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掌功

朱砂掌功
朱砂掌功

朱砂掌功

朱砂掌功山西两翼通背拳简化劈挂拳图解简化通臂拳

峨嵋缠丝拳汤瓶七势拳朱砂掌功

朱砂掌功是我国的传统功法,系武林内家功夫。它历史悠久,一向口传身授,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医、道、儒、释的营养,成为现在流传下来的功法。该法是杨永老师祖传,近年公渚于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所谓“朱砂掌”,主要是把内气贯达双掌,练习日久暗劲大增,打上人身造成内伤,被打处数日后呈现出朱红色手印而名之。但现在练此功主要是为了养生健身,祛病延年。

一、虎部

其中有五个基本动作,由于其修炼的主要目的不同,因之主要方法亦异,所取得的效应也有差别,分为筑基图、采气图、炼意图,均可分别修炼。

(一) 筑基图

也可说是“炼形图”,“炼身图”,“炼力图”。此练法能强筋健骨,周流气血,提高脏腑功能,内炼三宝精、气、神,外炼三宝筋、骨、皮,达到精神充沛,内气充盈,肌肉发达,劲大力整,并能祛病延年,肤色艳美,耳聪目明。

预备式:身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平行向前,腿微屈;头顶项直,双臂自然下垂,手指自然伸展,舌顶上腭,

口微闭,神内敛,气沉丹田,全身放松。如此3分钟(图1)。

1、虎掌踏地:两掌心朝下成俯掌,十指朝前,吸气入丹田。呼气时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用力下按;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图2)。

2、虎掌推山:双臂抬起向前平伸,立腕,吸气入丹田。呼气时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用力前推,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图3)。

3、虎掌托天:两臂向上直举,掌心向天,十指向后,吸气入丹田。呼气时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用力上托;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图4)。

4、虎掌分臂:两臂自上左右平伸,成立掌,吸气入丹田。呼气时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手掌,用力向左石推出;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图5)。

5、虎掌摸苍穹:两臂下垂如预备式,吸气入丹田时脚不动,上身以腰为轴向左扭转,双手掌心向里交叉,左上右下(图6)。

不停顿,掌心向外向上翻,臂向上举到达头顶,左掌在里在下,上身正面向左(图7),呼气时十趾抓地,双手逐渐分开,立腕、直臂划弧徐徐下落;牙齿相扣,收肛实腹,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用力摸撑(图8)。

当双臂下落将贴于自身两侧时上身右转向前成初动姿

势(图9)。身体右转,右势动作呼吸及要领同左势,右,

左势各做1次为一完整动作(图10-13)。

以上五式练习次数、用力大小可依身体状况而定,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练习时每个式子做5次,逐渐加到7次、12次……,多可49次。用力也是先小力,逐渐加大力量。

(二) 采气图

动作仍是前图五式,只不过不用力,加强采气意念。当然摄采的气是大自然的清气或日月之精华。

第一式是采地气。吸气时意念从双手劳宫采地气进丹田。为了加强意念和效能,小臂可慢慢稍加回收。呼气时可不加意念,只是把双臂慢慢放松下伸,准备再回收采气。

第二式是采前方之气。如早晨练功可面向东方,采东方之生气,采旭日之精。晚间练功可对月釆月之华,动作意念同第一式。

第三式是采天气,摄取太空霄汉大自然之气,动作意念伺第一式。

第四式是采旷野大自然界之气,没有物障,没有距离限制,任意摄取。动作意念同第一式。

第五式是采宇宙八方之气,也就是说广泛地摄采宇宙空间旷野山林大自然之气。

每式动作次数可多可少,也可每天轮换练一种采气方

法。熟练后可采取任意姿势摄取。

(三)炼意图

仍是这五个基本动作,但须将一式、二式、三式、四式连起来做,成为一个完整动作,第五式向左的是一个完整动作,向右的是一个完整动作,成为三头六臂之法。

正面的:从预备式一动即双臂往前上惺慢抬起,循二、三式路线到达头顶,再左右分开循第三式、第四式的路线徐徐下落归返预备式。

左侧面的;即第五式的左向。

右侧面的:即第五式的右向。

为了不遐思,不受干扰,加强练功效果,须遵循松,慢,匀,大,空,虚,灵,静八字要诀。

松:即全身放松。

慢:即动作要徐缓。

匀:即动作速度要均匀。

后五个字要充分发挥想象力,也就是发挥意念的作用。又佛经中云:“虚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

