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体用详解
24式太极拳图解及讲解

(4)上体微向左转,右臂屈肘折回,右手附于左手腕里侧(相距约5厘米),上体继续向左转,双手同时向前慢慢挤出,左手心向右,右手心向前,左前臂保持半圆;同时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变成弓步;眼看左手腕部。
要点:向前挤时,上体要正直。挤的动作要与松腰、弓腿相一致。
(3)同“左揽雀尾”(3)解,只是左右相反。
(4)同“左揽雀尾”(4)解,
只是左右相反。
(5)同“左揽雀尾”(5)解,只是左右相反。
(6)同“左揽雀尾”(6)解,只是左右相反。
第九式:单鞭
(1)上体后坐,身体重心逐渐移至左腿上,右脚尖里扣;同时上体左转,两手(左高右低)向左弧形运转,直至左臂平举,伸于身体左侧,手心向左,右手经腹前运至左肋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2)右腿慢慢屈膝下蹲, 左腿由里向左侧(偏后)伸出,成左仆步;左掌下落(掌心向外)向左下顺左腿内侧向前穿出;眼看左手。
要点:右腿全蹲时,上体不可过于前倾。左腿伸直,左脚尖须向里扣,两脚脚掌全部着地。左脚尖与右脚跟踏在中轴线上。
(3)身体重心前移,左脚跟为轴,脚尖尽量向外撇,左脚前弓,右腿后蹬,右脚尖里扣,上体微向左转并向前起身;同时左臂继续向前伸出(立掌),掌心向右,右勾手下落,勾尖向后;眼看左手。
第十一式:单鞭
(1)上体向右转,右手随之向右运转,至右侧方时变成勾手;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身体重心落在右腿上,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2)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侧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在身体重心移向左腿的同时,上体继续左转,左掌慢慢翻转向前推出,成“单鞭”式。
第十二式:高探马
第十三式:右蹬脚
太极拳体用全书

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第五部分第六部分第七部分第一节、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沈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而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
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
往复不离不断。
遂以雀尾比喻手臂。
故总名之曰:揽雀尾。
其法有四。
曰绷捋挤按。
绷法。
由起势。
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
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
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
屈膝坐实。
后脚伸直。
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
手心向内。
肘尖略垂。
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
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
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
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
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由前势。
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
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
屈膝踏实。
左脚变虚。
身亦同时向右面转。
眼随往平看。
右手同时圆转。
往右前出动。
右手在前。
手心侧向里裹。
左手在后。
手心侧向内。
转至右手心向下。
左手心向上时。
速将我右肘腕间。
侧贴彼肘节上。
侧仰左腕。
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
向左外侧。
全身坐在左腿。
左脚实。
右脚虚。
此时敌如进攻。
我即闪向胸前。
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
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由前势。
设敌人往回抽其臂。
我即屈右膝。
右脚实。
左腿伸直。
伸腰长往。
随之前进。
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
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
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
向前往。
乘其抽臂之际。
随出挤之。
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由前势。
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
我即将两腕。
从左侧往上提劲。
空其挤力。
手指向上。
手心向前。
沉肩垂肘。
坐腕。
含胸。
全身坐于左腿。
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
向前逼按去。
二十四式太极拳讲解

