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抗英纪念碑观后感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观后感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观后感

参观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有感

https://www.360docs.net/doc/244946742.html,

前段时间我和以前党建的几位同事一起参观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

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

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业绩可歌可泣,为此而牺牲的先辈们在这片红棉花盛开的土地上洒下了滴滴英雄热血。这正是:手执锄矛举三星,百乡同心结联营;振我民族英雄气,牛栏岗上鬼魂惊。三元里人民的英勇反抗,顽强捍卫家园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学习和弘扬。

今天我们正处在和平的年代,虽然远去了硝烟和战火,但是并未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也要培养忧患意识,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先烈的精神鼓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以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的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也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由万驰电子https://www.360docs.net/doc/244946742.html,提供

广州三元里皮具城历史:25年谛造世界皮具王国

广州三元里皮具城历史:城中村-25年谛造世界皮具王国 品牌皮具班卡奴https://www.360docs.net/doc/244946742.html, 收藏发布 三元里是广州最为繁忙的商圈,也是广州最为国际化的区域之一,两者相叠,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老街深巷里,青砖砌墙,短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一套的三扇门,周边现代化的幢幢高楼,四通八达的高架桥,以及密集流动的人群--今天,三元里显然已经超出了“村子”的概念,这里更像是城寨。 “城寨”有一种“占山为王”的意味,它还没发展到“城市”,只是一个部落,一个大世界里面的小世界,一个大宇宙里面的小宇宙。三元里的世界就是皮具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三元里的全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里到达“耕屋”时代的巅峰,随着广州城市的急速扩张,田地在旧村绝迹,“城中村”成型。如果要对广州进行切片研究,三元里无疑是最好的样板之一,在过往的二十多年间这里演绎着都市村庄的奇异景象。 百多年前,“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这里为众人所知,是在170年前的5月27日,《广州和约》签订,英军经过三元里时,有着血性的三元里人,联合附近103乡群众对英军进行反击。 当地村民视之为世代的荣光,直到如今。三元里街工作委员会书记韦作群对这段历史表示出足够的兴趣,在查看了大英博物馆的资料后,他认为三元里足以称之为“中国近代革命的原点”。 韦作群正组织拍摄一部《我的三元里》的纪录片,第一部分讲述的就是三元里抗英的历史以及其对国人思想的启迪,整部纪录片也会由历史拉回到现在。 历史的车轮不会仅停歇于最光辉处,随着岁月的前行,三元里开启了广州市场经济时代的新纪元。 南临广州火车站、广州市汽车站、省汽车站及老广交会展馆,北接机场高速,这也是业界对三元里区位优势最直接的表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元里刚刚兴起时,在香港甫一上市的皮包,几小时之后就能在三元里找到它的身影。 “三元里商圈经营商户近万家,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拥有…中国皮具成品第一城?之称,产品远销美国、欧洲、中东、非洲、东南亚、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完整、品牌最集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皮具成品交易平台。” 4月19日,韦作群在做白云区创建“广东省皮具国际采购中心”会议上用一连串的形容词讲述这个发展二十多年的商圈进入的辉煌。 往来三元里的国际采购商以及国外驻三元里的办事机构究竟有多少,可能并没有现成的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 导语:广州鲁迅纪念馆筹建于1957年,以1906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钟楼为馆址。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 广州鲁迅纪念馆观后感在鲁迅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前夕,我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 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

与“朝华文库”。前者乃专题展厅,正在举行一个画展;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唐?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 先生生平陈列突破了一般以编年布展的模式,采用专题陈列,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华夏民族魂五个展厅,通过鲁迅先生文学创作、培养新人、中外文化交流、投身社会革命追求真理以及深远影响等多个侧面,全方位地展现出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人生历程、光辉思想和人格魅力,以重彩浓墨展现了一代伟人的熠熠风采。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鲁迅纪念馆拥有有关鲁迅的文物文献资料二十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达一百六十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

