刺激物,不给予无条件刺激物,即不予强化,则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退而消失。
这个过程称为消退。
2.泛化:当一种无关刺激物已成为条件刺激物,引起条件反射后,与此刺激物相似的别的刺激,也能产生相同的反应。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论的学习实质
• 经典条件作用之所以是学习理论中的基础实验,它的 重要性和基础性体现在:
• 一、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 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获得过程;
• 二、解释了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 展运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
• 第一阶段:无条件刺激:自己不会解答 问题或是解答不好;无条件反应:紧张 。 第二阶段:中性刺激:课堂提问 第三阶段: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就可能产生无条件反应。由于学生对 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或 是由于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因素, 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 因此学生就会害怕自己被点名回答问题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 上来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 学另类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 感到紧张。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 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 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 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 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 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 反应要困难得多。
• 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
获得
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 主要规律
泛化
分化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需要区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本能,比如:见风流泪、婴儿吸吮、尝梅生津、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的。
那在条件反射当中,我们还需掌握两个系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人和动物都有的,物理性条件刺激(声、光、电、味),比如:狗听到名字就会跑过来、风声鹤唳、望梅生津等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人所独有的,与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包括口头语言(谈虎色变;谈到考试就焦虑);书面语言(画饼充饥;看到红灯停等交通标志);肢体语言(交警的手势)等,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才有。
综上可知,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是呈现具体的刺激,而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是以语言为中介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肢体语言等。
例如,人看到红灯停,并不是看到具体的刺激,而是把“红灯”赋予了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比如,铃声与食物相结合,狗学会只有铃声也会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例如,只摇铃不给它食物,慢慢地狗就不会分泌唾液。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是指,当一个无条件刺激(UCS)与一个条件刺激(CS)同时出现时,UCS会引起CR(条件反射)。
这种学习过程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巴甫洛夫的理论认为,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这种联系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来建立的。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UCS是一个自然的刺激,它会引起一个自然的反应。
例如,当一只狗闻到食物的味道时,它会流口水。
CS是一个无关的刺激,它在一开始并不会引起任何反应。
例如,当狗看到食物的盘子时,它并不会流口水。
但是,当UCS和CS同时出现时,UCS会引起CR,也就是狗流口水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通过UCS和CS之间的联系建立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行为和学习过程,例如恐惧和厌恶的形成,以及药物成瘾的形成。
例如,当一个人在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就是UCS,而吸烟的环境就是CS。
当这两个刺激同时出现时,尼古丁会引起一个愉悦的反应,这种反应是通过UCS和CS之间的联系建立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会变得更加牢固,最终导致药物成瘾。
总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于理解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UCS和CS之间的联系建立CR,这种联系可以用来解释许多行为和学习过程,例如恐惧和厌恶的形成,以及药物成瘾的形成。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模型,也叫Van der Waals力,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在1873年提出的。
该模型是一种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短距离相互作用的一种描述。
该模型假定原子或分子之间存在一种电子间的双向作用力,即Van der Waals力。
Van der Waals力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电荷分布引起的静电力,另一部分是由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短距离振动引起的力。
Van der Waals力是一种弱的、短距离的力,它可以解释液体和固体的结构,以及分子的结合。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结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过 程是通过盲目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桑代克提出学习的三原则:
• 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 时的预备定势。 •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 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 效果律(law of effect):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 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 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 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一)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率的活动作为低频率活 动的有效强化物,用学生喜爱 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 的活动。
(一)强化物
• 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对各种强化会作出不同反 应,一个强化事件本身并不必然有效,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 强化物系列 2.教师选择强化物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 为,个体学习的行为就 是由特定条件引起的反 应,强调以可观察的行 为解释学习现象,个体 当前行为的多次愉快或 痛苦的后果改变个体以 后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 他人的行为。
