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患者,你该如何处理
肝性脑病谵妄处理措施有哪些

肝性脑病谵妄处理措施有哪些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功能不全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其中包括谵妄,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肝性脑病谵妄是一种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在处理肝性脑病谵妄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
一、基础治疗。
1. 病因治疗,肝性脑病谵妄的发生与肝功能不全有关,因此首先需要对肝功能进行治疗。
包括控制肝功能不全的原发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以及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2. 营养支持,肝性脑病谵妄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因此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包括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等。
3. 控制感染,肝性脑病谵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灶,预防感染的发生。
二、药物治疗。
1. 消除潜在因素,肝性脑病谵妄的发生与体内毒素积聚有关,因此可以使用利尿剂、灌肠等方法,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
2. 降低氨水平,氨是肝性脑病谵妄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因此可以使用氨基酸制剂、乳果糖等药物,降低体内氨水平。
3. 控制症状,对于肝性脑病谵妄患者的谵妄症状,可以使用镇静安神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氯丙嗪等,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烦躁等症状。
4. 肝保护药物,对于肝性脑病谵妄患者,可以使用肝保护药物,如丙戊酸、谷胱甘肽等,保护肝脏功能,减轻肝性脑病的发生。
三、其他治疗。
1. 睡眠管理,肝性脑病谵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因此需要进行睡眠管理,包括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等。
2. 心理疏导,肝性脑病谵妄患者常伴有情绪不稳定、行为异常等症状,因此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3. 康复训练,对于康复期的肝性脑病谵妄患者,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认知训练、行为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认知和行为功能。
综上所述,肝性脑病谵妄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需要综合治疗。
在处理肝性脑病谵妄时,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肝性脑病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肝性脑病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肝性脑病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肝性脑病是由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患有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病的患者。
治疗过程可能会很漫长,患者出院后需要得到正确的健康教育指导,以便更好地管理疾病并预防复发。
1. 饮食指导
患有肝性脑病的患者应遵循低蛋白、低钠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钠盐,减轻肝脏的负担。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 定期就医
患有肝性脑病的患者需要定期就医,并且严格遵从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
不要中断药物,也不要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
3. 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饮酒和吸烟,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坐姿和长时间的持续性精神紧张。
4. 家庭支持
患有肝性脑病的患者需要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家人可以在饮食上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
5. 预防控制
肝性脑病患者应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和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关于肝性脑病出院健康教育指导的一些建议,希望患者和家人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可能地遵守医生的建议,以更好地控制和规避疾病的发展。
肝性脑病的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或其他严重肝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脑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肝性脑病的突发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医护人员对肝性脑病的认识,加强预防和早期识别。
2.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确保肝性脑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3. 降低肝性脑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应急处置流程1. 早期识别与报告-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肝病患者,特别是肝硬化患者,注意观察其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睡眠颠倒等。
- 一旦怀疑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症状,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急救- 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吸氧。
- 保持患者安静,避免外界刺激。
-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必要的液体复苏。
- 针对消化道出血、感染等诱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病情评估与监测- 评估患者的意识水平、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