鲁迅故居景点讲解

1.景墙 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我们著名的鲁迅故居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景区的东面的入口广场,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堵巨大的花岗岩景墙,这堵墙大家看看有多高啊,那这堵墙其实高4.5米,长度在15米左右,整个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啊,镌写的鲁迅故里四个大字非常的苍劲有力,主要由鲁迅胸像跟鲁迅故里的典型风貌组成。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啊,鲁迅的手里呢拿着一根烟,大家知道为什么要采用这样一张图作为这个墙面呢,原来啊在鲁迅先生的随笔里曾经这样说过“自己只要一抽烟啊,就有了很多对生活的理解跟写作的想法”但是在这里面呢,鲁迅先生的表情十分的和蔼可亲,更多地表现了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那我们来看一下景墙前的一组青铜雕塑作品,他们都是小时候鲁迅所接触过的人,那么大家知道他们是谁吗?这个手握书本,长着胡子的呢就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师,旁边站着听讲的就是小时候的鲁迅跟鲁迅先生儿时的好朋友,闰土。相信啊,大家在以前的课堂上也学习过鲁迅的文章,那么现在呢,这堵景墙也成了鲁迅故里的标志性建筑,基本上每位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在这面景墙前留下自己的美好回忆。 2.民族脊梁碑 那么现在我们来到的呢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碑,那这个碑呢有一个开门见山的作用,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啊毛泽东同志曾经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伟大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的方向。那么在这里呢,鲁迅度过了18年青少年时期,那么18年以后他去了哪里呢?那么18年之后,他先到南京求学,在1902年的被官派到日本留学,在日本啊,他先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那么后来呢在日本学习医,她说学医能够医治像他父亲一样生病的人,同时呢也能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那么在学西医的同时,很多啊都会经常播放幻灯片,那么有一次在幻灯片中呢,鲁迅先生看到了一个体格强壮的中国人被俄国人指控为中汉,正在砍头示众,而周围聚集的都是一些神情麻木凑热闹的中国人,鲁迅先生当时啊是非常的受打击,那么他说啊“医学只能医治人的身体,却不能医治人的精神”所以他呢决定弃医从文。那么鲁迅先生哪一年回到绍兴啊,是在1910年,那么当时鲁迅先生已经30岁了,后来在绍兴的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学堂担任过两年教师,那么在哪一年离开绍兴啊,12年的时候离开了绍兴,在蔡元培的邀请之下离开了绍兴去了南京,后来中转到北京工作,那么后来在北京呢,也是鲁迅先生最忙碌的时候,为什么呢,大家熟悉的“故乡”“呐喊”等文章其实都是在北京所写的,那么直到318惨案之后,刘可真和杨德琴这两位学生被杀害,当时呢鲁迅也被列入到了这个黑名单,所以他不得不南下,后来他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那么412反革命政变当中,鲁迅先生是冒雨营救学生吴校,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最后辉煌战斗十年生活是在上海度过的。那么27年的时候,也是鲁迅先生跟他的第二位妻子许广平真正的生活在一起,成了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那么直到哪一年去世,39年10月19日,享年56岁。那么去世之后啊,很多报纸报刊都登上了头条,之后呢,蔡元培先生就写了民族脊梁四个大字,形象的概括了鲁迅先生,那么把民族脊梁放在这里呢确实就有开门见山的作用。 3.翰林匾、德寿堂 那么我们来到的就是鲁迅祖居中最早的台门,周家老台门。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而鲁迅先生生活的周家台门也可以说是最大的一个台门,有3000多平方米,这个台门呢是周少河在清朝的时候构建的,那么至今呢已经有250年的历史了,是我们绍兴城内清代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建筑。但是鲁迅先生并没有在这里生活过,因为鲁迅先生在1881年出生在周家新台门,所以说啊,这个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的祖父们居住过的地方,那么这个台门呢主要是分为四进,那么第一进呢就是我们刚才进来的那个检票口,那么现在我们这里就是第二进,大家看,这个上面挂着的牌匾就是德寿堂,德寿堂呢取自于积善有德,福禄长寿

