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地形地貌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貌实践活动研究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貌实践活动研究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五大火山之一。
长白山天池是一处著名的火山地貌景区,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遗产。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池的火山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我们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研究。
第一天,我们来到了长白山天池景区,首先参观了天池的全貌。
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长白山顶部,是一个高山湖泊,四周被陡峭的山峰环绕。
天池的水质清澈见底,碧蓝的湖水与周围山川融为一体,形成了壮丽的景观。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天池的形状呈圆形,这与火山口的形状相似,增强了我们对其火山地貌特征的认识。
第二天,我们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实地考察。
我们来到了天池的周边,研究了周围的火山地貌景观。
我们发现,天池周围地势高峻,山峰多以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构成,山势起伏,形成了一幅壮美的火山地貌景象。
在山脚下,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口,这些火山口形状各异,有些呈现圆锥状,有些像群山峰,非常壮观。
通过观察这些火山口,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火山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三天,我们进行了火山地貌的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了一些与火山地貌相关的活动。
我们先来到了一个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火山喷发的全过程,触摸到了冒着热气的熔岩,感受到了火山喷发的强烈威力。
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熔岩地形实践区,亲自跨越了一片火山碎屑区,感受到了岩石的坚硬和锋利,体验到了火山地形的特殊性。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研究,我们对长白山天池的火山地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了解到,天池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口充满了水,形成了这个高山湖泊。
我们也体验到了火山地貌的独特之处,感受到了火山地貌的壮丽景观以及火山喷发的巨大威力。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知识面,还激发了我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的研究,我们对火山地貌的认知将更加深入,对长白山天池的保护和开发也会有更好的方案和措施。
长白山景区简介

黑风口
● 沿北坡登山去天池,在岳桦林带与高山冻原的交界处,不老峰东侧尾端和观景台交汇处,天然形 成一豁口,就是闻名长白山的黑风口。在风口可以饱览长白瀑布的全貌,在这里踞高临下,U形 谷尽收眼底。从U型谷底仰视黑风口,黑风口成了城堡的大门,洞开在两座碉堡之间,人称“南 天门”。黑风口上常有成群的白腰雨燕出没,断崖绝壁正好是雨燕的巢穴。
天池
●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的年代积水成湖。长白山 天池海拔2189.1米,天池略呈椭圆型,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总蓄水量20.4亿立方 米 。 天 池 水 温 为 0 . 7 ° C 至 11 ° C , 年 平 均 气 温 7 . 3 ° C 。 天 池 是 中 国 最 高 最 大 的 高 山 湖 泊 , 是 东 北 三 条大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动物资源
● 长白山景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有1225种,分属于73目219科。其中,森林昆虫害虫 6目48科387种;森林昆虫天敌7目29科94种;圆口类1目1科3种;鱼类2目4科8种,两栖类2目6 科 1 3 种 , 爬 行 类 1 目 3 科 11 种 , 鸟 类 1 8 目 4 8 科 2 7 7 种 ; 哺 乳 类 6 目 1 9 科 5 8 种 ; 脊 椎 动 物 3 0 目 6 1 科 370种。在1225种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东北虎、 金钱豹、梅花鹿、紫貂、黑鹳、金雕、白肩雕、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豺、麝、黑 熊、棕熊、水獭、猞猁、马鹿、青羊(斑羚)、鹗、鸢、峰鹰、苍鹰、雀鹰、花尾榛鸡等。在这 些动物中,药用类15种,食用类14种,毛皮类2种,观赏类1种。
长白山的地理位置

长白山的地理位置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吉林省和辽宁省交界处,是中国境内最大的火山岛,也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长白山系由长白山主峰、白云峰、长白后山以及一系列火山组成,总面积约7,800平方公里。
长白山地势险峻,峰峦叠嶂。
其中,长白山主峰海拔2,744米,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高峰,也是东亚地区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第二高峰。
长白山山势雄伟壮丽,被誉为“东方阿尔卑斯”。
长白山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北纬41°41′-42°51′,东经127°43′-128°58′之间。
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相邻,西接吉林省辽源市、白城市,西北与辽宁省抚顺市相邻,东北与辽宁省丹东市相邻。
长白山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地理标志。
长白山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脉、火山、湖泊、瀑布等自然地貌。
长白山主峰附近有多个火山口,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池,是中国典型的高山冰川湖泊之一。
此外,长白山还有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长白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宜人,冬季严寒多雪。
长白山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是中国重要的滑雪胜地之一。
每年冬季,无数游客涌向长白山,感受雪的魅力,享受滑雪的乐趣。
