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杜甫和李白的关系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同一时期,而且是曾经亲密交往的好朋友,诗国的天空中,二星同耀,辉映千古,已然是奇事一,堪称文学史奇迹。
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一见面,就自告奋勇做起了李白的导师,既指点李白的为人处世,又指点李白的诗歌创作,更是出人意料,奇之又奇。
现存杜甫诗歌中,写到李白的作品有如下十余首:《赠李白》(二年客东都)、《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送空巢父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饮中八仙歌》、《苏端复筵简华醉歌》、《梦李白二首》、《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不见》、《昔游》、《遣怀》等。
这些诗歌中,杜甫表达了对李白诗歌才华的赞赏与批评,表达了对李白人生遭遇处境的不平与担忧。
年龄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却然像仁厚的兄长,像爱才的导师,语重心长,关怀备至。
李白、杜甫第一次会面,是在天宝三载(744)夏天,当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
他们见面的地点是东都洛阳。
李白结束了供奉翰林的长安生活,路过洛阳,准备去梁宋(开封)一带游览。
不知道是什么机缘,已经在洛阳客居两年的杜甫,跟他见面了,并且一见如故,很快便相约同游梁宋。
显然,当时两人的心情都很不好。
李白因为喜欢饮酒,行为傲诞,得罪了高力士等玄宗身边的宠臣,玄宗李隆基也并不真正信任他——可能有担心嗜酒的李白泄露宫闱秘密的因素。
因此,他别无选择,只能自求还山。
文雅的说法是“赐金放还”,实际上就是给俩小钱打发他回家。
也就是说,李白“使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了,他入京时“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言壮语也沦为大话空言,他一切关于未来的蓝图化为泡影。
杜甫结束为期五六年的齐赵游历回到洛阳,两年时间里,最疼爱自己的姑妈和祖母相继去世。
可能其间家庭经济情况也走了下坡路,过惯公子哥生活的杜甫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这些情况,都反映到了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赠李白》中。
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

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李白是唐朝乃至整个古代伟大的诗人,那么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李白与哪位诗人并称李杜,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白和杜甫关系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一个诗仙、一个诗圣,都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一个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上下难分,文人相吸,他们之间一见如故的真挚友情也是名垂文学史的千古佳话。
李白与杜甫是在杜甫父亲的家中相识的,两个一遇便如知音般相见恨晚,当时的李白已经是声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不过是侵犯权贵被放至山林的默默无闻之辈,但是同为孤僻性格的两人却十分投缘,如同兄弟般珍惜彼此,一起喝酒作诗,十分畅快,在临行分别时还寄诗相赠。
杜甫的诗中表现出了对于李白的极其崇敬,对其诗文的评价也甚是贴切。
李杜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称为继伯牙子期之后的最佳友情了。
但是二人此次一别,就再也没有重逢过了。
也许是中国太大,又或许是二人结识已晚,显得李杜二人之间的交往过于短暂。
在此之后,深情的杜甫一直没有放下对于李白的想念,常于各处写下深刻牵挂的诗句。
而李白呢,他寄情于山河,步履不停,广交友人,而杜甫也成了他漫漫游历长河中的一瓢。
二人互相别无所求,两大才子能有机会相逢相识,便已是世间难得之事了。
李杜二人都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但李白寄情思与山水,四处游历,而杜甫却心系百姓疾苦,揭露暗政。
杜甫的天赋略微不如李,但他勤学严谨,依旧留下了许多不朽佳作。
李白简介李白古代的浪漫诗人,出生于公元701年,家世和出身不详,据说是在西域碎叶城出生的,后来跟着父亲到了绵州昌明。
关于他的高祖有说法是兴圣皇帝,也有人推测是唐太宗的兄弟。
李白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读书,这其中还发生了铁杵磨针的故事。
李白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赋了,并接触到了道教,在游历过相邻周郡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因而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远游。
在路上,李白认识了孟浩然、李邕,并在安陆成亲。
李白与杜甫到底相遇几次

李白与杜甫到底相遇几次?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他遇到了当时正蹭蹬不遇的杜甫。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
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人人赞誉;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但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一见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兄弟。
同年秋,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著名边塞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翌年即天宝四年(745)秋,李白与杜甫在东鲁(齐州或兖州)第三次会见。
此次李白是从任城赶过去的。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而杜甫则返回京城长安。
此后十余年,他俩就似乎再也没见过面了。
李白死后,杜甫又写诗悼念他,并给予他崇高的评价。
(可奇怪的是,李白在其诗文中似乎从未提及过杜甫。
)但是,前些年学界又有了新的看法:郁贤皓在耿文的基础上认为,李杜初次会面的地点,不在洛阳而在梁宋之间;“齐州之会”是“又一次诗坛两曜与众星相聚的盛会”。
王辉斌亦认为,李白在天宝三年春赐金还山后,即于夏秋之际在梁宋与杜甫初次见面。
这些类似的看法,是李杜只见过两次面。