-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氨、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
-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药物治疗- 降氨治疗:使用乳果糖、拉克替醇等药物,酸化肠道,减少氨的吸收。
- 抗感染治疗:针对感染原因,使用抗生素。
- 镇静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使用适当的镇静药物。
5. 营养支持治疗- 对于昏迷患者,给予静脉营养或鼻饲。
- 恢复意识后,逐渐增加蛋白质摄入,注意选择低氨食物。
6. 密切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保持患者皮肤、口腔等部位的清洁,预防压疮和感染。
- 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
四、预案培训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肝性脑病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救治能力。
2.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成立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预案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定期对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肝性脑病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肝性脑病出院健康教育指导
肝性脑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疾病,其病因主要与肝脏功能异常有关。
对于出院后的患者,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健康教育指导,希望对您的康复和预防有所帮助:
1. 药物治疗:请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药物处方进行用药。
肝性脑病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乳果糖、抗生素等。
同时,请告知医生您的药物过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2. 饮食调整:合理饮食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建议低蛋白饮食,以减轻肝脏负担。
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促进肠道功能。
3. 避免酒精和刺激物:肝性脑病患者应避免饮酒和摄入含有酒精的食品,如发酵食品和酒糟等。
同时,还要避免使用激素类药物和刺激性药物,以免加重症状。
4. 定期随访和检查:请按医生的要求进行定期随访和检查。
通过监测肝功能和大脑影像学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进展和复发情况。
5. 日常生活护理: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和避免疲劳,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体力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高温和潮湿的环境,以提供舒适的居住条件。
6. 环境安全:为了预防意外伤害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请注意保持室内外环境的安全性,如清除油腻、杜绝蚊虫等。
最后,请注意定期复诊和及时就诊,如果发现任何症状异常或病情加重,请及时咨询医生。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祝您康复!。
肝性脑病有急救流程

肝性脑病有急救流程肝性脑病是由肝功能不全导致的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肝硬化患者身上,由于肝脏无法正常处理毒素,导致毒素在体内积累,进而对大脑造成损害。
肝性脑病的症状包括认知障碍、精神状态改变、肌肉震颤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因此,急救流程对于肝性脑病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以下是肝性脑病的急救流程:1. 紧急评估和监测:当发现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症状时,立即进行紧急评估。
包括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进行连续监测。
同时,记录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
2. 维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头部处于正中位,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过度伸展。
如有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3. 控制出血:肝性脑病患者常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在急救过程中,如果出现明显的出血,应立即控制出血源,如内镜止血、药物治疗或手术止血等。
4. 纠正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患者常常伴有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钠血症。
在急救过程中,需要监测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充钠、钾等。
5. 药物治疗:肝性脑病的急救过程中,常常使用药物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的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血平、乳果糖和抗生素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之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避免药物的过度积累。
6. 营养支持:肝性脑病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在急救过程中,可以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7. 监测和处理并发症:肝性脑病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感染、肾功能不全等。
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以减少患者的风险。
8. 密切观察和护理:在急救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状况、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支持,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9.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肝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肝性脑病护理应急预案与流程

肝性脑病护理应急预案与流程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安全防护,防止坠床等意外的发生。
昏迷患者应采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
