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 阅读附答案
《三峡》阅读附答案

《三峡》阅读附答案《三峡》阅读附答案「篇一」告别三峡阅读理解(附答案)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丽水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题卷(2024.6)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写诗、作画、谱曲、跳舞、开演唱会、当主持人……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在丰富文艺创作手段和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文艺观念、艺术形态等产生巨大影响。
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虽然带来了清新的文艺风景,但人工智能文艺的未来依然道阻且长。
人工智能依赖海量数据,基于特定算法,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与程序进行创作。
人工智能文艺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创作”,其对于人类文艺作品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数据库收集的样本越是全面丰富,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模仿和创作。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创作出诗歌、书法、油画、音乐等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但跟人类作品相比,它们创作的所谓作品要稚嫩得多。
以人工智能比较“擅长”的诗歌创作为例,如果我们对相关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朦胧模糊、似是而非、意指不明、所指不清、解释多样、歧义纷出、缺乏个性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
它们跟人类创作的朦胧诗有着本质区别,后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情感抒发,而人工智能创作的诗歌作品,生成机制和程序则完全不同,它缺乏基于社会实践的情感基础,实质是围绕关键词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所进行的字词组合,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文艺自身固有的局限。
人工智能在各文艺门类中的发展并不均衡,在某些模仿性和规律性较强的领域(如舞蹈艺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在更富独创性、更复杂的文艺领域(如长篇小说),人工智能显然还没有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1. 课内精彩回放。
(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
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
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
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
窗子打开了,它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
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
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温暖——(________)兴奋——(________)(3)从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空。
(________)的豌豆花(________)的叶子(4)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5)认真读这段话,请你从两个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两个问题。
2. 课内阅读。
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粒豌豆。
豆荚和豌豆都是绿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
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
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
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豌豆坐在那儿越长越大,它们想,我们得做点儿事情啊。
“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1)这一部分写了豌豆的(________)和(________)。
(2)“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改为陈述句)3.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其余的几粒豌豆呢?曾经想飞到广阔世界里去的那一粒,它落到了屋顶的水笕里,被一只鸽子吃掉了。
那两粒在地上打滚的豌豆也没有走多远,也被鸽子吃掉了。
它们还算有些实际的用途。
那本来想飞进太阳里去的豌豆,却落到了水沟里,在脏水里躺了好几个星期,而且涨得大大的。
高中语文阅读选择题

