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分类号密级

U D C

大孔径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董春艳

导师姓名(职称) 李林(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安连生

申请学科门类工学申请学位专业

论文答辩日期 2007.07.05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7年06月28日

大孔径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成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获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特别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合作者对此研究工作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学位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特此申明。

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理工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括:①学校

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③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④学校

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⑤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变焦距镜头光学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工工艺的成熟,变焦距光学系统的种类日益丰富,成像质量逐渐提高,可与定焦系统相媲美,因此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工作领域中。这种情况下,研究变焦距镜头的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对变焦距镜头系统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变焦距镜头的结构型式,变焦方法等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总结出了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基本表达式,分别对机械补偿法、全动型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系统各组元的运动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另外还讨论了关于变焦距镜头小型化的一些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编制的机械补偿和全动型变焦距镜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利用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在第四章中,利用所得结果,尝试设计了两种不同用途的变焦距镜头,像质良好,达到使用要求,结果表明软件功能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同时验证了前面推导的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关键词: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凸轮曲线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zoom lens, the quality of it become better and the category of it become more. It is popular in many areas.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 research of zoom lens design is significa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sertation, the history of zoom lens has been reviewed. Readers can lea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structure and the zoom metho d. In the second chapter, mathematic formulas of Gaussian optics in zoom lens are generalized and the mathematic models of mechanically compensated zoom lens and zoom lens with all lenses movable are established. Meantime, movement situation of every element is discussed. In the last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he ways to miniaturize zoom lens are introduced.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gram for the design of mechanically compensated zoom system and zoom lens system with all lens movable, and examples are calculated by this software. The results are used in the forth chapter to design two zoom lens using in different field.

Key words: Zoom Lens, Gaussian Optics, Cam Curve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 II 第一章综述 (1)

1.1变焦距镜头的发展历史[15] (1)

1.2变焦距镜头的发展趋势 (7)

第二章变焦距镜头的基本理论 (8)

2.1变焦距镜头的分类及其特点 (8)

2.1.1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 (8)

2.1.2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 (10)

2.1.3全动型变焦系统 (11)

2.2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基本表达式 (12)

2.2.1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高斯光学 (13)

2.2.2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各组元运动的分析 (18)

2.2.3全动型变焦系统高斯光学 (27)

2.2.4关于变焦距镜头小型化的讨论 (34)

第三章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参数求解程序 (36)

3.1机械补偿法高斯光学参数求解程序 (36)

3.1.1基本公式 (36)

3.1.2输入参数 (41)

3.1.3输出参数 (42)

3.1.4设计实例 (43)

3.2 全动型变焦距系统高斯光学参数求解程序 (47)

3.2.1基本公式: (47)

3.2.2初始参数的输入 (50)

3.2.3输出参数 (51)

第四章变焦距镜头设计实例 (53)

4.1物距无限远的大孔径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53)

4.2物距有限远的变焦距镜头(体视变倍显微镜)的设计 (56)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59)

致谢 (61)

参考文献 (62)

第一章综述

变焦距镜头是焦距可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而保持像面不动的光学系统[1]。它能

在拍摄点不变的情况下获得不同比例的像,因此它在新闻采访,影片摄制和电视转播等场合,使用特别方便。在空间光学领域中,为了实现对地面目标更好的观察,需要进一步提高相机的地面分辨率和地面覆盖范围。相机的地面分辨率的大小与光学系统的角分辨率大小和卫星高度有关。由于卫星的高度是一定的,增大相机光学系统的角分辨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地面分辨率。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瞳的直径越大,角分辨率越高。在保持相对孔径一定的条件下,增大焦距就能相应地增大入瞳直径,从而提高地面分辨率。另一方面,相机的相对孔径与相机的分辨力和曝光量有关,相对孔径越大,镜头的分辨力越高,同时像面照度也越大,曝光时间可以缩短,可降低对像移补偿系统的要求。因此,长焦距、大孔径的变焦镜头的设计在空间光学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1]。

大孔径长变焦镜头在国防军事、空间观测、野外测量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国外在这方面优势明显,国内在这方面非常薄弱,在很多重要敏感的领域只能依靠进口,价格昂贵,且受到很多制约。

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是在满足像面稳定和满足焦距在一定范围内可变的条件

下来确定变焦距镜头中各组元的焦距、间隔、移动量等参数的问题。高斯光学是变焦距镜头的基础,高斯光学参数的求解在变焦距镜头设计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最后的成像质量[10]。若要求全部范围内成像质量都要好,就需要在所有可能解中挑选出尽量少产生高级像差的解。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正是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和大孔径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1.1变焦距镜头的发展历史[15]

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变焦镜头的概念和理论。

1930年前后,电影放映镜头就有采用变焦镜头的。为避免凸轮加工制造误差引起的像面位移等缺陷,一般采用光学补偿法。这种系统的缺点是只在几个焦距处才能保持像面清晰稳定,应用并不很广泛。

在1940年前后,机械补偿型变焦镜头开始应用。但直到1960年,这一时期的机

械补偿型变焦镜头的质量比较差,使用不够普遍。

图1-1 早期机械补偿型变焦镜头

图1-1所示是早期阶段使用机械补偿型变焦镜头的典型例子。变倍组移动变焦时,用前固定组作微量移动以补偿像面位移。由于光阑在系统的后固定组上,主光线在前固定组上的高度比较高,这种弯向对轴外像差是不利的。在近期结果中极少有采用这种弯向形式的。

在这个阶段,由于计算机还没有应用到光学设计中,光学冷加工和镀膜技术极不完善,使变焦镜头的设计和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其特点是镜片数目较少,变倍比也较小,与定焦镜头相比,像质也较差,因此,变焦镜头没有得到普遍的使用。

1960年到1970年阶段的变焦镜头,一般是两个移动组元,但所用的镜片数目明显增加。这样有利于像差的校正,大大提高了变焦镜头的像质,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在光学设计中得到了应用、采用光学冷加工和镀膜技术、高精度机床加工凸轮曲线等结果。这个阶段的变焦镜头虽然变倍比不高,却开始在电影电视拍摄中广泛使用。

1970年以后,计算机自动设计技术的普及、多层镀膜技术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以及利用高精度数控技术加工变焦镜头中的复杂凸轮机构,采用新型材料和非球面技术,大大改进了二移动组元变焦镜头,并且开始大力开发多移动组元变焦镜头。

1971年,在电视变焦镜头中首先采用双组联动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看成是机械补偿和光学补偿的结合。其特点是变焦运动的移动量小,而且接近线性,因此凸轮曲线较平缓(见图1-2)。

