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优质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
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二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情感基础: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能力基础:高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属市级重点中学,教学设施完善,可以高效实施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较多,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一味的教师讲解,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强调“问题质疑”贯穿始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2.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分析的能力。
(2)学习用网络图的方式,归纳总结体液免疫的过程。
(3)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以电信号的形式快速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达到全身各处,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两者在生命活动中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显微镜、实验器材、生物学模型等。
2. 课程平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材、教学课件、相关学术论文等。
3. 信息化资源:互联网、生物学数据库、教育软件等。
4. 教学手段: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引导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2. 论述题:请论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联系在于,两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如神经调节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也可以影响神经调节。区别在于,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局限,而体液调节反应较慢,作用范围广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新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倡导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本节内容较多,如果为了节省时间一味的教师讲解,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强调“问题质疑”贯穿始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侧重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去认识“免疫”,突出它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2)引导学生认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学案引导,带着问题观看动画,课堂交流讨论,动手画出过程图解来突破重难点;(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讨论免疫学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关注艾滋病的预防,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二、教材分析“免疫调节”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之后,通过对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学习,特别是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免疫调节对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免疫学的知识基础,知道人体的三道防线,初步了解免疫的功能。
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的疾病、免疫学应用方面缺乏认识。
免疫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对免疫知识的渴望。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活动探究:通过问题质疑、观察思考、资料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讨论交流:阅读讨论、全班交流,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生物_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协同作用。
4.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能力目标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资料分析和动画演示,发展归纳比较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构建概念图的方法来概括总结生物学核心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中,认识到生命的物质性、生命运动的多样性,认同普遍联系的观点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3.关注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流程示意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简单回顾第1课时内容,完成探究问题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以过敏性哮喘为例,认识过敏反应原理、特点及预防→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认识自身免疫病→分析与讨论和艾滋病有关知识,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以疫苗的使用为例,引入免疫学的应用→分析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总结免疫学的应用→迁移应用,知识内化,自主构建第二章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交流,完成探究问题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3)完成表格项目的填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学生根据素材思考,进行分析和推测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讨论,比较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1.图片展示:春天的美丽风光和引发学生对身边常见事例:过敏反应的思考与讨论,课件展示:过敏性哮喘发生的机理:引出过敏反应的概念、过敏原的概念和种类、过敏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明确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的体液免疫2.课件展示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因,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症状,引导学生区分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区别。
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入手,让学生了解认识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及其和免疫调节的关系,更好地指导生活。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通过激素的调节》教案

激素调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教法导引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关于激素调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的发现前,先让学生回忆激素的概念;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也可先让学生回顾;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也可先由学生分析。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学法建议1.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关于“激素调节的发现”,教材试图以发现促胰液素的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有关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接受科学精神的熏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应该在对实验事实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人体内激素调节的例子很多,本节选择血糖平衡的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这两个实例。
前者主要立足于阐述反馈调节和激素之间的拮抗(即体内不同激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后者则立足于阐述激素的分级调节。
教材以血糖调节为素材,安排了一个模型建构活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是如何对血糖含量进行调节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内激素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同时,也力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构模型,尤其是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学生所做的模拟活动,是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模拟活动之后,学生再根据在活动中的体验,构建图解式概念模型或进行计算机模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二章: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必修三)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材分析《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中的一大重要内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尤其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几乎是每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还可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紧密。
学好本节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2课时内容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生命活动,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⑵人脑的高级功能。
[解决方法]⑴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从实验现象得出相关结论,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与传导的动态过程。
⑵先让学生弄清楚突触的结构,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⑶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决方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动态过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图片、课件。
六、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需了解的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⑶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反射弧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初中我们学习过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你能回顾一下这两个反射的反射弧吗?(示图或投影让学生分析)⑷如果某人缩手反射的传入神经受到了损伤,那么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人还会有感觉吗?会产生缩手反射吗?如果损伤的是由传出神经或者是脊髓相应的中枢呢?⑸如果有一只脊蛙,从脊髓的一侧剥离出了一根神经,你如何通过实验来判断它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⑹反射弧各部分的结构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神经元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神经元与神经纤维、神经间有什么样的关系?⑺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多少个神经元?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怎样联结的?教师归纳和总结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复习导入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什么?联系已有知识回答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一、激素调节的发现师:激素调节是继神经调节之后被发现的。
那什么是激素?激素调节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咱们得从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说起。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资料分析,思考以下问题:1.沃泰默的实验过程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是激素的发现者?2.斯他林和贝利斯作出了何种假设?3.如果是你,你认为怎样设计实验才能证明这个假设呢?师: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此人们也意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有有另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你还记得我们初中学习过的几种激素吗?这些激素分别是由什么器官分泌的?有什么功能?投影教材中图2-8,要求学生归纳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阅读课本,回答:1.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沃泰默的实验过程,讨论并归纳.2.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3.彻底的切除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如将小肠切下来一段。