长白山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长白山自然风光壮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登山、避暑、滑雪等。
长白山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如长白山天池的神话传说、吉林长白山天池“明月·中国梦”夏代戏、长白山万宁府遗址等等,使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总而言之,长白山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丰富的民俗文化,都令人流连忘返。
长白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无疑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圣地。
长白山独特的地质景观

长白山独特的地质景观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山岳景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年轻的火山群之一。
长白山地质景观独特,以其火山地貌和熔岩地貌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长白山的地质特点及其独特的地质景观。
一、长白山地质背景长白山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是一个活动的地壳断裂带。
在过去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下,长白山形成了火山群和大量的火山岩。
长白山火山群总体分为西山群、中山群和北山群,其中西山群是最年轻的火山群。
二、火山地貌长白山的火山地貌主要有火山口、火山锥、火山渣锥、熔岩台地等。
火山口是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发的通道,形成了一个大的漏斗状口形,景观壮观。
火山锥是火山口周围堆积的火山碎屑和岩浆凝固后的结果,其外形呈圆锥形,高度可达几百米至上千米,山势陡峭,植被丰富。
三、熔岩地貌长白山的熔岩地貌主要由火山喷发时岩浆流动形成的熔岩台地和熔岩流构成。
熔岩台地是指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经平坦地面积聚而形成的广阔平台,通常呈地貌阶梯状,构成了山地之间的大片平坦区域。
熔岩流是指岩浆流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巨大岩石体,有时在流动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形状独特的岩柱、岩洞等。
四、湖泊和瀑布长白山地区还以其众多的湖泊和瀑布而闻名。
湖泊是由火山口形成的火山喷发后火山口塌陷形成的,水质清澈、风景秀丽。
常见的湖泊有长白山天池、镜泊湖等。
瀑布则是由火山地形和山势造成的水流急速下落形成的自然景观,长白山的瀑布如白云瀑布、雾凇瀑布等令人心醉。
五、独特的生态系统长白山地质景观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
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长白山区域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和养分,加上丰富的降水,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一个自然的巨大温室。
长白山的植被种类繁多,特别是高山植物,如杜鹃花、白桦树等迷人的植物景观令人陶醉。
此外,长白山还是众多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如东北虎、野狐狸等,保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总结:长白山独特的地质景观以其火山地貌和熔岩地貌而著称。
火山口、火山锥、熔岩台地等都是长白山地质景观的代表,另外还有众多湖泊和瀑布。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东北地理体系中的主峰,也是中国最东北的名山之一。
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体现在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
首先是地理环境。
长白山形成于地质构造活动中,地势属于中坡地形,从山脚到山顶地势逐渐升高,呈现出阶梯状。
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高达2691米,地势陡峭,山势雄伟壮观。
山区由于地势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峡谷、峰丛、冰川等,给长白山增添了独特的地理魅力。
其次是气候的分异。
长白山地处暖温带与寒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主要受到高山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由于地势的不同,山脚、山中和山顶的气候存在明显的差异。
山脚地区气温较高,夏季多雨,冬季较长且寒冷,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
而山顶地区气温较低,夏季短暂,冰雪覆盖,气候为高山寒温带气候。
在长白山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和植被,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第三是植被的分异。
长白山植被分布具有阶梯状的特点。
山脚地区主要为常绿落叶阔叶林,如辽东赤松和华东红豆杉等。
山中地区则是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如长白云杉和落叶松等。
而山顶地区则主要由高山草甸和冰川被覆等特殊植被形成,适应了高寒的气候条件。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保护区之一,保护着众多珍稀的植物资源。
最后是动物的分异。
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其中包括动物和鸟类等。
山脚地区栖息着各种哺乳动物,如鹿、狐狸和野猪等。
山中地区则是长白山獼猴的主要分布区,獼猴是中国特有的猴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而山顶地区则生活着高山动物,如雪豹和岩羊等,它们能够适应严寒的气候条件,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方。
总之,长白山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动物等方面。
这种分异给长白山增添了独特的地理魅力,也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长白山的地域分异规律不仅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也为保护和研究长白山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白山地形地貌

长白山地形地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随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
区内海拔高差近Z000m。
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玄武岩高原上的东北最高峰是火山锥体—长白山主峰。
山顶环绕着海拔2500m以上的奇峰16个,陡峭险峻,雄姿各异。
境内最高峰是白云峰,海拔269lm。