图1-2 双组联动型变焦镜头

为了变焦镜头的小型化,7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了光阑移动的型式,如图1-3所示。这种型式是采用正组补偿。光阑移动可使头部直径大大减小,长度也可以缩短。但在变焦过程中因为光阑移动而引起相对孔径变化,需要有相应的机构改变光阑的大小以保证相对孔径不变。到目前为止,这种光阑移动的型式只见于照相机镜头中,变倍比不大,一般不超过2-3倍。

图1-3 光阑移动型变焦镜头

日本生产的135照相机变焦镜头大量采用这种形式。其中,佳能24-35mm F/3.5变焦镜头,采用了非球面技术(第一面为非球面),9组12片,光阑可以移动(见图1-4)。

图1-4 佳能24-35mm F/3.5变焦镜头

从变焦镜头的发展来看,二移动组元变焦镜头的变倍比一般不高,而二移动组元广角变焦镜头的变倍比就更小了。要提高变倍比,镜头结构就变得非常复杂,为了避

免这个缺陷,1970年以后,人们大力开发了多移动组元的变焦镜头。

1986年,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开发的Panasonic Zoom 900低倍广角变焦镜头(见图1-5),F3.5-6.7/35-700mm,7组8片,用来代替标准镜头。这样就诞生了多移动组元变

焦小型相机。

3

1 2

图1-5 Panasonic Zoom 900低倍广角变焦镜头

图1-6是F3.5-4.5/35-105mm变焦镜头,采用了三移动组元和非球面技术。非球面

镜是用无机光学玻璃和有机塑胶胶合而成的复合型非球面镜。这样使某些性能大大提高,如重量轻,像质好等。

1 2 3 4

非球面镜

图1-6 三移动组元变焦镜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多组元全动型变焦镜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随着自动调焦技术的实用化,以及加工技术的进步,变焦镜头的制造中引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非球面加工工艺的完善,不仅可以减少变焦镜头的透镜数量,而且可以缩小镜头的体积并简化结构。目前常用的非球面有树脂复合型和玻璃模压型两种。

1985年,美能达推出的AF35-70mmF4变焦距照相物镜仅有6片透镜组成,其中有

一个非球面,它是复合型非球面(见图1-7)。

图1-7 美能达AF35-70mmF4变焦镜头

通常电视摄像变焦距镜头一般由13-15片透镜组成,现在松下的1/3"CCD变焦距摄

6.7-40mm只有9片透镜了,其中用了2个玻璃模压型非球面透镜(见图1-8)。像物镜f

图1-8 松下的1/3"CCD变焦镜头

38-90/F3.5-7.1则只有4片透镜组成,它是由而美能达APEX 90变焦距照相物镜f

35-70mm /F3.5-6.7(8片透镜)改进而成功的,这里用了一块玻璃模压型双面非原来的f

球面透镜和一块聚碳酸酯单面非球面透镜(见图1-9)。

图1-9 美能达APEX 90变焦镜头

此外,变焦镜头在广角、高倍方面改进的同时,还在调焦方面有所突破,即不再

采用前组调焦,如美能达AF F28-135mm物镜是利用后面的第3、4、5组进行调焦的,如图1-10所示。这些镜组比较轻巧,有利于实现自动对焦。

图1-10 美能达AF F28-135mm变焦镜头

再有,近几年通过对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的分析研究,望远型变焦镜头已采用正、负、正、负双重远摄型结构,使整个镜头的全长大大地缩短。

美能达AF 100-300mm F4.5-5.6变焦距照相物镜在f =l00mm时,全长只有

143mm。与先前产品比较,全长和重量减少约40%—59%,其光学结构如图1-11所示。

图1-11 美能达AF 100-300mm F4.5-5.6

1.2变焦距镜头的发展趋势

从变焦距镜头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的[8,15]:

一、高成像质量:做到在任意的焦距位置上都能校正像差;最大焦距时的二级光

谱要小;变焦时尽可能消除像面位移;分辨率高;消除杂光。采取的主要措

施是:

1、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提高设计水平;

2、采用高精度数控机床加工凸轮曲线;

3、采用镀膜技术提高镜头的透过率和彩色还原能力;

4、使用特殊材料,改善二级色差;

5、使用非球面镜;

6、采用可变动光阑。

二、高变倍比:主要措施除上述外,还有:

1、采用多组变焦形式;

2、变焦形式不变,采用新光学玻璃材料和人造晶体;

3、利用透镜组的不同组合。

三、大孔径:主要是采用新型玻璃、人造晶体和非球面技术等。

四、大视场:主要措施是:

1、前固定组复杂化,增加一些负透镜组;

2、使用负的前固定组;

3、采用非球面技术等。

五、小型化:主要措施是:

1、利用合理的倍率选段;

2、缩短变倍组焦距;

3、用高折射率玻璃;

4、采用非球面;

5、光阑移动;

6、多组变焦等。

六、超近摄影:主要措施是在前固定组采用整组或部分透镜一体移动或内调焦或

背调焦等。

第二章变焦距镜头的基本理论

2.1变焦距镜头的分类及其特点

在变焦距镜头的研究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种分类方法。这里根据王书泽、李元康的论文《谈谈变焦距物镜的高斯光学设计问题》[17]和A.D.Clark在《Zoom lenses》[29]一书中的分类方法,对变焦距镜头进行了简单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被广泛接受,而且直观,便于记忆。

A.D.Clark 把所有变焦距系统分成两大类:机械补偿和光学补偿。仅有一个运动组元的变焦距系统属于光学补偿型,其余全部归于机械补偿型。加上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全动型变焦系统,本课题分为三类进行介绍。

2.1.1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

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最典型的是由四组透镜组成,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分别是[14]:

1、前固定组:其作用是给系统提供一个固定的像,在近摄影时,也通过移动前

固定组整体或它的一部分达到调焦的目的。

2、变倍组:在变焦运动过程中,变倍组多作线性运动,担负着系统的变倍作用。

3、补偿组:当变倍组作线性或非线性运动时,补偿组通过一定的曲线轨迹运动

以补偿变倍组在变倍过程中所产生的像面位移,使像面位置达到稳定,并且

在运动过程中有时也对变倍做出贡献,特别是对于正组补偿系统。

4、后固定组:将补偿组的像转化为系统的最后实像,调整系统的合成焦距值,

设置孔径光阑,保证在变焦运动中整个系统的相对孔径不变,补偿前三组透

镜的像差。

A.D.Clark 把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按变焦部分组元的多少和正负光焦度排列顺序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第一种类型如图2-1所示,图中虚线表示透镜组的运动轨迹(下同)。一般望远变倍系统属于这一类型。

