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几何综合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特殊四边形中的三角形问题

2024年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特殊四边形中的三角形问题
1 BE·CE=EC·HG,S△CEF=2EC·FG.要使 S△BEC=2S△CEF,则 HG=FG.若 A,E 共点,则结论成立.④易证四边形 FDCH 为菱形,∴∠DFE=3∠EFH=3∠ AEF.
3.(2016·安徽第 14 题 5 分)如图,在矩形纸片 ABCD 中,AB=6,BC= 10,点 E 在 CD 上,将△BCE 沿 BE 折叠,点 C 恰好落在边 AD 上的点 F 处, 点 G 在 AF 上,将△ABG 沿 BG 折叠,点 A 恰好落在线段 BF 上的点 H 处, 有下列结论:①∠EBG=45°;②△DEF∽△ABG;③S△ABG= 3 2S△FGH;④AG+DF=FG.其中正确的是①③④(选填序号).
1.(2013·安徽第13题5分)如图,P为▱ABCD的边AD上一点,E,F分别为
PB,PC的中点,△PEF,△PDC,△PAB的面积分别为S,S1,S2,若S= 2,则S1+S2=88 .
【简写过程】∵E,F 分别为 PB,PC 的中点,
∴△PEF∽△PBC.
∴S△PEF∶S△PBC=1∶4.
∴S△PBC=4S=8.
【简写过程】 ①∵F 是 AD 的中点,∴AD=2DF,∵AD=2AB,∴DC=DF= AB.∴∠DFC=∠DCF.∵AD∥BC,∴∠DFC=∠BCF,∴∠BCF=∠DCF.即∠
1 DCF=2∠BCD.②过 F 作 FH∥AB 交 BC 于 H,交 EC 于 G.易得 GH 是△BCE 的
1 中位线.∴EG=CG.且 GH⊥EC.∴EH 垂直平分 EC.∴EF=FC.③S△BEC=2
S△ABP
=2AB2.
(2)如图②,若点 P 是矩形 ABCD 内一点.
①若点 P 是∠DAB 和∠ABC 平分线的交点,则∠APB=90°; ②若 S△ABP=S△BCP=S△CDP=S△ADP,则ACPP=1;

中考复习特殊三角形

中考复习特殊三角形

中考复习特殊三角形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数学中的特殊三角形更是考点中的重点。

特殊三角形包括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复习这些特殊三角形的知识。

一、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指至少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这个三角形的腰,另一边称为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2、判定(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在解题中,我们常常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来求解角度、边长等问题。

例如,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80°,那么底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180°顶角)÷ 2”来计算,即(180° 80°)÷ 2 = 50°。

二、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角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 60°。

1、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且均为 60°。

(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2、判定(1)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角是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增强结构的牢固性。

三、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

直角所对的边称为斜边,其余两边称为直角边。

1、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第二单元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易错梳理)-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复习讲义 北师大版

第二单元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易错梳理)-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复习讲义   北师大版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知识盘点知识点1:图形的分类立体图形圆(由曲线围成) 平面图形 三角形(3条边) 三角形、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由线段围成) 四边形(4条边) 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点2:三角形的认识1、 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分类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边分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任意三角形 2、三角形内角和及三边关系① 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②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已知两条边的长度,那么第三边的长度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小于两边只差。

知识点3:四边形的认识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

四边形中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只由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注意易错集合易错点1:四边形的概念典例 判断:由四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 ) 解析 误认为只要四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忽略了四条线段需要首尾相连。

解答 ×✨针对练习1你能解释为什么吗?易错点2:三角形的分类典例 猜一猜被遮挡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解析 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可以根据露出的这个角是直角或钝角来判断是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来的角是锐角时,则无法直接断定是什么三角形。

解答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可能是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点拨 由四条线段首位顺次连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作四边形。

⭐点拨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针对练习2将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填写序号)锐角三角形有( );直角三角形有( );钝角三角形有( ); 等腰三角形有( );等边三角形( )。

易错点3: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 典例 求出图中三角形未知角的度数。

(最新)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 专题6 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综合(精讲)试题

(最新)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 专题6 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综合(精讲)试题

