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黄山奇松

合集下载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16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主备人:刘东扬2017年11月14日星期日备2017年11月日星期用
第2课时 16. 黄山奇松总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P90~P93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上册。

16 黄山奇松_教案教学设计

16  黄山奇松_教案教学设计

16 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查找有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黄山,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

介绍黄山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观看有关图片:你的感受怎样?导入: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了解黄山松书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4.思考、讨论:(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黄山奇松的段落,读一读。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4.小结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那些词语用的特别好,为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过渡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

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想这段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16 黄山奇松(附教案)

16 黄山奇松(附教案)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 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 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 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 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 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 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 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 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 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 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 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 舍地告别 。
黄山奇松 山顶陡崖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姿态独特 千姿百态
情有独钟 潇洒挺秀 绿色巨人 枝干遒劲 枝干盘曲 神奇秀美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姿态独特
绿色巨人 枝干遒劲 枝干蟠曲
自学要求: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好词串; 2、把词语送入文中,读通课文; 3、想象松树的姿态,美读课文。
郁郁苍苍 姿态优美 姿态独特
绿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 色的巨人 陪同 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 美丽的黄山风光。
绿色巨人 枝干遒劲 枝干蟠曲
郁郁苍苍:形容迎客松苍翠茂盛。 绿色巨人:形容陪客松十分苍翠挺拔、充满生机。 姿态优美:形容迎客松的形态很美。 枝干遒劲:形容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姿态独特:形容送客松的形态非常特别,与众不同。 枝干蟠曲:形容送客松的枝干曲折环绕。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 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 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 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 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 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 山的象征了。

五上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

五上语文第16课《黄山奇松》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黄山奇松》教学设计设计者:大庆市让北第一小学李美花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式阅读,品味词语及修辞方法,感知黄山松树的动人姿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美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黄山奇松的风光片收集黄山“四绝”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质疑激趣1、板书课题,说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2、由“奇”字组词(奇怪、奇异、奇特等),明确本文描写对象是”松”,明确松的特点是“奇”,引入课文。

二、初读感知,把握结构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千姿百态)三、精读感悟1、默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文中描写三大名松的词语。

2、哪棵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先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迎客松部分:关键词语:屹立千百年风霜雨雪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体会敬佩之情。

(2)陪客松部分:关键词句:“绿色的巨人”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同桌合作练习朗读,感受陪客松的热情。

(3)送客松部分:同样方法学习,体会送别不舍之情。

四、朗读感悟,深化情感,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松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2、朗读汇报,读出自己的感受。

3、能抓住关键词语,试着背背这部分内容吗?4、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奇松呢!课件播放风光片,欣赏黄山其他的松树姿态。

五年级上第16课-黄山奇松-第2课时

五年级上第16课-黄山奇松-第2课时
其他松:千姿百态
欣赏完了玉屏楼的三大名松,你觉得黄山松 怎么样?你喜欢吗?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 欢的黄山奇松,上台来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 介绍一下,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 展开想象说些迎接或告别的话,其他同学要 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 不足提出来帮帮他。
检测评价
一、补充词语,并将它填在恰当的情境里。 情有独(钟 )(饱 )经风霜 ( 依)( 依)不舍 枝干遒( 劲) 千(姿音,完成下列各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 2、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划出 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哪 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 “奇“。
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 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 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五 山岳 归归 来来 不不 看看 岳山 。,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 、知道黄山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感受 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之美。
预习检测
围绕文章内容,填空。 1、黄山被誉为__天_下_第_一_奇_山________________。 2、黄山“四绝”是指_奇_松__、_怪_石_、_云_海_、__温_泉____________ 。 3、在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_奇_松____。所以 课文说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_情_有_独_钟____”。
1.这棵老榕树 枝干遒劲 ,虽然 饱经风霜 , 却仍然 充满生机 。
2.玫瑰花不仅香气扑鼻,而且 千姿百态 , 几乎令所有的女士都对它 情有独钟 。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被誉为“ 天下第一奇山 ”的黄山,以“四绝”
闻名于世。关于黄山的俗语我还知道 五岳归来不看山 , 黄山归来不看岳 。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