“万法所生,唯心所观。”

大:即自身高大无比,有顶天立地之意境。《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约义》中讲“大具三义”,法身体大,心情周圆故,般若相大,智慧彻照故,解脱用大,偏照无碍故。也就是说

自己就是法身,顶天立地,智慧彻照,摆脱所有障碍。

空:即宇酉间空寂无物,唯我一人之意境。佛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念绕动,白云万里。”“一空一切空”之谓也。

虚:乃冥冥缈缈,虚虚实实,我即神佛,佛神即我,又好似我,又好似神,神我一冰,似有似无,似存非存,似是非是之意境。

灵:即自己遍体金身,灵光四射,双手向左右分开划弧时,意念上是双手描画着自己全身放出的立体光环。

静:即意念集中,浸沉在大,空,虚、灵的意境中,不为外物所诱,不为外声所扰,不为情欲所动。

如此正面做5-12次,再转向左及右各做5-12次。

二、龙部

也是两个基本动作,也是因修炼的主要目的不同,因而方法亦异,取得的效屯也有差别,分为筑基图,采气图,炼意图。

(一)筑基图

也主要是练身,练形,练力,与虎部的筑基图相比,加大了难度,加深了层次,增多了躯干的扭转屈伸;关节的活动松展;姿势的高低起伏;两手的相互衬力,以及腰肾部位的锻炼。因此除能收到虎部筑基图的效益外,对体形、体质、体力、脏腑、内分泌系统等更有着特殊的作用。

预备式:同虎部《筑基图》的预备式。

1、青龙舒体:吸气时双掌上提向里交于胸前,先右掌在里(图14)。

不停顿,右小臂内旋上举至头顶右上方,当臂将伸直时翻掌心向上成仰掌;同时左小臂内旋变俯掌下落伸直在左胯外侧。这时转入呼气,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两掌,右掌用力上撑,左掌用力下按,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瞪目远视(图15)。

再转入吸气时,右臂外旋涂徐下落;同时左臂外旋掌上提,左掌在里掌心向内交于胸前(图16)。不停顿,左掌上撑,右掌下按同前(图17)。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个完整动作。

2、青龙探海:吸气时,脚不移动,双掌上提,腰向左旋,先右手在内,掌心向里交于胸前(图18)。继之右小背内旋上举至头顶右上方,掌随之上翻成仰掌;同时左小臂内旋下落成俯掌至右臀部后方,当左右手将伸直时转入呼气;上身尽力向后扭转,十趾抓地,收肛实腹,牙齿相扣,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用力上撑下按,头微低,双眼向下注看右脚右后方一米外,尤如回身望海底状(图19,20)。

再转入吸气时,右小臂外旋带动右掌徐徐下落,而左小臂外旋带动左掌徐徐上举,身体逐渐右转,当成正面时双手交于胸前,左掌在里,掌心向里,上体右转(图21)。

不停顿,左小臂内旋上举,左掌上撑,右掌下按如前,

呼吸及要领亦同(图22)。如此左右一次为一个完整动作。

3、青龙寻珠:基本动作同第二式,只是头往后仰,双跟向左或右后上方看,如舞龙时,珠球高举在上,而龙左右扭转仰头注视(图23-25)。至少要看后上方7米远以外处,找个固定目标,以绿蓝色为宜,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完整动作。