2.躁动不安患者合理使用约束带及乒乓手套时,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并在病程记录中签署知情同意书。
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固定松紧适宜,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完整性、颜色、温度、约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心电监护
4.患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每日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禁食蛋白质。
患者神志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约 20g,短期内不超过 40~50g/d,首选植物蛋白。
5.去除病因及诱因,遵医嘱合理用药,观察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应用精氨酸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不宜与碱性溶液配伍使用。
6.保持大便通畅,每天 2~3 次,遵医嘱使用弱酸性溶液、乳果糖灌肠或导泻,禁用肥皂水灌肠。
7.密切观察神志、尿量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水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监测血氨、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
8.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可遵医嘱使用东莨菪碱,避免使用催眠、镇静、麻醉药物。
9.加强基础护理,落实眼部、口腔及皮肤护理,做好护理记录。
10.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安全知识指导。
附:肝性脑病护理应急流程。
肝性脑病注意事项

肝性脑病注意事项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脏功能异常导致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
它通常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当肝脏无法正常过滤和分解体内的毒素时,这些毒素会蓄积在体内,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
肝性脑病的症状包括认知障碍、行为改变、神经肌肉问题和昏迷等。
下面是一些肝性脑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1. 面对昏迷患者的处理:肝性脑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症状,这时应及时就医。
在送往医院前,保持患者舒适,保持空气通畅,避免窒息。
如果患者呼吸困难或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2. 毒素消除: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体内毒素的积累,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速毒素的消除。
这可以通过增加肝脏功能、减少毒素生成和提高毒素清除这三个途径来实现。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如肝移植、肾透析、使用利尿剂等。
3. 调整饮食习惯:肝性脑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习惯,尽量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避免高蛋白饮食,选择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
此外,少量多餐也是一个好的选择,以避免消化系统过度负担。
4. 控制并发症:肝性脑病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感染、肾衰竭等。
因此,需要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身体清洁,避免受伤和感染。
同时,定期体检以确保相关指标处于正常范围。
5. 定期随访和药物治疗:肝性脑病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医生,接受必要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医生可能会给予药物治疗,如利妥昔单抗等,以减轻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6.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肝性脑病患者应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避免饮酒等。
这些习惯有助于改善肝脏功能,减少毒素的生成和积累。
7. 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肝性脑病患者需要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重建自信和恢复生活能力。
家人可以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生活,同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康复训练。
总之,肝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注意事项可以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延缓病情的进展。
肝性脑病的应急处置预案

一、预案背景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肝硬化或其他严重肝功能损害的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
为提高肝性脑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特制定本应急处置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肝性脑病患者的早期症状,迅速进行干预。
2.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
3. 提高医护人员对肝性脑病的认识,提高救治水平。
三、应急处置流程1. 病情监测(1)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精神症状等,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早期征兆。
(2)对患者进行肝功能、血氨、电解质等指标的监测,以便评估病情。
2. 早期识别(1)医护人员应掌握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如意识模糊、嗜睡、行为异常等。
(2)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肝性脑病评分。
3. 紧急救治(1)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
(2)根据病情给予降氨治疗,如乳果糖、拉克替醇等。
(3)针对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诱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4)控制氮质血症,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5)加强营养支持,保持大便通畅。