鲁迅故里导游词

鲁迅故里导游词 鲁迅故里导游词 大伙儿好,今天我们要去鲁迅故里参观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将带领你们度过愉快欢乐的一天,大伙儿能够叫我小黄或黄导。 我们的目的地就快要到了----首先和各位谈谈鲁迅先生。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鲁迅故里就是鲁迅小时候生活过的地点。 好,我们的目的地差不多到了。首先来到大门口,我们能够醒目地看到一块大石像,上面雕刻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鲁迅的头像,石像前还有几个小孩正围成一个圈的铜像,他们的神态各不相同,活灵活现。远远望去,看起来在谈论对鲁迅先生的无限赞扬。 现在,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印着民族脊梁四个烫金大字。这块石碑是人们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丰功伟绩专门建筑的。 向前走,就来到了三味书屋,这儿是鲁迅从12岁开始来寿老先生这儿学习的地点。其中,在学堂中间摆放的是寿老先生的讲桌,桌上放着书和一把戒尺,周围围着的是学生们的课桌,鲁迅的课桌紧挨着墙,在课桌的右下方还端端正正地刻着一个早字。关于那个早字,还有一个专门的故事呢! 在鲁迅小的时候,他们家境日益贫弱,他的父亲身患重病。每天,小鲁迅都有要在药铺和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抓药,结果上学迟到了,教书的寿老先生不由分讲,一把抓起戒尺在鲁迅的手心连打三下。但是,鲁迅并没有因此而痛恨老师,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来告诫自己要珍惜时刻。 接下来就来到了百草园。走进百草园,能够发觉那个地点到处是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尽管那个地点只种着几种简单的绿色植物,但那个地点却时鲁迅童年时最喜爱玩耍的地点。小时候的鲁迅常常在那个地点捉蛐蛐,爬树,采野果吃,几乎每天都玩得开快乐心,不亦乐乎。 我们的参观今天到此为止,感谢大伙儿的这次参观,欢迎各位下次再来游玩。 第二篇:鲁迅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伙儿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肖锦川,今天我将带领大伙儿去绍兴鲁迅故里游玩。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桥乡、水乡、酒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还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呢!绍兴人才辈出,如陆游、周恩来等。今天,我们就去观赏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故乡。

广州必去十大旅游景点推荐

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推荐 2014-08-17 来源:查查吧点击数:5546 [导读] 哪几个是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均发生在广州。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毛泽东在这里创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在这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也曾来广州传播先进文化。以前的战争地点,如今都成为了旅游景点,广州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去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你知道是哪十个吗?一起来看看广州必去的十大旅游景点吧! 广州塔 广州塔 广州塔又名小蛮腰,是广州新的标志性建筑物。在亚运会开幕式上,烟花绽放,广州塔大放异彩。登上广州塔的观光台,羊城美景一览无余。除了有美景可看之外,广州塔还有空中云梯、横向摩天轮、 4D电影院等多项观光娱乐设施,想象一下,当你站在观光层,看着玻璃地板下方的地面马路,车流细小如蚁,珠江在脚底蜿蜒之时,一向胆大的你,是否会产生眩晕呢?去体验一下吧! 广州白云山:置身白云仙境 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素有 “南越第一山 ”之称。白云山全山面积 28平方公里,其最高峰摩星岭海拔 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

冉冉升起,使山上变成白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因此而得名。这里风光旖旎,有神秘的原始森林,壮观的龙潭飞潭、古老的唐代银杏、罕见的千年杜鹃、独特的野生牡丹、惊险的云飞蹦极。游客来到白云山,仿佛置身于白云仙境,感受“人在画中游,云在树上飘,水在空中舞”的奇妙意境。 越秀公园:羊城美景尽收眼底 越秀公园是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因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 “朝汉台 ”而得名。园内有著名古迹镇海楼,又名五层楼,登楼远眺,羊城美景尽收眼底。园内还有古之楚庭和佛山牌坊,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除此之外,越秀公园内的三个人工湖是游客们最喜欢的地方:东秀湖、南秀湖景色幽美,是绘画、写生、垂钓的好地方;北秀湖绿荫低垂,是划船爱好者的最佳选择。 中山纪念堂诉说革命先驱的壮举 中山纪念堂