玄武岩台地(又称山前熔岩台地)地域面积比较广阔,海拔在100Om以下,相对高差Zoom,地势比较平缓。
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左右,海拔约在1000一1800m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整体地貌形态上,以长白山为中心,呈起伏状向四周逐渐降低;在地貌成因上,大体包括火山熔岩地貌和流水地貌两种类型。
火山熔岩地貌发育范围较广,是该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
流水地貌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边缘地区,包括河谷平原,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台地、丘陵等;大地构造上,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的东北边缘,次一级构造单元属于东隆起地区的太子河一浑江坳陷和铁岭一靖宇隆起。
本区的长白山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
远在两亿年至七千五百万年的中生代以前,就曾经过多次地壳变迁活动,形成古老的岩层。
中生代经历上亿年的风雨侵蚀,形成一系列山间盆地。
到了新生代,变成了一片波状起伏的具有残丘散布的准平原。
随着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伴有火山的间歇性喷发,地壳发生了一系列断裂、抬升,地下深处的岩浆大量喷出地面,构成玄武岩台地。
第四纪到来之前,地壳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活动时期,火山活动趋于活跃,由原来裂隙式喷发转为中心式喷发,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筑起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锥。
高清分析图长白山保护开发区辖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
随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构成。
区内海拔高差近2000米。
长白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长白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长白山是我国的名山,与五岳齐名。
我国人民对它的了解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秦之前其为不咸山,意即“有神之山”,汉朝时称其为单单大岭,魏朝时称其为盖马大山,后魏时则称其为太白山,直至宋朝以后才称其为长白山。
夏古以来,人们一直喜爱它的美丽和富饶,敬仰它的洁白与崇高,许多关于它的神话故事世代流传。
因此,《长白山志》称其特点为“天工、神奇、博大”。
1.长白山的自然地理及生物资源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27º56′—128º06′、北纬41º58′—42º06′它涉及范围较广,跨延边、白山和通化三个地区。
其范围大致北起自我国安图县的松江镇,南和东南则沿伸至朝鲜境内,西始于抚松县,东止于和龙县的南岗岭。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中,唯有长白山的纬度最高(长白山天池位于北纬42º00′,东经128º03′),也是欧亚大陆东部最高的山峰(海拔高达2749m)。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亚欧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的强烈褶皱带。
经过几次地质运动以后,喷出的熔岩和各种碎屑物堆积在火山口四周的熔岩高原和台地上,形成了以天池为主要火山通道的庞大的火山堆。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区域。
纵现长白山,可按高度和地貌部位将其分为三大部分,即火山锥体、山前熔岩高原和山前熔岩台地三个环状地带。
火山锥体是长白山的最上部分,范围为海拔2000—2700m,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坡度很陡,河流沟谷呈放射状分布,流速湍急。
下部为山麓斜坡,如裙状围绕锥体,上覆较厚的火山灰、火山砂,坡度较陡,冲沟发育较多,河流以侵蚀为主,多“V”型谷。
该带气候较为寒冷,为温带山地苔原气候型。
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最高气温亦不超过10℃,无霜期约为60天,一年内约250天被冰雪所覆盖。
山前熔岩高原是长白山高峰(火山锥体)和玄武岩台地相联的缓斜地带,海拔1000—2000m,呈环状围绕着山体,为一熔岩高原区。
长白山景物特点介绍

长白山景物特点介绍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自然景区,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长白山景物的特点介绍:
1.火山地貌:长白山是一个火山地质遗迹,拥有众多的火山
口、熔岩流和火山余脉等地质景观。
其中,长白山天池是
中国最大的火山湖泊,其边缘峭壁、清澈的湖水和周围的
火山遗迹相互映衬,构成了壮观的景观。
2.高原湿地:长白山地形起伏、河流众多,形成了一系列美
丽的高山湖泊和湿地。
长白山的湿地生态系统保留了丰富
的湿地植被和动物物种,如黑鹤、北鹿等珍稀濒危物种可
以在这里找到。
3.雄伟的山脉和峰峦: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山脉之
一,拥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山峰,如长白山主峰、白云峰、
红旗峰等。
积雪覆盖的山峰、深谷和峡谷构成了一个壮丽
的山地景观。
4.多样的植被:长白山地区拥有独特而多样的植被。
高山针
叶林、落叶阔叶林、高山草甸等各种生态系统形成了大面
积的森林景观,为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5.珍稀的动植物物种:长白山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生
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拥有大量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
其中包括东北虎、黑鸽子、长白山落叶松等,这些物种为
长白山增添了珍贵的生物景观价值。
综上所述,长白山地区以其火山地貌、高原湿地、壮观的山脉和峰峦、多样的植被以及珍稀的动植物物种而闻名。
这些独特的景物特点使得长白山成为中国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旅游目的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地形地貌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地貌为典型的火山地貌,随海拔自下而上主要由玄武岩台地、玄
武岩高原和火山锥体三大部分。
区内海拔高差近Z000m。
在广阔的玄武岩台地和玄武
岩高原上的东北最高峰是火山锥体—长白山主峰。
山顶环绕着海拔2500m以上的奇
峰16个,陡峭险峻,雄姿各异。
境内最高峰是白云峰,海拔269lm。
玄武岩台地(又称
山前熔岩台地)地域面积比较广阔,海拔在100Om以下,相对高差Zoom,地势比较平缓。
玄武岩高原(又称山麓倾斜高原)介于玄武岩台地和火山锥体之间,是比较明显的倾
斜地带,地面坡度一般在10“左右,海拔约在1000一1800m之间,是陡峻的火山锥体向玄武岩台地的过渡地带。
整体地貌形态上,以长白山为中心,呈起伏状向四周逐渐降