第一式:起势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前方.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
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去。
屈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
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尖点地;眼看右手。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手。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
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
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
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
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杨式太极拳体用七要诀
擎:有将重物用力徐徐举起的意思,谓之擎。
双手上举如合太极,这时候,两眼向上望着,两手指尖斜着相对,两肘向外开,往上托住,同时两手拇、食、中三指向上翻三翻。
引:有引进的意思。
如用鱼味来吸引住猫,是使对方的来去、高低、左右、上下,处处被动,完全失去主动。
松:松是全身放松,而且要松净。
将自己身上九节,节节放松,从有形有象,松成无形无象。
放:放是发劲。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以收为放,以放为收;放不离收,收不离放;两相结合,不是单行。
所谓“撒去满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
敷:是用两手微贴在敌身,即所谓“轻如鸿毛”,才能听得对方动静。
这是在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功夫。
就是一般练其它拳术的人们所说的那样“拳打人不知”的意思。
太极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义了,切记!切记!因为重手反而使敌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败而无疑。
盖:有“盖世无双”的精神,使敌受极大的威胁,是以神为主,显非力服,更非力胜。
但是能够使敌在我身旁如鼠见猫一样,丝毫不得动弹,即拳经上所说“神如捕鼠之猫”,是鼠被猫的神盖住而待捕。
对:对是指彼此互相对待的意思。
如在敌我对待的时候,我能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得彼劲,彼自跌出,取得不放而放的妙用。
吞:是吸气,不是吐气。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使敌时时刻刻在我控制掌握之中,不能逃脱,如鼠见猫似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108式)拳谱文字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架108式)拳谱⽂字详解动作⽰范周宁(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说明:此拳谱是以起势和收势都⾯向正南为参照,如果起势站在不同的⽅向,此⽂中的⽅向作相应调整。
第⼀节1、起势。
⾯向正南,双脚与肩齐站⽴。
双⼿掌⼼向上慢慢托起⾄眼前,翻掌朝南,肘部下垂,⾝体微曲。
2、揽雀尾。
双脚不动,转腰,⾯朝东,双⼿随眼光转向东。
腰再转向南,双⼿呈抱球势,左脚抬起,脚尖着地,向东南30度迈⼀步,双⼿左捧,蹬右腿,重⼼到左腿,成⼸步推掌。
调整左脚尖朝西,⾝体转向西,双⼿平移向西北右推,重⼼移到右腿。
⾝体回收,⾯朝西,起右腿,左抱球,上步⾝不动,右捧势,重⼼移到右腿,蹬腿穿掌,左掌在前。
翻右掌向内,左掌回收捋,⾝体先后坐,重⼼移到左腿,左⼿做挤右⼿状,⼸腿挤,重⼼移到右腿,双⼿撒开向西往前按,往下按,绕过头顶再向前(西)按。
3、单鞭。
左脚靠近右脚,左脚尖朝南,从西经南往东转腰,左掌在⾯部前⽅,右右⼿伸直,右脚向后退半步,⾯朝东,钩右⼿提左膝,左腿向前⼸步,右钩⼿朝南,左推掌朝东,重⼼在左腿。
4、提⼿上势。
⾝体前(东)倾,双⼿向东按,调整右脚尖朝南,起⾝回头看南,双⼿举起,调整双脚⾝体朝南,双⼿放下⾄左腰,提⼿上势,起右腿,双⼿向右举起,右⼿过头顶,右脚向西南⽅落地,双⼿掌⼼向外(西南)。
5、海底捞⽉。
⾝体朝南前倾下俯,双⼿朝左右展开,起⾝,⾯朝西南,左⼿起右⼿放下,起右腿,右脚跟着地,回⾝肘,右⼿收回,肘向外,右掌从左腋下插,重⼼移到左腿。
6、⽩鹤亮翅。
转动⾝体⾯朝东,⾝体后坐,抬左腿,右⼿举过头顶,左⼿放下,呈⽩鹤亮翅状。
7、左搂膝拗步。
左脚尖点地,⾯转向南,左⼿向后(西)搂,右⼿向前(东)翻掌,作砍⼀⼑状。
⾝体再转向南,左⼿抬起伸直按顺时针绕到右侧腰后再放下绕到⾝体左侧下按,同时⾝体再由南转向东,左脚抬起后着地,重⼼放在左腿,推右掌,成⼸步。
8、⼿挥琵琶。
起⾝,起右腿向前(东)踢,右⼿向前伸直,右腿后退落在⾝后,⾝体后坐,重⼼移到右腿,抬左腿,双⼿由前伸回收做抱球状,从下往上⾄胸前,左脚着地,双⼿向上前⽅举起后再放下。
24式杨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一)

24式杨氏太极拳练习方法详解(一)第一式:起势【拳名析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由身体未动到身体起动的第一个动作,称为起势。
本势代表由静到动的开始,象征由无极到太极,暗合天地由无极而生。
传统套路又称“太极势”、“开门势”、“初势”。