专题六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综合毕节中考备考攻略纵观近4年毕节中考数学试卷,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综合是每年的必考考点,其中2015年第24题综合考查平行四边形和直角三角形;2016年第25题综合考查菱形和三角形全等;2017年第24题综合考查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相似、解直角三角形;2018年第24题综合考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菱形.预计2019年将继续综合考查四边形与三角形.熟练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和梯形中位线性质的推导和应用,会画出四边形全等变换后的图形.解决问题时必须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在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各种数学方法.中考重难点突破四边形与特殊三角形例1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AB =AD,对角线AC,BD 交于点O,AC 平分∠BAD ,过点C 作CE⊥AB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OE.(1)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 (2)若AB =5,BD =2,求OE 的长.【解析】(1)先判断出∠OAB=∠DCA,进而判断出∠DAC=∠DCA ,得出CD =AD =AB,即可得出结论; (2)先判断出OE =OA =OC,再求出OB =1,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A,即可得出结果. 【答案】(1)证明:∵AB∥CD ,∴∠CAB =∠ACD. ∵AC 平分∠BAD ,∴∠CAB =∠CAD , ∴∠CAD =∠ACD ,∴AD =CD. 又∵AD=AB,∴AB =CD.又∵AB∥CD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又∵AB=AD,∴四边形ABCD 是菱形; (2)解:∵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OA =OC =12AC,OB =OD =12BD =1.在Rt △AOB 中,∠AOB =90°,∴OA =AB 2-OB 2=2. ∵CE ⊥AB,∴∠AEC =90°. 在Rt △AEC 中,O 为AC 中点, ∴OE =12AC =OA =2.四边形与三角形全等例2 (2018·张家界中考)在矩形ABCD 中,点E 在BC 上,AE =AD,DF ⊥AE,垂足为点F. (1)求证:DF =AB ;(2)若∠FDC=30°,且AB =4,求AD.【解析】(1)利用“AAS ”证△ADF≌△EAB 即可得证;(2)由∠ADF+∠FDC=90°,∠DAF +∠ADF=90°得∠FDC=∠DAF=30°,据此知AD =2DF,根据DF =AB 可得答案.【答案】(1)证明:在矩形ABCD 中,AD ∥BC, ∴∠AEB =∠DAF.又∵DF⊥AE ,∴∠DFA =90°,∴∠DFA =∠B. 又∵AD=EA,∴△ADF ≌△EAB,∴DF =AB ;(2)解:∵∠ADF+∠FDC =90°,∠DAF +∠ADF=90°,∴∠FDC =∠DAF=30°,∴AD =2DF.∵DF =AB =4,∴AD =2AB =8.四边形与三角形相似例3 (2018·资阳中考)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点M 是斜边AB 的中点,MD ∥BC,且MD =CM,DE ⊥AB 于点E,连接AD,CD.(1)求证:△MED∽△BCA; (2)求证:△AMD≌△CMD;(3)设△MDE 的面积为S 1,四边形BCMD 的面积为S 2,当S 2=175S 1时,求cos ∠ABC 的值.【解析】(1)易证∠DME=∠CBA ,∠ACB =∠DE M =90°,从而可证明△MED∽△BCA;(2)由∠ACB=90°,点M 是斜边AB 的中点,可知BM =CM =AM,又由MD∥BC 可证明∠AMD=∠CMD ,从而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证明△AMD≌△CMD;(3)易证DM =12AB,由(1)可知△MED∽△BCA ,所以S 1S △ACB =⎝ ⎛⎭⎪⎫DM AB 2=14,所以S △MCB =12S △ACB =2S 1,从而可求出S △EBD =S 2-S △MCB -S 1=25S 1,由于S 1S △EBD =ME EB ,从而可知ME BE =52,设ME =5x,EB =2x,从而用x 表示出AB,BC,最后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即可求出答案.【答案】(1)证明:∵MD∥BC ,∴∠DME =∠CBA. ∵∠ACB =∠DEM=90°,∴△MED ∽△BCA ; (2)证明:∵∠ACB=90°,点M 是斜边AB 的中点, ∴BM=CM =AM,∴∠MCB =∠MBC. ∵∠DMB =∠MBC , ∴∠MCB =∠DMB=∠MBC. ∵MD ∥BC,∴∠CMD =180°-∠MCB. 又∵∠AMD=180°-∠DMB , ∴∠AMD =∠CMD. 在△AMD 与△CMD 中, ⎩⎪⎨⎪⎧MD =MD ,∠AMD =∠CMD,AM =CM ,∴△AMD ≌△CMD(SAS );(3)解:∵DM=CM,∴AM =CM =DM =BM, ∴DM =12AB.由(1)可知△MED∽△BCA ,∴S 1S △ACB =⎝ ⎛⎭⎪⎫DM AB 2=14,∴S △ACB =4S 1. ∵CM 是△ACB 的中线,∴S △MCB =12S △ACB =2S 1,∴S △EBD =S 2-S △MCB -S 1=25S 1,∴S 1S △EBD =ME EB ,∴S 125S 1=ME EB ,∴ME EB =52. 设ME =5x,EB =2x,则BM =7x, ∴AB =2BM =14x. ∵MD AB =ME BC =12,∴BC =10x, ∴cos ∠ABC=BC AB =10x 14x =57.1.(2018·贺州中考)如图,在△ABC 中,∠ACB =90°,O,D 分别是边AC,AB 的中点,过点C 作CE ∥AB 交DO 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1)求证:四边形AECD 是菱形;(2)若四边形AECD 的面积为24,tan ∠BAC =34,求BC 的长.(1)证明:∵点O 是AC 的中点,∴OA =OC.∵CE ∥AB,∴∠DAO =∠ECO. 又∵∠AOD=∠COE ,∴△AOD ≌△COE(ASA ),∴AD =CE, ∴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 又∵CD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中线, ∴CD =AD =12AB,∴四边形AECD 是菱形;(2)由(1)知,四边形AECD 是菱形,∴AC ⊥ED.在Rt △AOD 中,tan ∠DAO =OD OA =tan ∠BAC =34,可设OD =3x,OA =4x, 则ED =2OD =6x,AC =2OA =8x.由题意可得12·6x·8x=24,∴x =1,∴OD =3.∵O,D 分别是AC,AB 的中点, ∴OD 是△ABC 的中位线, ∴BC =2OD =6.2.(2018·盐城中考)在正方形ABCD 中,对角线BD 所在的直线上有两点E,F 满足BE =DF,连接AE,AF,CE,CF,如图.(1)求证:△AB E≌△ADF;(2)试判断四边形AEC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1)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AD, ∴∠ABD =∠ADB ,∴∠ABE =∠ADF. 在△ABE 与△ADF 中,⎩⎪⎨⎪⎧AB =AD ,∠ABE =∠ADF,BE =DF ,∴△ABE ≌△ADF(SAS ); (2)解:四边形AECF 是菱形. 理由:连接AC,交BD 于点O.