尝试让学生上讲台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树立严谨、求实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验的设计能力。
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铺垫。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激素是怎样调节生命活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展示P25图2-9。
要求学生完成“问题探讨”与“思考与讨论”问题。
展示P26图2-10。
计算、讨论和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明确血糖平衡的途径。
师:前面我们复习人体内分泌腺的时候知道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跟血糖的调节有关系,它们分别是由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难点分析
2、水盐平衡调节:
(1)简单介绍水的摄入和排出方式,尿液的形成过程。结合图强调抗利尿激素 的产生部位和作用方式。 (2)借助概念图引导学生分析失水过多或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的情况下的调节 方式。并且找出其中涉及的反射弧及激素调节方式。 (3)引导学生总结回答涉及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并强调抗利尿激素分泌的 过程可以看做反射的一个环节。这既是对水平衡调节过程的一个总结,也 是为后面阐述二者的关系做一个伏笔。 (4)请学生根据已经讲过的实例自己分析回答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的调节方式。 教师予以补充讲解。即时的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培养学生应用 知识的能力。 3、请学生结合实例总结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 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知识点及概念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 腺体)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电位是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是单向传导,即: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 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 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调节方式进行,机体中既能传导兴 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 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 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 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重难点分析
血糖调节的引入 书本图2-9清晰易懂,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 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接着,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 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 糖素的调节机理. 设计意图: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 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 较深刻的印象. 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 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 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设计意图: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 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 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了解糖尿病,并讨论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2.能力目标: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血糖 平衡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的激素之间拮抗作用的结果.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指出体液调节除了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 (2)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3)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的过程及方式 (4)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图解,学生提高看图说话的能力 (2)能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得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2)建立生命活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012安徽)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 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 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答案:A 解析: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的内流形成的,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顺浓度梯 度运输,且不耗能量,为被动运输;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中,钠离子排出, 逆浓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
3.2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 系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第二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的一大重要内容,它与动物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 协调着完成生命的使命。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 基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神经调 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神经调节,尤其是神经冲动在神经纤 维上的传导,以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几乎是每 年高考必考。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 位。本节知识还与多个有关的知识如“细胞膜、细胞器、 动物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的稳态”等联系密切。学好本节 知识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 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 复杂性
答案 (1)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其他合理答案 也给分)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 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本节内容的地位: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第2章第3节 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和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基础上的再学习。这一节主要以人体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为例,重在说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的关系。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二生物组尝试进 行生物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探究,本节课就是为了此课题 而设计,本节课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问题,营造互动氛围,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探 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启迪、自主学习、构建知识。同时, 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人教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二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教材分析
分析人:粟琳
本章地位
• 本章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 境”模块。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该模 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 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 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于 个体水平的调节与稳态,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 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及概念
知识点及概念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2、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3、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4、血糖平衡的调节 + 促进 + 促进 - 抑制 - 抑制 5、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 激 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6、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收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 缩) 7、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 细胞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协调关系 2、教学难点: 人体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重难点分析
1、体温调节实例: (1)给出体温是人体内部温度的以及体温恒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过程两 个信息。便于学生理解机体的体温调节活动。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分成两组分别讨论回答在炎热环境和寒冷环境 的调节方式。小组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补充总 结。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学的框架,讨论可以加强学生合作交流的 能力和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3)皮肤立毛肌、汗腺、毛细血管的行为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便 于学生理解散热的方式。 (4)在学生掌握以上知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图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来分别总结在 炎热环境和寒冷环境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 (5)结合稳态里提到的“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给学生介绍常见 的两种体温调节的机能障碍——冻疮和中暑。将前后知识系统化,同时 将生物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也提高学生的 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重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神经纤维表面电位差的实验。条件许可 的话,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手段演示该实验的过程和 现象;退其次,教师应通过版图把实验过程和现象展示给 学生,引导学生分析从该实验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电 表指针的变化反映了神经表面电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 由于刺激神经引起的,由此说明刺激神经会引起神经兴奋。 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突出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学 生对于四个语言区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教师可着重 介绍一个语言区的功能以及该语言区损伤可能出现的症状, 其余的三个语言区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