图2-1 机械补偿型Ⅰ

第二种类型如图2-2所示,其中补偿组可以做往复运动,也可以做单向曲线运动。这种系统由法国的Angenieux于1954年首先研制成功。

(1) (2)

图2-2 机械补偿型Ⅱ

第三种类型如图2-3 所示,(1)所示的系统属于Hopkins(1950 年),系统中二、三组同时都起变倍和补偿作用,具备对称性,使像差容易校正;(2)所示系统使国内采用较多的一种类型,其二、三组分别起变焦、补偿的作用,分工明确。

(1) (2)

图2-3 机械补偿型Ⅲ

第四种类型如图2-4所示,属于光学补偿和机械补偿相结合的类型。这种系统具有广角和小近摄距等优点,由英国人G.H.Cook(柯克)于1971年首先提出。

图2-4 机械补偿型Ⅳ

第五种类型如图2-5所示,也属于光学补偿和机械补偿相结合的类型。

图2-5 机械补偿型Ⅴ

2.1.2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

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是在变焦运动过程中采用若干组透镜作线性运动来实现变焦,它们作同向且等速移动(即运动组元间距固定不变)[14],在移动过程中,各组元共同完成变倍和补偿任务,使像面达到稳定的状态。但实际在变焦运动过程中,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只能在某些点做到像面稳定,所以在全范围内它的像面是有一定漂移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纯粹的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在目前已很少使用。图2-6是一种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及其的像面漂移。

图2-6 光学补偿型

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仅要求一个线性运动来执行变焦的职能,避免了机械补偿型中曲线运动所需的复杂结构;这类系统的组成次序是依次交替的固定组元和移动组元,而且固定组元与移动组元光焦度相反,在系统内部没有实像;另一方面,若不计入后固定组,像面稳定点的个数与组元数是相等的,即在这几个点像面位置相同,在其余各点均有像面漂移。

2.1.3全动型变焦系统

全动型变焦系统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变焦系统,该系统在变焦运动过程中,各组元均按一定的曲线或直线运动[10],若按其职能来分,可认为第一组元为补偿组,其余组元为变倍组。

全动型变焦系统有这样一些特点:

1、它摆脱了系统内共轭距为常量这一约束条件,使各组元按最有利的方式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变焦效果;

2、第一组元用做调焦,其余组元对变倍比均有贡献;

3、像差的校正必须全系统同时进行;

4、光阑一般设在后组之前,当后组元作变焦运动时,为使光阑指数不变,则必须连续改变光阑直径,使得机械结构进一步复杂;

5、由于执行变倍的组元比较多,可以选四组或五组的结构,所以各组元倍率的变化可以比较小,各组元的光焦度分配可以比较均匀;

6、全动型变焦系统的镜筒设计要比其他类型的变焦系统复杂,但随着加工工艺的提高,这种复杂度也随之降低。

图2-7 四组元全动型变焦系统

在某些情况下,有的光学设计者在全动型基础上加一个后固定组,这样可以使全 动型在运动过程中相对孔径保持不变,而且在校正像差过程中,可先使前面若干组元 的像差趋于一致,再利用后固定组产生与前若干组元符号相反的像差来进行全系统的 像差校正。

以上便是几种主要类型的变焦系统,光学补偿型变焦系统由于它本身存在的缺 陷,现在已很少有人使用,而全动型变焦系统,由于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 应用并不广泛。在实际的光学设计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变焦系统绝大多数是机械补 偿型变焦系统,因此,本课题主要是围绕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展开的。

2.2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基本表达式

求解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参数,实际上是确定变焦距系统在满足像面稳定和焦距 在一定范围内可变的条件下系统中各组元的焦距、间隔、位移量等参数。这些高斯光 学参数的确定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这里我们选择系统内各组元的垂轴放大 率 i (i 1,2,3L n )作为自变量

[6]

,因为用 i 做自变量可以表示出系统及系统内各组元 的其它参量,使方程的建立更加容易,形式比较规则,从而更便于分析,而且它可以 直接反映变焦过程中的一些特征点,如 i 倍,-1倍,1/ i 倍。

若一变焦距镜头由 n 个透镜组组成,用 F 1,F 2,F 3L F n 表示第1,2,3L n 组元的焦距 值, 1, 2, 3L n 表示第1,2,3L n 组元的垂轴放大率。那么可以得到:

F F 1 2 3L n

(2-1)

其中 F 表示系统总焦距值。由上式可知,变焦距镜头的合成焦距 F 为前固定组焦 距 F 1和其后各透镜组垂轴放大率的乘积。 F 之变化即 2, 3L n 乘积之变化

[14]

。 F L 2L 3L L nL

(2-2)

F S

L 2S 3S nS

其中 表示系统的变倍比,也称“倍率”, 10,称为高变倍比,否则称为低变 倍比 [14]

。下标 L 表示长焦距状态,S 表示短焦距状态。

iL

iS

i

(i 1,2,3L n ) (2-3)

其中 i 表示各组元的变倍比。 由式(2-2)和式(2-3)可得

2 3L n

(2-4)

(2-5)

此式表明了系统变倍比与各组元变倍比之间的关系。

L i (2 i 1 )F i (i 1,2,3L n )

i

其中 L i 表示各组元的物象共轭距。

l i ( 1 1)F i

(i 1,2,3L n ) (i 1,2,3L n )

(2-6)

i

l i 表示各组元的物距。

l i (1 i )F i

(2-6′)

l i 表示各组元的像距。

d i ,i 1 (1 i )F i (1 1 )F i 1

(2-7)

i 1

从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垂轴放大率 i 作为自变量是可以表达出其它参数的,因 此在求解高斯光学过程中,就围绕着垂轴放大率来讨论变焦距系统的最佳解。 2.2.1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高斯光学

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参数的确定在变焦系统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建立变焦系统 高斯光学方程,并求解方程以确定这些参数,是十分必要的。在给定初始状态后,为 了在选择初始参数时确保方程有解,首先应该分析一下变焦系统的运动过程。在以往 的研究中,很多人采用高斯括号[13]和连分数法[10]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但是这些方法 都比较繁琐,难于运算,不直观,所以我们用数学解析式来分析变焦运动过程。这一 节主要讨论机械补偿型变焦系统的高斯光学。

首先看一下变焦距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2-8,为达到变焦目的,变倍组需沿光轴做 线性移动,设其放大率由 20变为 2,此时像点移动了,为满足像点不动的要求,补