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OA =OC,OB =OD,AC ⊥EF, ∴OB +BE =OD +DF,即OE =OF. ∵OA =OC,OE =OF,∴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 又∵AC⊥EF ,∴四边形AECF 是菱形.3.(2018·湖州中考) 已知在Rt △ABC 中,∠BAC =90°,AB ≥AC,D,E 分别为AC,BC 边上的点(不包括端点),且DC BE =ACBC=m,连接AE,过点D 作DM ⊥AE,垂足为点M,延长DM 交AB 于点F. (1)如图1,过点E 作EH⊥AB 于点H,连接DH.①求证:四边形DHEC 是平行四边形; ②若m =22,求证:AE =DF ; (2)如图2,若m =35,求DFAE的值.(1)证明:①∵EH⊥AB ,∠BAC =90°, ∴EH ∥CA,∴△BHE ∽△BAC,∴BE BC =HEAC .∵DC BE =AC BC ,∴BE BC =DC AC ,∴HE AC =DC AC, ∴HE =DC.∵EH ∥DC,∴四边形DHEC 是平行四边形; ②∵AC BC =22,∠BAC =90°,∴AC =AB.∵DC BE =22,HE =DC,∴HE BE =22. 又∵∠BHE=90°,∴BH =HE. ∵HE =DC,∴BH =CD,∴AH =AD. ∵DM ⊥AE,EH ⊥AB, ∴∠EHA =∠AMF=90°,∴∠HAE +∠HEA=∠HAE+∠AFM=90°, ∴∠HEA =∠AFD.∵∠EHA =∠FAD=90°,∴△HEA ≌△AFD,∴AE =DF ; (2)解:过点E 作EG⊥AB 于点G.∵CA ⊥AB,∴EG ∥CA,∴△EGB ∽△CAB, ∴EG CA =BE BC ,∴EG BE =CA BC =35. ∵CD BE =35,∴EG =CD. 设EG =CD =3x,AC =3y,则BE =5x,BC =5y, ∴BG =4x,AB =4y. ∵∠EGA =∠AMF=90°, ∴∠GEA +∠EAG=∠EAG+∠AFM ,∴∠AFM=∠AEG.∵∠FAD=∠EGA=90°,∴△FAD∽△EGA,∴DFAE=ADAG=3y-3x4y-4x=34.毕节中考专题过关 1.(2018·乌鲁木齐中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C =90°,E 是BC 的中点,AD ∥BC,AE ∥DC,EF ⊥CD 于点F.(1)求证:四边形AECD 是菱形;(2)若AB =6,BC =10,求EF 的长.(1)证明:∵AD∥BC ,AE ∥DC,∴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BAC =90°,E 是BC 的中点,∴AE =CE =12BC,∴四边形AECD 是菱形;(2)解:过A 作AH⊥BC 于点H.∵∠BAC =90°,AB =6,BC =10,∴AC =102-62=8.∵S △ABC =12BC·AH=12AB·AC ,∴AH =6×810=245.∵点E 是BC 的中点,BC =10,四边形AECD 是菱形,∴CD =CE =5.∵S ▱AECD =CE·A H =CD·EF ,∴EF =AH =245.2.(2018·青岛中考)已知:如图,▱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E,点G 为AD 的中点,连接CG,CG 的延长线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FD.(1)求证:AB =AF ;(2)若AG =AB,∠BCD =120°,判断四边形ACD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 ∥CD,AB =CD,∴∠AFG =∠DCG.又∵GA=GD,∠AGF =∠CGD ,∴△AGF ≌△DGC,∴AF =CD.∴AB =AF ;(2)解:四边形ACDF 是矩形.证明:∵AF=CD,AF ∥CD,∴四边形ACDF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BAD =∠BCD=120°.∴∠FAG =60°.∵AB =AG =AF,∴△AFG 是等边三角形,∴AG =GF.∵四边形ACDF 是平行四边形,∴FG =CG,AG =DG.∴AD=CF.∴四边形ACDF 是矩形.3.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AD =CD,E 是对角线BD 上一点,且EA =EC.(1)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2)如果BE =BC,且∠CBE∶∠BCE=2∶3,求证: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证明:(1)在△ADE 与△CDE 中,⎩⎪⎨⎪⎧AD =CD ,DE =DE ,EA =EC ,∴△ADE ≌△CDE,∴∠ADE =∠CDE.∵AD ∥BC,∴∠ADE =∠CBD ,∴∠CDE =∠CBD ,∴BC =CD.∵AD =CD,∴BC =AD,∴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AD =CD,∴四边形ABCD 是菱形;(2)∵BE=BC,∴∠BCE =∠BEC.∵∠CBE ∶∠BCE =2∶3,∴∠CBE =180×22+3+3=45°. ∵四边形ABCD 是菱形,∴∠ABE =∠CBE=45°,∴∠ABC =90°,∴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4.(2018·眉山中考)如图①,在四边形ABCD 中,AC ⊥BD 于点E,AB =AC =BD,点M 为BC 的中点,N 为线段AM 上的点,且MB =MN.(1)求证:BN 平分∠ABE;(2)若BD =1,连接DN,当四边形DNBC 为平行四边形时,求线段BC 的长;(3)如图②,若点F 为AB 的中点,连接FN,FM,求证:△MFN∽△BDC.(1)证明:∵AB=AC,∴∠ABC =∠ACB.∵M 为BC 的中点,∴AM ⊥BC.在Rt △ABM 中,∠MAB +∠ABC=90°.在Rt △CBE 中,∠EBC +∠ACB=90°,∴∠MAB =∠EBC.又∵MB =MN,∴△MBN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MNB =∠MBN=45°,∴∠EBC +∠NBE=45°,∠MAB +∠ABN=∠MNB=45°,∴∠NBE =∠ABN ,即BN 平分∠ABE;(2)解:设BM =CM =MN =a.当四边形DNBC 是平行四边形时,DN =BC =2a.在△ABN 和△DBN 中,⎩⎪⎨⎪⎧AB =DB ,∠NBD =∠NBA,BN =BN ,∴△ABN ≌△DBN(SAS ),∴AN =DN =2a.在Rt △ABM 中,由AM 2+BM 2=AB 2,得(2a +a)2+a 2=1,解得a =±1010(负值舍去),∴BC =2a =105;(3)证明:在Rt △MAB 中,F 是AB 的中点,∴MF =AF =BF,∴∠MAB =∠FMN.又∵∠MAB=∠CBD ,∴∠FMN =∠DBC. ∵MFAB =MNBC =12,∴MF BD =MN BC =12,∴△MFN ∽△BDC.5.(2018·枣庄中考)如图,将矩形ABCD 沿AF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的点E 处,过点E 作EG∥CD 交AF 于点G,连接DG.(1)求证:四边形EFDG 是菱形;(2)探究线段EG,GF,A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AG =6,EG =25,求BE 的长.(1)证明:∵GE∥DF ,∴∠EGF =∠DFG.由翻折的性质可知DG =EG,DF =EF,∠DGF =∠EGF ,∴∠DGF =∠DFG ,∴DG =DF,∴DG =EG =DF =EF,∴四边形EFDG 是菱形;(2)解:EG 2=12GF·AF.理由:连接DE,交AF 于点O.∵四边形EFDG 是菱形,∴GF ⊥DE,OG =OF =12GF.∵∠DOF =∠ADF=90°,∠OFD =∠DFA , ∴△DOF ∽△ADF,∴DF AF =OF DF ,即DF 2=OF·AF.∵OF =12GF,DF =EG,∴EG 2=12GF·AF;(3)解:过点G 作GH⊥DC ,垂足为点H. ∵EG 2=12GF·AF ,AG =6,EG =25,即GF 2+6GF -40=0,解得GF =4,GF =-10(舍去).∵DF =EG =25,AF =AG +GF =10, ∴AD =AF 2-DF 2=4 5.∵GH ⊥DC,AD ⊥DC,∴GH ∥AD, ∴△FGH ∽△FAD,∴GH AD =GF AF ,即GH 45=410,∴GH =855.∴BE =AD -GH =45-855=1255.。