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_导游词

一个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下面是带来的鲁迅纪念馆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鲁迅纪念馆导游词一: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灰色空间是不溶于黑白的禁域,岁月只能抹去痕迹,却不能融化记忆。鲁迅先生所愤恨的,是无知的国人与其愚蠢的心智;所同情的,也是如此。如何让世人清醒,是非分明,他弃医从文,用笔杆阐明真理,用文字轰击敌人,用精神感化国人。鲁迅,一个不能被中国人遗忘的为人,新时代的奠基人,旧思想的终结者。于是,20xx年3月,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与思修小组同学前往闻名遐迩的上海鲁迅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希望能睹物思人,再度重温大师风采。 鲁迅纪念馆坐落于鲁迅公园中,而鲁迅纪念亭建于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之间,有登高望远,无限缅怀之意.公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赏心悦目,令人心情愉悦.经过公园熙熙攘攘的人群,终于来到鲁迅纪念馆的门口.雪白高大多的墙壁上,用硬朗的书法写着"鲁迅纪念馆".馆1 / 16

中共有两层,底楼是专供游客购买的纪念品商店及问询处. 纪念馆的核心是二楼.馆内安静内祥和温度环绕着陈列室门口的五幅巨大的鲁迅纪念板,深灰色的基调透露着庄严地气息.随着灯光的逐渐昏暗,我们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墙壁上,是他留下的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话语;展示窗里,是一本本褶皱泛黄的老刊物。岁月沉淀了鲁迅的文字,让他超越时代禁锢的思想发热、发光,由普通的白纸黑字升华为醒世明言。展厅昏暗走廊的尽头,一面粗铜制成的人像浮雕印入眼帘:鲁迅、李大钊、宋庆龄等五人(另外两人为分辨出是谁)。曾经,他们用犀利的文字教化国人,用支离破碎的心倡导革命。衰败的国家、愚钝的人民、腐朽的文化禁锢、劣根性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失去了一切可能保护自己的壁垒。他们赤手空拳地站在敌人面前,毫无惧色,在刀锋枪响中振作前行。他们以纸为战场,以笔为武器,以字为弹药,向敌人步步紧逼,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国家。这文字,不光是刺穿侵略者胸膛的利剑,还是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风向标,他们将血灌入笔中,用激情和青春书写救国救民的民族史书。五位文化英雄的形象,不只是留在铜雕上,更是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边走边看,墙壁上的塑料展示窗里,嵌着着鲁迅先生曾今发表的一本又一本的书籍。老照片、旧报纸,鲁迅生前用过的矽肺器、座椅、书桌、粘有他胡须的易容面具,蜡像、画像、映像,纪念馆的一切,为参观者营造了极好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离鲁迅更近了,离他那风华绝代的文人艺术更近了。 2 / 16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观后感

参观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有感 https://www.360docs.net/doc/244946742.html, 前段时间我和以前党建的几位同事一起参观了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 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 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 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业绩可歌可泣,为此而牺牲的先辈们在这片红棉花盛开的土地上洒下了滴滴英雄热血。这正是:手执锄矛举三星,百乡同心结联营;振我民族英雄气,牛栏岗上鬼魂惊。三元里人民的英勇反抗,顽强捍卫家园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学习和弘扬。 今天我们正处在和平的年代,虽然远去了硝烟和战火,但是并未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也要培养忧患意识,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战斗力”。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先烈的精神鼓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是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以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的为人民、为祖国服务,也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由万驰电子https://www.360docs.net/doc/244946742.html,提供

