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优质课教案完美版
《正比例函数》教案(优秀6篇)

《正比例函数》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6篇《《正比例函数》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篇一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
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
2、单刀直入(其实学生已经预习知道)主题,告诉学生什么叫做正比例:两个量发生变化后(可以变大爷可以变小),他们的比值不变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3、现在这个环节是比较重要的,我不认同书本上就靠表格天数据来认知正比例。
首先强调这两个量都可以作为比的前项后后项,但是最好是写出有意义的比;其次,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对数据表格都要写出一个比,并且求出比值,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意义的理解,也强化了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我觉得这个环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起空洞地填写表格要实在的多,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基本上掌握了正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地判断正比例。
4、运用以上的知识和方法,请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
检查结果基本上没有错误。
注意点:让学生自己找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很准确;表达阐述正比例的关系中,有些例子需要加入前提,如直径和半径成正比例的前提是同圆或等圆。
《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篇二正比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从内容上看,正比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教师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他们以后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图象的同时,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材料,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画法。
《正比例》教案优秀6篇

《正比例》教案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
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板书:相关联的量)(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案1教学目标: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苹果、梨、橘子的图片问:起一个总的名称是什么?2.出示:仿照第一题填空(1)时间:3小时20分2小时45分(2)总价:5元()()(3)():6千克800克3吨350克填后问:左边的是什么?右边对应的是什么?你还能举出一种量和它对应的数吗?二、学习新课(一)相关联的量教师做实验,向弹簧称上加钩码问:(1)这其中有哪两种变化着的量?(2)弹簧长度为什么会变化?指出:弹簧长度是随着钩码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把他们叫做相关联的量。
追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相关联的量了吗?你能举例说明吗?(二)学习成正比例的量1、出示19页表格观察图像,填表,回答下面的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4)它们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小组讨论交流汇报2、20页第2题3、正比例的意义(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师指出:这样的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成正比例关系。
问:现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吗?自由说说指生回答阅读课本师板书关系式:y/x=k(一定)(2)那么,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该看什么呢?三、巩固提高:19页说一说。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12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正比例》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 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 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
(其他学生大笑)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
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
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师:从这个表格中。
你还知道什么?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5篇)正比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能运用有关学问初步推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推断。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1.师:看到课题,你想学会些什么?2.探究正比例的意义①拿一个圆柱形的杯子,往里面倒水,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同学发觉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课件出示例1)②小组合作争论:a.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b.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c.相对应的体积和高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同学争论后反馈: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高度减小,体积也随着减小。
小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体积和对应高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③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图表:早晨7:10何佳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
争论下面的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认真观看: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师引导同学理解以上问题,之后引出以下问题:观看以上两例,你发觉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生争论后小结: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同。
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肯定的。
小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假如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肯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正比例》(教案)