【数学】初中数学中的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中重要知识点总结

【数学】初中数学中的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中重要知识点总结

【数学】初中数学中的特殊三角形、特殊四边形中重要知识点总结01特殊三角形一、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的重合(“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可用等面积法证)(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3、判定: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

二、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注意:若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则说这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而一般不称这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2、性质:⑴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且均为60度。

⑵等边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和每个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⑶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对称轴是每条边上的中线、高线或所对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

3、判定:⑴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⑵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⑶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⑷有两个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全等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5种:(1)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3)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4)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5)斜边及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HL)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一个内角等于30o,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4、垂直平分线:垂直于一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

2022年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之特殊四边形专题(较难)

2022年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之特殊四边形专题(较难)

2022年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之特殊四边形专题(较难)一.选择题1.如图,在▱ABCD中,AB=6,AD=8,将△ACD沿对角线AC折叠得到△ACE,AE与BC交于点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B=90°时,则EF=2B.当F恰好为BC的中点时,则▱ABCD的面积为12C.在折叠的过程中,△ABF的周长有可能是△CEF的2倍D.当AE⊥BC时,连接BE,四边形ABEC是菱形2.如图,E为正方形ABCD边CD上一点,连接BE,AC.若EC=1,2∠ABE=3∠ACB,则AB=()A.B.C.D.3.如图,点A、B在函数y=(x>0,k>0且k是常数)的图象上,且点A在点B的左侧过点A作AM⊥x轴,垂足为M,过点B作BN⊥y轴,垂足为N,AM与BN的交点为C,连接AB、MN.若△CMN和△ABC的面积分别为1和4,则k的值为()A.4 B.4C.D.64.如图,分别以Rt△ABC的斜边AB,直角边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ACE,F为AB 的中点,DE,AB相交于点G.连接EF,若∠BAC=30°,下列结论:①EF⊥AC;②四边形ADFE为菱形;③AD=4AG;④△DBF≌△EFA.则正确结论的序号是()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4,E为边BC的中点,P为BD的一个动点,则PC+PE 的最小值是()A.B.C.D.6.已知点M是平行四边形ABCD内一点(不含边界),设∠MAD=θ1,∠MBA=θ2,∠MCB=θ3,∠MDC=θ4.若∠AMB=110°,∠CMD=90°,∠BCD=60°.则()A.θ1+θ4﹣θ2﹣θ3=10°B.θ2+θ4﹣θ1﹣θ3=30°C.θ1+θ4﹣θ2﹣θ3=30°D.θ2+θ4﹣θ1﹣θ3=40°7.如图,点P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上一点,过点P作EF∥BC,分别交AB,CD于E、F,连接PB、PD.若AE=2,PF=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10 B.12 C.16 D.188.矩形ABCD与矩形CEFG如图放置,点B、C、E共线,点C、D、G共线,连接AF,取AF的中点H,连接GH.若BC=EF=3,CD=CE=1,则GH=()A.B.C.2 D.二.填空题9.如图,▱ABCD的面积为32,E,F分别为AB、AD的中点,则△CEF的面积为.10.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边AD上一动点,连接BE,CE,以CE为边向右侧作正方形CEFG.(1)若BE=5,则正方形CEFG的面积为;(2)连接DF,DG,则△DFG面积的最小值为.11.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点E,F分别是边AD,CD上的两个动点,且满足AE+CF =BD=2,设△BEF的面积为S,则S的取值范围是.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2,CD=6,E,F,M分别为边BC,AD和对角线BD的中点.连接EF,FM,则FM=;线段EF的最大值为.1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AD=7,连接BD,把线段BD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线段DQ.在BC边上取点P,使BP=2,连接PQ交DC延长线于点E,则线段DE长为.14.在三角形ABC中,点D,E,F分别是BC,AB,AC的中点,AH⊥BC于点H,若∠DEF=50°,则∠CFH=.15.如图是一张三角形纸片,其中∠C=90°,∠A=30°,BC=3,从纸片上裁出一矩形,要求裁出的矩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三角形的边上,其面积为2,则该矩形周长的最小值=.16.已知:如图,在△ABC中,∠ACB=60°,AC=3,BC=5,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侧作等边三角形ABM和等边三角形ACN,连接MN,D,E,F,G分别是MB,BC,CN,MN的中点,则四边形DEFG的周长为.17.如图的七边形ABCDEFG中,AB、ED的延长线相交于O点.若图中∠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20°,则∠BOD的度数为.18.直线y=a分别与直线y=x和双曲线y=交于D、A两点,过点A、D分别作x轴的垂线段,垂足为点B,C.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则a的值为.19.如图,矩形ABCD中,E为CD上一点,F为AB上一点,分别沿AE,CF折叠,D,B两点刚好都落在矩形内一点P,且∠APC=120°,则AB:AD=.20.如图,矩形ABCD中,点G是AD的中点,GE⊥CG交AB于E,BE=BC,连接CE 交BG于F,则∠BFC等于.三.解答题21.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边AD,CD上的点(点E,F不与端点重合),且AE=DF,BE,AF交于点P,过点C作CH⊥BE交BE于点H.(1)求证:AF∥CH.(2)若AB=2,AE=2,试求线段PH的长.(3)如图②,连接CP并延长交AD于点Q,若点H是BP的中点,试求的值.22.