最全鲁迅故居导游词

最全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导游词(一): 鲁迅故里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肖锦川,这天我将带领大家去绍兴鲁迅故里游玩。 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桥乡、水乡、酒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还被称 为“东方威尼斯”呢!绍兴人才辈出,如陆游、周恩来等。这天,我们就去观赏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故乡。 我们先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地方,他以前在《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 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百草园 的名字虽然幽雅,但事实上是一块荒芜的菜地,是新台门几户人家共同拥有的一块菜地。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和他的小伙伴一齐玩。他们玩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的游戏等。大家游完了百草园,接下来我们去参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吧! 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学校,叫私塾,学生要到老师家里去读书,这私塾便是老 师的家,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寿老先生知识渊博,受鲁迅和同学们喜爱,大家往这 儿看,那里的桌椅高高低低,因为去寿老先生家需要学生自我带桌椅,所以才高低不平,鲁迅的桌椅在教室右下角,远远望去上方还刻着一个“早”字,关于这个“早”,还有 一个故事呢!一天,鲁迅的爸爸生病了,妈妈让他去药店买药,所以上学迟到了,被寿 老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于是他便在自我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勉励自我不要迟到。 再走进去,你会看到一幅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那里梁同书写的。三味书屋里还有一块匾额挂在墙上,十分醒目。三味书屋是个十分重要的景点! 此次旅游结束!如果还想玩,请去一个以鲁迅笔下的一位人物命名的土特产店,叫 孔乙己土特产店品尝黄酒等特产,还能够品尝孔乙己最喜欢吃的茴香豆和臭豆腐。 鲁迅故居导游词(二): 鲁迅故里导游词 大家好,这天我们要去鲁迅故里参观游玩,我是你们的导游,将带领你们度过愉 快快乐的一天,大家能够叫我小黄或黄导。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 三元里抗英斗争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有着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国汉唐以来的贸易港口,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广州有不少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它们见证了那段农民愤然反击英军的侵犯的英勇与爱国情怀,唤起了各广大人民的思想觉悟。只有反击才能捍卫保护自己的家园,人民才能生活幸福,不受他国奴役。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封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转折点。中国也由此开始了长达近100年的屈辱史,当中不乏中国人民英勇抗战,而这里展现的就是鸦片战争期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壮举。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我们小组一行人先来到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公园环境优雅,一进门便可以看到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碑是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

“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 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85年,纪念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1/6页被命名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着庄严的纪念碑,缅怀着革命先烈,不经意间回想起了那段抗争史: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先是在城北双山寺开棺暴尸,然后劫掠财物,到三元里一带抢劫,5月29日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忍无可忍与敌力搏,打死几名英兵。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它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面光辉旗帜,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业绩可歌可泣,为此而牺牲的先辈们在这片红棉花盛开的土地上洒下了滴 滴英雄热血。这正是:手执锄矛举三星,百乡同心结联营;振我民族英雄气,牛栏岗上鬼魂惊。三元里人民的英勇反抗,顽强捍卫家园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今天的莘莘学子学习和 弘扬。接着我们小组一行人又来到了三元里古庙,这里就

没事儿别去三元里瞎转悠

没事儿别去三元里瞎转悠  第290期 凤凰新闻客户端撰稿人魏巍 【导语】 6月8日下午3时许,广州三元里大道棠溪路段有数百人聚集,与执法人员对峙。在现场的目击者称,执法人员到附近一带临租房仓库检查消防工作,其间出现强行撬开门窗和搬走货物的行为,引发众人不满。现场人群站满马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现场发生数次冲突,未知是否有人员受伤。 一次不大的群体性事件,又将“三元里”这个地方送到了公众的眼前,在普通人眼中,这里永远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集合。三元里是广州城北近郊最大的村落,也有可能是全中国最早一条“城中村”,一度戴上了黄赌毒的帽子,号称“抗英之乡”的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开端之地,现在这里更是聚居着难以计数的非洲人……许多广州人对这里唯恐避之不及,但对于许多外地打拼者来说,对这里又怀着复杂而亲切的情感。 ●中学近代史第一课:三元里抗英 任何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不会对三元里感