4、青龙吐水:吸气时,右手手心向上先上提,左手随之(图26),双掌向内交于胸前,右手在外,体微左转(图27),脚不动,上身向左尽力扭转成90度。面向后,眼向远处注视;同时右小臂内旋带动掌向后拉,屈肘沉肩,掌心转向外,左小臂亦内旋,带动掌从口部往外转,背逐渐伸直,成立掌,掌心直向后,这时呼气,意领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右手用力后撑,左手用力前推,如拉弓状,十趾抓地,牙齿相扣,收肛实腹,瞪目远视(图28,29)。

再吸气时,上体右转向前,左小臂外旋,右臂向前平抹(图30)。上身继续向右扭转,右臂曲肘回收;同时右掌外旋,掌心向里,当身体转向右方时,恰好双掌心向内交于胸前(图

31)。余后动作与左势相同,左右相反,呼吸及要顿相同(图

32)。如此左右各一次为一完整动作o

5、青龙腾云潜海:此动作之呼吸随动作收放、开合而变化。动作开始,右脚向右前方跨出一步,上身右转成右弓步;两手相抱,左臂在下(图33)。

然后左右臂向下分开伸直,再向上划弧双手交叉于头顶,左手在下(图34,35)。

重心下降成右仆步,身体前俯,双掌向下置右腿前(图36)。

继之左手成仰掌向左方伸出,右臂内旋带动右手成仰掌向右方伸去(图37)。

当左掌伸至左脚处变左弓步,两臂均外旋伸直,意顶气走,气自丹田贯达双掌,左掌用力前按,右掌用力后按,同样十趾抓地,口齿相扣,收肛实腹,瞪目前视(图38)。

眼睛在动势中追随左手转动。使此动作向相反方向再做一次为一完整动作(图39-44)。

以上五式练习次数,用力大小同虎部《筑基图》。

(二)采气图

动作仍是前图五式,只不过不用力,加强采气意念,意念通过劳宫采气。

由于龙部五式均系身,腰,臂,手与旋转缠丝动作,方位经常变化,所以每式所釆之气均系前后、左右、天地、上下,四面八方、整个宇宙间大自然界的精气、生气、益气、好气。而且每当定势时,也就是说当手、臂伸展到定位时,即筑基图中五式从吸气变为呼气时,姿势停顿不动可连续在

吸气时采气5至7次,再转做下式。同时还可逐渐练习通过天目、膻中、百穴以至全身采气。

(三)炼意图

仍是前面五式,只不过均不用力,全身攻松,动作徐缓,意念上仍遵循松、慢、匀、大、空、虚、灵、静八字要诀,在这里更加突出两点:

1、我即是佛,佛即是我:这里的佛不是遍体金光,而是一尊玉佛。顶天立地,怡然自得,玲珑透体,光洁无瑕,心胸坦荡,玉光柔润。女土们练习还可把自己化为菩萨,普萨即我,我即菩萨。

2、要有在众空中遨游之意境:这个佛虽顶天立地,但不是脚踏在地上,而是整个佛身飘在空中。如第一式不仅在动时有这种意境,当成定势时仍要有飘在空中摆动之感。可不管呼吸,多浸沉在这种意境中,达到适度再改做下式。第二式则要有身在空中向下望海之感,而且看到蓝色的海水、白色的浪花、水底之龙宫。看到适度再做下式。第三式则要有身在空中,仰首斜望月宫之感。不仅看到柔和的月华,而且看到月宫中的桂树玉兔,也要看到适度而止。第四式则要有前手放出清泉、瀑布冲刷去前面尘垢污秽之意境,只见素白色的清泉、瀑布向前方奔驰流泻。也是不管呼吸,适度而止。第五式当双手在上边相交舞动时,意念上是飞腾云中,邀游霄汉。当下势时时犹如潜入海底,所到之处,海水让路。

如此左右反复数次,适度而止。

三、龙虎部

此套功法主要是为发放外气所练之功。

顶备式:同前,两腿分开稍宽(图45)。

1、降龙伏虎:全身放松,两臂上抬稍低于肩,圈成环状,十指伸展相对,双臂缓缓拉开和合拢(两手指几乎相接),使十指尖、掌、臂有气感;拉开的距离以保持十指相对、有气感为度,合拢时以10厘米为宜(图46)。

