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名人—袁崇焕
中华历代名人故事:爱国篇-第19章

第19章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
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
邵武知县袁崇焕任职不久,遵照朝廷的规定,于天启二年(1622年),到北京朝觐,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
他利用在京的时机,察视边塞,了解形势,为辽事进行准备。
此时辽东形势,已经越来越危急。
辽东经略王在晋分析当时关外形势道:“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
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缩之于山海,此后再无一步可退。
”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抚顺、清河、开原、铁岭、辽阳、沈阳,又失陷广宁,丢弃全辽,无局可守。
《明史》记载:自努尔哈赤攻陷抚顺以来,明朝在辽东的总兵官,阵亡者共14人:抚顺则张承胤,萨尔浒之战则杜松、刘、王宣、赵梦麟,开原则马林,沈阳则贺世贤、尤世功,浑河则童钟揆、陈策,辽阳则杨宗业、梁仲善,广宁则刘渠、祁秉忠。
天启帝惊慌失措,抓住首辅叶向高“衣袂而泣”。
京师朝野官员,谈敌色变。
张岱在《石匮书后集》中说:“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
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
崇焕独攘臂请行。
”袁崇焕在这个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单骑出关,巡视形势。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天启二年正月,朝觐在都。
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
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历史趣谈: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族英雄袁崇焕是怎么死的?袁崇焕生平简介导语: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袁崇焕,明末抗清英雄,字元素,号自如。
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抗清将领。
他奉命守卫山海关及辽东,又指挥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可谓力挫后金八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袁崇焕弃笔从戎时,明朝已是内忧外患,官场黑暗,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泱泱大明朝已是千疮百孔。
而袁崇焕凭其文弱书生之身,在皇帝刚愎自用,朝廷奸党遍布时,居然能在乱世上崛起,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最终因此死去。
又凭自己将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阻挡在关外,却又无可奈何。
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
试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疲敝极弱的明朝,袁崇焕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是现今人们所不敢想的。
《崇祯实录》卷八记载:“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
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焕为关门必不可发一援宁之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
亦但是置将与卒耳。
而崇焕置母妻子百口於军中。
纸上甲兵,禁中颇牧人,可自命也。
而实从矢石锋刃中,住奴而遏奴者,其胆气较练,而伎俩较实。
”朝鲜《仁祖实录》卷二十二:“(袁)军门领诸将及一万四千兵……由间路驰进北京,与贼对阵于皇城齐化门。
贼直到沙窝门。
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魔战十数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兵三十里。
贼之得不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
”生活常识分享。
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的故事
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留下了许
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袁崇焕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很快
成为了明朝的一名将领。
袁崇焕最为人称道的战绩之一,便是镇守边疆的功绩。
在他的
统领下,边疆地区的安定局势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为明朝的边
防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善战,而且在平时也
非常关心士兵们的生活。
他常常亲自前往边疆地区,了解士兵们的
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
袁崇焕的故事中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那就是他抵御蒙古军队
的战役。
在那场战役中,明军实力明显不如蒙古军队,但袁崇焕却
凭借着自己的智谋和勇气,成功地击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这场战
役成为了明朝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让袁崇焕的名声更加响亮。
除了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袁崇焕在政治上也有着非凡的才能。
他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而且在任上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才干。
他
重视民生,励精图治,为当地百姓谋福利,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他还实行严明的军纪,整顿军队,提高了明军的整体战斗力。
袁崇焕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将,他的一生充满了荆棘和挑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佳话。
袁崇焕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和学习。
历史趣谈:袁崇焕简介 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简介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生平导语: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
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清(后金)名将。
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广渠门大捷、左安门之捷、南海子袭营)等胜利,一生无一败绩,被皇太极称为十五年来从未有过的劲敌。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之罪磔杀。
如今,在斩帅和袁崇焕最后是否死于反间计的问题上,尚存在不同看法。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三甲第四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福建邵武知县。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袁崇焕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濒临闽江支流富屯溪,为“八闽屏障”。
袁崇焕在邵武知县任上的重要事迹,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五件:第一,救民水火。
《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素(qiáo)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第二,处理冤狱。
《邵武府志》记载“明决有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
第三,关心辽事。
夏允彝《幸存录》记载:袁崇焕“为闽中县令,分校闱中,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绝不阅卷”。
袁崇焕了解辽生活常识分享。
最新-高考语文 必读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袁崇焕 精品