镜头设计

变焦镜头设计案例 本案例的公开已征得客户的同意,但关键参数无法公开,且约为90%的设计进程。 一、设计应用 单透镜反射式照相机,全画幅(像面对角线为43mm)。 二、设计要求 适用波长:可见光 EFL:75~150mm 镜片数量:不超过12片 镜片面型:全部球面 镜片材料:光学玻璃 总长度:小于254mm 最大光圈:2 后截距:大于40mm 分辨率:大于80lp/mm@0.3 调焦方式:内调焦

可加入可变光圈 三、设计特点 采用机械补偿的变焦方式,这样做与光学补偿相比,可以使系统长度更短。而且,像面可以保持不变。然而,机械补偿方式的弊端就是给机械设计带来更多难度,因每个变焦组的移动量不成线性关系,必须加入空间凸轮。 四、设计结果

上海荧沃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北京航天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设计团队由光学工程,电子专业硕、博士和教授组成,有近十年的多领域的光学设计经验,可根据客户订制要求设计各种镜头设计,激光光路设计,望远系统,扫描光路设计和LED透镜,手电筒反光碗,路灯透镜设计加工等。我们主要运用ZEMAX、Code V 、TracePro、Lighttool等国外优秀光学设计软计,为客户提供精准、高效、低成本的光学及机械设计方案和技术支持。 照明光学业务: 订制远、近红外透镜,玻璃透镜,安防透镜,车灯透镜,LED透镜光学设计,透镜LED,直下式LED背光透镜光学设计,LED透镜设计,LED透镜光学设计, COB透镜,LED透镜,凹面透镜,凸面透镜,菲尼尔透镜光学设计与加工;路灯透镜, PMMA透镜, PC透镜, 鼠标透镜,非球面透镜设计及加工生产;透光率极高,光效极度好,无黄斑。 成像光学设计:手机镜头,照相镜头,PDA镜头设计,望远镜头,扫描仪镜头,显微镜头,投影镜头,工业镜头等镜头的设计、加工。

BCD-七段译码器设计

###课程设计 摘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信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产品的进步。现代电子产品在性能提高、复杂度增大的同时,价格却一直呈下降趋势,而且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实现这种进步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制造技术和电子设计技术的发展。前者以微细加工技术为代表,目前已进展到深亚微米阶段,可以在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集成数千万个晶体管;后者的核心就是EDA技术。EDA是指以计算机为工作平台,融合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最新成果而研制成的电子CAD通用软件包,主要能辅助进行三方面的设计工作:IC设计,电子电路设计以及PCB设计。没有EDA技术的支持,想要完成上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生产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又必将对EDA技术提出新的要求。此设计是设计一个BCD-七段译码器,通过4个输入7个输出来显示0~9这10个数字。应用MAX+PLUSII软件,应用VHDL语言编程,实现上述功能。 关键字:EDA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 MAX+PLUSII, VHDL语言

BCD-七段译码器 Abstract The human society entered to the highly developed informationization society, information society's development cannot leave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the progress. The modern electronic products while the performance enhances which, the order of complexity increases, the price has actually assumed the declining trend, moreover the product renewal's step is also getting quicker and quicker, realizes this kind of progressive primary cause is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the electron design technique development. The former take the tiny process technology as representative, at present progressed to the deep submicron stage, may integrate the many transistors on several square centimeters chips; The latter's core is EDA the technology. EDA is refers to take the computer as the working platform, fused the electronic CAD general software package which using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intellectualized technology newest achievement develops, mainly can assist carries on three aspects the project works: IC design,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as well as PCB design. Does not have the EDA technology support, the wish to complete the above 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s design manufacture is cannot imagine, in turn,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will progress unceasingly will certainly to set the new request to the EDA technology. This design is designs BCD- the decoder, inputs 7 through 4 to lose demonstrates 0~9 these 10 digit. Using the MAX+PLUSII software, applies the VHDL language programming, realizes the above function. key words: EDA technology,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MAX+PLUSII, VHDL language

一种微型变焦系统的设计

第7卷 第10期 2007年5月1671 1819(2007)010 2343 04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Sc i ence T echno logy and Eng i neer i ng V o l 7 N o 10 M ay 2007 2007 Sci T ech Engng. 机电技术 一种微型变焦系统的设计 谢洪波 张春慧 李保安 郁道银 王向军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光电信息技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摘 要 为适应某些特殊领域对微型化和简单化的需要,运用光学设计软件CODE V,在传统机械补偿式变焦镜头的基础上,结合非球面透镜理论,设计了一个可见光波段的只有一个移动镜的4片式微型变焦系统。此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成本低、体积小等特点,可满足在变焦范围内连续清晰成像的要求。 关键词 变焦系统 非球面 超小型 中图分类号 TH74; 文献标识码 A 变焦距光学系统原理是焦距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其物面、像面保持不动。应用变焦距系统时,应满足均匀地改变焦距,且在此过程中像面保持稳定,相对孔径基本保持不变等基本要求。变焦距光学系统通常都是由前固定组、变焦组和固定组三个部分组成。变焦组移动改变放大倍率的同时,成像位置也会随之变化;因此,在变焦组透镜移动的过程中,必须有其他的透镜组作像差补偿,以保证在所有变焦位置连续清晰成像。正因如此,目前的变焦系统都较为复杂,透镜数目多,长度和体积也较大。然而,有些特殊领域,需要产品简单化、小型化,甚至微型化,这就使传统的变焦镜头难以胜任。现设计了一个接收器为贫点阵CCD的微型变焦系统,与常用的变焦系统不同,此系统只含有一片移动透镜,没有补偿组,是一个微型化的、可连续清晰成像的变焦系统。 1 原理分析 变焦距光学系统原理是根据 物像交换原则,使焦距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时,其像面基本保持不动。虽然传统的变焦理论已比较成熟,但它并不是可以通用于所有变焦系统的设计,而且传统理论 2006年12月6日收到 第一作者简介:谢洪波(1969!),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博士生,研究方向:成像技术和显示技术。相对繁琐,设计结果也比较复杂。要想做到结构简单并且能连续清晰成像,运用传统变焦理论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只有充分研究透镜形状、玻璃材料和它们的光学特性,改进传统设计方法,才可能实现系统的简化和微型化。在像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对像差的要求,从而达到用4至5片透镜起到一个复杂变焦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由于现设计系统的接收器是贫点阵CCD,其像差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尝试固定或删除机械补偿式系统的补偿组透镜,通过合理地优化改进,使得像面的微位移小于焦深,从而达到既结构简单,又能实现在两个视场连续清晰成像的目标。 另一方面,球面透镜对远轴光成像会出现较大的散焦和像差。经过特定设计的非球面透镜则可使远轴光同近轴光一样有良好的聚焦能力,使得成像像质得到极大改善[1]。因为单透镜的球差与透镜两个面的曲率半径分配有关,而非球面各点的曲率值在不同方向上是不同的;所以,可改变镜面曲率来降低系统的球差[2]。换言之,选择可变参数比球面镜多的非球面镜可更好地校正像差。现在的设计正是运用非球面的性质,简化系统的组成。 2 设计过程和结果 2 1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 物镜外形尺寸: 7mm?21mm或更小,物镜分

