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导论课程论文模板

合集下载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优秀7篇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优秀7篇

语言学理论毕业论文优秀7篇【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书写交流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语言;口语;书写;规范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身负重责。

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传递者,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规范的认识,也承担着让学生学习规范化语言文字的任务。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教学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读准字音,规范口语汉字的读音千变万化,尤其是多音字、形似字、同音字是学生最容易读错和混淆。

多音字如“强”表示“勉强”时读“qiǎng”,表示“倔强”时读“jiàng”,表示“力量大、程度高、坚强、使用强力、使强大”等意义时则读“qiáng”;“吭”表示“喉咙”时读“háng”,表示“吭声”时读“kēng”。

我国面积辽阔、人口众多而且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而笔者教的学生大多是从小生长在农村,地方口语读音现象比较严重。

如重庆方言“别个”普通话读音应读“别人”,“造孽”普通话应读“可怜”,“高耸耸的”普通话读音应读“又高又胖”,“吹垮垮”应读“聊天”,“丁丁猫儿”应读“蜻蜓”,等等。

二、掌握字形,正确书写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有着丰富内涵且十分优美的文字,但是在当前分数挂帅的考试制度下,学生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过多或只注重学生分数的单纯提高,而忽略了汉字规范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各科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规范汉字的书写及运用。

在当今社会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比较混乱,主要表现为乱造简化字,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已经淘汰的简化字、异体字等;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失范、逻辑混乱等。

同时随着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充斥于耳,对汉语的篡改、恶搞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语言学导论期末论文

语言学导论期末论文

语言学导论期末论文任课教师:蔡基刚姓名:周蜜学号:0413101邮箱:0413101@从词缀的特点论中缀——从词缀的一般特点推想中缀的范围及特点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也就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

而对于语素的分类,在以前学者研究中,分别依据不同的标准给予不同的分类方法。

张寿康先生在《构词法与构形法》中把语素分为实词素(语素)与虚词素。

[1]。

胡裕树先生在其书中,依据语素出现的位置是否固定,把语素分为定位语素与不定位语素。

[2]。

黄伯荣先生依据语素的性质及其组合方式的不同把语素分为词根和词缀。

[3]。

而葛本仪先生则在词根词素(语素)和附加词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把附加词素分为词缀词素(用于构词)和词尾词素(用于构形)。

在后两位学者的分类中提到了词缀。

那么什么是词缀呢?关于词缀的概念是从印欧语言研究中来的,音问叫ephics•英语当中有大量的派生词缀,前缀和后缀加起来约近337个(魏志成,2003)如:前缀:anti-(反,抗); auto-(自己,自动); bi-(二); en-(使进入某种状态); epi-(在…周围、中间); hemi-(半); mis-(恨); micro-(微小); super-(在…上,超); sym-(共同); tele-(远,电); trans-(转移,越过,横过); uni-(一)后缀: -ist (人,者); -logy(学)中缀: -o-这些词缀衍生出来的派生词构成了英语中很大一部分词汇。

例如:advise vt. 劝告,建议“前缀ad-对、向,词根vis看,-e动词后缀;就某件事应该如何做向别人提出自己的看法”invisible a. 看不见的,无形的“前缀in-不、无,词根vis看,形容词后缀-ible可…的;不可能被看见的”cultural(文化的)---multicultural( 多种文化的)brink(边缘)-----brinkmanship(玩弄边缘政策的手法)•arm ( 武器 )---- disarm(解除武装)monition(警告)----premonition(预先警告)live(生活)-----outlive(比……活得长)balance(平衡)-----overbalance(失去平衡而倒下)等等。