4. 病情观察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经精神症状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呼吸道感染。
(3)加强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4)保持患者舒适,避免刺激。
5. 通讯与协作(1)立即通知上级医师及相关部门,报告病情。
(2)与其他科室密切协作,如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共同救治患者。
四、预案实施与培训1.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肝性脑病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
2. 制定详细的肝性脑病应急处置流程,确保医护人员熟练掌握。
3.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预案评估与改进1. 对应急处置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
2. 根据评估结果,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3. 加强对预案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性脑病患者,你该如何处理?肝性脑病是临床上亘古不变的话题,至今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
针对肝性脑病的研究层出不穷,结论也莫衷一是,仍有许多问题仍旧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
小编在此综合整理了部分指南及一些文献中的处理措施,以飨读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由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临床表现轻者可仅有轻微的智力减退,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治疗原则:寻找、去除诱因,保持内环境稳定、减少肠源性氨和毒素生成以及吸收,保护肝功能和促进肝细胞再生、介质神经递质的平衡,积极预防并治疗并发症,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预防呼吸道感染、改善肝及脑的供氧状态,防止出血、休克等,釆取综合性、多环节的治疗方案,人工肝系统作为缓解症状措施,外科手术则作为各类HE 的最终治疗手段。
及早识别及去除肝性脑病发作的诱因1.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低钾性碱中毒是肝硬化患者在进食量减少、利尿过度及大量排放腹水后常出现的内环境紊乱。
因此,应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利尿药的剂量不宜过大;大量排放腹水时应静脉输入足量的白蛋白以维持有效血容量和防止电解质紊乱。
肝硬化腹水患者的入液量应约为尿量加1000 ml,总量应控制在2500ml 之内,以免血液稀释、血钠过低加重昏迷。
2.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上消化道出血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清除肠道积血可采用以下措施:乳果糖、乳梨醇或25%硫酸镁口服或鼻饲导泻,生理盐水或弱酸液(如稀醋酸溶液)清洁灌肠。
3.预防和控制感染感染导致的HE 因病原菌多为肠道菌群,可选择二三代头孢、氨类、鱗酮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4.慎用镇静药及损伤肝功能的药物镇静、崔敏、镇痛药及麻醉剂可诱发肝性脑病,在肝硬化特别是有严重肝功能减退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当患者发生肝性脑病出现烦躁、抽搐时禁用鸦片类、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镇静剂,可试用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等抗组胺药。
5.其他保持大便通畅,可给予乳果糖,以保证每日排软便2~3次。
注意防治便秘。
门体分流对蛋白不能耐受者应避免大量蛋白质饮食。
警惕低血糖,血糖低于正常时予以纠正。
营养支持治疗HE 患者常常食欲欠佳或已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需要积极给予营养支持。
禁止蛋白质摄入会使患者营养不良而导致其预后恶化,维持正氮平衡可刺激肝细胞的再生、增加肌肉解除氨中毒的能力,从而对脑病起到缓解作用。
欧洲肝病肠内营养指南建议肝病患者每日供应非蛋白质热量146~167 kJ/kg,并给予每日1.2~1.5 g/kg 的蛋白质摄入,对HE 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问题应该把握以下原则:(1)急性HE 及3、4 期HE 开始数日要禁食蛋白质,清醒后每2~3 d 增加10 g,逐渐增加蛋白质至每日0.5~1.2 g/kg;1、2 期HE 则开始数日给予低蛋白质饮食(20 g/d),每2~3 d 增加10 g,如无HE 发作,则继续增加至每日1.2 g/kg;(2)慢性HE 患者则无禁食必要;(3)蛋白质摄入量为每日1.0~1.5 g/kg;(4)主张口服支链氨基酸制剂;(5)蛋白质种类以植物蛋白质为主,其次是牛奶蛋白质。
减少肠内氮源性毒物的生成和吸收1.清洁肠道特别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或便秘患者,方法如前述。
2.乳果糖或乳梨醇乳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不被分解,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成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值。
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生长,使肠道细菌产氨减少;此外,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除体外。
乳果糖的疗效确切,可用于各期肝性脑病及轻微肝性脑病的治疗。
亦可用乳果糖稀释至33.3%保留灌肠。
乳梨醇是另一种合成的双糖,经结肠的细菌分解为乙酸、丙酸而酸化肠道。
乳梨醇的疗效与乳果糖相似,但其甜度低,口感好,不良反应亦较少。
两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性脑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乳果糖治疗HE常用剂量是15~30 ml/ 次,每天2~3次,口服,以每天产生2~3次软便为宜。
当患者昏迷无法口服时,可给予保留灌肠。
拉克替醇甜度较低,治疗HE 与乳果糖疗效相当,推荐初始剂量为0.6 g/kg,分3次于就餐时服用,以每日2次软便的标准调节剂量。
3.口服抗生素肠道微生物在HE 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口服抗生素可以减少肠道中产氨细菌的数量,有效治疗HE。
过去曾用新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抑制结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但长期用药的风险、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等问题存在很大争议。
非氣基J 睹苷类抗菌药利福昔明是利福霉素的衍生物,具有广谱、强效的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口服后不吸收,只在胃肠道局部起作用,可以广谱、强效地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
口服剂量为550mg/ 次,2 次/d,我国批准剂量为400mg/ 次,每8h 口服I 次。