自入静调息的无极状态进入混沌初分的太极状态,表示动即为太极,分出阴阳,露出虚实。
起势中的要领将贯穿于整套太极拳之中。
一个太极拳起势,可以说“已尽含太极精蕴”。
由起势入手,通过渐修顿悟,掌握其窍要,再由此切入,即可进入太极拳殿堂。
在太极拳中,往往以第一个动作的速度、高低来决定整个套路的练习速度(分快、慢架)、架势大小(分大、中、小三种架势),因此起势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动作。
【动作详解】(1)左脚开步(2)两臂掤举(3)屈膝按掌(1)左脚开步——左脚左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左移开步,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腋下松空,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视前方。
做好调心、调息、调身,形成太极形态。
①身体自然站立,重心微右移;②提左脚向左侧横移一步;③左脚前脚掌落地慢慢踏实,左脚前脚掌点地的同时胯走后弧左移重心(以后动作中,凡是重心要移动的,都必须胯走弧形转换重心)。
两脚间距离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脚平行。
两臂自然下沉不耸肩,腋下松空,两手保持基本掌型;目视前方,面部表情自然。
此势即为传统杨式太极拳的预备势。
【外形要求】①定势:保持预备势基本要求,两腋下能容约一立拳(腋下空),两掌不紧贴大腿两侧(微微离开);虚灵顶劲,头颈正直,下颌须微向后收,舌抵上颚;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胸肌放松,不可故意挺胸收腹,两肩肩井穴(此穴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肩部最高处。
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与两脚的涌泉穴上下相对。
姿势力求自然,精神集中。
②动势:提左脚时高不过右踝骨,落脚时由前脚掌轻轻点地慢慢过渡到全脚掌,重心落于两腿之间,要做到如虎步猫行,点起点落,轻提轻落,落地生根。
四十二式太极拳拳谱详解

垂。
方。
第二式:右揽雀尾
(3)上体继续左 (4)上体微左转,
转,重心前移成 右脚收至左脚内
左弓步;同时左 侧;左臂内旋屈于
(1)右脚尖稍外撇,同时身体微向右转; 右臂上抬屈于胸前,手心向下,左手翻转 向右划弧至右腹前,手心向下,与右手相 对如抱球状,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于右 脚内侧;目视右手。
(2)上体微左 转,左脚向左前 方上一步,脚跟 轻轻落地。
(9)右臂外旋屈肘
(5)上体微右转,右 脚向右前方轻轻迈出 一步,脚跟着地。
同时右臂向前掤出, 臂微屈,掌心向内, 高与肩平,左掌向 左、向下落于左胯
转,右掌前伸, (8)重心后移, 掌心翻转向下; 上体微左转;双 左掌同时翻转向 掌向下后捋至腹 上,伸至右腕下 前;目随右掌。
横于胸前,右掌心 向内,指尖向左, 左臂内旋,左掌心 转向外,掌指附于
转;右手随之向左划 高与头平,手心斜向 上步,脚跟轻 前推出,指尖高与鼻 弧;目随右手。 上,右手摆至左肋旁, 轻落地;左臂 平,右手由右膝前搂
手心向下;右脚收至左 屈肘,左手收 过,按于右胯旁;目 脚内侧;目视左手。 至耳旁,手心 视左掌。
斜向前,右手 向右、向下划 弧至腹前;目 视前方。
第七式:撇身捶
转,右脚再
(3)右脚向右前
向右前方上
方上步,脚跟着 (4)重心前移,上 一步,脚跟
地;两前臂旋 体右转,左脚随之 着地;右掌
转,两掌上举合 跟至右脚内侧后 屈肘内旋向
于胸前,右掌心 方,脚前掌着地; 右、向后划
向内,指尖向 右掌自左向前划平 平弧,而后
左,左掌心向 弧,掌心转向上, 右掌翘腕至
外,掌指附于右 右掌随之转动;目 右肩前上
(8)重心前移, 右脚落实,上体 继续左转;左掌 从右前臂上穿 出,并自右向左 划弧抹掌,右掌 收于左肘内侧下 方,两掌心上下 斜相对;目视左 掌。
二十四式太极拳文字详解

二十四式太极拳文字详解(1)起势 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调匀;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开立步,与肩同宽;两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下;两腿微屈下蹲,两掌轻轻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zōng)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右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
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同时上体微向左转,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两手划弧,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继续作向右转身动作,动作与上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3)白鹤亮翅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左下划弧至左手下,两手掌相对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半步,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向右上和左下分开,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掌心向面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两眼平视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ǎo弯曲)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转,眼看右手。