语言学论文的提纲模板

语言学论文的提纲模板

语言学论文的提纲语言学论文的提纲模板第一章引论 18-351.1 文献综述 18-291.2 主要研究内容与选题意义 29-311.2.1 主要研究内容 29-301.2.2 选题意义 30-311.3 语料选择与处理 31-33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33-341.5 论文结构 34-35第二章英汉名词短语以及关系化的界定 35-432.1 英汉名词短语的界定和分类 35-372.2 关系化与关系从句的界定 37-392.3 本文对关系化和关系从句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39-41 2.4 小结 41-43第三章英汉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策略异同 43-693.1 类型学家们提出的不同关系化策略 43-463.2 英语关系化策略 46-523.2.1 英语关系从句的基本类型 46-483.2.2 关系代词策略 48-493.2.3 空位策略 49-503.2.4 代词保留策略(复指代词策略) 50-523.3 汉语的关系化策略 52-673.3.1 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类型 52-533.3.2 空位策略 53-563.3.3 代词保留策略 56-673.4 小结 67-69第四章英汉关系从句句法生成的异同 69-814.1 英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 69-734.1.1 文献梳理 69-714.1.2 英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移位与提升 71-734.2 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 73-794.2.1 文献梳理 73-774.2.2 汉语关系从句的句法生成——提升-残余移位 77-794.3 小结 79-81第五章英汉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分析 81-1335.1 有定名词短语与无定名词短语 81-845.2 英语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84-925.2.1 Martin Eden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特征 84-895.2.2 Tess ofthe D’urbervilles中的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特征 89-925.3 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特征 92-965.3.1 Martin Eden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 92-945.3.2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限定性关系从句与非限定性关系从句的篇章分布 94-965.4 英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特征 96-1015.4.1 Martin Eden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 96-995.4.2 Tess ofthe D'urbervilles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位置99-1015.5 汉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特征 101-1065.5.1 《骆驼祥子》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特征 102-1045.5.2 《边城》中有定/无定名词短语的关系化特征 104-1065.6 汉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106-1095.6.1 《骆驼祥子》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106-1085.6.2 《边城》中关系从句在主句中的句法分布 108-1095.7 汉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09-1225.7.1 《骆驼祥子》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110-1125.7.2 《边城》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12-1225.8 汉语指量名词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2-1325.8.1 《骆驼祥子》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3-1255.8.2 《边城》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5-1265.8.3 《师傅越来越幽默》和《烦恼人生》中数量短语关系化的篇章分布特征 126-1325.9 小结 132-133第六章英汉关系从句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异同 133-1816.1 文献梳理 134-1386.2 英语中存在的争论焦点 138-1506.2.1 专有名词或代词后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138-1426.2.2 中心语为有定名词或无定名词的限定性关系从句是否有语义上的差别 142-1476.2.3 关系从句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区别在句法与语义上是否匹配147-1506.3 汉语关系从句争论的焦点 150-1676.3.1 中心语为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150-1616.3.2 指示代词与关系从句的前后位置与汉语关系从句功能差异的关系 161-1666.3.3 关系从句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区别在句法与语义上是否匹配166-1676.4 汉语关系从句的功能和等级序列 167-1766.4.1 汉语关系从句的基本功能 167-1716.4.2 汉语关系从句功能的连续统 171-1736.4.3 汉语多重关系从句的排列顺序 173-1766.5 汉语关系从句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 176-1796.6 小结 179-181第七章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对比 181-2347.1 通过翻译探讨英汉关系从句差异的理据 181-1827.2 源语文本与翻译文本中关系从句的对应情况 182-1857.3 汉译英语关系从句的对应与不对应 185-2007.3.1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关系从句汉译的对应与非对应185-1917.3.2 Martin Eden中关系从句汉译的对应与非对应 191-2007.4 英译汉语关系从句的对应与非对应 200-2117.4.1 《骆驼祥子》和《边城》中关系从句英译的对应 200-2017.4.2 《骆驼祥子》和《边城》中关系从句英译的非对应 201-2117.5 从英汉关系从句的互译来看汉语关系从句的两个争论焦点211-2247.5.1 通过翻译文本验证中心语为专有名词或代词的关系从句是否具有限定性 212-2157.5.2 从翻译文本验证指示代词与关系从句的前后位置与汉语关系从句功能差异的关系 215-2247.6 英汉关系从句的翻译策略 224-2327.6.1 英语关系从句的汉译策略 224-2317.6.2 汉语关系从句的英译 231-2327.7 小结 232-234第八章结论 234-2398.1 结论 234-237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2378.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237-239参考文献 239-248。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引言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系统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了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旨在探讨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1. 语言学的基本概念1.1 语言学的定义语言学是指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它不仅包括对语言的结构、语音和语法等方面的研究,还涉及了语言发展、语言变异以及语言间的关系等问题。