他们在洛阳初次相见后,便偕同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了。
这就把第一次和第二次并到了一起;后面那一次则没有问题。
而刘友竹又认为,文学史上所谓的大唐“齐州盛会”,其实并不存在。
康怀远则认为,李白与杜甫于天宝末年(即公元756年前后),在京城长安还见过一次面。
那便是他们的“第四次握手”了。
于是,对李白与杜甫的见面次数,学术界就出现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4种看法。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与文学影响力他们如何共同开创了唐代诗坛的黄金时代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与文学影响力他们如何共同开创了唐代诗坛的黄金时代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与文学影响力:他们如何共同开创了唐代诗坛的黄金时代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而在唐代诗坛上,有两位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他们分别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狂放豪迈的诗风激荡了整个文学界;而杜甫则以其深沉的笔墨和社会关怀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们之间建立的深厚友谊不仅影响了彼此的创作风格,也共同开创了唐代诗坛的黄金时代。
本文将探讨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以及他们对唐代诗坛的文学影响力。
一、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源起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他们最早的相识。
据记载,两人在咸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闻名于世,而杜甫还未成名。
李白对年轻的杜甫赞赏有加,感叹他的才华横溢和坚定的人格。
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和思想交流。
虽然两人性格迥异,但却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创作激情。
二、友谊的影响与交流1. 文学创作上的启发李白和杜甫的友谊相互激荡着双方的文学创作。
杜甫深受李白的鼓舞和影响,他试图通过与李白的创作对话来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杜甫在他的《秋兴八首·其一》中写道:“谁谓巴山夜雨至,卧听岷峨梦觉时。
老身未觉都无梦,石苍渔火江烟里。
”这是对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尔频年尽沧溟”的回应。
杜甫通过与李白的交流,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并加以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2. 思想观念的交流李白和杜甫在友谊中还充分交流了彼此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思想。
李白的作品大多受到了自然的启发,而杜甫则以关心社会民生为主题。
他们在创作中相互借鉴对方的观点,使得自己的作品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影响力的体现:唐代诗坛的黄金时代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不仅对他们个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整个唐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共同开创了唐代诗坛的黄金时代,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1. 李白的影响力李白以其浪漫主义的诗风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

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和故事_李白和杜甫共见过几次面真实历史上的李白与杜甫的关系有着“李杜”之称的李白与杜甫,作为占据中国古代诗歌史半壁江山的人物,后世不免将他们两人的文学成就拿来作比较。
而很多不了解历史全貌的人甚至会将其浅显的归类为对手,其实不然,除去文学成就外,两人的感情才是最具争议的话题。
纵观历史,李白与杜甫究竟是塑料友情还是真正的兄弟之谊呢?为何杜甫给李白写了那么多首诗而李白却只回了三首给他?一、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称“谪仙人”,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从小生活在胡人地区,又深受汉人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他豪迈、爽朗、狂放不羁的性格。
李白从18岁起来便有了入仕为官的想法,可碍于商人之子的身份,一直报国无门。
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时年25岁的李白离开蜀地,开始了他多年“仗剑走天涯”的生活。
在往后的日子里,李白一边游历大好河山,一边不断写信向朝廷自荐。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二岁的这年,终于迎来了生活的转机。
李白得到玉真公主与贺知章的推荐,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
可这段仕途生涯也并未持续多长时间,仅仅一年半李白便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离开皇宫后,拿着唐玄宗赏赐的金子,李白又踏上了他的游历之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他从小家境优越,使之有机会学习各种文化典籍,年仅七岁就能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年),时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他的游历之路,先后游历郇瑕、吴越等地。
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有着入朝为官的想法。
到了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转赴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本以为能一举入仕,没成想却惨遭落第。
科举考试失败后,杜甫又接着开启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一直定居了五年,中间还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千古名句。