②上身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指。
③上身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腿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体用详解
一、太极拳原理
(一)太极拳主旨
1.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以气动身--气动身亦动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自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
俟后天之力化尽,先天之内劲自然增长,由习惯而成自然,则一切意想力,自能支配生理作用。
故曰: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工夫。
又云: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以心行气--意到气亦到。
务令沉着,久则内劲增长,但非格外运气。
以气运身--气动身亦动。
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
2.心神宜内敛;行气宜鼓荡;周身宜轻灵
(1)心神宜内敛
不论在盘架子或推手时,心神必须专一,万不可心神散乱,否则气必散漫,益处毫无。
因为太极拳的要点,全在一个静字。
故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2)行气宜鼓荡
此有不许硬压丹田之意。
气之行走,或沉丹田,或贴脊背,均当徐徐行之。
气以直养而无害:养先天之气。
养气则顺乎自然,故无有穷尽。
非运后天之气,运气则流弊甚大,是有穷尽。
(3)周身宜轻灵:初学练架子宜慢,方能时时皆有意识引导动作俱进,并且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方不致有气脉偾张之弊。
轻:一切动作,固宜以心意为主,如举手,虽微微一动,便作一举,如无意识续示即不再进,方谓真轻。
灵:如手由低处举高,处处作无数一举想,而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方谓之真灵。
3.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呼吸与动作协调,眼神宜注视
(1)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如手足开时,心意与之俱开,合时心意与之俱合,内外一起,浑然无间,则其动犹静也(即能到虚静境界)
心为令,如主帅发令。
气为旗,如表示其令之旗。
又气如车轮。
腰为纛,如大使旗,中正不偏。
又腰如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腰为一身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旋转,气遍全身而不少滞,因为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
(2)动作与呼吸
动作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
呼时先天气下沉,吸时先天气上升。
故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3)眼神注视
意之所至,眼神灌之,不然意东视西,有何效用故曰:仰之则愈高,俯之则愈深。
(二)太极拳姿势
1.总体要求
太极拳姿势总体上要做到: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动作由脚而腿而腰而手,宜上下相随,完整一气。
其贯串一气处,所谓: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进退自然得机得势,但用意不用力,始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故太极拳也称长拳。
若有一处不贯串则断,断则当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最易为人所乘,故曰: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有一不动,则必致散乱。
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
初学者宜先求开展,使腰腿皆动,无微不至,然皆是意,所谓内外相合,上下相连。
又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如是则于肢体任何部分,皆无偏重之虞。
2.个别要求
(1)手法
分虚实:出手能分阴阳虚实,则收发均可凑效,人既不易制己,而己反易使人落空。
故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又曰: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含折迭:往复所变之虚实,外看虽似未动,其中已有折迭。
具圆形:手随腰腿旋转,须式式含有圆形,不离太极原则。
(2)步法
分虚实:即虚步、实步要分清。
虚步,以能随意起落为度;实步,即腿弯曲而不伸直。
如全身都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坐左亦然。
如此才能转换轻灵,毫不费力,否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