16 黄山奇松教材简析:《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

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法: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迁移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查找有关资料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板书“奇”,用“奇”组词。

2、板书“奇松”,说说词义。

3、板书课题,齐读。

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朗读生字表上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

检查:(1)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前鼻音:宾客盆景后鼻音:玉屏楼状如黑虎翘舌音:状如黑虎(2)朗读下列词语:陡崖屹立饱经风霜姿态优美盆景宾客情有独钟郁郁苍苍枝干遵劲枝干蟠曲2、朗读课文,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句子: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指名逐段朗读时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事先布置预习):誉地情有独钟黄山绝胜处遒劲3、逐段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分别讲了什么。

16-黄山奇松(公开课)

16-黄山奇松(公开课)

五(2)班《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的主题是“赏名山大川、访名胜古迹”,共安排了《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课文。

《黄山奇松》是继《黄山怪石》后又一篇介绍黄山的文章。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

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引出令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使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正是因为奇松的点缀才使它独领风骚。

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

一一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不同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

一连用了许多“或者”字,以显示松树姿态各异,美不胜收,点明山因树而“更加奇妙”,以呼应前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文中众多的四字词汇,并扣住这些词语体味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词理出一条背诵课文第二自然的思路。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1.同学们,莫老师对旅游最感兴趣了,你们能告诉我柳州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大龙潭景区、柳江体面、柳侯景区、帽和公园、胡志明故居、大韩民国暂时政府遗址、古老城市地标——东门城楼~~~~~) 这么多风景名胜,看来柳州的旅游资源还挺富足的。

那在这些名胜中,你最喜欢哪一处呢?老师送你们一个词:情有独钟,它可以来表达你对这种名胜的偏爱,你能用它来说句话吗?学生交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错误。

2.(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快速浏览这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人们对哪样事物的偏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萧洒、挺秀的身影。

小学语文_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6黄山奇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黄山奇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黄山奇松》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

也能够运用比喻、拟人这些基本的修辞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黄山是自然名胜,可真正去过黄山的孩子不多,对于黄山松树的奇特,他们缺乏真切感受。

因此在教学中要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大胆想像,体会黄山松的姿态奇特,精神顽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喜爱黄山、热爱祖国之情的目的。

在掌握了这些的基础之上,孩子们应能够理解并梳理两篇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

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后,对本课教学重难点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应该有更深的理解,为下一步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写景打下了基础。

《黄山奇松》习作效果分析《黄山奇松》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单元重点:虚实结合的写法的理解、比较上。

通过写景类文章写作方法的梳理和虚实更深一步的理解为孩子下一步完成一段写景文章打下了基础,下一步通过创境和视频的观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黄山奇松
教材分析
本课写黄山风景区有很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

本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2015年11月9日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初步理解每小节的意思。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组织教学,聚焦课堂
二、揭题导入。

1、板书“黄山”,问:同学们,在安徽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叫黄山,你们知道吗?
请学生简介黄山
黄山: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于世,其中的“奇松”最为神奇。

2、板书“奇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黄山奇松”,一睹它的风采。

3、齐读课题。

你想了解什么?质疑。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听听录音朗读。

注意:听清字音,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交流: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想不要自己朗读感受一下?
设计意图:引导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三、布置自学
1、布置自学,提出要求:读准读通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想想黄山松奇在哪些地方?
2、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自学中读准读通课文,自行理解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组织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自学情况。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说说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誉、卧、屹、陡(板书)描红,
学生自由理解新词。

理解:饱经风霜(大屏)屹立(大屏)
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逐节朗读课文。

其余同学认真听好。

思考每一段落的意思。

相机指导难读的句子。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理解:黄山绝胜处(绝:极、最胜:优美的(景物、境界等)、处:地方。