到陌生。所有教科书的中国近代史都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而发生在1841年的三元里抗英事件算是那次规模并不大的战争中,中国人少有的反抗亮点。由此,也将三元里载入史册。 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以三星黑旗作指挥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 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经一天激战,打死英军4人,20多人受伤,英军逃回四方炮台。牛栏岗一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惨败。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县400余乡的义勇也闻讯赶来助战,达10多万人。 当年三元里人民誓师抗英的三元古庙旧址,现已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三元里建立“1841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烈士纪念碑”。 (香港九龙城寨,曾是世界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贫民聚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8篇完整版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 绍兴鲁迅故居导游词(一):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这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此刻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这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给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那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那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浅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浅识三元里抗英斗争 陈月儿 (历史文化学院1103班 20110401034) 【内容摘要】:虽然以上主要论述了国内对三元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比较详细的是对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的一些研究的总结。笔者比较支持茅海建先生的说法。但是笔者觉得最值得分析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件在外国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冲突,在当时的中国却掀起了那么大的震动,以及为什么后来那么多的历史学者去研究它,同时被人们广为传播和歌颂呢? 【关键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爱国主义组织者正确看待排外主义 在鸦片战争的第二年,即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军占领了广州城北越秀山时期,爆发了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民众抗英事件。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百年称颂的事件,但是对于它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其本质和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曾经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并且极具争议。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者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是英军的行为激愤了三元里人民而进行的本能反抗,一些史学革命家就认为事件的爆发是起于三元里人民爱国情绪的高涨,也有一些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侵略者和当地人民利益冲突所造成的等等。对此事件的说法众说纷纭,导致事件很混乱,我认为有必要重新整理和认识这件历史事件。因为,越具争议的事件越需要求真和客观。而求真是历史研究的价值底线,客观是我们评价历史事件的基准。从这件小冲突上,窥见大历史,更加清晰地看待十九世纪中西之间的交流和差距。 一、国内研究状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人对该事件的研究。一是对其综合性的概括研究。这基本上是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提高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和保卫国家的战争。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穗梅《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民众抗英斗争的渐进》一文中认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祈神消灾阶段,二是半组织半自发阶段,三是有组织大规模反英人入城阶段。这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整个过程来看待的。李认为“英开战之初,广州民众是多持观望状态的,但是随着英军攻城以来,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由保卫家园的本能抗争到反侵略的民众意识的觉醒和光扬,斗争水平的逐次提高。不论如何让,为中国近代民众的反侵略斗争起了表率作用。”①另外就是认为三元里抗英的整个过程都是民众自发形成的。 二是从三元里人民抗英事件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对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研究为代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杰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组织者考》认为“韦绍光不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组织者。这场斗争是自发兴起的,在斗争过程中,举人何玉成联络各乡,领导和组织乡民共同抗英,对斗争的发展起来重要的作用。”②该观点是这场斗争是乡民自发形成的。再者就有以姚敬恒的《广 ①李穗梅:《论鸦片战争时期广州民众抗英斗争的渐进》,广东史志,2001年第04期,第7到12页。 ②吴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组织者考》,历史教学,1983年第09期,第58页