有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慢性HE 时利福昔明与乳果糖、新霉素效果相当或更优。
4.益生菌制剂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抑制产氨、产尿素酶细菌的生长,对减少氨的生长有一定作用。
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他们可以增强宿主肠道内有益菌群如乳酸杆菌的生长,并减低有害菌群如产脲酶菌的生长,可以改善肠上皮细胞的营养状态,降低肠道通透性,从而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血症,并可以改善高动力循环状态,还可以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从而增加肝脏氨的清除能力。
促进体内氨的代谢精氨酸:是肝脏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中的中间代谢产物,可促进尿素的合成而降低血氨。
此外精氨酸可以酸化血液,减少氣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但是精氨酸的作用依赖于肝功能,肝衰竭患者效果较差。
25% 的盐酸精氨酸40~80 ml 加人葡萄糖中静脉输注,每日1 次。
谷氨酸盐:谷氨酸钠、谷氨酸钾可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和水以排出体外,从而降低血氨水平。
但目前认为谷氨酸盐只能暂时降低血氣水平,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而降低脑组织中的氨水平,且可诱发代谢性碱中毒,反而加重HE。
另外,脑内过多的谷氨酰胺产生高渗效应,参与脑水肿的形成,不利于HE 的恢复。
因此,目前临床上已不再推荐使用。
BCAA(支链氨基酸):因肝脏代谢功能减弱,使促进假性神经递质合成的芳香族氣基酸过多地与BCAA 竞争性透过血- 脑脊液屏障,从而导致HE.口服或静脉输注(250-500ml/d)以BCAA 为主的氨基酸混合液,可纠正氨基酸代谢不平衡,抑制大脑中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
但有研究结果表明,BCAA 代谢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降低,而在慢性肝衰竭患者体内增高,提示前者不宜补充BCAA 制剂,后者则可补充BCAA 制剂。
因此,BCAA 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体内BCAA 代谢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调节神经递质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HE 与Y- 氨基丁酸神经抑制受体和N- 甲基-D 天门冬氨酸- 谷氨酸兴奋受体的信号失衡有关。
理论上应用氟马西尼、纳洛酮、溴隐亭、左旋多巴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均是可行的。
但将这些药物应用于HE 的临床试验并未见到显著的临床益处,不推荐常规使用。
基础疾病的治疗1.改善肝功能;2.阻断肝外门-体分流TIPS术后引起的肝性脑病多是暂时的,随着术后肝功能改善、尿量增加及肠道淤血减轻,肝性脑病多呈自限性,很少需要行减小分流道直径的介入术。
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严重的侧支循环开放,可通过TIPS 术联合曲张静脉的介入断流术,阻断异常的肝外门-体分流;3.人工肝人工肝支持治疗可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及混合型三种,但目前用于辅助治疗HE 的主要是非生物型,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吸附等方式。
这些治疗模式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清除血氨、炎症因子、内毒素及胆红素等,改善肝衰竭患者HE 症状。
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代替肝脏的部分功能,清除体内积聚的毒物,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条件和时间,也是等待肝移植术的过渡疗法,可用于治疗急、慢性HE,2 期以上HE 患者需慎用血浆置换。
但如果是急性肝衰竭或终末期肝病晚期,则肝移植术是唯一有希望的治疗措施。
这些治疗方法需要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操作指导,并需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4.肝移植由肝衰竭导致的严重和顽固性的肝性脑病是肝移植的适应证。
HE 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提倡在多环节对疾病进行预防及治疗。
治疗HE 的方法很多,目前认为传统治疗方法如低蛋白质饮食、清洁肠道、口服广谱乳果糖与抗生素等仍具重要性。
附:2013 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重庆)1.寻找及去除诱因是治疗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基础[2c,A]。
2.肝性脑病1级和2级患者推荐非蛋白质能量摄入量为104. 6~146.4 kJ·kg-1·d-1,蛋白质起始摄入量为0.5 g·kg-1·d-1,之后逐渐增加至1.0~1.5 g·kg-1·d-1。
肝性脑病3级和4级患者,推荐非蛋白质能量摄入量为104.6~146.4 kJ·kg-1·d-1,蛋白质摄入量为0.5~1.2 g·kg-1·d-1 [1a,B]。
3.乳果糖是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一线药物,可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存活率。
其常用剂量是每次口服15~30 mL,2~3次/d,以每天产生2~3次pH4.拉克替醇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性脑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与乳果糖相当。
推荐的初始剂量为0.6 g/kg,分3次于就餐时服用。
以每日排软便2次为标准来增减本药的服用剂量[1a,A]。
5.利福昔明-α晶型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肝性脑病,可有效维持肝性脑病的长期缓解并可预防复发。
提高肝硬化患者智力测验结果,改善轻微型肝性脑病。
我国批准剂量为400 mg/次,每8h口服1次[1a,B]。
6.门冬氨酸-鸟氨酸可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氨水平,对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具有治疗作用[1a,B]。
7.益生菌治疗可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减少肝性脑病的复发,并对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有改善作用[1c,A]。
8.对于肝性脑病患者出现严重精神异常表现,如躁狂、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及不能配合治疗者,适当应用镇静剂有利于控制症状,但药物选择和剂量需个体化,应向患者家属充分告知利弊和潜在风险,并获得知情同意[3,B]。
9.人工肝支持系统可降低血氨、炎性反应因子、胆红素等毒素,有助于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肝性脑病的临床症状,但应注意防治相关并发症[2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