黄山绝胜处:黄山上赏景(观松)最好的地方)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听了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吗?
2、刚才同学们读得认真,听得仔细。

这篇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重点介绍了哪些松树?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用括号标出来。

再自由读一读。

请同学们读自己喜欢的松树。

这一小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3、仅有这些吗?第三小节告诉我们什么?第一小节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全文主要内容吗?
过渡: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介绍黄山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非常有趣。

让我们再一起来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在全班交流中进一步读准读通课文,准确理解部分词语,理解每小节的意思,初步理清每一自然段党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六、板书:
16 黄山奇松
情有独钟
动人姿态
神奇秀美
第二课时2015年11月9日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2、通过语言文字,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4、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教学重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知道黄山松有哪些特点?
2、提出本课教学目标: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特点,能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第一节
1、指名朗读。

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结合理解“情有独钟”。

4、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多而美)指导朗读:黄山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偏爱的感情。

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黄山四绝”,知道黄山松奇的第一个特点,知道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三、学习第二节
1、黄山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出三大名松的名称。

交流:哪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呢?自己再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奇在何处”可以圈圈画画?
3、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迎客松的“奇”?交流,(这个词读得特别好或不到位)出示卡片“遒劲”(读读句子,结合图,什么意思)、“饱经风霜”(结合数的年龄),接读“郁郁苍苍”,这棵迎客松充满活力,谁来读一读?2至3生读。

4、你还从哪里体会到迎客松的“奇”?学生读第二句句子,“如同”什么意思?作者由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联想到什么?读好句子。

把迎客松的热情、好客读出来,三生读。

5、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大家先练一练,体会体会。

谁来试一试?
6、陪客松“奇”在哪里呢?指名读。

7、为什么说陪客松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呢?
(看图,这是--旁边是--为什么称它是绿色的巨人呢?说说你的体会--二生读)男生读。

8、送客松“奇”在何处呢?
指名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结合图,出示卡片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天然盆景(没经人工修饰,天然形成的,正因为它的枝干蟠曲,所以人们把它们比作天然盆景),手臂(A、主人的手臂,不加引号;B、这里指枝干,看图,所以加引号)。

女生读。

9、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形态奇美,神韵非凡。

让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分组读。

10、这三大名松写得真美,请你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名松,将它背出来,把它留在自己的脑海中。

(学生练背)
11、指名背诵(4生,2位迎客松,1位陪客松,1位送客松)。

12、现在老师要请同学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三大名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介绍一棵奇松,还有一位当导演,他们解说得怎么样,你要把关。

谁来试试?请一组同学上台做导游,其他同学现在就是游客了。

13、指导感情朗读,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指导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特点,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的写作方法。

四、学习第三节
1、指名读课文。

2、提问:这一节围绕哪个词语写?
3、引读: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究竟是怎样的呢?
4、看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指导说话:黄山松还有哪些形态?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想像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样子。

五、总结全文
1、组织讨论:黄山松究竟奇在哪里?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整体理解黄山松奇在哪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造句:屹立饱经风霜
2、解释部分词语
3、回答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
4、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四绝奇松情有独钟
“迎客”
“陪客”千姿百态黄山神奇秀美
“送客”
细致的描写丰富的想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是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因此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奇”,抓住“奇”,在黄山松的“奇”上寻找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

如通过课本插图,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黄山松千姿百态;通过朗读品悟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通过词语体会,如“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枝干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迎客松的茂盛,生命力顽强。

“饱经风霜”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通过句子体会,如“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体会送客松的奇以及它对游人的“依依不舍”和它对游人的热情。

对于黄山其它松奇的解读,我是首先让学生读相关的语句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再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像黄山奇松还有哪些姿态,然后通过看、说、写,让学生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这样可以给文本的省略号补充空白,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