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修辞的翻译八种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方法(名词改为方法)

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方法(名词改为方法)

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方法(名词改为方法)
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方法
修辞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法,它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对于翻译文言文修辞,我们需要
采取一些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原文的意义和修辞效果能够准确传达。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言文修辞翻译方法:
一、言简意赅
文言文修辞常常通过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达到表达深刻含义的
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保持原文的简洁性,并用准确
的词语传达修辞意义,避免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

二、借形引义
文言文修辞常常使用修辞手法将事物的外形、形象或元素引申
为特定的意义。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中修辞手法所指
代的意义,并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将其传达给读者。

三、用词精练
在文言文修辞中,合适的词语选择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根据修辞的目的和效果选择恰当的词汇,以保持原文的修辞特点。

同时,还需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四、保留原文特点
文言文修辞翻译时,我们需要尽力保留原文的特点和风格。

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句式结构,都应该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以使翻译更贴近原文表达的意义和效果。

通过以上几种翻译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传达文言文修辞的意义和修辞效果。

当然,在具体翻译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和上下文作出灵活的翻译决策。

综上所述,理解修辞手法的意义和运用方法,并将其准确传达给读者,是翻译文言文修辞的关键。

文言文面的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面的多种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古之言语也,其辞约而义丰,其韵律悠扬,意蕴深远。

然自汉魏以降,言文之别日甚一日,后世学者,欲窥古人之奥,必先精通文言。

然文言文面,晦涩难懂,翻译之难,犹如登天。

故吾辈欲阐扬文言之美,必先探求其翻译之术。

今试论文言文面之多种翻译方法,以飨读者。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现代汉语直译文言文,力求保持原句之意。

此法简明易懂,便于初学者掌握。

然文言文之精妙,往往在于其含蓄、典雅,直译易失其韵味。

故直译法虽为常用,但不宜滥用。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不拘泥于文言文之字面意思,而追求传达其精神实质。

此法强调“意”之传达,而非“文”之复制。

意译法能使文言文焕发新的生命力,但需注意,意译之度不宜过宽,以免失真。

三、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文言文中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

此法有助于读者理解文言文之内涵,但注释过多,易使文章显得冗长。

四、对译法对译法,即以文言文对现代汉语进行翻译。

此法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言文功底,能使译文更加地道。

然对译法难度较大,非专业人士难以驾驭。

五、语序调整法文言文之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对语序进行调整。

此法能使译文更加流畅,但需注意,调整语序时,不可改变原文之意。

六、修辞手法转换法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翻译时需将这些手法转换为现代汉语中相应的修辞手法。

此法能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但需注意,转换过程中,不可破坏原文之意。

七、文化背景补充法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需对文化背景进行补充说明。

此法有助于读者领略文言文之美,但需注意,补充过多,易使译文显得累赘。

八、综合运用法翻译文言文,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如先以直译法求得大意,再以意译法润色,最后以注释法补充。

此法能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

总之,文言文面之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学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和译文需求,灵活运用。

然无论何种方法,皆需遵循“忠实、通顺、易懂”的原则,方能使文言文之美得以传承。

高中语文: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技巧技巧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

译为“像XX一样”。

例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

2、暗喻。

译为“像XX一样+XX比喻义”。

例如: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豺虎”是比喻,若译成“曹操是豺狼猛虎”,意思会走样。

如果用明喻的形式并借助“豺虎”的比喻义,译为“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意思就明白多了。

3、借喻。

译为“XX所比喻的事物”。

例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尘网”译为“污浊的官场”。

特别训练:练习1: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如果译为“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听起来别扭,读起来不顺。

如果发现是比喻句,译为“像秋天鸟兽的毛一样细小的东西也不敢接近”,意思明白了,但不够简洁明快,倘若变通一下,改译成“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不已有”,便言简意赅。

练习2:金城千里。

(《过秦论》)如果把“金城”翻译成“金子修筑的城防”,显然难于理解。

如果看出是比喻修辞,译成“像金属一样坚固”,意思还算清晰,倘若变通一下,把“金城”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意思就一下子具体明了。

小结(变通法):直译后很别扭,或者根本就无法直译,我们就要想到可能用比喻修辞了。

如果是比喻句,我们按比喻的形式翻译了,可译文仍显拗口、繁杂,我们不免变通一下,把比喻义巧妙地翻译出来。

技巧二:借代的翻译例如:以为布衣之臣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布衣”是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平民,因此应译为“平民百姓”。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译错了。