2、坎离相对:全身放松,两臂上抬稍低于肩,肘微屈,使两掌心相对;双臂缓缓拉开(相距2.5尺),再合拢(相距1尺),使两掌、臂有气感(图47)。

3、太极运转:全身放松,两臂合抱,一手在中丹田处,成俯掌向下,一手在下丹田处成仰掌向上,两掌相对如抱球状,这时会感到两手掌间抱着个轻轻的,皮薄薄的球体(图48)。双脚不动,以腰为轴,抱球左右转动,动作可大可小,两手距离宽,意念中的球体则大,反之则小;腰的转动幅度应与之相应。无论如何转动,两手心始终相对(图49,50)。

4、乾坤交泰:全身放松,两脚分开稍大,身前俯,两臂下垂,吸气以劳宫对天采天气(图51)。以腰为轴,先向左转动(图52),然后上体后仰,两臂随之转动(图53);直至上身双手转向右侧变呼气(图54),上体再前俯,两臂随之垂下,手指对地,意念是从手指往外排浊气(图51),如此循环5-7

或12次,再反过来从右向左转,同样循环5—7或12次。

5、阴平阳秘:开始时同预备式,手掌朝地,两臂缓缓上提,再缓缓下落,使两掌、两臂有气感(图55)。

6.收功:成预备式(图56),两臂外旋从身体两侧成仰掌上抬至头顶处(图57,58)双掌下落从面前降到下丹田(图59),如此3遍。然后两手相覆,左掌在内,右掌在外,先顺时针摩腹12次,再反时针摩腹12次。然后双手从左右后伸,两掌分别贴于肾俞,上下摩擦12次(图60),再两掌轻轻带气抚面12下,掌与面可接触,但不接触(图61),两臂再下垂外旋,从身体两侧成仰掌上抬至头顶处变俯掌慢慢下落经面前、胸前、腹部,恢复预备式。山西两翼通背拳

一、简介

通背拳是传统武术之精晶,拳理、拳功、拳技都十分系统完善,流传非常广泛。在武林界存有三种同音异字的名称。即通背、通臂、通备,三种拳义各不相同,通臂拳是因拳法多上肢动作,两臂犹如猿臂,圆抡摔拍,直出穿点,故此得名。因通备拳拳法主张“理象会通,体用俱备”和“通神达化,备万贯一”,故而得名。通背拳,顾名思义,“通”是通达的童思,“背”是人的脊背,通背并不是指门派,而是锻炼的法则,是腰背发力,通达于背,松肩探膀,力贯手指,放长击远,先发制人,故此而得名。在1983年新版《中国

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特将武术类中通背拳的“背”字,定写为脊背的“背”字,突出通背拳腰背发力,贯达肢体的技术特点。

通背拳系内容颇多,有白猿通背、祁氏通背、五行通背、洪洞通背、五猴通背、少林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等等,而本文所述的通背拳则是山西大同地区流传的两翼通背拳。两翼通背拳多讲究手法左右弧形运使,力发腰背,贯达双臂,发力饱满,’恰如鸟的双翼左右翻飞,钻转拧翻,闪展纵横,招式相连,放长击远,步内含腿,击拍脆亮,劲法有“冷弹脆快硬,缩小绵软巧”。

经常练习两翼通背拳具有健身、技击、竞赛等功效,特别是对习练者躯干和上肢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理想的锻

炼效果。笔者演练此拳术曾多次荣获全国各级武术大赛金牌和一等奖。

二、套路

第一段

起势:(1)并步抖按掌;(2)扣腿搂砍掌;(3)砍穿封勾手;

(4)云托掌弹腿;(5)并步双劈拳;(6)翻拨掌冲拳;(7)提膝上冲拳;(8)挑掌弹踢腿;(9)蹲步下冲拳;(10)马步开弓拳;(11)缠腿下栽拳;(12)冲拳后蹬腿;(13)翻身抽打拳;(14)撩拍连