1.2 语言学的分类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语言学可以分为多个子学科。

其中,语音学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语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词义和句子意义的生成和理解规律;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社交交际中的使用。

2. 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

20世纪以来,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2.1 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的一种主导流派。

它通过分析语言的内部结构和音素、词汇、句法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来揭示语言的规律。

2.2 生成语法学生成语法学强调语言的生成过程,认为句子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从基本句法元素生成的。

这种方法启发了计算机科学家发展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

2.3 语用学的兴起语用学的兴起使得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的结构,而是将语言与社会交际和语境结合起来考虑。

语用学的成果为实际语言应用领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3. 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语言教学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而语言学为教师提供了有关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1 语音教学语言学对语音的研究使得语音教学更加科学和系统化。

教师可以根据语音学的知识教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发音和口腔运动。

3.2 语法教学语法是语言的骨架,语言学的研究为语法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师可以借助语法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词类、句法结构、句子联接等语法知识。

语言学类毕业论文格式

语言学类毕业论文格式

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装订顺序(APA格式)(注:此格式用于文学、文化和翻译方向之外的所有论文)1.毕业论文封面(汉语)2.毕业论文首页(英语)3.致(英文)4.毕业论文英文摘要及关键词5.毕业论文中文摘要及关键词6.目录7.正文8.尾注(可选)9.参考文献(英语文献在前,汉语文献在后)10.附录(可选)附:论文模板(模板容仅供参考,毕业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其它不明事项请查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格式规定分类号:H0单位代码:10452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连接副词使用情况调查姓名学号年级专业英语系(院)外国语学院指导教师三2012年 4 月 20 日The Use of Linking Adverbials by Chinese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A Thesis Submittedt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Linyi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ByXXXXXXSupervisor:XXXXXXApril 20, 2012would like to thank all those who have given me their generous helps, commitment and enthusiasm, to complete the current pape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hrough a general comparison between learners ’ corpora and NSs’ corpora, to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with regard to their use of linking adverbials in writing and speaking, and give an impersonal description about the non-nativeness that the learners demonstrate in the use of linking adverbials. 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have shown an overall overusing tendency in using linking adverbials linking adverbials are multifold, such as Key Words: Linking Adverbials; Chinese EFL learners; Use; Teaching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 粗体无论在口语还是在写作中,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在连接副词的使用上都有过多使用的倾向。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涉及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等方面。

本论文将探讨语言学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汇。

词汇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人们用来表示和交流意义的最小组成部分。

语言学家通过研究词汇的形成、组织和使用来了解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词汇的研究还包括词汇表达的语音特点、词义变化和词汇的分类等。

其次,语法是语言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语法研究语言中的句子构造和词语之间的关系。

语法包括句法学、词法学和语用学等方面。

句法学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规则,词法学则研究词语的形态变化和构词法等。

语用学则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交际功能和目的。

此外,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语音系统的属性和规律。

语音学家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包括声音的产生器官、语音的声学特征和语音的知觉过程。

语音学的研究对于了解语言的声音表现形式和语音的书写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关键领域,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语义学家研究语言中的词义、句义和篇章义。

他们研究词的意义、词义的扩展和限制、句子的真值和含义以及语篇的语用功能。

总之,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词汇、语法、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引言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领域,探讨语言的结构、历史、发展和使用等方面的问题。

语言学涵盖了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多个子学科,通过研究语言现象和规律,揭示人类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本质。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一些与语言学相关的热门话题。

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语言语言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用于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传递文化。

语言可以通过声音、文字、手势等形式进行表达,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特点,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和价值观。

语音学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音的产生、传播和认知等方面的问题。

语音学家通过分析语音的声音特征和发音方式,揭示语音的音位系统和音韵规律。

语音学对于理解语言的音素、音韵和音系等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义。

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词汇的学科,包括词汇的形态、词义、构词法和词汇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通过词汇的组合和变化,人们可以构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词汇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语义结构和表达方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句法学句法学是研究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学科,包括句子成分、句子类型和句法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句法学家通过分析句子的组织和成分之间的关系,揭示语言的语法结构和句法规则。