又须做川字步,即当两脚前后立时,脚尖都宜向前。
有转换:进退必须变换步法,故虽退仍是进。
(3)躯干
含胸:胸略内涵,使气沉丹田,否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浮。
拔背:使气贴于背,有蓄机待势之功。
坐腕:使内劲稳沉,不致浮飘。
伸指:使内劲发出舒畅,不致滞留。
(4)中枢
虚领顶劲:头容正直,神贯于顶,谓之顶劲。
须有虚灵自然之意,不可用力,又名头顶悬,谓头顶如悬空中。
同时宜闭口,舌抵上腭,忌咬牙驽目。
尾闾中正:尾闾宜中正,否则脊柱受影响,精神也难于上达。
(5)立身
立身应稳如泰山。
中正:由于中枢姿势的正确。
安舒;由于周身松净。
圆满:由于精神饱满,内劲充足。
(三)太极拳松静
松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原理。
周身无处不松静,即在用意而不用力。
意之所致,气即至焉;气之所致,身即动焉。
如此则气血流注全身,毫无停滞,所谓: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并且欲沉着,必须松静,故曰:沉重不浮,静如山岳;周流不息,动若山河。
1.两臂松
(1)沉肩:使两肩松开下垂,以为沉气之助,否则两肩端起,气亦随上,全身皆不得力。
(2)垂肘:使两肘有往下松垂之意,否则肩不能沉,近于外家之断劲。
手指也宜舒展,握拳须松,才符合全身悉任自然之旨。
又手掌表示前推时,手心微有突意,为引伸内劲之助,但勿用力。
2.腰松
腰松则气自合沉,能使两足有力,下盘稳固。
上下肢的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全靠腰部转动合宜,以资补救,且感觉灵活,转动便利。
蹲身时注意垂臀,忌外突。
3.胯松
补松腰的不足,有时腰虽松净,转动仍觉不太合宜,则非同时松胯,以资补救不可。
4.全身松
全身松开才能沉着,因此才不致有分毫拙劲留滞以自缚,自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二、太极拳应用
(一)太极拳化劲
太极拳全尚外柔内坚之劲,具伸缩性,如铁似棉,有时坚如铁,有时柔似棉,其柔虚坚实之分全视来势而定:彼实则我虚,彼虚则我实,实者忽虚,虚者忽实,反复无端,彼不知我,我能知彼,使人莫测高深,自然散乱,则我发劲,无不胜敌。
欲探其妙,须明了化劲之法,曰粘曰走。
走以化敌,粘以制敌,二者交相为用。
1.粘劲
即不丢。
不丢者,不离之谓。
交手时,须粘住彼劲,即在沾粘连随处应付之,不但两手,须全身各处均能粘住彼劲。
我之缓急,但随彼之缓急而为缓急,自然粘连不断,感觉彼劲,而收我顺人背之效。
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也,惟必须两臂松净,不使有丝毫拙力,方能巧合相随,否则遇彼动,便无复活之望,且有力则喜自作主张,难以处处舍己从人。
初学者戒性急,久之用劲自有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之意,自能随意应用,百无一失。
2.走劲
即不顶。
不顶者,不抵抗之谓。
与披粘手时,不论左右手,一觉有重意,与彼粘处即变为虚,松一处而偏沉之;稍觉双重,即速偏沉。
因彼之动作必有一方向,吾但随其方向而去,不稍抵抗,使彼处处落空,毫不得力。
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也。
初学者非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若相持不下,则力大者胜,故曰: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技之精者,感觉异常灵敏,稍触即知,有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落之妙。
练不顶法,首在用腰,腰有不足时,方可济之以胯或以步。
粘劲与走劲合而用之,则曰化劲。
走主退,粘主进,进退相济不离,方为入门。
进言之,由粘而听,由听而懂,由懂而走,由走而化。
用走劲能使彼重心倾斜不稳,用粘劲能使彼不能由不稳复归于稳。
因不丢不顶,彼之重心稳定与否,皆由我主之,彼之弱点我皆能知之,总须以静待动,随彼之动而动,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若用纯刚之劲,则逆而不顺,不顺则无由走,不走,则无由化。
(二)太极拳发劲
1.引劲
由化劲用逆来顺受之法,引入彀中,然后从而制之。
彼屈则我伸,彼伸则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视,变化不测。
以劲之动作俱作圆形,一环之中即含有无数走粘,随机应变,纯恃感觉,其要点则不外一顺字。
我顺彼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故有四两拨千斤之句。
能引,遂后能拿,能发,故有引进落空合即出之句。
2.拿劲
引后能拿,则人身无主裁,气难行走。
拿人须拿活节,如腕、肘、肩等处。
拿之枢纽,全在腰腿;拿之主使,全在意气。
欲能发人,必先知拿人,不能拿,即不能发,故拿较发为重要。
能引、能拿,随后能发。
发之不佳,多由引之不合,或拿之不准,故引拿与发有莫大关系。
而发的机势、方向、时间,也颇重要。
若机势确当,方向不误,时间适合,则发人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
其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式式能发人。
其用掌、拳、肘、合腕、肩、腰、胯、膝、脚,处处能击人。
其劲开、合、提、沉、长、截、卷、钻、冷、断、寸、分,各劲都能攻人。
总之,随屈就伸,逆来顺应,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变化无穷。
其理则一,得一,则万事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