环掌;(15)分掌贴身靠;(16)弓步击裆拳;(17)虚步横截肘。

第二段

(18)提膝架打拳;(19)击响外摆腿;(20)弓步搂推掌;(21)贯拍连环手;(22)弓步前穿掌;(23)虚步挑勾手;(24)击步上推掌;(25)退步劈面掌;(26)转身上挑掌;(27)下拔掌架打;

(28)截手双冲拳;(29)转身歇步拳;(30)截肘侧踢腿;(31)转身里合褪;(32)弓步双冲拳;(33)仆步下砸拳;(34)弓步通天拳。

第三段

(35)提膝上穿掌;(36)撩拍劈串掌;(37)双拍单飞腿;(38)挑拍连环掌;(39)丁步横贯拳;(40)提膝双勾手。

第四段

(41)跳歇步截打;(42)凌空旋风脚;(43)仆步下插拳;(44)麻手横踩脚;(45)弓步双推掌;(46)左右背摔式;(47)平带后尥腿;(48)转身里合腿;(49)俯身后扫腿;(50)转身盘击肘;

(51)上步反摔掌;(52)撤步撑别摔;(53)云托掌弹腿;(54)并步抖按掌;收势。

动作说明:

起势双脚并步站立,挺胸抬头,立腰舒身,双手臂自然下垂身体左右两侧,目视前方,呼吸顺然。(如图1)

1、并步抖按掌身体自然站立,左右掌向腹前翻抖下按,掌心朝下,指尖相距20公分,同时,头向左,目平视,双

脚扣趾(如图2)。

要求精神集中,意气力相配,动作干脆。

技击用意:若敌方起脚攻踢我裆腹时,用抖按掌破解。

2、扣腿搂砍掌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步,左转体,左掌掌心朝外,虎口分开,向外弧形直臂搂掌,接着右掌翻掌,掌心朝上,向左侧方弧形平砍掌,左掌屈肘回收腰间,掌心朝上,右脚脚尖收扣在左腿后膝窝处,左腿稍蹲,目视右掌(如图3)。

要求搂砍掌连贯,扣腿稳健,发力快脆。

技击用意:左掌搂化敌方进攻的手或腿,右掌平砍其头部或肋骨要害处,扣腿主防敌方腿攻。

3、砍穿封勾手右脚向右斜方上一步,身体中转成弓步,右掌向下翻掌直臂向右平弧砍掌,左掌随之直臂弧形向右平砍,右掌回收腰间,掌心朝上,右手仰掌经左掌上直臂穿掌,左掌变俯掌收在右臂下方,继而双手变钩向下至身体两侧勾起,钩尖朝上,双臂伸展,同时左脚并靠右脚内侧,目视左方(如图

4、

5、6)。

要求手法通贯,一气呵成,转目变方向须有神。

技击用意:右掌攻守都可,左掌平砍敌方头颈要害,穿掌在敌方防化我左掌时,右穿掌突发冷招穿击其咽喉或双眼,钩手防中盘腿攻。

4、云托掌弹腿双钩手变掌经下向体前头顶上方相交,

左掌在外,右掌在里,两手腕相贴,双肘微曲,平圆翻转手花,反掌经体左侧向上托摆掌至右侧,左掌前右掌后,身体随之转动,右腿微屈膝支撑身体,左腿向体前弹踢,高于裆位,左脚尖随后落地变成左虚步,左掌向左平弧接手变钩至体后,钩尖朝上,右手直臂向体前推立掌,目视前方(如图7、8、9)。

要求手法腿法配合一致,推掌力达掌外缘。

技击用意:手花缠接敌方进攻拳臂,托掌弹踢是攻防一体的招法,上面托化敌方手法,下面弹踢攻击其裆部;搂手破化敌方攻招,推掌击其面部。

5、并步双臂拳左脚向前上跨步,右脚随向左脚内侧并步,上体直立,双手同时变拳在头顶前相交架,左拳在外,右拳在内,双肘微曲,拳心斜朝外,随向左右平肩直臂劈拳,拳眼朝上,目视右拳方(如图10)。