主要内容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联结主义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 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指由 已知的刺激引起的, 有机体被动地对环 境刺激作出反应的 行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 体自身发出的,这些行为 受到强化而成为在特定情 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 作。 操作性行为并不取决于 其事先的刺激而是由其结 果控制的。有机体主动地 进行这些操作作用于环境 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由俄罗斯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学说。
它是一种学习过程,指的是通过先前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重复配对,造成一个特定的条件反射。
2.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无条件刺激(UCS)是一种自然引起无条件反射(UCR)的刺激,它会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引发特定的反应。
步骤二: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经典条件作用过程中的条件刺激(CS)是一种在开始时不引发特定反应的中性刺激,它并没有起到触发反应的作用。
步骤三:配对过程在经典条件作用中,经过多次的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条件刺激开始逐渐与无条件刺激关联起来。
这个过程中,条件刺激逐渐成为有条件刺激(CS)。
步骤四:有条件刺激引发条件反射一旦有条件刺激成为了有条件刺激(CS),它能够单独引发条件反射(CR)。
特定的条件反射是在经典条件作用中被建立起来的。
3. 经典条件作用的应用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它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3.1 条件训练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动物训练中。
通过配对某种刺激与奖励或惩罚,动物可以学会特定的行为。
例如,训练狗用铃声与食物奖励配对,当狗听到铃声时就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3.2 治疗行为问题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也可以应用于治疗行为问题。
通过将原本引发不良行为的刺激与正面的条件刺激进行配对,可以逐渐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
例如,将恐惧刺激与愉快的体验进行配对,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恐惧症。
3.3 广告与营销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在广告和营销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将产品与积极的条件刺激进行配对,可以增加人们对产品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一些公司将他们的产品与快乐和吸引力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3.4 自我分析和改变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自我分析和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伊万.巴普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年,俄国著名实验生理学家。
他对于身体如何消化食物充满兴趣,在其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消化的研究。
在心理学史中,巴普洛夫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这种理论比其他方法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的某些方面,它几乎完美的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反应之间产生联系(LoLordo,2000)。
它特别有助于理解学生焦虑和恐惧的形成。
一、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学习类型,在此过程中,有机体会学会将刺激联系起来。
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中性刺激与有意义的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联结,并获得诱发类似反应的能力。
巴普洛夫关于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如下图所示。
在该实验中,巴普洛夫恰好在无条件刺激之前给予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中性刺激成为一种条件刺激,能够促使狗分泌唾液。
无条件刺激(US):指不需要事先学习而自动产生反应的刺激;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肉食US;
无条件反应(UR):由无条件刺激自动引发的非习得性反应;在巴普洛夫实验中,狗因为肉而产生的唾液分泌现象是UR;
条件刺激(CS):条件刺激之前是中性刺激,在与US 产生联结后最终诱发条件反射的刺激;巴氏实验中的铃声就是从中性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的;
条件反射(CR):为US与CS联结后产生的对条件刺激的习得反应。
二、几个关键词
1、消退(extinction):指在缺乏无条件刺激时条件反射减弱的现象;
2、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在行为消退后,如果能给予无条件刺激,则习得的行为能重新显现出来;
3、泛化(generalization):指与原条件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产生相类似反应的现象,如“一遭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4、分化(discrimination):指有机体对某种刺激而非其他刺激产生反应。
1、强化: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
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2、泛化: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
反过来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
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中,小阿尔伯特由对白鼠产生的恐惧反
应,可以由白猫、小兔、狗乃至一块棉花引起。
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也是泛化的表现。
临床症状上许多恐怖症都有泛化情形,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
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
3、分化: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
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
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
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
4、消退:己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
消退概念对两个潜在的意义。
其一是,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
因为如果不存在这种条件的话,该行为应该已经自行消退了。
其二是,可以改变环境变量,使之不再包含强化行为的条件,促使行为消退。
消退并非全面、永久
性的遗忘,实验表明,如果对已消退的条件反射重新训练的话,所需训练次数要比原来建立该条件反射的次数要少,这一“节省”现象说明原来的条件作用训练残留了某种永久性的后效。
它同时也使人想到消退很可能不是一种消极过程,而是一种对已形成的条件反应的积极的抑制过程。
换言之,对一个已发生消退的条件反应来说,原来的条件刺激(它本来是强化物即将出现的信号)现在变成了这样的信号,原来的强化物不会出现,这就导致了对原来反应的抑制。
5、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例如在白鼠出现后不伴以强噪声,同时设法使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原来的条
件刺激建立联系,例如,让小阿尔伯特吃他喜欢的食物(一种放松的积极的反应)。
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与单纯消退训练比较)。
这样一种操作程序称为“抗条件作用”。
抗条件作用就是沃尔普所说的“交互抑制”,它是几种重要的治疗技术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训练的理论基础。
中性刺激就是不会引起公开反映的一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