高一阅读训练一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秕谷瑕疵如丧考妣睚眦必报B.婢女偏裨稗官野史俾众周知C.啁啾调色调配中药倜傥不凡D.客栈信笺长亭饯别流水浅浅2.下列各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自从落进了陷阱,他的书店就风光不在,以至一蹶不振。
B.我多想驾着银鹰,翱翔蓝天,实现我的夙愿,可惜天不遂人愿,至今我仍是地勤人员一个。
C.据说那天他还亲手浇了花,为鸟添了食,然后安详的坐在靠椅里午睡,直到家人发现时他已过逝了。
D.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忍,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B.研究禽流感的目的,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对禽流感进行预防,减少禽流感造成的损失。
C.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
D.观察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在经过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2006年将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驾马车”——消费的拉动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①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②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由此可见,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③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
语言文字运用一则阅读练习及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创痕(chuāng)晕车(yùn)老妪(yù)悄无声息(qiǎo)B.症结(zhēng)攒射(cuán)间(jiān)断菲薄(fěi)C.矜持(jīn)乳媪(ǎo)泠然(líng)笑靥儿(yàn)D.绯闻(fěi)谂知(shěn)强颜(qiǎng)呱呱而泣(g ū)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苻坚的人生剽悍而无奈,他前期安邦定国,文治武功,彪炳一时,最后却在淝水之战中遭遇人生最大败迹,身死国灭,只留后人空嗟叹。
B.科教片《美丽星球》为我们捕捉到地球的许多瞬间,从清晨形如金色弹丸的美丽星球,到夜晚人世间的斑斓灯火,无不美得慑人心魄。
C.下雨的日子,平时紧张忙碌得快要绷断了的那一根根弦,这会儿全放松下来,心绪便开始信马由缰、一无羁勒地恣意驰骋。
D.在阅读浩如烟海的经典作品时,切勿把大师的思想奉为圭皋,不知不觉画地为牢,让自己变成面目可憎的教条主义者。
阅读下列段落,完成下面小题(甲)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乙)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致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丙)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文中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繁芜丛杂B.掩盖C.从而D.以致4.文中画线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B.乙C.丙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使许多人成为受害者。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一、读短文,回答问题。
衣服简史①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历史上已无法考证,只能推测: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有些动物的毛皮相当柔软,而且具有保暖的功能,于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把兽皮披在身上。
后来,他们又用兽骨做成针,利用兽皮或是动物的筋做线,把一块块的兽皮缝合起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衣服”了。
②到了夏天,古代的人类就将树叶、野草缠绕在身上,当作“衣服”。
但是,树叶和野草容易枯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品。
首先是将葛藤类的植物编结成网,“穿”在身上;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茎或皮可以撕得更细,于是编了更细密的“衣服”,而且韧度也增加了。
其实所谓更细的成分,就是指植物的纤维。
纤维泛指一切线状的构造,这种构造正是构成“布”的基本单位。
③人类自从开始畜养一些动物,例如羊、兔等后,发现它们身上的毛较长,不但柔软而且温暖,于是便用来作为毛纺织品的主要原料。
最常见的毛是绵羊毛。
羊毛剪下来以后,首先分出等级,之后,就成了一匹匹的毛布。
这种利用动物纤维做出来的纺织品,就叫“毛纺织品”。
④除了植物性纤维和动物性纤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纤维呢?当然有。
现代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石油、煤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
例如用石油化学制品所制成的纤维有尼龙、聚酯、亚克力和石蜡。
你也许还不知道,由树木或木材工业的废弃物产生的木质纸浆,也可以制造出人造丝和醋酸纤维呢!人造纤维的优点是更强韧,更具有弹性,我们的袜子、衣服以及毛毯等,很多都是由人造纤维制成的;如果再加入特殊材料,还可以制成潜水衣、防弹衣等特殊用途的衣服。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读第①段,补全下面内容。
人类最早的“衣服”所需的材料:针——(_______)线——(_______)布——(_______)2.读第②至④段,可以知道构成“布”的基本单位是__,它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三种,其中第三种的优点是_____。
庖丁解牛《庄子》阅读附答案.doc

庖丁解牛《庄子》阅读附答案庖丁解牛《庄子》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蹄,者然向然,奏刀'翳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 批大谷L导大簌,因其固然,技经肯紫之未尝,而况大靴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硼。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删。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言桀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B.批大谷b导大簌,因其固然批:劈、击C.动刀甚微,森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坠D.善刀而藏之。
善:修治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C.而刀刃若新发于硼提刀而立,为之四顾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触、倚、履、曲” 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2019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五综合测试题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盒子外配植白茅——当地最野的草,渲.(xuān)染着洪荒与历史的气氛.(fēn),两株高大的英雄树——木棉,则高唱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B.俊秀的蒙.(méng)太古啊,我真地太痴心了,所以也许你会觉得我的举动有点轻浮;可是相信我,朋友,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我的忠心远胜过那些善于矜.(jīn)持作态的人。
C.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有些桀.(jí)骜.(ào)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D.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chàn)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gǎn)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纹身通牒瞄准平心而论B.缺憾永诀份额惹是生非C.冒然慰藉安祥苍海桑田D.膨胀撕杀抱负热胀冷缩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因为没有四肢的阻碍,蛇反而可以深入别的动物无法涉足的领域;的歌喉和绚美的羽毛,将消失于蛇像地狱那样狭长而腥臭的肠胃。
(2)通过野草繁茂的乡土环境与精致的人工环境相对比,旨在场所的历史与生态氛围,传达一种关于自然与生态的美学观和伦理。
(3)我将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4)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
A.明亮营造深味蔑视 B.闪亮创造体味藐视C.明亮创造深味蔑视 D.闪亮营造体味藐视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讲私话,谈私密,难免要犯信口开河的毛病,而且情随事迁....,记忆力又衰退,更不免有记错讲错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
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
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
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
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
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
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残暴,无人性
2.时间,即顺叙
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
4.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
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5.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
6.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
7.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