光学详细知识点

光学知识点大汇总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现象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3、光的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或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 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小孔成像、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① 激光准直. 排直队要向前看齐. 打靶瞄准 ② 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 ③ 日食月食的形成 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 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 在2 的位置看到日偏食, 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小孔成像原理: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证明:像长和物长之比等于像和物分别距小孔屏的距离之比。

4、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5、光速 (1)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 m/s=3×105 km/s ;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 m/s 。光在水中速度为 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光年是长度的单位,1光年表示光在1年时间所走的路程,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1015米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的单位。 二、光的反射 1. 反射: 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 探究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 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 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 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 和反射光OF 的径迹。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 两侧的角i 和r 。 【实验表格】 图2-2

变焦系统设计的小型化

doi:10.3969/j.issn.1671-1041.2011.02.013 变焦系统设计的小型化 冯蕾1,王栋2,冯冲3,张桂源1 (1.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长春130022;2.山西师范大学,临汾042603;3.东北大学,沈阳110031) 摘要:目前,随着光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变焦光学系统的质量可与定焦系统相媲美,正向着大倍率、大相对孔径、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变焦系统的应用也随之日益广泛。本文根据变焦系统的基本原理,利用ZEMAX软件设计了一个用于监控的变焦系统,变焦范围:200mm一600mm,变倍比:3x,镜筒长度:450mm。设计结果表明:该变焦系统较之同类设计结果,具有结构紧湊,质量轻,长度短的优点。 关键词:变焦透镜;光学系统;小型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H703文献标志码:A Miniature of zoom systems design FENG Lei1,WANG Dong2,FENG Chong3,ZHANG Gui-yuan1 (1.School of Optical Enginerring,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130022,China; 2.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042603,China;3.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11003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as the development of optical level,the quality of zoom lens have been possible compared with fixed focus system.The zoom lens are developing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big percentage,the greatly relative aperture and miniature.And day and day,the zoom lens are applied in widespread field.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zoom lens.A monitoring system is designed by using ZEMAX software.Zoom scope is200mm to600mm.Change percentage is3times.The system length is450m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oom len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iature and light weight and small length. Key words:zoom lens;optical system;design miniature 0引言 变焦距系统是一种焦距可以连续变化而像面保持稳定,且在变焦过程中像质保持良好的光学系统。变焦的原理基于成像的一个简单性质—物像交换原则,即透镜要满足一定的共轭距可有两个位置。若物面一定,当透镜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移动时,像面将要发生移动,若采取补偿措施使像面不动,便构成一个变焦系统。目前变焦镜头都用改变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来改变整个物镜的焦距。在移动透镜组改变焦距时,总是要伴着像面的移动,因此要对像面的移动给以补偿。根据变焦补偿方式的不同,补偿方法分为机械补偿法和光学补偿法。机械补偿法就是用一组透镜(通称补偿组)作少量移动以补偿像面位移。补偿透镜组的移动与其它透镜(通称变倍组)的移动方向不同且不等速。但它们的相对运动却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各透镜组通过一个复杂的凸轮机构实现相对运动。光学补偿法用几组透镜作变倍和补偿时,各透镜组的移动同向等速,只需要用简单的机构把各透镜组连在一起就行了。变焦距光学系统可以实现对目标的连续探测,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很多领域,由于光学参数,成像质量及自动化控制变焦的要求,市场难以选择到合适的光学系统满足要求,所以需要进行专门设计。 市场上常见的变焦镜头,焦距不长,总长相对比较长,结构比较复杂。这是因为受到成像质量以及加工工艺,加工条件的限制。焦距变长,系统很难校正像差,从而难以保证成像质量。本文主要研究长焦距变焦系统的小型化设计。在设计中使用了特殊材料,更好的校正了二级光谱。 1系统设计 1.1光学技术指标要求 变焦范围:200-600mm;变倍比:3x;F数为4;镜筒长度:450mm;像面接收为1/2英寸的CCD。 1.2系统分析 由于该系统的变倍比不大,焦距又比较长,所以系统中的色差和二级光谱的校正较为困难,而且变焦 □科研设计成果□仪器仪表用户 38EIC Vol.182011No.2欢迎光临本刊网站http://www.eic.com.cn

BCD七段显示译码器的设计报告

实验二、BCD七段显示译码器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VHDL语言设计BCD七段显示译码器的方法,掌握BCD七段显示译码器的设计思路:掌握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内容 1.用VHDL语言设计BCD七段显示译码器,进行编译、波形仿真及器件编程。(代码一详见附录)产生仿真波形如下:

BCD七段显示译码器仿真1 分析: 问:给定的代码驱动的是共阴极还是共阳极的七段数码管显示器? 由BCD七段显示译码器真值表可知是共阴极七段数码管显示器。 2.用VHDL语言设计3-8译码器,进行编译、波形仿真及器件编程。(代码二详 见附录)产生仿真波形如下:

3-8译码器仿真1 四、实验心得 在实验中,通过BCD七段显示译码器真值表真值表得到BCD七段显示译码器case 代码。同理通过8-3译码器真值表修改BCD七段显示译码器case代码得到8-3译码器case代码。 附录 代码一(BCD七段显示译码器代码):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bcdym is port (a: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y: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end bcdym; architecture zhang of bcdym is begin process(a) begin case a is when"0000"=>y<="0111111"; when"0001"=>y<="0000110";

when"0010"=>y<="1011011"; when"0011"=>y<="1001111"; when"0100"=>y<="1100110"; when"0101"=>y<="1101101"; when"0110"=>y<="1111101"; when"0111"=>y<="0100111"; when"1000"=>y<="1111111"; when"1001"=>y<="1101111"; when"1010"=>y<="1110111"; when"1011"=>y<="1111100"; when"1100"=>y<="0111001"; when"1101"=>y<="1011110"; when"1110"=>y<="1111001"; when others=>y<="1110001"; end case; end process; end zhang; 代码二(8-3译码器代码):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bm3_8 is port(a:in std_logic_vector(0 to 2); b:out std_logic_vector(0 to 7)); end bm3_8; architecture zhang of bm3_8 is begin process(a) begin case a is when"000"=>b<="00000001"; when"001"=>b<="00000010"; when"010"=>b<="00000100"; when"011"=>b<="00001000"; when"100"=>b<="00010000"; when"101"=>b<="00100000"; when"110"=>b<="01000000"; when others =>b<="10000000"; end case; end process; end zhang;

