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正确答案是】:D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正确答案是】:B3、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正确答案是】:C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答案是】:A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是】:B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正确答案是】:A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正确答案是】:D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是】:C10、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四,为人们分析和考察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第五,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 政策具有指导作用。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包括物
【关键词】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 看法。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之间并不是 完全同步的(滞后或超前)。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 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 提琴。
--恩格斯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反作 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也是两 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
主张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
认为社会意识第一性的、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 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
2.关于唯心史观
(1)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规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列宁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 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二 ,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 ,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第四 ,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资源、动物和植物的分布等。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马克思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 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 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 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中的作用。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过程:
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产过 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 生产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 术作为生产 力的内在要 素直接影响 生产力的其 他要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统一整体。(内容与形式)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发生相应的变化时,必须通过变革 旧的上层建筑,来变革经济基础,以适 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体现这些 制度和设施的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政治上层 建筑和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生产方式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政治结构和 社会意识结构,这就是上层建筑。
1、政治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 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 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 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 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 对象和劳动者。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A、阶级根源
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中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是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列宁论国家的起源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 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 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 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 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 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 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 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 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B、社会根源
国家的产生又与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密切 相关,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社会根源。
从历史上看,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与阶级 的形成是交织在一起的,当国家成为管理社会生 活的独立机构时,它不可避免地同时成为统治阶 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在国家产生的阶级根源和一般社会根源中, 前者是本质的、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从属的 。
阶级的暴力机关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了社会存 在,从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 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历史看做是精神的发 展史。
历史唯心主义的具体形态
1、基督教的历史观 2、英雄史观 3、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等等
基督教的历史观
基督教认为是 历史是上帝创 造的。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
地理环境是指人 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地 形地貌、矿藏和 动植物分布等等。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 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生产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虽然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对民族国家会产 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但是并不会产生决定 性的影响。只有生产 方式是决定性因素。
国体和政体
马克思主义依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 形式,相应地将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 方面。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 组织形式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规律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然后,上层建筑对经 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 规律,就是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状况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规律
社会存在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 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即生产能力。 生产力三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 生产过程、渗透在生 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 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 力。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 发展非常重要,尤其 是现代社会 。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的关系问题。
生产力是既得的、客观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任 意选择、规定生产力的水平,只能在现有生产基 础上生继产续力发中展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
生产力传统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唯物史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 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 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 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 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 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 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展的终极力量
唯意志论: ——把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① 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 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揭 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 质动因。 ②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 领袖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 作用,而没有揭示人民群 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
尼采
4、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的原因 阶级根源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和源泉
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3、阐释了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如下图示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 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宿命论:
——把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精神力量当作决定历史发
中国人口增 长状况:
1953年:5.8亿 1982年:10.08 1990年 11.4333 2000年11月1日0 点:12.6583亿
预计2050年, 将突破15亿。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 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 定性因素
从社会意识主体角度划分: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整体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划分: 低级的社会心理、高级的理论意识
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非意识形态。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就政治生活 而言,地理 环境通过影 响军事和政 治,从而加 速或延缓社 会进程。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状况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的质量
工业污染温室效应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但是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 的星球! “生物圈2号”试验的失败证明:在人类现有的知识 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可供人类生 存的生态环境。人类唯一的选择是——保护地球而不是破坏它!
原因有三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和人类社
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 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
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在观念上的反映。
自然界的存在
劳
动
人的存在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对经济生活而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影响 着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影响生产力的布局和生 产发展的趋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就精神生活而言,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 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特定的活动场所。
②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 的或负面的作用。 ③ 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质量,对经济与 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全球人口
增长状况:
1830年:10亿 1930年:20亿 1960年:30亿 1975年:40亿 1987年:50亿 1999年:60亿 预计2050年: 89亿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的可能性,而不 是现实性; •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与 社会制度的变化不具备可比性; •地理环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各自 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
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是处理人类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