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4,BC=2,E为AB的中点,设点P是∠DAB平分线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重合).(1)证明:PD=PE.(2)连接PC,求PC的最小值.(3)设点O是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是否存在点P,使∠DPO=90°?若存在,请直接写出AP的长.23.当k值相同时,我们把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y=叫做“关联函数”.(1)如图,若k>0,这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分别为A,B,求点A,B的坐标(用k表示);(2)若k=1,点P是函数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B重合),设点P的坐标为(m,),其中m>0且m≠2.作直线PA,PB分别与x轴交于点C,D,则△PCD是等腰三角形,请说明理由;(3)在(2)的基础上,是否存在点P使△PCD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如图,矩形ABCD中,BC>AB,E是AD上一点,△ABE沿BE折叠,点A恰好落在线段CE上的点F处.(1)求证:CF=DE.(2)设=m.①若m=,试求∠ABE的度数;②设=k,试求m与k满足的关系.25.如图,正方形ABCD中,G是对角线BD上一个动点,连接AG,过G作GE⊥CD,GF⊥BC,E、F分别为垂足(1)求证:GE+GF=AB;(2)①写出GE、GF、AG三条线段满足的等量关系,并证明;②求当AB=6,AG=时,BG的长.26.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D两点重合),连接AE,作EF⊥AE于E,交直线CB于F.(1)如图1,当点F在线段CB上时,通过观察或测量,猜想△AE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猜想;(2)如图2,当点F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其它条件不变,(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若AE将△ABD的面积分成1:2的两部分,求AF:CF的值.2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上有一点E,连接BE,作EF⊥BE交AD于点F.过点E作直线CD的对称点G,连接CG,DG,EG.(1)求证:△BEC≌△DGC;(2)求证:四边形FEGD为平行四边形;(3)若AB=4,▱FEGD有可能成为菱形吗?如果可能,此时CE长;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28.矩形ABCD中,AB=3,BC=4.点E,F在对角线AC上,点M,N分别在边AD,BC上.(1)如图1,若AE=CF=1,M,N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MFN为矩形.(2)如图2,若AE=CF=0.5,AM=CN=x(0<x<2),且四边形EMFN为矩形,求x的值.29.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为AC上一点,点E,点F关于CD对称.(1)若ED∥CF,①求证:四边形ECFD是菱形.②若点E为AC的中点,求证:AD=EF.(2)连接BD,BE,BF,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F是直角三角形,求的值.30.(1)如图1,将一矩形纸片ABCD沿着EF折叠,CE交AF于点G,过点G作GH∥EF,交线段BE于点H.①判断EG与EH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②判断GH是否平分∠AGE,并说明理由.(2)如图2,如果将(1)中的已知条件改为折叠三角形纸片ABC,其它条件不变.①判断EG与EH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②判断GH是否平分∠AGE,如果平分,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平分,请用等式表示∠EGH,∠AGH与∠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A、如图1中,∵∠B=90°,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DAC=∠ACB,∵∠DAC=∠CAE,∴∠ACF=∠CAF,∴AF=CF,设AF=CF=x,在Rt△ABF中,则有x2=62+(8﹣x)2,解得x=,∴EF=8﹣=,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如图2中,当BF=CF时,∵AF=CF=BF,∴∠BAC=90°,∴AC===2,∴S平行四边形ABCD=AB•AC=6×2=12,故选项B符合题意.C、在折叠过程中,△ABF与△EFC的周长相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D、如图3中,当AE⊥BC时,四边形ABEC是等腰梯形,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2.解:如图,AC,BE交于点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BAC=45°,∵2∠ABE=3∠ACB,∴∠ABE==67.5°,∴∠AFB=180°﹣∠ABF﹣∠BAC=180°﹣67.5°﹣45°=67.5°,∴∠ABE=∠AFB,∴AB=AF,∵AB∥CE,∴∠ABF=∠CEF=67.5°,∵∠CFE=∠AFB=67.5°,∴∠CFE=∠CEF,∴CE=CF,设AB=x,则AC=x+1,在Rt△ABC中,AC=,∴x+1=,解得x=+1,故选:B.3.解:设点M(a,0),N(0,b)∵AM⊥x轴,且点A在反比例函数y=(x>0,k>0且k是常数)的图象上,∴点A的坐标为(a,),BN⊥y轴,同理可得:B(,b)则点C(a,b)s△CMN==ab=1∴ab=2∵AC=,BC===4即,且ab=2(k﹣2)2=16解得:k=6,k=﹣2(舍去)故选:D.4.解:连接FC,如图所示:∵∠ACB=90°,F为AB的中点,∴FA=FB=FC,∵△ACE是等边三角形,∴EA=EC,∵FA=FC,EA=EC,∴点F、点E都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EF垂直平分AC,即EF⊥AC;∵△ABD和△ACE都是等边三角形,F为AB的中点,∴DF⊥AB即∠DFA=90°,BD=DA=AB=2AF,∠DBA=∠DAB=∠EAC=∠ACE=60°.∵∠BAC=30°,∴∠DAC=∠EAF=90°,∴∠DFA=∠EAF=90°,DA⊥AC,∴DF∥AE,DA∥EF,∴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而不是菱形;∵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DA=EF,AF=2AG,∴BD=DA=EF,DA=AB=2AF=4AG;在△DBF和△EFA中,,∴△DBF≌△EFA(SAS);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5.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A和点C关于BD对称,BC=AB=4,∵E为边BC的中点,∴BE=BC=2,连接AE交BD于P,则此时,PC+PE的值最小,PC+PE的最小值=AE,∵AE===2,∴PC+PE的最小值是2,故选:A.6.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AD=∠BCD=60°,∴∠BAM=60°﹣θ1,∠DCM=60°﹣θ3,∴△ABM中,60°﹣θ1+θ2+110°=180°,即θ2﹣θ1=10°①,△DCM中,60°﹣θ3+θ4+90°=180°,即θ4﹣θ3=30°②,由②+①,可得(θ4﹣θ3)+(θ2﹣θ1)=40°,即θ2+θ4﹣θ1﹣θ3=40°,故选:D.7.解:作PM⊥AD于M,交BC于N.则有四边形AEPM,四边形DFPM,四边形CFPN,四边形BEPN都是矩形,∴S△ADC=S△ABC,S△AMP=S△AEP,S△PBE=S△PBN,S△PFD=S△PDM,S△PFC=S△PCN,∴S△DFP=S△PBE=×2×8=8,∴S阴=8+8=16,(本题也可以证明两个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由此解决问题)故选:C.8.解:延长GH交AD于M点,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CEFG都是矩形,∴CD=CE=FG=1,BC=EF=CG=3,BE∥AD∥FG,∴DG=CG﹣CD=3﹣1=2,∠HAM=∠HFG,∵AF的中点H,∴AH=FH,在△AMH和△FGH中,,∴△AMH≌△FGH(ASA).∴AM=FG=1,MH=GH,∴MD=AD﹣AM=3﹣1=2,在Rt△MDG中,GM===2,∴GH=GM=,故选:A.二.填空题(共12小题)9.