二、李白和杜甫虽都生活在唐朝,但两人的年纪却相差了足足11岁,况且两人的生活环境也完全不同,本来毫无交集的两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说两人相似的成长经历与共同的爱好了。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李白和杜甫地友情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地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地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地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地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地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地.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地诗中充满了对李白地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地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地,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地关系.李白与杜甫地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地了,但他们地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地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地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地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地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地名字再也没有在他地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地不平衡,但天下地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地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地行动,被唐中央王朝所疾视.此时地李白是孤独而落魄地,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地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地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他说“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意思是李白之下庐山从永王,乃是为生活所迫要讨碗饭吃,并非有什么野心;“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说地是如苏武欲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是其心甘情愿地,乃至于愤怒地喊出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众人对李白避之不及地情况下,此人却句句为李白开脱,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地诗人,就是杜甫!杜甫对李白地信任,笔者认为,是他对李白地崇敬之情根深蒂固地体现.用现代地话来说,就是一种"偶像情结".而如若要追溯这份情感,那要从李杜相识时说起了.天宝三载(公元年),杜甫和李白初识于洛阳.当时,李白四十四岁,因不为权贵所容而被唐明皇赐金放还②[与后面地注释不符],而小他十一岁地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后,就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到了东都洛阳.这或许就是所谓地“宿命”地相遇吧.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地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地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地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地相碰”③[与后面地注释不符].那么李白和杜甫二人,谁是“太阳”?谁是“月亮”呢?从创作风格来看,李白是太阳,热情奔放;杜甫是月亮,内敛深沉.从当时地影响力来看,李白依旧是“太阳”,诗名远播,光芒四射.李白此时虽已丢掉了御用诗人地宝座,却仍然是钦定地桂冠诗人,“天下无人不识君”.杜甫仍然是“月亮”,诗名未就,光华初露.殊不知,这时地“月亮”,他日却放射出和太阳一样耀眼地光芒.不过从两人当时地地位可推想出,李白地声名与才气使得杜甫对他地仰慕如长江流水,奔涌而出.杜甫能与这位著名大诗人相遇相交,其受宠若惊地心情可想而知,所以也格外珍惜这一段友情,为他日后写下二十多首与李白有关地诗歌地埋下伏笔.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经常举杯畅饮,携手同游,谈诗论文,议论时事,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再加上又都是酒国中人,欢饮达旦中各显出一番天真来.杜甫后来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写道:“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说地是自己和李白高谈阔论,而酒中地李白最能表现出他地个性本色,最能张扬他地人格魅力.随着和李白交往地日益加深,杜甫对李白地了解更为深入.李白地诗歌才情,人格魅力和人生态度都让杜甫钦佩不已,“偶像”情结迅速滋生.杜甫对李白地“偶像”情结之一:赞美其天才放逸,行云流水地诗歌才情b5E2R。
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从杜甫《赠李白》诗说起

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从杜甫《赠李白》诗说起谈李白、杜甫的友谊和天才的寂寞——从杜甫《赠李白》诗说起杜甫和李白,两位伟大的唐代诗人,他们的友谊与才华一直是文坛的传世佳话。
他们之间的交往如何形成并延续下来?两位天才诗人又是如何面对艺术与生活中的寂寞?通过分析杜甫的《赠李白》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他们的友谊及天才的寂寞。
杜甫的《赠李白》诗以其激扬激昂的词句描绘了杜甫对李白的赞叹之情。
诗中提及李白“豪华烂漫如锦衣,霍如猛虎过涧溪”,形容了李白那奔放豪情和独特的才华。
而杜甫以“岂无天地,哀唉一人”的句子表现出自己对李白天才的崇拜。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李白的称道,同时也是杜甫对李白以及自己的探究和思考,可以说是自述。