要求发力通透快猛,力达拳轮。

技击用意:架拳防阻头上攻击,劈拳攻打左右侧敌方头面部。

6、翻拨掌冲拳左脚向左侧上一步,左转体90度,左拳同时变掌屈肘胸前,由内向外经面前立翻拨掌,右脚并靠左脚内侧成并步,右拳直臂向体前平肩冲打立拳,左掌随收右臂内侧,目视拳方(如图11)。

要求拨掌、冲拳连贯,冲拳力达拳面。

技击用意:翻拨掌封化敌方攻面拳,冲拳攻打敌方头部。

7、提膝上冲拳右脚向体后撤一步震脚,向右转体180度,右拳同时直臂由前向后抡劈拳,高与肩平,左掌随转腰直臂立摆横压掌于右侧,掌心朝下,右拳收在腰间,上身左转90度,左腿蹬地屈膝上提,右拳向头右侧上方直臂冲出,拳心向左,左掌屈肘回收右腋处,掌指朝上,目视由右变左侧方(如图12、13)。

要求劈拳力达拳轮,力发腰背,目视快变有神。

技击用意:劈打身后敌方头面,提膝避闪敌方攻踢腿部,如不慎跪跌地上,即可用上冲拳攻击站立着的敌方头面。

8、挑掌弹踢腿左转体90度,左掌向前直臂挑掌,掌指朝上,右掌同时屈肘回收腰间,左腿向前弹踢高于裆位,右腿微屈膝支撑身体,目视左方(如图14)。

要求挑掌、弹腿同动,发力快脆。

技击用意:敌方用直拳攻击,我随用挑掌防化,用弹腿攻裆。

9、蹲步下冲拳左脚前落步,左转体,右腿屈膝蹲在左脚内侧成蹲步,右拳直臂向前下冲出,左掌随即屈肘回收右臂内侧,掌指朝上,目视拳方(如图15)。

要求蹲步、冲拳一致,身法高低变化快捷。

技击用意:敌方攻上盘时左掌防化,急潜身进步冲拳击

打其裆部要害。

10、马步开弓举右腿向体后撤步变成马步,右转体90度,右拳向左后屈肘拉顶,左掌变拳向左侧直臂平拳冲打,目视左拳方(如图16)。

要求冲拳力达拳面,快捷有力。

技击用意:敌方出直拳攻我胸部,我用右手抓拉其手臂,发左拳打敌方侧肋。

11、缠腿下栽拳左脚外碾转,左转体270度,双拳变掌,左掌屈肘回收右臂内侧,右掌直臂由外向内拨按掌,右腿屈膝竖脚掌向内缠扣腿,右脚并靠左脚内侧,右脚震地成蹲步,右掌变拳直臂向下栽拳,拳眼朝内,,左掌随护右肘处,目视下方(如图17)。

要求动作协调连贯,腰背发力。

技击用意:敌方拳脚攻打我,我用手腿同动防化;栽拳打击倒地敌方的面门。

12、冲拳后蹬腿身体前俯成水平,双手变拳,左前右后直臂靠身冲出,双拳均为立拳;左脚支撑身体,右腿挺膝向体后蹬出,脚尖朝下,目视右腿方(如图18)。

要求手脚同发,快速有力,力达拳面脚跟。技击用意:身体前后有敌时,突发此招打击其腹裆要害。

13、翻身抽打拳身体向右翻转,右腿向体后跳落步,左腿提脚向前,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右臂以肘关节为轴向上向

下翻绕抓握成拳回收腰间,拳心朝上,左拳随向体前直臂立拳打出,目视左拳(如图19)。

要求翻身敏捷,冲拳力达拳面。

技击用意:敌方拳击我胸面,我右手抓拉其手臂,左拳顺势攻其侧肋。

14、撩拍连环掌左脚向前上一小步,身体微前倾,左拳变掌,屈肘横掌于腹前,右拳变掌直臂向前撩击,手臂与左掌心合击,右脚左脚依次向前上步,右掌左掌依次拍击同侧大腿面,目视前方(如图20、21)。