解:连接AC、DE、BD,如图:∵E为AB中点,∴S△BCE=S△ABC=S平行四边形ABCD=8,同理可得:S△CDF=8,∵F为AD中点,∴S AEF=S△AED=S△ABD=S平行四边形ABCD=4,∴S△CEF=S平行四边形ABCD﹣S△AEF﹣S△BCE﹣S△CDF=32﹣8﹣8﹣4=12;故答案为:12.10.解:(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4,∠A=∠ADC=90°,∵BE=5,∴AE===3,∴DE=AD﹣AE=4﹣3=1,∴EC2=DE2+CD2=12+42=17,∴正方形CEFG的面积=EC2=17.故答案为17.(2)连接DF,DG.设DE=x,则CE=,∵S△DEC+S△DFG=S正方形ECGF,∴S△DFG=(x2+16)﹣×x×4=x2﹣2x+8=(x﹣2)2+6,∵>0,∴x=2时,△DFG的面积的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6.11.解:∵菱形ABCD的边长为2,BD=2,∴△ABD和△BCD都为正三角形,∴∠BDE=∠BCF=60°,BD=BC,∵AE+DE=AD=2,而AE+CF=2,∴DE=CF,∴△BDE≌△BCF(SAS);∴∠DBE=∠CBF,BE=BF,∵∠DBC=∠DBF+∠CBF=60°,∴∠DBF+∠DBE=60°即∠EBF=60°,∴△BEF为正三角形;设BE=BF=EF=x,则S=•x•x•sin60°=x2,当BE⊥AD时,x最小=2×sin60°=,∴S最小=×()2=,当BE与AB重合时,x最大=2,∴S最大=×22=,∴≤S≤.故答案为:≤S≤.12.解:连接EM,∵E,F,M分别为边BC,AD和对角线BD的中点,∴FM=,EM=,当EF=EM+MF时,线段EF最大,即EF=1+3=4,故答案为:1;4.13.解:如图,过点Q作QH⊥CD于点H,∵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5,AD=BC=7,∵BP=2,∴CP=5,∵把线段BD绕点D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线段DQ,∴BD=DQ,∠BDQ=90°,∴∠BDC+∠QDC=90°,且∠BDC+∠DBC=90°,∴∠QDC=∠DBC,且BD=DQ,∠BCD=∠DHQ=90°,∴△BDC≌△DQH(AAS)∴DC=HQ=5,BC=DH=7,∴CH=DH﹣CD=2,∵CP=HQ=5,∠PEC=∠QEH,∠PCE=∠QHE,∴△PCE≌△QHE(AAS)∴CE=EH,且CH=2,∴CE=EH=1,∴DE=DC+CE=5+1=6,故答案为:6.14.解:∵点D、E、F分别是BC、AB、AC的中点,∴EF∥BC,DE∥AC(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又∵EF∥BC,∠DEF=50°,∴∠DEF=∠EDB=5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E∥AC,∴∠EDB=∠FCH=5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AH⊥BC,∴△AHC是直角三角形,∵HF是斜边上的中线,∴HF=AC=FC,∴∠FHC=∠FCH=50°.∴∠CFH=180°﹣50°﹣50°=80°,故答案为:80°.15.解:①当矩形的其中一边在AC上时,如图1所示:设CE=x,则BE=3﹣x,∵∠A=30°,∠C=90°,∴DE=(3﹣x),∴S矩形DECF=CE•DE=x(3﹣x)=2,整理得:x2﹣3x+2=0,解得x1=1,x2=2,当x=1时,该矩形周长=(CE+DE)×2=(1+2)×2=4+2,当x=2时,该矩形周长=(CE+DE)×2=2+4,∵(4+2)﹣(2+4)=2﹣2=2(﹣1)>0,∴矩形的周长最小值为2+4;②当矩形的其中一边在AB上时,如图2所示:设CF=x,则BF=3﹣x,∵∠A=30°,∠C=90°,∴FG=2x,EF=(3﹣x),∴S矩形DECF=FG•EF=2x•(3﹣x)=2,整理得:x2﹣3x+2=0,解得x1=1,x2=2,所以和(1)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矩形周长的最小值为2+4.故答案为:2+4.16.解:连接BN、CM,作NP⊥BC于P,如图所示:∵△ABM和△ACN是等边三角形,∴AB=AM,AN=AC=CN=3,∠BAM=∠CAN=∠ACN=60°,∴∠BAM+∠BAC=∠CAN+∠BAC,即∠CAM=∠NAB,在△CAM和△NAB中,,∴△CAM≌△NAB(SAS),∴CM=NB,∵D,E,F,G分别是MB,BC,CN,MN的中点,∴DG是△BMN的中位线,EF是△BCN的中位线,DE是△BCM的中位线,∴DG∥BN,DG=BN,EF∥BN,EF=BN,DE=CM,∴DG∥EF,DG=EF,DG=DE,∴四边形DEFG是平行四边形,又∵DG=DE,∴四边形DEFG是菱形,∴DE=DG=EF=FG=BN,∵∠BAC=60°,∴∠NCP=180°﹣∠ACB﹣∠ACN=60°,∵NP⊥BC,∴∠CNP=90°﹣60°=30°,∴PC=CN=,PN=PC=,∴BP=BC+PC=5+=,∴BN===7,∴DE=DG=EF=FG=BN=,∴四边形DEFG的周长=4×=14,故答案为:14.17.解:∵∠1、∠2、∠3、∠4的外角的角度和为220°,∴∠1+∠2+∠3+∠4+220°=4×180°,∴∠1+∠2+∠3+∠4=500°,∵五边形OAGFE内角和=(5﹣2)×180°=540°,∴∠1+∠2+∠3+∠4+∠BOD=540°,∴∠BOD=540°﹣500°=40°,故答案为:40°.18.解:∵直线y=a分别与直线y=x和双曲线y=交于点D、A,∴A(,a),D(2a,a),当直线在x轴的正半轴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即2a﹣=a,解得a=﹣1或a=1.当直线在x轴的负半轴时,同理可得,2a﹣=﹣a,解得a=±.故答案为:±1或±.19.解:如图,设AD=BC=x.过点P作PH⊥AC于H.由翻折的性质可知,PA=PC=BC=x,∵∠APC=120°,PH⊥AC,∴AH=CH,∠APH=∠CPH=60°,∴AC=2AH=2•PA•sin60°=x,∵四边形ABCD是矩形,∴∠D=90°,∴CD=AB===x,∴==,故答案为:1.20.解:∵BE=BC,∠ABC=90°,∴△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E=∠BEC=45°,∵GE⊥CG,∴∠AGE+∠CGD=90°,∵∠DCG+∠CGD=90°,∴∠AGE=∠DCG,又∵∠A=∠D=90°,∴△AGE∽△DCG,∴,∵G是AD的中点,∴AG=DG,∴,∵∠D=∠CGE=90°,∴△CDG∽△CGE,∴∠DCG=∠GCE=(90°﹣45°)=22.5°,∵G是AD的中点,∴由矩形的对称性可知∠ABG=∠DCG=22.5°,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BFC=∠ABG+∠BEC=22.5°+45°=67.5°.故答案为:67.5°.三.解答题(共10小题)21.(1)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DA,∠EAB=∠D=90°,又∵AE=DF,∴△ABE≌△DAF(SAS),∴∠ABE=∠DAF,又∵∠DAF+∠FAB=∠EAB=90°,∴∠ABE+∠FAB=90°,∴∠APB=90°,∴AF⊥BE,又∵CH⊥BE,∴AF∥CH;(2)解:在正方形ABCD中,∠EAB=90°,AB=2,AE=2,∴BE===4,∵S△ABE=AB•AE=BE•AP,∴AP==,在Rt△ABP中,BP===3,∵∠APB=∠ABC=90°,∴∠ABP+∠HBC=90°,∠HCB+∠HBC=90°,∴∠ABP=∠HCB,∵CH⊥BE,∴∠HCB=90°,又∵AB=BC,∴△ABP≌△BCH(AAS),∴BH=AP=,∴PH=BP﹣BH=BP﹣AP=3﹣.(3)解:在正方形ABCD中,AB=BC,AD∥BC,∵CH⊥BP,PH=BH,∴CP=BC,∴∠CBP=∠CPB,∵∠CPB=∠QPE,∠CBP=∠QEP,∴∠QPE=∠QEP,在Rt△APE中,∠QAP=∠QPA,∴QE=QP=QA,在四边形QABC中,设QP=a,CP=b,则AB=BC=b,AQ=a,QC=a+b,∵DC2+DQ2=CQ2,∴b2+(b﹣a)2=(a+b)2,∴b2=4ab,即b=4a,∴=4.22.(1)证明:∵四边形ABCD为矩形,∴∠DAB=90°,∵AP平分∠DAB,∴∠DAP=∠EAP=45°,在△DAP和△EAP中,,∴△DAP≌△EAP(SAS)∴PD=PE;(2)解:如图1,作CP′⊥AP′于P′,则P′C最小,∵AB∥CD,∴∠DFA=∠EAP,∵∠DAP=∠EAP,∴∠DAP=∠DFA=45°,∴FC=DF=AD=2,∠P′FC=45°,∴P′C=FC×=,∴PC的最小值为;(3)解:如图2,∵DF=FC,OA=OC,∴OF∥AD,∴∠DFO=180°﹣∠ADF=90°,∴当点P与点F重合时,∠DPO=90°,此时,AP==2,当点P在AF上时,作PG⊥AD于G,PH⊥AB于H,∵AP平分∠DAB,PG⊥AD,PH⊥AB,∴PG=PH,设PG=PH=a,由勾股定理得,DP2=(2﹣a)2+a2,OP2=(2﹣a)2+(1﹣a)2,OD2=5,当∠DPO=90°时,DP2+OP2=OD2,即(2﹣a)2+a2+(2﹣a)2+(1﹣a)2=5,解得,a1=2(舍去),a2=,当a=时,AP=,综上所述,∠DPO=90°时,AP=2或.23.