两位诗人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他们都在长安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当时杜甫二十几岁,李白已经四十岁左右,两人年龄相差颇大,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交往。
杜甫对李白的赞美之词中透露出对李白人格魅力的羡慕和敬佩,而李白也对年轻的杜甫表示出支持和鼓励。
尽管杜甫对李白持有如此高度的评价,但在李白逝世后的《赠李白》中,杜甫却表达出了对李白人生道路的怀疑和担忧。
他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用两位诗人的友谊为表达,显得更加深刻。
杜甫对李白天才的崇拜也伴随着对天才的寂寞和孤独之感,正如他在诗中写道:“谁谓坤轴易,直是人阑辔”,表达出了对李白天赋如此出众,但却频频陷入政治、生活困境的惋惜和无奈。
杜甫的友情与李白的才华交相辉映,他们的友谊也成为当时文坛中的佳话,然而,他们对于天才所带来的孤独与寂寞却是不可忽视的。
李白的个性豪放、奔放,常常让他不受重视并引来争议。
而杜甫有着敏感细腻的性格,更加容易感受到天才的寂寞。
两位诗人在相互欣赏和赞美的同时,也从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无奈。
这种天才的寂寞常常伴随着优秀的艺术家。
当李白在酒后对饮太液池时,写下著名的《将进酒》诗,与酒馆里的陌生人同乐,他透露出了对友谊和人类情感的渴望。
杜甫与李白之间的故事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以下是一些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
1. 相遇相识:杜甫和李白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 年)的洛阳相遇,当时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杜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诗人。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忘年之交。
2. 同游梁园:李白和杜甫一同游历梁园(今河南商丘),在这里他们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如李白的《梁园吟》和杜甫的《赠李白》等。
3. 分离:天宝三载(744 年)秋天,李白和杜甫在山东兖州分别,李白继续他的游历生涯,而杜甫则回到了长安。
4. 思念:分别后,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一直没有减弱,他写下了许多诗歌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和祝福,如《梦李白二首》等。
5. 重逢: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和李白在江南重逢,此时李白已经因为参与永王幕府而被流放。
重逢时,两位诗人都已经年老体弱,但他们仍然互相鼓励和支持。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诗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他们的友谊也成为了后人所传颂的美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与李白的友情
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友情的人。
且看他写李白诗吧:“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写出了他一生对李白才华的深相惜重。
其言出由衷,读来实在感人。
后人每好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来规范杜甫与李白的艺术风格,且每以为杜诗出自学力之沉积,而李白出自天才之纵放,这种说法只是太过于看重二者的相异加以区别,乃至后来有李杜优劣之议论。
于是,李白只被塑造成“青春李白”,杜甫便成了“沉郁杜甫”。
即便有稍微近情的一些说法,兼好二人的,
也仅仅是指出李杜各自的特色优点,谓其不分轩轾而已。
这样的两个诗人,在有些人眼中,似乎即使不至于相轻,也应该是相互排斥的,少有人提到他们在天宝三载和四载之间的一段交游。
虽然两个天才诗人在他们各自偃蹇漂泊的生命中毕竟交错的那么一些日子,但一面之晤,相期相约,其深情笃挚,可以想见。
“梦魂南北昧平生,邂逅相逢意已倾”,这种属于豪杰的情感自古即为人称道,况且发生在李杜身上,千载之下,犹令人倾慕。
杜甫初赠李白诗于洛阳:“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这一年,杜甫年三十三,正是年富力强,壮志满怀的时候。
李白四十岁,正自天宝元年为玄宗招致京师,是年不合,被赐金还山,其仕途进取、安济苍生的宏愿实际上已是断了,时势如此,已逼得他不得不退,故不久即受了道箓。
正是在这一进一退的分际,两人相遇于洛阳城,仿佛曾有过夙因似的亲切。
这短暂的相聚,知己却是一生。
凡世人之结交,除了因功名利禄等外在因素而着意接纳的以外,可托为知己,双方必定有共赏的性情才慧等特
点作为基础。
杜甫与李白,尽管一个时已名扬四海,一个刚刚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但锥处囊中,锋锐自现,自有掩抑不住的才士风神气质在。
这种天才的相互吸引无疑当列为首要因素。
如果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的一见倾心,最初只是因为彼此倾慕才华的话,那么,二人后来一路的互相追随,同游梁宋,情如兄弟,几无龃龉,却必然还要寻求更为深层的原因。
李白虽然向来以游仙访道自我标榜,却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修道人,即使在他受了道箓之后;而杜甫虽然是一个真儒者,却绝不是世所塑造的那个一味沉郁,少了一份自然天真性灵之气的“儒腐”。
一个真正的儒者、豪杰本应该是有两面的,忧国忧民同时也是潇洒恣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好道的李白却有儒家思想的底子,身为儒者的杜甫为何不能是驰马逐猎、放情尚义的侠者?而这一性格,在杜甫与李白结伴同游的一段日子里,体现得特别淋漓尽致。
纵观杜诗,自初与李白会面赠诗,至别后怀想之作,事关李白者凡十四五篇,且无不推崇颂扬,深情恳挚。
从杜
诗中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如兄如弟,“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甚是亲近。
这种“怜君如兄弟”不止是单面的情好,更有双方的情亲。
李白集中赠杜甫的诗篇不多,也许失散了,以致后人难以从其诗估量二者情意。
但从杜诗中却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杜甫对于李白确是一知己。
这种知己体现在对李白才情的赏爱上,也体现在对李白遇骞的痛惜上,更体现为两位伟大诗人心灵的共鸣。
李杜一生中,就这么一段短短时间的交谊便显得偌般珍贵。
经过悠悠岁月的浸渍,这一番友情于今日之怀想,越显得深情蕴藉,千种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