低;在地貌成因上,大体包括火山熔岩地貌和流水地貌两种类型。
火山熔岩地貌发育范
围较广,是该研究区内的主要地貌类型。
流水地貌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边缘地区,包括
河谷平原,侵蚀剥蚀中山、低山、台地、丘陵等;大地构造上,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的
东北边缘,次一级构造单元属于东隆起地区的太子河一浑江坳陷和铁岭一靖宇隆起。
2.1.1.2水文气象
该区属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点外,还有明
显的垂直气候变化带。
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春季风大干燥,秋
季多雾凉爽。
年均气温一7℃一3℃,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1月份平均气温一20℃左
右,最低气温曾出现过一44℃。
年日照时数不足2300小时。
无霜期100天左右,山顶只有60天左右。
积雪深度一般在50cm,个别地方可达70cm。
年降水量在700一1400~
之间,6一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一70%。
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
尤其是夏季,风云莫测,长白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过程遥感研究变化多端。
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269天,年平均风速为n.7而s。
年雾淞165天,山顶雾日265 天,年均日照数只有100天左右。
2.1.2小兴安岭林区概况
小兴安岭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北纬46028‘至49021’,东经127042‘
至130014,。
北部以黑龙江中心航线为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
里,是中国东北边疆的重要门户。
林业施业区面积386万公顷。
林区森林茂密,树
种较多。
有林地面积280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72.6%,活立木总蓄积2.4亿立方
米。
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
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揪、杨、锻、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整
个施业区。
1998年木材生产总量为214.5万立方米,同时,每年还有100多万立
方米的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可为木材综合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料保证。
2.1.2.1地形地貌
小兴安岭属低山丘陵,地理特征是“八山半水半草一分田”。
北部多台地、宽
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
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
1,429米。
西部铁力市位于松嫩平原,地势呈波状。
2.1.2.2水文气象
小兴安岭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冬季严寒、干燥而漫长;春季
回暖快;夏季温热湿润;秋季暂短、降温迅速。
年平均气温一1℃至1℃,最冷为1
月份,一20℃至一25℃,最热为7月份,气温20℃至21℃,极端最高气温为35℃。
全年习0℃活动积温1,800℃至2,400℃,无霜期90天至120天。
年平均日照数
2,355小时至么400小时。
年降雨量550毫米至670毫米,降雨集中在夏季。
干湿
指数1.,3至0.92,属湿润地区。
2.,.2.3林木资源
林区森林茂密,树种较多。
有林地面积280万公顷,森林覆被率为72.6%,
活立木总蓄积2.4亿立方米。
森林类型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主要树种
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揪、杨、
锻、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整个施业区。
2.1.3大兴安岭林区概况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最北部边睡,东与大兴安岭毗邻,西以大兴安岭山脉为界与
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濒广阔的松嫩平原,北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与俄罗斯为邻。
东
经121“12‘至127000‘;北纬50010’至53033‘。
面积8.46万平方千米。
大兴安岭覆盖着广
裹无垠的森林,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
有林地面积646.36万公顷,活立木蓄积5.29亿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4.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5.,6%。
区内
有野生动物390余种,植物资源966种,地下蕴藏大量矿产资源,可利用的天然草
场400万亩,境内流域面积达710平方公里。
大兴安岭中有许多优质的木材,落叶
松、白桦、山杨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
2.1.
3.,地形气候
地势呈西高东低,位第一阶梯阶第二梯及其结合部,南北走向的中山系大兴安岭山
脊以东为第一阶梯地,以西为第二阶梯地。
海拔300一700米。
全区地形总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属浅山丘陵地带。
北部、西部和中部高。
平均海拔573米;最高海拔1528
米,系伊勒呼里山主峰一一呼中区大白山;最低海拔180米,是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
冬寒夏暖,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一2.8℃,最低温度一52.3℃,无霜期90一110天,年
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2.1.
3.2林木资源
大兴安岭是我国东北部的著名山脉,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
它北起黑龙
江畔,南至西林木河上游谷地,全长1200多公里,宽200公里一300公里,海拔1100- 1400米,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林区,木材贮量占全国的一半。
大兴安岭东南坡较陡,西北
坡向内蒙古高原和缓倾斜。
经过长期侵蚀,山顶浑圆,以海拔2029米的黄岗梁为最
高。
东南坡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水较多,西北坡却较干旱,成为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
林带北宽南窄,跨纬
度7o,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62%。
大兴安岭中有许多优质的木
材,如红松、水曲柳等。
落叶松、白桦、山杨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