解:(1)∵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分别为A,B,∴,∴x2=k2,∴x=±k,∴点A坐标为(﹣k,﹣1),点B坐标(k,1),(2)∵k=1,∴点A坐标为(﹣1,﹣1),点B坐标(1,1),∵点P的坐标为(m,),∴直线PA解析式为:y=+,当y=0时,x=m﹣1,∴点C(m﹣1,0)同理可求直线PB解析式为:y=﹣x+,当y=0时,x=m+1,∴点D(m+1,0)∴PD==,PC==,∴PC=PD,∴△PCD是等腰三角形;(3)如图,过点P作PH⊥CD于H,∵△PCD为直角三角形,PH⊥CD,∴CD=2PH,∴m+1﹣(m﹣1)=2×∴m=1,∴点P(1,1),∵点B(1,1),且点P是函数y=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B 重合),∴不存在点P使△PCD为直角三角形.24.(1)证明:由折叠的性质可知,∠BEA=∠BEF,∵AD∥BC,∴∠BEA=∠EBC,∠BCF=∠CED,∴∠BEF=∠EBC,∴BC=CE,∵∠BFC=∠D=90°,∴△BFC≌△CDE(AAS),∴CF=DE.(2)解:①由翻折可知BA=BF,∠BFE=∠A=90°,在Rt△BFC中,sin∠BCF====,∴∠BCF=60°,∴∠CBF=30°,∵∠ABC=90°,∴∠ABF=90°﹣30°=60°,∵∠ABE=∠FBE,∴∠ABE=∠ABF=30°.②∵=k,=m,∴AE=kAD,AB=mAD,∴DE=AD﹣AE=AD(1﹣k),在Rt△CED中,CE2=CD2+DE2,即AD2=(mAD)2+[AD(1﹣k)]2,整理得,m2=2k﹣k2.25.证明:(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CD=90°,∠ABD=∠CDB=∠CBD=45°,AB=BC=CD,∴△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BD,∵GE⊥CD,GF⊥BC,∴△DGE和△BG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GE=DG,GF=BG,∴GE+GF=(DG+BG)=BD,∴GE+GF=AB;(2)解:GE2+GF2=AG2,理由如下:连接CG,如图所示:在△ABG和△CBG中,,∴△ABG≌△CBG(SAS),∴AG=CG,∵GE⊥CD,GF⊥BC,∠BCD=90°,∴四边形EGFC是矩形,∴CE=GF,∴GE2+CE2=CG2,∴GE2+GF2=AG2;设GE=x=CF,则GF=6﹣x=BF,由勾股定理得:x2+(6﹣x)2=()2,∴x=1或x=5当x=1时,∴BF=GF=5,∴BG===5,当x=5时,∴BF=GF=1,∴BG===,26.解:(1)△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过点E作直线MN∥AB,交AD于M,交BC于N,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是对角线,且MN∥AB,∴四边形ABNM和四边形MNCD都是矩形,△NEB和△M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M=BN,∠AME=∠ENF=90°,EN=BN,∴AM=EN,∵EF⊥AE,∴∠AEM+∠FEN=∠AEM+∠EAM=90°,∴∠EAM=∠FEN,在△AME和△ENF中,,∴△AME≌△ENF(ASA),∴AE=EF,∵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1)中的结论还成立,理由如下:过点E作直线MN∥DC,交AD于M,交BC于N,如图2所示:由(1)同理可得:AM=BN=EN,∠EAM=∠FEN,∵∠AME=∠ENF=90°,在△AME和△ENF中,,∴△AME≌△ENF(ASA);∴AE=EF,∵AE⊥EF,∴△A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3)分两种情况:①△ADE的面积:△ABE的面积=1:2时,如图1所示:则BE=2DE,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a,则BD=3a,由(1)得:AE=EF,ME=NF,DM=CN,△AEF、△NEB和△M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F=AE,BE=BN=2a,DE=ME=a,∴AM=BN=2a,CN=NF=DM=ME=a,∴CF=NF+CN=2a,AE===a,∴AF=AE=a,∴==;②△ADE的面积:△ABE的面积=2:1时,如图2所示:则DE=2BE,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a,则BD=3a,同(1)得:AF=AE,BE=BN=a,DE=ME=2a,∴AM=BN=a,CN=NF=DM=ME=2a,∴CF=NF+CN=4a,AE===a,∴AF=AE=a,∴==;综上所述,若AE将△ABD的面积分成1:2的两部分,则AF:CF的值为或.27.(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CD,∠BCA=∠DCA=45°,AD∥DC,∵点E与点G关于直线CD对称,∴EC=GC,∠DCG=∠DCA=45°,EG⊥CD,∴∠BCE=∠DCG,在△BEC和△DGC中,,∴△BEC≌△DGC(SAS);(2)证明:∵EG⊥CD,AD⊥DC,AD∥BC,∴EG∥DF∥BC,∴∠EGC=∠GEC=∠ACB=45°,∴∠DGE=∠DGC﹣45°,∵BE⊥EF,∴∠FEG=360°﹣90°﹣45°﹣∠BEC=225°﹣∠BEC,∵△BEC≌△DGC,∴∠DGC=∠BEC,∴∠DGE+∠FEG=∠DGC﹣45°+225°﹣∠BEC=180°,∴EF∥DG,∴四边形FEGD为平行四边形;(3)解:过E作MN⊥AD于N,MN⊥BC于M,如图所示:则∠EBM+∠BEM=90°,∵EF⊥BE,∴∠BEM+∠FEN=90°,∴∠EBM=∠FEN,∵BM=AN,AN=EN,∴BM=EN,在△BME和△ENF中,,∴△BME≌△ENF(ASA),∴BE=EF,∵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关于AC对称,∴BE=DE,∴DE=EF,当四边形GD为菱形时,DF=EF,∴△DEF是等边三角形,∴∠EBM=∠FEN=∠FED=30°,设CM=x,则EM=x,∵∠EBM=30°,∴BM=x,∵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4,∴BC=BM+EM=(+1)x=4,解得:x=2(﹣1),∴CE=x=2﹣2.28.(1)证明:连接MN,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D=BC,∠B=90°,∴∠EAM=∠FCN,AC===5,∵M,N分别是AD,BC的中点,∴AM=DM=BN=CN,AM∥BN,∴四边形ABNM是平行四边形,又∵∠B=90°,∴四边形ABNM是矩形,∴MN=AB=3,在△AME和△CNF中,,∴△AME≌△CNF(SAS),∴EM=FN,∠AEM=∠CFN,∴∠MEF=∠NFE,∴EM∥FN,∴四边形EMFN是平行四边形,又∵AE=CF=1,∴EF=AC﹣AE﹣CF=3,∴MN=EF,∴四边形EMFN为矩形.(2)解:连接MN,作MH⊥BC于H,如图2所示:则四边形ABHM是矩形,∴MH=AB=3,BH=AM=x,∴HN=BC﹣BH﹣CN=4﹣2x,∵四边形EMFN为矩形,AE=CF=0.5,∴MN=EF=AC﹣AE﹣CF=4,在Rt△MHN中,由勾股定理得:32+(4﹣2x)2=42,解得:x=2±,∵0<x<2,∴x=2﹣.29.(1)证明:①如解图1,∵点E,点F关于CD对称.∴DE=DF;CE=CF,OE=OF,CD⊥EF,∴∠ECO=∠FCO,∵ED∥CF,∴∠FCO=∠EDO,∴∠ECO=∠EDO,∴DE=EC,∴DE=DE=EC=CF,∴四边形ECFD是菱形.②由得①得四边形ECFD是菱形,∴EO=OF=,OD=OC,又∵AE=EC,∴OF=.∴AD=EF(2)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F是直角三角形,则有以下情况:Ⅰ.第一种情况:若∠BFD=90°时,E、F、C三点重合,BF=BE,即.Ⅱ.第二种情况:若∠BDF=90°时,如解2,∵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DC=∠DBC=45°,BE=DE,∴∠FDC=45°,∵E,点F关于CD对称,∴∠EDC=45°,即E为AC与BD的交点,EF⊥CD,∴EF∥BC,∴∠DEF=∠BDC=45°,∴△EF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F=DE=BE,在Rt△BDF中,BF==,∴即=.Ⅲ.点E为AC上一点,所以∠DBF=90°不存在.综上所述: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DF是直角三角形,的值为1或.30.解:(1)①EG=EH,理由如下: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AF∥BE,且GH∥EF∴四边形GHEF是平行四边形∴∠GHE=∠GFE∵将一矩形纸片ABCD沿着EF折叠,∴∠1=∠GEF∵AF∥BE,GH∥EF∴∠1=∠GFE,∠HGE=∠GEF∴∠GEF=∠HGE∴∠GHE=∠HGE∴HE=GE②GH平分∠AGE理由如下:∵AF∥BE∴∠AGH=∠GHE,且∠GHE=∠HGE ∴∠AGH=∠HGE∴GH平分∠AGE(2)①EG=GH理由如下,如图,∵将△ABC沿EF折叠∴∠CEF=∠C'EF,∠C=∠C'∵GH∥EF∴∠GEF=∠HGE,∠FEC'=∠GHE ∴∠GHE=∠HGE∴EG=EH②∠AGH=∠HGE+∠C理由如下:∵∠AGH=∠GHE+∠C'∴∠AGH=∠HGE+∠C。