红外连续变焦镜头的结构设计

万方数据

第1期李永刚.等:红外连续变焦镜头的结构设计61 统,共有14片透镜,包括变焦物镜系统和二次成像系统。镜片数日的增加,有利于校正像差,可提高像质;二次成像系统的作用是为了减小物镜的直径同时保证100%的冷屏效率。 1.2变倍组导向机构选型 连续变焦镜头在连续变焦的过程中,光轴随着变倍和补偿镜组的位移始终在跳动,而光轴跳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指标。所以变倍、补偿镜组的导向机构设计是此红外变焦距镜头结构设计的核心。变焦距镜头导向机构的种类很多,按接触摩擦性质可分成两大类:滑动摩擦机构和滚动摩擦机构。滑动摩擦机构是导轨与移动镜组之间采用滑动接触方式,滚动机构是导轨与移动镜组之间采用滚动方式…。常用的变倍机构有以下几种形式¨】:1.圆柱导轨滑动机构。这种结构变倍精度高,径向结构尺寸小,适用于变倍和补偿组光学通光口径较小的结构。 2.两根圆柱导轨滑动机构。由于滑动部件为两根圆柱导轨,这种结构变倍精度高,承载的负荷也比第一种大。但是由于是超定位结构,光学通光口径太大,容易产生机构卡死现象,机构的径向尺寸也较大。一般适用通光口径30—80mm的结构。 3.三根圆柱导轨滑动机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运动舒适、平稳,不容易产生卡死现象,可以带动通光口径较大的光学组件。缺点是运动精度较前两种低,一般适用通光口径50—120mm的结构。 滚动摩擦机构就是在上述滑动摩擦机构的基础上,加上精密轴承或者精密钢球等,来减小摩擦力矩,提高系统总体性能。 根据以上经验,本文选用两根圆柱导轨形式,并且在变倍、补偿镜组与圆柱导轨之间采用精密直线轴承配合,使该机构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1.3调焦机构选型 调焦组的作用是通过调焦机构,使调焦镜组沿光轴方向移动,以保证在远近不同距离上的物体,都能清晰地成像在像面上。因此,它的机构优劣直接影响到变焦距镜头的成像质量。 光学系统调焦机构大体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凸轮调焦¨1,一种是采用直线电机调焦…,另一种是丝杠丝母调焦。考虑到调焦系统行程短,通光口径比较大,如果采用丝杠丝母调焦或者直线推进调焦机构,对加工装配要求就很严格,而且很容易出现卡滞现象。而采用简单的凸轮机构实现调焦过程,可以避免上述的缺点。 2主要机械结构设计 2.1凸轮机构设计 由于补偿组作非线性移动,直接的直线驱动很难控制其与变倍组线性同步,而采用圆柱凸轮,由凸轮的旋转同时带动变倍、补偿镜组实现直线移动,可使得驱动控制简单易行。 凸轮机构是实现由电机旋转运动转化为变倍、补偿镜组沿光轴方向平移运动的执行机构,凸轮机构主要由带齿轮的凸轮、轴承环、导轨、导钉、导环等组成,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当电机带动带齿轮的凸轮转动时,通过导环、导钉将运动传递给变倍、补偿镜组,通过导轨的导向作用,将凸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变倍、补偿镜组光轴方向的平行移动。 图1变倍、补偿镜组凸轮机构简图 Fig.1Camguidemechanismsketchof varifocusingandcompensating 图2凸轮结构图 Fig.2Sketchofcamconfiguration 凸轮圆周上开有两条空间曲线槽,通过这样的曲线轨迹实现确定的轨迹。其中一条为变倍用,一 条为补偿用。使变倍镜组移动时,补偿镜组做相应  万方数据

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实验目的: 学习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学习VHD啲多层次设计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七段数码管由8个(a,b,c,d,e,f,g,dp )按照一定位置排列的发光二极管构成, 通常采取共阴极或者共阳极的设计,将8个二极管的同一极接在一起,通过分别控制另外的8个电极的电平,使二极管导通(发光)或截止(不发光)。 七段数码显示译码器的功能就是根据需要显示的字符,输出能够控制七段数 码管显示出该字符的编码。 三、实验内容: 1)用VHDL设计7段数码管显示译码电路,并在VHDL苗述的测试平台下对译码器进行功能仿真,给出仿真的波形。 CNT46 DECL7S A[.iu . 0] LED??[4B . ay rstG ObiitCl 程序: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SMG IS PORT(A: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LED7S: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END; ARCHITECTURE ONE OF SMG IS BEGIN PROCESS(A) BEGIN

CASE A IS WHEN"0000"=>LED7S<="0111111"; WHEN"0001"=>LED7S<="0000110"; WHEN"0010"=>LED7S<="1011011"; WHEN"0011"=>LED7S<="1001111"; WHEN"0100"=>LED7S<="1100110"; WHEN"0101"=>LED7S<="1101101"; WHEN"0110"=>LED7S<="1111101"; WHEN"0111"=>LED7S<="0000111"; WHEN"1000"=>LED7S<="1111111"; WHEN"1001"=>LED7S<="1101111"; WHEN"1010"=>LED7S<="1110111"; WHEN"1011"=>LED7S<="1111100"; WHEN"1100"=>LED7S<="0111001"; WHEN"1101"=>LED7S<="1011110"; WHEN"1110"=>LED7S<="1111001"; WHEN"1111"=>LED7S<="1110001"; WHEN OTHERS=>NULL; END CASE; 仿真波形:

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分类号密级 U D C 大孔径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董春艳 导师姓名(职称) 李林(教授)答辩委员会主席安连生 申请学科门类工学申请学位专业 论文答辩日期 2007.07.05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7年06月28日

大孔径长变焦镜头的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成果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获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文中除特别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合作者对此研究工作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学位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特此申明。 签名:日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理工大学有关保管、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其中包括:①学校 有权保管、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③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④学校 可以学术交流为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⑤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变焦距镜头光学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加工工艺的成熟,变焦距光学系统的种类日益丰富,成像质量逐渐提高,可与定焦系统相媲美,因此广泛的应用到各种工作领域中。这种情况下,研究变焦距镜头的设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首先对变焦距镜头系统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变焦距镜头的结构型式,变焦方法等的发展过程;第二章分析了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总结出了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基本表达式,分别对机械补偿法、全动型变焦距镜头的高斯光学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系统各组元的运动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另外还讨论了关于变焦距镜头小型化的一些问题;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编制的机械补偿和全动型变焦距镜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并利用实例进行了计算分析,在第四章中,利用所得结果,尝试设计了两种不同用途的变焦距镜头,像质良好,达到使用要求,结果表明软件功能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同时验证了前面推导的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关键词:变焦距镜头;高斯光学;凸轮曲线

