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简介
贵州省情简介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地理地貌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
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
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
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
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
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县和毕节一带,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
日照时数在1200~1400小时之间,地区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幅较小,各地湿度值之大以及年内变幅之平稳,是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所少见,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介绍一下贵州省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中国23个省之一,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平均气温在15℃左右。
截至2022年,贵州省下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9个地级行政区,省
会贵阳市。
贵州省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遗产数量全国第一。
此外,贵州还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
贵州省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等。
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著名的瀑布之一,以其惊人的落差和秀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
荔波小七孔则是一处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有着清澈的河水和独特的石灰岩地貌。
西江千户苗寨则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梵净山则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
总的来说,贵州省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省份,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值得一游。
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二答案(贵州省情)(专科

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二答案(贵州省情)一、贵州省简介贵州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贵州的面积为176,0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600万人。
贵州省的首府是贵阳市。
二、贵州的地理特点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地势高低起伏,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
贵州有许多山脉和河流,其中包括贵州最长的河流——遵义河。
贵州的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三、贵州的人文特点1. 多民族地区贵州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服饰和节日等传统文化。
2. 丰富的民俗文化贵州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包括歌舞、戏曲、织锦等艺术形式。
其中,苗族的“芦笙”音乐和“苗绣”艺术享有盛誉。
3. 独特的建筑风格在贵州,可以看到许多独特的建筑风格,如苗族的“吊脚楼”和侗族的“鼓楼”。
这些建筑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4. 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贵州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苗族的“龙舟节”和侗族的“火把节”。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活动和民间传统。
四、贵州的旅游资源贵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 自然景观贵州的自然景观包括美丽的山水风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等。
其中,贵州最著名的景点包括黄果树瀑布、花溪公园和龙宫等。
2. 人文景观贵州的人文景观包括古镇、古寨和民俗村等。
其中,贵州最著名的人文景点包括镇远古镇、凯里黄果树古镇和西江千户苗寨等。
五、贵州的特色美食贵州的特色美食多样化,包括辣椒鱼、酸汤肥牛和酸辣火锅等。
这些美食口味独特,辛辣开胃,是贵州的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总结贵州作为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省份,拥有多元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色使其成为中国旅游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在贵州旅行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景观,还可以体验到浓厚的民族文化和风味独特的美食,让人留下难忘的回忆。
以上就是贵州省情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贵州省情概述

贵州省情概述中国西南腹地,云贵高原东部,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有着神秘的历史文化,奇异的自然风光,是一个多民族平等,互助、和谐,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
全省总面积为17.6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8%。
东西距离595千米,南北距离509千米。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北部有大娄山,东北部有武陵山,西部有乌蒙山,中部有苗岭。
气候温暖温润,属亚热带湿润秀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
降水丰富,河网密度较大。
地上有八大水系,较大的地下河系有23个。
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广泛利用价值。
在贵州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包括“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阳明文化、沙滩文化、长征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
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戏剧、民族建筑艺术、包括自己独立的原始宗教“敬萨”、“傩神”等信仰、民族习俗异彩纷呈,绚丽多姿。
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18个世居民族在内的56个兄弟民族,团结合作,和睦相处,共同谱写了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如今,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让人惬意,倡导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人们在享用新农村建设物质成果的同时,更被朵朵精神文明之花陶醉着。
早在夜郎国兴起时期,农业就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史记·西南夷传》指出,在当时“西南夷”众多的族群中,夜郎族群的一些地区已经发展成为“耕田、有邑聚”的农耕社会,定居农业耕作自然成为这些地区主要的社会经济部门。
明代的囤田,大大的推动了贵州的开发。
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开垦了大量土地,同时将外地的农耕技术带进了贵州,兴修水利,推广牛耕,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但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解放后,结合“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全省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团结、互助、民放、平等、友爱、和睦的新型民族关系,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稳健推进贵州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构建和谐贵州。
贵州省情简介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地理地貌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
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
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
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
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
贵州省情简介

贵州省情简介: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祖国的大西南,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总人口39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
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
现辖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等4个地级市,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3个自治州和毕节、铜仁等2个地区,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尤以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水煤结合、水火互济,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煤炭保有储量571.4亿吨,居全国第五位,素以“江南煤海”著称,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省份。
矿产资源量大质优、分布集中,已发现矿产128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矿产有32种,与能源的配位组合良好,具有十分优越的开发条件。
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富有特色,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著名的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
贵州具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文化,构成了华丽的交响,被誉为“公园省”,是避暑胜地和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
5000公里以上;目前全省通航民用机场6个,“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一干十支”的民用机场布局,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00条以上;提高北进长江、南下珠江的内河通航能力,2015年通航里程将达到3625公里。
贵州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形成了畜禽、辣椒、茶叶、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冶金、有色、建材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以电力、烟酒、装备制造、民族医药为代表的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省旅游收入突破1000亿元。
贵州概况介绍讲解词