小学四年级 三角形和四边形 图形与几何专题(附答案)

小学四年级 三角形和四边形 图形与几何专题(附答案)

小学四年级三角形和四边形图形与几何专题(附答案)图形与几何专题一、填空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128°。

2、长5厘米,8厘米,13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三边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倍,第三个角是90°,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6、在三角形中,∠1=30°,∠2=70°,∠3=80°,它是锐角三角形。

7、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8、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30°,另两个角分别是60°、90°。

9、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10、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90度。

11、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另一个角是95度。

12、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9厘米,它的周长是27厘米。

13、数一数下图中有5个角。

二、判断题1、√2、√3、×4、√5、×6、×7、√8、×9、×10、√11、√12、√三、选择题1、A2、C3、B4、A5、1个。

一、数学题6、一条红领巾,它的顶角是100°,它的一个底角是多少度?答:80度7、把一个10°的角先扩大6倍后,再用6倍的放大镜来看,看到的角是多少度?答:60度8、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0厘米、50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度只能选哪个?答:90厘米9、下面说法,正确的是:答: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10、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哪种三角形?答:等腰直角三角形1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哪个关系?答:小于12、下面分别是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哪个?答:5cm、6cm、7cm二、画图题4、我是小画家。

特殊的四边形及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相关计算公式

特殊的四边形及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相关计算公式

特殊的四边形及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相关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不是轴对称图形。

(关于对称性的)(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关于角的)(3)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关于角的)(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

)(关于边的)(5)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关于边的)(6)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关于对角线的)(7)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关于中点四边形的)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判定法)(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 相关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则S=ah平行四边形周长:2×(底1+底2);如用“a"表示底1,“b”表示底2,“c“表示平行四边形周长,则C=2(a+b)5.平行四边形中常用辅助线的添法:(1)连结对角线或平移对角线;(2)过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构成直角三角形;(3)连结对角线交点与一边中点,或过对角线交点作一边的平行线,构成线段平行或中位线;(4)连结顶点与对边上一点的线段或延长这条线段,构造三角形相似或等积三角形;(5)过顶点作对角线的垂线,构成线段平行或三角形全等。

矩形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性质:(1)矩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通过对边中点的直线,对称轴共有两条;(关于对称性的)(2)矩形的对角相等;(关于角的)(3)矩形的邻角互补;(关于角的)(4)矩形的对边相等;(关于边的)(5)矩形的对边平行;(关于边的)(6)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关于对角线的)(7)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关于角的)(8)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
——几何综合专题复习一、教材内容解析
《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是在九年级下学期第一轮系统复习《直线形》中的一节小专题复习课,是在前面复习了三角形、特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及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将以直线形为载体,以方程、分类讨论的思想为主线,是学生学习几何图形的再知和整合的过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增强学生利用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为中考和以后学习其它的几何图形做好准备.
二、学习目标
1、在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体会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通过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进一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活动的探究中,逐步增强利用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相关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4、结合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相关的几何问题,体会方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在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背景下,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
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特殊的三角形或四边形?
(1)拼成的等腰三角形可能三条边都相等吗?这两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满足什么条件?(2)拼成的矩形会是正方形吗?
(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可能是菱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对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复习的兴趣,通过追问,体会特殊三角形与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的佳境。

活动二:基础练习
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AD,用直尺和圆规作∠DAB的平分线;
(1)△ADH的形状是;
(2)连接BH ,若BH 平分∠ABC ,则AD 、AB 的数量关系是 。

2、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4,∠B=60°,则菱形ABCD 的面积为 .
【设计意图】这组基础训练题,以便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巧妙变式,使学生总结方法、形成能力,感受三角形是四边形的基础,四边形问题的转化途径是三角形。

活动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矩形ABCD 中,E 为BC 边上一点,将矩形ABCD 沿AE 所在的直线折叠,B 点恰好落在对角线AC 上的B′处, (1)若AB=3,BC=4;
①B’C= ; ②求CE 的长 ;
(2)若BC=3BE ,则∠ACB= .
【设计意图】例一体现了矩形与直角三角形的联系,例题讲解针对学生日常重点问题,通过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不同解法求得相同结果,逐步增强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渗透方程的数学思想。

例2、如图,在△ABC 中,∠ABC=90°,将△ABC 沿EF 所在的直线折叠,点C 恰好落在点B 处。

(1)证明:点E 是AC 的中点;
(2)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EF 的延长线于点D ,连接CD ,证明:四边形BECD 是菱形
B
A
C
F
B
A
C
F
D B
D
变式:当△ABC 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BECD 是正方形?
(3)若AB=3cm ,BC=4cm ,如果点P 由点B 出发沿BC 方向向点C 匀速运动,速度为1cm/s.连接PD ,设运动时间为t (s )(0<t <4),当t 为何值时,△BPD 为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例二通过一题多变,实现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同时体现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第三问则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活动四: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知识:特殊三角形
四边形 2、方法:求菱形的面积;求线段的长度 3、思想:方程、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本节课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展开,既有知识的总结,又有方法的提炼,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五、课后作业 基础题
1、如图,△ABC 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将△ABC 沿射线BC 向右平移到△DCE ,连接AD 、BD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D=BC B .BD ⊥DE C .四边形ACED 是菱形
D .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4
P
B
A C F
D
2、如图,∠CAE 是△ABC 的外角,AD 平分∠EAC ,且AD ∥BC .过点C 作CG ⊥AD ,垂足为G ,AF 是BC 边上的中线,连接FG . (1)求证:AC=FG .
(2)当AC ⊥FG 时,△ABC 应是怎样的三角形?为什么?
拔高题
1、 如图,在△ABC 中,∠ABC=90°,AB=3cm ,BC=4cm ,将△ABC 沿EF 所在的直线折叠,
点C 恰好落在点A 处,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交EF 的延长线于点D ,连接CD ,如果点P 由点B 出发沿BC 方向向点C 匀速运动,同时点Q 由点D 出发沿DB 方向向点B 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cm/s.连接PQ ,设运动时间为t (s )(0<t <2.5),当t 为何值时,△BPQ 为等腰三角形?
【设计意图】作业采用分层的形式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P B
A
C
E F
D Q。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