《正比例》(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比例关系,能够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正比例关系的概念2.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特征3.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酸奶、书、餐具等,让学生从中找出有怎样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2.讲解:(1)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的关系。
即若量x与量y成正比,则称x与y成正比。
其表示方法为:x∝y。
(2)正比例关系的图像特征当两个量成正比时,在坐标系上画出它们的关系图象,得到的图象一定是一条穿过原点的直线。
这条直线被称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3)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来阐述如何通过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例如: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跑步锻炼。
如果你知道他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跑步3小时,那么你能计算出他跑了多远吗?答案为30公里,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正比例关系解决。
3.巩固练习:(1)根据下列数据判断它们是否为正比例:量x 1 3 5 7量y 10 30 50 70(2)已知成年女性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例关系,某个女性身高为1.6米,体重为48千克,问身高为1.7米的女性预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拓展练习:根据下列数据绘制正比例图象。
然后求在量x为10的时候量y的值。
量x 1 2 4 5量y 2 4 8 10五、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图像特征以及如何通过正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够了解这个知识点,认真理解,熟练掌握,更好地运用于寻找生活中的答案。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概念、图像特征、以及如何应用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中需要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正比例关系的性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在解释实际问题的方法时也需要更加详细和通俗易懂。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实例加深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正比例》教学设计【优秀6篇】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
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出示例l。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2)长方形的面积随着那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看出它们变化的特点吗?(3)分别找出面积与款项对应的数,面积与宽的比各是几比几?比值各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1)表里的两种量是长方形的宽与面积(长与面积)。
宽与面积(长与面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面积随着宽(长)的变化而变化。
(2)宽(长)扩大,面积也扩大;宽(长)缩小,面积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面积与宽(面积与长)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因为面积和宽(面积与长)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2)。
提问:这里比值5(2)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板书:面积/宽=长(一定)面积/长=宽(一定)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比的比值一定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比的比值一定)2.教学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模板五篇实际操作指南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分享一份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模板实际操作指南,旨在帮助老师更好地教授这一课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将分别从“教案导入部分”、“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辅助措施”、“作业布置及评价方法”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案导入部分1.活动导入让学生观察下面的两张图,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让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并指导学生总结出两个图形之间的共同点。
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正比例之间的规律。
2.知识导入展示一张关于正比例的图片,提出一个问题:“正比例是什么?”讲解正比例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场景,为学生打好知识铺垫。
二、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实践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1.知识讲授让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定义、特点以及应用场景,并进一步讲解正比例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案例等,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
2.实践操作本次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主要分为数学沙龙、小组讨论、练习、实验、解决问题等环节。
(1)数学沙龙:让学生在数学沙龙中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4)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
(5)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场景,正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正比例的图像特征、正比例的实际应用。
2.教学难点:正比例的解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辅助措施本课程的教学辅助措施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数字化教学手段、实地考察和教学视频。
1.数字化教学手段本课程的教学辅助手段包括数字化教学软件、数字化教学课件、电脑应用、网络资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给出问题
体会函数概念的
1、 正方形的边长为 x,周长为 y,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 学生观察思考列关 实际背景,反映数
关系式。
系式
学与实际的关系
2、 电报收费标准是每个字 0.1 元,电报费 y(元)与字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
数 x(个)之间的函数关系。
板书
二、探究新知
通过大量问题,
(一)出示教材思考
1. 结合描点作图,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 通过正比例函数的引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同时渗
透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教育。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比例函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教材 120 页第 1,2,6,7 (二)补充。
变量的取值为任意 实数。
1.下列函数关系中,是正比例函数的是( ) A.圆的面积 S 与它的半径 r B.正方形的周长 l 与它的边长 m C.长方形的面积为定值,长 a 与宽 b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 本节知识。 师生交流。
D.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 y 与底角度数 x
(1)圆的周长 l 随半径 r 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学生认真读题思考 写出答案,并对六个
(2)铁的密度为 7.8g/cm3,铁块的质量 m(单位:g)随它的 关系式加以对比。
让学生对正比例 函数形式有初步 的认识。
体积 V(单位: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
(3)每个练习本厚 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
2.下列函数中,是正比例函数的是( )
A. y 3x2 B. y 3 C. y x
x
3
D. y 1 x 1 3
3.关于函数 y=8x,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象一定经过点(2,4)
B.图象一定不过(0,-2)点
C.图象一定经过第二、四象限
巩固异同为分析 正比例函数图象 的性质作准备。
让学生自主探究 学会总结规律。
图象。
(4)填表
两图象都经过______,两图象都是______,函数 y=2X 和
y= 1 x 的图象从左向右呈_________,经过第_______象
2
限,函数 y=-2x 和 y=- 1 x 的图象从左向右呈_____,
2
学生填表
经过第_____象限。
让学生根据讨论和
(5)从以上作图过程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 填表两环节。所得结
加深对正比例函 数性质的理解。
y=2x 的图象?
师给出规范定义。
教师板演用描点法
画 y=2x 的图象。
(2)观察比较两个函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和变化规律。 注意:(1)操作规
范
(2)师生同画
学生独立画 y=-2x
(3)巩固练习,在同一坐标系中画 y= 1 x 和 y=- 1 x 的图象,教师评价
2
2
年级 教学媒体
教 知识 技能
学 过程
目 方法
标 情感 态度
教学重点
八年级 课 题
14.1 变量
多媒体
1. 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 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 3. 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性质及特点。 4.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课型
新 授
1. 体验数形之间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2. 体会解决问题 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2,b2 5 ,求出 a、b 的值,并画出函数图象.
一、一次函数定义: 举例 图象
板书设计
课题 14.2.1 二次函数
二、例 1、
三、练习
教 学 反思
巩固理解正比例 函数的定义。
D.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
4.下列点中,不在直线 y=-4x 上的点是( )
A.(0,0)
B.(-1,4) C.( 1 ,-1) D.(8,-2)
4
5.正比例函数 y (k 2 1)x (k 为常数,且 k≠0)一定经过
的两个象限是( )
A.一、三 B.二、四 C.一、四 D.二、三 6.已知正比例函数 y (k 2)x ,且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2t
点,并阐述。教师
(三)揭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引导点拨,可从函
一般地,形如 y=kx(k 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 数自变量,常量之
例函数,其中 k 叫做比例函数。
间的关系考虑。
(四)揭示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学生尝试给正比例
(1)我们知道了怎样用解析式表示正比例函数,能否用 函数下定义,之后教 图象表示它呢?怎样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正比例函数
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k>-2 C.k<2 D.k<-2
7.若 y (m 3)xm2 8 是正比例函数,则 m=_____.
8.若 y (m 2)xm21是正比例函数,则这个函数的解
析式是________.
9 . 若 正 比 例 函 数 y (a 1)xa23 的 图 象 经 过 点
取两点的方法,两点
2、正比例函数 y=2(m-2)x 的图象经过一,三象限, (0,0)(1,k)学
求 m 的取值范围。
生分组讨论比较。
四、小结归纳
教师提示:从函数次
1、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数考虑。
2、正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
注意 k≠0 即是正数
3、什么是两点法。
或负数或整式,自变
五、作业设计
量 x 的次数是 1,自
h(单位:cm)随这些本的本数 n 的变化而变化;
(4)冷冻一个 0℃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 2℃,物体温度
T(单位:℃)随冷冻时间 t(单位:分)的变化而变化;
(二)观察所列函数关系式,看看有何共同特点?
观察所列关系式,
y=4x y=0.1x l=2r
m=7.8V h=0.5n T=- 找 它 们 的 共 同 特
征。
果概括,归纳正比例
(6)思考:正比例函数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其变化规 函数图象特征,教师
律是否与 k 有关。
板书写出。
(7)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怎样画最简单?
三、课堂训练
1、确定各题中的 m 的值。
教师注意:(1)两点
①函数 y=(m-3)x 是正比例函数
决定一条直线(2)
②函数 y=2xm-1 是正比例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