光学基础知识

光学基础知识 可见光谱只是所有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人眼可感受到可见光的波长为400nm(紫色)~700nm(红色)。 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RGB)。红色、绿色、蓝色比例的变化可以产生出多种颜色,三者等量的混合可以再现白色。 补色的概念:从白色中减去颜色A所形成的颜色,称之为颜色A的补色(complementary color)。 白色-红色red=青色cyan 白色-绿色green=洋红magenta 白色-蓝色blue=黄色yellow 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 补色的特点:当使用某个补色滤镜时,该补色对应的原色会被过滤掉。 原色以及所对应补色的名称: 颜色再现有两种方式: 原色加法:三原色全部参与叠加形成白色,任意其中两种原色相加形成不参与合成的颜色的补色。 原色减法:三补色全部参与叠加形成黑色,任意其中两种补色相加形成不参与合成的颜色的原色。

原色加法比较简单,由原色叠加而形成其他颜色,但是应用较少;而原色减法是从白色中减掉相应原色而形成其他颜色,就是用补色来叠加形成其他颜色,应用的场合比较多。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费马定律:当一束光线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时,由介质1投射到与介质2的分界面上时,在一般情况下将分解成两束光线:反射(reflection)光线和折射(refraction)光线。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 = i' 镜面表面亮度取决于视点,观察角度不同,表面亮度也不同。 一个理想的漫射面将入射光线在各个方向做均匀反射,其亮度与视点无关,是个常量。 折射定律:n1 sin i = n2 sin r 任何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Index of refraction)。公式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光学设计考点总结

i p 一.球差 轴上物点发出的光束,经光学系统以后,与光轴夹不同角度的光线交光轴于不同位置,因此,在像面上形成一个圆形弥散斑,这就是球差。 二.色球差 F 光的球差和C 光的球差之差,称为色球差,该差值也等于边缘光和近轴光色差之差。 三.波像差 对于实际的光学系统,由于像差的存在,经光学系统形成的波面已不是球面,这种实际波面相对于理想球面波的偏离就是波像差。 四.点列图 由一点发出的许多光线经光学系统后,因像差使其与像面的交点不再集中于同一点,而形成了一个散布在一定范围的弥散图形,称为点列图。 五.单个折射球面的三个无球差点 单个折射球面的三对无球差点位置是(球心处、顶点处、齐明点处) 六.光学传递函数 将物的亮度分布函数展开为傅里叶级数或傅里叶积分,将光学系统对各种频率的正弦光栅的传递和反应能力作为像质评价指标,称为光学传递函数。其曲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等于中心点亮度,还可以通过MTF 曲线下降速度的快慢来评价光学系统成像质量,下降越慢,成像质量越好。 七 子午平面:包含物点和光轴的平面 弧矢面:包含主光线并与子午平面垂直的面 八 7种像差哪些与孔径有关,哪些与视场有关,哪些与两者都有关?仅 与孔径有关的像差有:球差、位置色差; 仅与视场有关的像差有:像散、场曲、畸变、倍率色差; 与视场和孔径都有关系的有:彗差 九.二级光谱 消色差系统只能对二种色光校正位置色差,它们的公共焦点或像点相对于中间色光的焦点或像点仍有偏离,这种偏离称为二级光谱。 如果光学系统已对两种色光校正了位置色差,这两种色光的公共像点相对于第三种色光的像点位置仍有差异,该差异称为二级光谱。 十.解释五种赛德和数 第一塞得和数∑S ? 也称为初级球差系数,用来表征初级球差。 ∑S ? =∑luni (i -i ')(i '-u ) 第二塞得和数∑S п 也称为初级彗差系数,用来表征初级彗差。 ∑S ц=∑S 1 i 第三塞得和数∑S ш 也称为初级像散系数,用来表征初级像散。

BCD七段显示译码器

BCD七段显示译码器 1.什么是BCD码? 2.理解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BCD码(Binary-Coded Decimal?)也称二进码十进数或二-十进制代码。用4位二进制数来表示1位十进制数中的0~9这10个数码。是一种二进制的数字编码形式,用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代码。BCD码这种编码形式利用了四个位元来储存一个十进制的数码,使二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得以快捷的进行。这种编码技巧最常用于会计系统的设计里,因为会计制度经常需要对很长的数字串作准确的计算。相对于一般的浮点式记数法,采用BCD码,既可保存数值的精确度,又可免却使电脑作浮点运算时所耗费的时间。此外,对于其他需要高精确度的计算,BCD编码亦很常用。 发光二极管(LED)由特殊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砷化镓等制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装成分段式或点阵式LED显示器件(半导体显示器)。分段式显示器(LED数码管)由7条线段围成0-9字型,每一段包含一个发光二极管。外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发出清晰的光,有红、黄、绿等色。只要按规律控制各发光段的亮、灭,就可以显示各种字形或符号。 LED数码管有共阳、共阴之分。图 (a)是共阴式LED数码管的原理图,图 (b)是其表示符号。使用时,公共阴极接地,7个阳极a~g由相应的BCD七段译码器来驱动(控制),如图 (c)所示。 数字显示译码器

BCD七段译码器的输入是一位BCD码(以D、C、B、A表示),输出是数码管各段的驱动信号(以Fa~Fg表示),也称4—7译码器。若用它驱动共阴LED数码管,则输出应为高有效,即输出为高(1)时,相应显示段发光。例如,当输入8421码DCBA=0100时,应显示,即要求同时点亮b、c、f、g段,熄灭a、d、e 段,故译码器的输出应为Fa~Fg=0110011,这也是一组代码,常称为段码。同理,根据组成0~9这10个字形的要求可以列出8421BCD七段译码器的真值表,见表4 - 12(未用码组省略)。 BCD七段译码器就是根据上述原理组成的,只是为了使用方便,增加了一些辅助控制电路。这类集成译码器产品很多,类型各异,它们的输出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使用时要予以注意。图(c)是BCD七段译码器驱动LED数码管(共阴)的接法。

七段显示译码器电路设计

题目:七段显示译码器电路设计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 班级:生产过程0901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杨旭