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导游词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各位团友,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 1、鲁迅纪念馆(绍兴) 鲁迅纪念馆,在绍兴市区都昌坊口。包括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和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鲁迅诞生在都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又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他的光辉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建国以后,鲁迅在绍兴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以及他留下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得到了珍重和保护,建立了纪念馆。鲁迅故居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鲁迅纪念馆(广州) 鲁迅纪念馆在广州市文明路,这里原为中山大学旧址。,,,,年鲁迅先生曾在此工作,解放后辟为鲁迅纪念馆。复原了当年的卧室兼工作室,紧急会议室和教务处办公室,辅以陈列内容,系统地介绍了鲁迅主要革命实践:一、青海年时期到“五.四”运动前后的革命实践;二、鲁迅在广州;三、鲁迅后十年成为中国文化革命伟人的实践;四、纪念鲁迅;五、学习鲁迅。结合的图案作装饰,象征中朝两国人民紧密的战斗友谊。 1927年1月18日,由中央广东区委推荐、中山大学聘请,鲁迅从厦门来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就住在中山大学“钟楼”,至3月29日迁居白云路“白云楼”。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室内陈设非常简朴。床是两条板登上搁的两块铺板,一顶麻布蚊帐竹竿撑着,床上放的白布枕头和蓝花布面的薄被,十分整洁。床前,靠近窗户处放着一张七抽屉的书桌。据说,这种书桌当时只有教授才能使用。书桌旁边放着

一个藤书架,书架上面摆满了线装书。此外,室内还有四方桌、小茶几和鲁迅亲笔书写了“L.S"(鲁迅二字的英文缩写)字样的藤箱。这些都是当年的原物。 鲁迅纪念馆馆址——钟楼,建在广东省博物馆内,是鲁迅在广州时居住过的地方,1959年10月,在此建立纪念馆。现在这里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钟楼原是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公楼,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后半部分为一层。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形。因楼四面上方装置了时钟,故名为“钟楼”。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到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在钟楼居住,后迁至白云路白云楼。鲁迅在广州共住了八个月,在此期间,写下了杂文43篇、译文10篇、书信180封,整理旧译作《小约翰》一部,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各一部,校录《唐宋传奇集》上下两册。 该馆馆址钟楼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 建筑面积2888平方米。1924年1月,孙中山在钟楼礼堂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把钟楼辟作鲁迅纪念馆并拨款修葺。1959年10月1日开馆,复原了鲁迅卧室兼工作室等,举办了《鲁迅在广州》的辅助陈列。1981年10月复原了国民党“一大”旧址。1988年国务院公布国民党“一大”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资料近万件。 鲁迅纪念馆建立后,复原了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和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室,建立了展示鲁迅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化战线上所作出贡献的陈列室,藏有鲁迅手稿等文物。 鲁迅纪念馆还设有展示鲁迅生平事迹的陈列室。该室珍藏有鲁迅手稿、文物、照片、资料近万件,并建立了《鲁迅全集>电脑检索系统。 3、鲁迅纪念馆(上海)

【优质】结合三元里抗英谈谈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三元里抗英,一直是展现着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前行。 三元里抗英整个事件过程大体是这样的:1841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窜到三元里一带抢劫,并侮辱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忍无可忍,与敌力搏,当场打死几名英国士兵。为预防英军报复,三元里人民在北郊三元古庙集会,决定立即武装抗击。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闻讯后"义愤同赴",组成一支反侵略的武装力量。次日数千名义勇军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四方炮台,诱敌军至预设的包围圈牛栏岗,打死英军200多人,英军逃回四方炮台。而后义勇军包围了四方炮台。了解到情况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也担上了"卖国贼"的恶名,至此事件落幕。(资料引用自百度百科) 纵观整个事件的起因,导火索来自于英军在三元里的一系列强盗行为,引起了人民的怒火。而倘若追根究底,则是清末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战争失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让英军肆无忌惮地在我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这个并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所以在此不再做更深层次地探究。 作为这次三元里抗英事件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它对英国侵略者的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愿屈

服,敢于同西方列强拼搏的斗争勇气,展现着人民对祖国大地的热爱之情。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激发着当时我们中国人民去反抗外来侵略者对我们祖国的践踏破坏,让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成为一股坚不可摧的力量,打败外来侵略者,让中国摆脱列强们的控制,重新独立。爱国主义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三元里抗英这一事件中,也体现在中国从近代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场场争取中国独立的战役中。它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当时的中国人民向着曙光前行。 作为当时引领中国人民前行的一面旗帜,我们当然不能忘怀,爱国主义依然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旗帜。但当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反抗侵略,争取独立,寻求救国之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展现其时代性。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其具体内涵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然,要用爱国主义去书写中国的新篇章,并非喊几句口号就行。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从以下的方面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体会