贵州概况介绍讲解词贵州,简称“黔”,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
下面将从地理、人文、经济、旅游等方面对贵州进行概况介绍。
一、地理概况贵州地势复杂多样,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交错分布。
整个贵州省地势逐步由东南向西北递降,地势起伏较大。
贵州境内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珠江和乌江等,形成了众多的峡谷和瀑布景观,使得贵州成为了自然风光的宝库。
二、人文概况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56个民族。
各民族之间保留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
贵州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如黔东南的侗族“大歌”、遵义的红色文化等。
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为贵州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
三、经济概况贵州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铜、铝、锌等。
此外,贵州还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之一。
贵州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蔗糖、油菜等。
近年来,贵州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了对旅游、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果。
四、旅游概况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其中,贵阳市的青岩古镇、黔灵山、花溪公园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黔西南的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等自然景观壮丽宏伟;黔东南的凤凰古城、雷公山、镇远古镇等历史文化名城也深受游客青睐。
此外,贵州还有众多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如镇远侗寨、西江苗寨等,让游客能够领略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
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人文景观的省份。
其地理特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经济以及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得贵州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前往贵州旅游,不仅能够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贵州省省情

第一章贵州基本省情第一节贵州概况贵州简称“黔”或“贵”,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有88个县(市、区、特区),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2012年末常住人口348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少数民族聚集、发展潜力很大的省份。
一、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黔西观音洞文化”,晚期直立人的“桐梓人”,早期智人的“水城人”和盘县“大洞人”,晚期智人的“兴义人”、普定“穿洞人”、桐梓“马鞍山人”、“白岩脚洞人”和安龙“观音洞人”。
春秋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的黔中地区,秦朝曾在夜郎地区设郡县、置官吏,公元前28年—前25年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最后确立,宋朝开宝年间“贵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布政使司建立,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13个行省之一。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四川统属遵义府改隶贵州,毕节以北的永宁(今叙永)划归四川,广西永丰州(后改为贞丰)、荔波,湖广平溪(今玉屏)、天柱划归贵州,大体形成了今天贵州的地域范围。
贵州文化灿烂,早在夜郎、秦汉时期,有舍人著《尔雅注》三卷,尹珍开“南域之学”传播中原文化。
明初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开设“龙场九驿”,稳定西南政局。
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守仁谪居龙场(今贵州修文县城),成就“心即理”和“知行合一”学说。
戊戌维新运动中,贵州96名应试举人参加了“公车上书”,占全部上书人数的六分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涌现出了邓恩铭、王若飞、周逸群等早期共产主义战士。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是大后方、西南大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贵州省情介绍地理地貌贵州省位于中国大西南东部,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的内陆山区省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国土总面积17.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4%,居全国第十六位。
省会贵阳市距重庆长江口岸300多千米,距广西北海直距约500千米。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通称贵州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境内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分布范围广泛,喀斯特(出露)面积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且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气候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气温在15℃左右,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
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1月平均气温为3~6℃,比其他同纬度地区暖和。
年均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多集中在夏季。
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全省有三个多雨区和三个少雨区。
三个多雨区分别位于省之西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其中西南部的晴隆县,年均降雨量达1588mm,是全省最多雨量中心。
三个少雨区分别在威宁、赫章县和毕节一带,各少雨区的年降水量在850~1100mm之间。
日照时数在1200~1400小时之间,地区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年日照时数比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地区少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年相对湿度高达82%,而且不同季节之间的变幅较小,各地湿度值之大以及年内变幅之平稳,是同纬度的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所少见,气候特点在垂直方向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人口和民族2004年末,贵州总人口3903.7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003%。
在全省总人口中,市镇人口占24%;乡村人口占76%;农业人口约占85%;非农业人口约占15%。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和新疆,居全国第三位。
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等16个。
人口超过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9个: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和白族。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1%。
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9.8%,布依族人口占全国布依族总人口的97.3%,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55.7%,水族人口占全国水族总人口的93.2%。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重为12.4%。
行政区划全省现辖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4个地级市和黔东南、黔西南、黔南3个自治州以及毕节、铜仁2个地区,共有56个县、 11个自治县、9个县级市、10个市辖区、2个特区和697个镇、760个乡(其中含253个民族乡)、82个街道办事处。
省会为贵阳市。
贵州省地州市县名称历史文化在中国,贵州是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
据现有资料介绍,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差不多都是在贵州境内发现的。
这说明贵州各族人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贵州远古文化。
贵州建省虽然只有500多年,但是从文献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远。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当时在今贵州境内有牂牁古国,并与中原有交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贵州分属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辖。
“贵州”名称,始于宋朝(公元960-1127年)。
公元974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最早的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记载。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史,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