小结(替换法):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就可以了。

特别积累:“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丝竹”代“音乐”“杏坛”代“教育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袴”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册”“钟鼎”“山林”代“在朝”“在野”“肉食者”代“做官的人”“彭祖”代“长寿”技巧三:互文的翻译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修辞的翻译技巧

古文者,我国文化之瑰宝,修辞之典范。

然文言文语言精炼,辞藻华丽,修辞手法繁多,翻译起来颇费周章。

今吾将就文言文修辞之翻译技巧略述一二,以供同仁参考。

一、修辞手法之翻译1.比兴比兴,即以他物为喻,以引发读者联想。

翻译时,需保留原意,选用合适的喻体,使译文生动形象。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关雎》)翻译为:“青色的衣领,悠长的我心。

”此处以青色衣领喻青年男女的恋情,译文亦采用比喻手法,使读者能感受到原诗意境。

2.夸张夸张,即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翻译时,需根据语境适度夸张,使译文具有感染力。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翻译为:“黄河的水仿佛从天上倾泻而下,奔流到大海后不再返回。

”此处夸张黄河之水之壮阔,译文亦采用夸张手法,使读者感受到原诗气势。

3.排比排比,即运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强调事物的特点。

翻译时,可保留原句式,使译文节奏感强。

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歌行》)翻译为:“园中的葵花青翠欲滴,朝露等待太阳的升起。

阳春时节,阳光普照,万物都焕发出光辉。

”此处采用排比手法,强调春天的美好,译文亦采用排比,使译文节奏感强。

4.对偶对偶,即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子,表达事物之间的对比或关联。

翻译时,可保留对仗,使译文韵律美。

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已亮,到处听到鸟儿的鸣叫。

昨晚风雨交加,不知有多少花儿飘落。

”此处采用对偶手法,表达春天景色的变化,译文亦采用对偶,使译文韵律美。

二、修辞手法翻译注意事项1.忠实原文翻译文言文修辞时,首先要忠实原文,准确表达原意,避免曲解或篡改。

2.符合语境翻译时,要根据具体语境,选用合适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3.保持原韵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韵,使译文具有韵律美。

4.注重美感翻译文言文修辞时,要注重美感,使译文既有韵味,又具有感染力。

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口诀

文言文翻译句子的口诀

古文译句难,技巧在心中。

一、识词义,明句意,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二、逐字逐句,不增不减,不换不调,准确翻译。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灵活运用,语境为准。

四、句式对译,宾主一致,主语前置,语序不变。

五、古今异义,词义演变,了解历史,审慎翻译。

六、一词多义,辨析上下,上下文义,准确推断。

七、活用词语,语法分析,词性转换,恰当表达。

八、修辞手法,巧用现代,比喻夸张,形象生动。

九、省略虚词,补全句子,文意连贯,语义完整。

十、翻译准确,简洁明了,语言优美,文采飞扬。

口诀详述如下:一、识词义,明句意翻译古文,首先要认识词语,明白句子意思。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只有全面理解,才能准确翻译。

二、逐字逐句,不增不减翻译时,要逐字逐句进行,不增加不减少,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翻译的基本方法,意译则是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语境进行适当的调整。

灵活运用,语境为准。

四、句式对译,宾主一致翻译句子时,要使主语和宾语在译文中保持一致,确保句子结构完整。

五、古今异义,词义演变了解历史背景,把握词义演变,准确翻译古今异义词。

六、一词多义,辨析上下一词多义时,要根据上下文义进行准确推断,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七、活用词语,语法分析分析词性,理解活用规律,恰当表达。

八、修辞手法,巧用现代运用现代修辞手法,使译文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九、省略虚词,补全句子根据语境,补充省略的虚词,使译文文意连贯,语义完整。

十、翻译准确,简洁明了翻译时要准确无误,简洁明了,语言优美,文采飞扬。

总之,翻译古文要掌握以上口诀,才能准确、流畅地翻译古文句子。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文言文修辞句翻译