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体会 参观鲁迅故居,了解绍兴文化。下面是简单的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体会,为大家提供参考。 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体会1 鲁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鲁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现已成为重要的人文博物馆,对于研究和传播20世纪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鲁迅的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事业竭尽心力,辗转流离,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断变换。鲁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个:北京鲁迅故居,上海鲁迅故居,绍兴鲁迅故居,广州鲁迅故居。 为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让同学们了解绍兴文化,7月23日,利用周末休假时间,同学们在**集团有限公司人事部萧经理的带领下,兴致勃勃的去到绍兴鲁迅故居。 当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小分队终于从公司到达鲁迅先生的故居大门前。故居的几个大字、鲁迅先生的头像瞬间清晰的呈现在眼前。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找寻入口,想进入故居参观,想看看这个文学大家的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首先进入的是故居博物馆参观,橱窗里陈列着鲁迅先生各时间段写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墙壁上挂满了鲁迅先生生前不同场合的照片;还有一些生动的塑像。同学们都认真的一一观赏着博物馆的物品,结束后,他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里面极其简单,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

老树。 但由于天气甚是炎热,同学们并没有沿着预先的路线前行,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确实不虚此行,经过此次的游览,同学们对绍兴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事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体会2 小分队先后参观了鲁迅当年生活的祖居、三味书屋、故居、百草园等与鲁迅有关古宅的原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为了鲁迅笔下创作的文学作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我国新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毛主席也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先生的成就不光光是在文学和社会评论,更重要的还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如果说在战场上你的武器是一杆枪,那么鲁迅的武器就是一支笔,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人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勇敢坚决的空前的民族战士。 今年也是鲁迅先生逝世的第**个年头,我们在缅怀的同时,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我们应呼吁当代青年,大学生加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增进爱国情怀,弘扬爱国精神。通过这次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三元里抗英事件

三元里抗英事件 1917年,德国和奥匈帝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而被废除不平等条约。1917年苏联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事后未完全兑现,亦无退还条约中获得的领土)。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意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中国的敌对国失去他们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国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三元里民众料到英军必会报复,所以在三元古庙集合,相约以庙中“三星旗”作为指挥战斗的令旗,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同时,爱国士绅何玉成等出面联络附近103个乡的群众,会后,他们分头联络附近103乡的群众,准备共同战斗。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印度雇佣兵,英方给他们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燧发枪,

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追击过程中,英军第三十七团的一个连(60人)被义军截至稻田中,三四十名印度雇佣兵被刀砍毙伤。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不怕雨天)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后,英军撤退至四方炮台。 5 月29 日,一小股英军又窜到三元里村抢劫奸淫,村民奋起搏斗,打死英军数名。5 月30日清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侵略军负隅顽抗。在战斗中,敌军少校毕霞紧张恐惧过度,加以天气炎热,昏倒在地,几分钟内死去了。敌军乱放枪炮、火箭,群众按计划且战且退。据参与此次战役的英军记载说:“我们(英军自称)的火箭炮继续对着他们的队伍一行一行地推过去,他们仍然没有什么畏惧的表现,摇动着旗帜和盾牌,引诱我们向前进。”卧乌古气急败坏,命令英军追击。农民群众牵着骄横愚蠢的敌军的鼻子到达牛栏冈附近,忽然战鼓擂响,埋伏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敌人团团围困。此时旌旗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祥为首的五百余名水勇也闻声赶来,参加战斗。各乡群众愈来愈多,英军急忙开枪射击,但挡不住武装群众的洪流。卧乌古指挥部下分两路突围,武装群众当即从两翼包围英军后路,并趁他们渡河和单列行进的有利时机,冲上前去肉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