贵州简称“黔”。
今贵州的部分版图,战国(公元前475—前221)时就属于楚国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积在今贵州的沿河到榕江以东,包括铜仁地区和黔东南部分县。
秦王朝在此设黔中郡。
唐王朝(公元618—907年)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设黔州都督府。
贵州的历史总离不开一个‘黔’字,代代相因,直至贵州建省。
这就是贵州简称的由来。
贵州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全省的各族人民也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转战贵州,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佛道巫术、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讴歌祭调、谣谚传说一直到各类迁徙、叙事、自娱的民间歌舞艺术得以流传的心态环境;也有从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鸡卜星历、地戏、阳戏、傩戏、花灯一直到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围……,表现出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资源优势能源资源优势。
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组合良好。
全省水能蕴藏量187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1683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且水位落差集中的间段多,开发条件优越。
煤炭保有储量达523亿吨,居全国第5位,品种齐全、煤质优良,超过江南12省区总量之和,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全省发电装机容量逐年扩大,到2003年,实现电力装机容量868万千瓦,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66万千瓦,全省总发电量达到497亿千瓦时,其中统调电网发电量477亿千瓦时。
远景可开发电力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以上。
贵州水火互济的电源结构在西南地区独一无二,可以对南方电网起到调峰作用。
矿产资源优势。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
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矿产有28种,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已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全国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铝土矿质佳量大,探明储量4.13亿吨,保有储量为3.95亿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2位;磷矿探明储量26.95亿吨,保有储量2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居全国第2位;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1.23亿吨,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锑矿已探明储量49.2万吨,保有储量24.51万吨,居全国第4位。
矿产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最大的磷矿肥基地、最大的铁合金厂、最大的磨料和人造金刚生产和出口基地。
生物资源优势。
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富有特色,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绿色产业和医药产业的优越条件。
植物资源方面,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植物在贵州几乎都能生长。
其中:农作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
森林资源有木本植物124种,森林覆盖率高达34.9%,桐油、生漆、楠竹、松香等林产品享誉四方;全省天然牧草有40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00余种,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条件;野生植物有38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珍稀植物有70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秃杉、桫椤4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
有药用植物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杜仲、天麻、厚朴、黔党参、何首乌等名贵药材驰名中国。
动物资源方面,野生动物及珍稀动物53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3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主要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莽等。
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红腹锦鸡等。
旅游资源优势。
贵州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相结合为主要特点。
自然风光集山石、水景、林木、洞穴于一体,景观奇特,有世所罕见的生物化石群和原始神秘的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以古朴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以遵义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长征文化,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迷人的“天然公园”和“避暑胜地”。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大西南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流域上游,是建设“两江”生态屏障的重要地区。
贵州经过三线建设和近年的发展,冶金、化工、机械、建设、轻工等行业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现代工业基础。
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名单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2个1、黄果树风景名胜区2、马岭河-万峰湖名胜风景区3、赤水风景名胜区4、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5、氵舞阳河风景名胜区6、织金洞风景名胜区7、龙宫风景名胜区8、红枫湖风景名胜区9、都云斗蓬山-剑江风景名胜区10、九洞天风景名胜区11、铜仁九龙风景名胜区12、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二、省级风景名胜区 57个贵阳市(8个):花溪风景名胜区、百花湖风景名胜区、修文阳明风景名胜区、息烽风景名胜区、贵阳香纸沟风景名胜区、开阳风景名胜区、清镇暗流河风景名胜区、贵阳相思河风景名胜区遵义市(6个):遵义娄山风景名胜区、习水风景名胜区、绥阳宽阔水风景名胜区、余庆大乌江风景名胜区、仁怀茅台风景名胜区、湄潭湄江风景名胜区六盘水市(5个):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盘县坡上草原风景名胜区、六盘水南开风景名胜区安顺市(4个):普定梭筛风景名胜区、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紫云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平坝天台山-斯拉河风景名胜区黔南州(9个):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福泉洒金谷风景名胜区、翁安江界河风景名胜区、长顺杜鹃湖-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平塘风景名胜区、惠水涟江-燕子洞风景名胜区、三都都柳江风景名胜区、贵定洛北河风景名胜区、独山河桥风景名胜区黔东南州(9个):麻江下司风景名胜区、岑巩龙螯河风景名胜区、榕江古榕风景名胜区、剑河风景名胜区、镇远高过河风景名胜区、雷山风景名胜区、锦屏三板桥-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丹寨龙泉山-岔河风景名胜区、从江风景名胜区黔西南州(6个):贞丰三岔河风景名胜区、泥凼石林风景名胜区、鲁布格风景名胜区、安龙招堤风景名胜区、晴隆三望坪风景名胜区、兴仁放马坪风景名胜区铜仁地区(8个):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印江木黄风景名胜区、思南乌江白鹭洲风景名胜区、松桃豹子岭-寨英风景名胜区、万山夜郎谷风景名胜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玉屏北侗萧笛之乡风景名胜区毕节地区(2个):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风景名胜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单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个1、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省级自然保护区 3个1、绥阳宽阔水自然保护区2、道真大沙河自然保护区3、台江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名单一、国家级开发区 2个1、贵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省级开发区 9个1、贵州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2、贵州白云经济开发区3、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4、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5、贵州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6、贵州都云经济开发区7、贵州红果经济开发区8、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9、贵州顶效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