文言文修辞句翻译

翻译: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至匡地,匡人意图加害于他。

然而孔子面对危难,依然镇定自若。

他言辞坚定地说:“我听说,君子之道,不可欺凌;小人之道,不可侮辱。

我行的是正道,即使身处困境,亦不改其志向。

如今匡人欲加害于我,我又有何惧怕的呢?”修辞句分析及翻译:1. “吾闻之:君子之道,不可欺也;小人之道,不可辱也。

”翻译:我听说,君子之道,不可欺凌;小人之道,不可侮辱。

修辞:排比。

通过“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的对比,强调了君子行为的正义与不可侵犯性。

2. “吾行正道,虽困顿而不改其志。

”翻译:我行的是正道,即使身处困境,亦不改其志向。

修辞:对偶。

通过“行正道”与“不改其志”的对应,突显了孔子坚守正道的决心。

3. “今匡人欲加害,吾何惧哉?”翻译:如今匡人欲加害于我,我又有何惧怕的呢?修辞:反问。

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孔子面对困境时的无所畏惧。

4. “吾闻之:君子之道,不可欺也;小人之道,不可辱也。

”翻译:我听说,君子之道,不可欺凌;小人之道,不可侮辱。

修辞:引用。

孔子引用古人的话语,来强调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辞更具说服力。

5. “吾行正道,虽困顿而不改其志。

”翻译:我行的是正道,即使身处困境,亦不改其志向。

修辞:夸张。

通过“虽困顿而不改其志”这一夸张的表述,突显了孔子坚守正道的坚定信念。

6. “今匡人欲加害,吾何惧哉?”翻译:如今匡人欲加害于我,我又有何惧怕的呢?修辞:设问。

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对孔子的勇敢与坚定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修辞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夸张和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言辞生动,富有感染力。

通过对这些修辞句的分析与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效果。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

文言文翻译十大方法及六个注意点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修辞的翻译八种方法
文言修辞的翻译应因修辞而异。

文言修辞大多不能直译,但也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力求做到准确而简洁,灵活而流畅。

一、互文,用合译的方法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却而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翻译互文,应尽量使用合译的方法。

因为“互文”,本是一句话,却分为两句话来讲,那么翻译时,就应将互文的上下两句合为一句。

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文:主人和客人下马来到船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二、并举,用分承的方法
“并举”又叫“并提”或“合说”,与互文相反,本是两句话,却合为一句话来讲,那么翻译时,就应将一句话分为上下两句来表达。

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

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
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

又如:
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 此句应理解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应是“郁郁”。

三、比喻,用修饰的方法
比喻中的“暗喻“大多不能直译。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属修筑的城”或“钢铁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

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同上)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四、借代,用还原本体的方法
借代大多也不能直译。

例: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2006年湖北卷)翻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

《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又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例:大阉(代魏忠贤)之乱,缙绅(代官宦士大夫)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代天下)之大,有几人欤?况草野(代百姓)之无闻者欤?借书满架,偃仰(代悠然自得)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振长策(代武力)而御宇内。

来自古代神话的借代较难辨别,因而较难翻译。

如:
东曦(代太阳)既驾,僵卧长愁。

(蒲松龄《促织》)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五、婉曲,用换现代习惯语的方法
“婉曲”又叫“曲笔”,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其中,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同上)“填沟壑”指死后没有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

这里谦称自己的死。

“权起更衣”(《赤壁之战》)“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六、用典,用比况结构来翻译
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

文言翻译中用典故的地方需要注意。

例如:
谭嗣同曾对梁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谭嗣同》)其中程婴、杵臼都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

赵朔为仇人屠岸贾所杀害,程婴和杵臼设法保全赵朔的孤儿。

月照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一个和尚。

西乡隆盛是他的好友。

当时幕府专横,天皇无权。

他们为推翻幕府,到处进行宣传。

后来被迫投水自杀。

西乡隆盛遇救而活,终于完成了志愿。

这四个人名,如果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写进译文,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

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

我要像杵臼、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报答皇上,你要像程婴、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七、繁笔,用化简的方法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如: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八、专称,用现代同类的专业术语
“专称”即“专有名词”。

文言中各类专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

但是一些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翻译时应该注意。

例如: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张衡传》)其中“下车”不能译为“下了车子”,而是指官吏初到任。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同上)其中“视事”不能译为“视查事情”而是指到任工作。

总之,在文言文翻译中,遇有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用典、习惯用语等时不能直译,要注意用意译的办法来翻译。

意译灵活性大,仅译大意,不及直译更忠实于原文,所以,应该谨慎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