目录 第一节绪论…………………………………………………………………………….. 1.1本设计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2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第二节硬件电路的设计………………………………………………………………… 2.1BCD译码器选择与设计……………………………………………………………………. 2.2LED显示器的设计…………………………………………………………………………… 2.3总的设计……………………………………………………………………………………第四节设计总结………………………………………………………………………… 第一节绪论 本课程设计的七段译码器主要以BCD译码器或LED显示器为主要部件,应用集成门电路组成的一个具有译码和显示的装置。其中BCD 译码器采用8421BCD译码器,即----七段显示译码器(74LS48)型。LED显示器是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LED显示器分共阴极和共阳极两种型号,共阴极LED显示器的发光二级管阴极接地,共阳极LED显示器的发光二极管阳极并联。最后把BCD译码器或LED显示器组成了的

装置就具有了显示和译码的功能。此七段译码器也就成功了。 1.1设计的任务和本主要内容 1)运用LED显示器或BCD译码器实现一定的功能 2)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 1.2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 基本工作原理及原理框图如下: 第二节硬件的设计 BCD译码器选择与设计 发光二极管(LED)由特殊的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砷化镓等制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装成分段式或点阵式LED显示器件(半导体显示器)。分段式显示器(LED数码管)由7条线段围成字型,每一段包含一个发光二极管。外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发出清晰的光,有红、黄、绿等色。只要按规律控制各发光段的亮、灭,就可以显示各种字形或符号。 LED数码管有共阳、共阴之分。图4 - 17(a)是共阴式LED数码管的原理图,图4-17(b)是其表示符号。使用时,公共阴极接地,7个阳极a~g由相应的BCD七段译码器来驱动(控

完整word版EDA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精

EDA 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 实验日期:2012.06.04 实验成绩: 实验评定标准: 1)实验程序是否正确A()B()C() 2)实验仿真、结果及分析是否合理A()B()C() 3)实验报告是否按照规定格式A()B()C() 一、实验目的 学习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设计,学习VHDL的CASE语句应用及多层次设计方法。 二、实验器材 QuartusII7.2软件 三、实验内容(实验过程) (一). 1、首先设计一个2选1的数据选择器 (1)打开软件,选择菜单file—>new,在弹出的new对话框中选择Device Design Files 的VHDL File项,按OK键后进入VHDL文本编辑方式。 根据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的功能编辑相应的源程序。如下: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decl7s is port (a:in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led7s:out std_logic_vector(6 downto 0; end decl7s; architecture one of decl7s is

begin process(a begin case a is when when when0=>led7s<=A1011; when1=>led7s<=@1111; when0=>led7s<=H0110; when1=>led7s<=H1101; when0=>led7s<=I1101; when1=>led7s<= when@0=>led7s<=I1111; when@1=>led7s<=H1111; whenA0=>led7s<=I0111; whenA1=>led7s<=I1100; whenH0=>led7s<=1001; whenH1=>led7s<=A1110; whenI0=>led7s<=I1001; whenI1=>led7s<=I1001; when others =>null; end case; end process; end one; 2、对该VHDL语言进行编辑后,无误后进行仿真。点击相应的编辑按钮用来检查源程序的正确性。 3.、编译和仿真 仿真前要新建波形文件:filenewother filesvector waveform file 点击OK后在出现的新建波形文件左边空白栏点击鼠标右键,选择insertinsert node or bus.在出现的对话框中直接点击node finder。之后,在出现的对话框中选择list。当左边的nodes found栏中出现设计文件的输入输出端口后,点击》加入到右边的selected node 中,点击OK。 在完成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源程序的编辑后,执行Processingstart compilation命令,对decl7s.vhd进行编译。 下图是7段数码显示译码器对应的仿真波形:

高变倍比数码变焦镜头设计_高明

文章编号:1002-2082(2009)01-0001-05 高变倍比数码变焦镜头设计 高 明,段 晶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2) 摘 要:为提高变焦距系统的工作性能,使其在大视场时仍具有良好的像质,且系统结构简单,易于机械设计、加工及装调,在设计中引入了传统球面光学设计与非球面相结合的设计思想。选择4个焦距位置进行设计计算,用光学设计软件ZEM AX 上机调试,设计了焦距为6.9mm ~91.6m m ,视场5°~60°的变焦系统,整个系统由4组12片透镜组成,其中包括3个非球面,系统具有变倍比高、视场大等特点。设计结果表明:在设计中采用非球面可使系统结构紧凑,系统成像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变焦距镜头;光学系统设计;非球面;像差 中图分类号: T N 942.21 文献标志码: A Optical design of high -magnification digital zoom lens GAO Ming ,DU AN J ing (Sch oo l o f Opto -elec tro nic Engineering ,Xi ′an Technological U niv er sity ,Xi ′a n 710032,China ) Abstract :To improv e the perfo rmance of zoom system s and achiev e a g ood imaging quality in W FOV ,and to sim plify the mechanical structure fo r the conv enience o f desig n ,process and adjustment,a desig n concept that combines th e co nv entio nal spheric optics with the aspheric o ptics w as introduced in the desig n o f zo om lens.A zo om lens system with f ′= 6.9mm -91.6m m and FOV =5°-60°w as designed by choosing four positions o f focal leng th for the design calculatio n and ZEM AX as the optical desig n softw are .The w hole system is com posed of 8lenses in 4sets,including 3aspheric surfaces.The results sho w that the zoo m lens has the cha racteristics o f hig h magnifica tion a nd la rg e field of view ,and the use of aspheric surface m akes the structure co mpact and the imaging quality high . Key words :zoom lens;optica l system desig n;aspheric surface;aberratio n 引言 变焦距系统是一种焦距可以连续变化而像面保持稳定,且在变焦过程中像质保持良好的光学系统。变焦距光学系统可以实现对距离目标的连续探测,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很多领域,由于光学参数、成像质量及自动化控制变焦的要求,市场难以选择到合适的光学系统满足要求, 必须进行专门设计。 市场上常见的变焦镜头,其变倍比不大,视场也较小[1-3]。这是因为受到成像质量以及加工工艺和加工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一般的变焦结构难以实现大视场的连续变化,视场很大时像差难以校正,从而难以保证像面质量。本文主要研究高变倍比数码变焦镜头设计,在设计中将传统球面光学设计与 收稿日期:2008-06-30; 修回日期:2008-07-13 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基础科研项目(B 2220061084) 作者简介:高明(1964-),男,吉林省人,西安工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光电仪器研究与开发。论文联系人:E -mail :duanjing 608@ho tmail .com 第30卷第1期2009年1月 应用光学Jour nal of Applied O ptics V o l.30N o.1 J a n.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