句法学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的句法结构和语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人类思维的学科,涉及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语义学家通过分析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探讨语言表达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联。

语义学对于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篇逻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统计分析和实验研究等。

以下将简要介绍这些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语言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自然环境和语言使用情况的观察和记录,获取真实的语言数据。

研究人员可能会采访当地的居民,记录他们的口头语言和方言等。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

关于英语语言学论文免费参考例文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语言,英语语言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语言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语言学论文篇1浅析英语语言学的课程教学摘要:短短二三十年时间,语言学教学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

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

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

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

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

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关键词: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1、教学内容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

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

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导论
课程论文
课题名称: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学生姓名:李准
学号:11111140417
专业:英语
班级:2011级 4 班
授课教师:于杰
2013年11月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也是不可缺少的,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有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方式,饮食对象,饮食结构,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反映,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饮食结构。

关键词: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对象;饮食结构
不同国家的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饮食方式,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国人饮食观念
中国人吃口味,中国的饮食比较注重“味”。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这句谚语就说明中国人把味看得比较重。

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而没有提及营养组合,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追求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

平常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但若问起好吃在哪里,这就说不出来了。

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

但是这种饮食方式也存在弊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营养价值。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为了一致追求口感,往往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2)西方人的饮食观念
西方饮食比较注重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重科学,讲营养,近代的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由于西方人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也都生吃。

而这一方面是我们中国人所难以接受的。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西方人在饮食过程中,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一致,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他们想要获得一定的营养。

西方的哲学体系决定了这一饮食观念。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而上学——他们研究的对象是事物之理。

任何事物都有弊端,同样西方的饮食观念也存在。

由于这种哲学观念的存在,影响了西方的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不管在哪个地方,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食物失去了艺术性。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1)中国人饮食方式
在用餐方式上。

在中国举办宴席,往往都是大家团团围坐,所有的菜都放在桌子中间,大家一起吃。

去饭店也不像欧美人那样每人点一份自己吃。

在餐桌上,中国人都喜欢互相劝酒,夹菜,举杯共欢,营造一种欢快的氛围。

中餐上桌的菜讲究丰盛多样,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一般是8或10碟、12碟,次序也讲究。

在餐具方面。

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也用碗盛。

对于筷子的使用也有规矩,称为用筷十忌。

一.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翻去;
二.不能夹了一块菜又放下,去夹另一块;
三.不能让筷子头粘上汤汁饭粒;
四.不能用舌头舔筷子;
五.不能在别人夹菜时从别人的手上边或下边穿过;
六.不能用筷子敲碗和盘子;
七.不能把筷子当作叉子用;
八.不能把筷子当作牙签用;
九.不能把筷子挥来挥去;
十.不能把筷子竖直插在饭里。

这样做表示饭菜是给鬼神吃的。

在用餐礼仪方面。

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琐的礼仪。

大家共同吃饭时,互相照顾对方。

饭前比较注重手的清洁。

吃完饭后,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用餐结束时,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2)西方人的饮食方式
西方这一方面就与中国人截然不同了。

当他们聚在一起吃饭或请客时,劝酒,夹菜并没有中国人那么热情,并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有那么客气,往往是比较随和的氛围。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各吃各的,没有中国人边聊边吃的情趣。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

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

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实际上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在餐具方面。

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刀和叉是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1 )中国人的饮食对象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正是由中国烹调在用料上显出极大的随意性决定的。

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人们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

中餐主张素食。

据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大多时候是食用素菜,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作为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

(2)西方人的饮食对象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他们注重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西方国家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这种快餐有很多优点:节省时间,营养良好。

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这些都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

四.饮食结构的差异
(1)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饮食结构的形成与当地的经济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中国人饮食习俗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2)西方人的饮食结构
西方国家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西方人过着游牧生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

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

生熟结合,蔬菜很多时候以菜沙拉方式出现。

参考书目
[1] 张欣.中国文化社会习俗.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2] 乔淑英.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