要求“三掌”快速有力,步法稳健。

技击用意:撩掌攻击敌方裆部,拍掌破解敌方腿攻中盘。

15、分掌贴身靠向左微转体,右掌向后经上向体前斜下劈掌,左掌屈肘迎击右小臂内侧,右腿屈膝扣脚于左膝窝内;右腿向前上一步变成右弓步,双掌前后分开,右掌在前,高于肩位,掌心朝上;左掌在后,掌心朝下,低于胯位,且上体稍右转,目视右掌方(如图22、23)。

要求劈掌力达掌外缘,分掌暗含贴靠劲。

技击用意:敌方发踹腿攻击,我走偏门用右掌劈化,随用进身分掌贴靠,将其打翻在地。

16、弓步击裆拳右转体180度,双掌上托掌,左掌在前,右掌在后,掌心均朝上,左腿提落变成左仆步,右拳随即回收腰间,左掌屈肘横摆右肩处,左掌经左脚前弧搂掌后架在

头顶上方,右掌变拳直臂向右斜下方立拳冲出,双腿转拧成左弓步,目视右拳方(如图24、25)。

要求手法步型一致,冲拳发力爆快。

技击用意:托掌上破化敌方拳攻,搂手破打其根节,下冲拳主攻侧方敌之裆部。

17、虚步横截肘右脚向左横收脚,脚尖点地变成右虚步,上体微左转,左掌变拳回收腰间,拳心朝上,右拳屈肘体前横前肘,拳心朝内,目视前方(如图26)。

要求手脚同动,截肘力达小臂内侧。

技击用意:敌方发拳攻打我胸腹,我用此招破解。18、提膝架打拳:右脚向前上小踏步,右转体90度,左腿屈膝上提成提膝步,同时左拳向左侧立拳平肩打出,右拳屈肘上架头顶,目视左拳方(见图27)。

要求冲拳快速有力,架臂外顶劲。

技击用意:上架对方劈砸之拳,左拳直攻对方面门。

19、击响外摆腿:左脚下落步,稍微右转体,右腿挺膝由里向外扇形摆踢,同时左右掌额前击响,随之依次拍击右脚脚面,目视摆脚方(见图28)。

要求拍击响亮,发腿快速。

技击用意:运用外摆腿攻踢对方头、面部。

20、弓步搂推掌:右腿落步,右转体,右掌平弧搂手至体后变钩,钩尖朝上,同时左掌直臂向体前立掌推出,目视

左掌方(见图29)。

要求推掌力发腰间,快速有力。

技击用意:右手搂化对方进攻手,左掌推击其侧肋。

21、贯拍连环手:左转体180度,双腿拧变成左弓步,左掌随即平摆于体左侧,右钩手变掌横贯追击左掌心,尔后左掌变钩直臂下摆至体左后方,钩尖朝上,右拳变掌屈肘拍抓左肩,目随左视;身体右转,右腿屈膝上提,脚尖下垂,右掌直臂向下拍击右小腿外侧,目视右腿方(见图30、31、32)。

要求贯、拍手随腰转而发,动作连贯,目视突变。

技击用意:贯拳击打对手头、面部;拍、抓肩为解脱招法,下拍腿是防止对方腿攻。

22、弓步前穿掌:右腿前落变成右弓步,右掌变钩手摆至体右后方,钩手朝上,同时钩手变掌经腰直臂向体前穿出,掌心朝上,目视掌方(见图33)。

要求落步、穿掌协调,穿掌力达掌指。

技击用意:双方对战,我可突发穿掌攻其咽喉、眼睛等要害。

23、虚步挑勾手:左腿挺膝向上踢掌拍脚,右钩手变掌向下拍击左脚面,左掌回收腰间,掌心朝上,左腿落步,左掌经右掌背向斜上方穿出,掌心朝上,右掌随回收左臂下方,右腿提膝,目视左掌,继而上体右转180度,右脚脚尖点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