高考必读中外名人传记百部-袁崇焕中华名人传记袁崇焕传XXX编著袁崇焕传・1·目录一、胸怀大志………………………………002二、初露锋芒………………………………012三、监军关外………………………………019四、宁远大捷………………………………034五、宁锦再捷………………………………054六、诛毛文龙………………………………061七、驰援京师………………………………075八、蒙冤而死………………………………087九、奇冤昭雪………………………………102十、光辉思想………………………………108袁崇焕传・2·一、胸怀大志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为不封侯。
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是袁崇焕写就的《边中送别》一诗。
从他的这首诗中,就可以想见他那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慷慨激昂、以身许国的英雄形象。
袁崇焕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将领,同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在明末抵抗后金的战争中,成为当时叱咤一时的名将,曾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1626)、宁锦大捷(1627)、保卫京师(北京)大捷(1629),使后金的两位英雄人物——后金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败于其麾下。
后来,不幸死于金人的反间计和朝廷的党争,使其复疆雪耻之报国壮志未能实现,又横遭不白之冤。
直至清人篡修《明史》,参校《清太宗实录》,发现设间的事实,真相得以大白,袁崇焕之千古奇冤才得以昭雪。
几百年来,众多仁人志士深深为他的爱国深情袁崇焕传・3·所鼓舞,作为一名杰出的爱国将领和卓越的军事才干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爱戴。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明末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6日)生于广东省东莞县水南乡。
少年时生活在广西藤县的白马圩(莲塘村)。
祖父袁世祥,父亲袁子鹏,两个弟弟分别叫崇灿、崇煜。
袁崇焕宁远大捷的故事

袁崇焕宁远大捷的故事袁崇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清名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拿下宁远的?宁远大捷明朝内部君臣之间、宦官与东林党人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努尔哈赤在辽东却取得节节胜利。
先是攻陷开原,接着又夺取铁岭。
公元1621年农历三月,攻下了沈阳。
沈阳是辽阳的屏障,明朝辽东的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都驻在辽阳。
辽阳自然成了努尔哈赤下一个目标。
辽阳一失,明朝在辽东的势力便全面崩溃。
为了保卫辽阳,明军在城墙周围挖了三四道宽宽的壕沟,注入河水,城上又安置了火炮,但还是没有阻挡住努尔哈赤的进攻。
就在明军出城与敌军作拼死战斗时,混入城里的奸细突然放起火来,城内城外的明军一片混乱,城池很快被敌人占领。
辽阳的高级官员、将领们,战死的战死,自焚的自焚,上吊的上吊。
辽河以东大小城池七十余座都不再归属明朝。
辽阳南面有个广宁卫(今辽宁北镇),辽阳失陷后,广宁卫是明朝在关外剩下的最后一块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基地。
为了挽回败局,明熹宗再次起用富有经验的老将熊廷弼,负责军事;可是又用不懂军事的王化贞为广辽巡抚。
两个最高长官意见不统一,熊廷弼要采用积极防守的战略,坚守广宁,王化贞却不积极组织防务,企图不战而胜。
由于王化贞的阻挠,加上兵部支持王化贞的意见,熊廷弼不能有效地指挥。
当努尔哈赤渡过辽河,向广宁发起进攻时,明军难以抵抗,王化贞首先丢下城池逃跑,幸得熊廷弼半路接应,才逃进关里。
由于广宁失守,熊廷弼、王化贞被捕入狱,并先后被处死。
辽东的明朝势力,也就一扫而光。
而且,日愈迫近山海关的敌军,开始极大地威胁京城的安全。
明熹宗着急了,召集大臣们讨论形势。
不少人主张完全放弃关外土地,专心一意防守山海关,但谁也拿不出一个切实的主张。
这时,兵部的同事们发现,职方司(掌管图籍的部门)的主事袁崇焕却不见了。
过了几天,他出现了,胸有成竹地说:“给我一些军队和钱粮,我就可以守住辽东,保卫京师。
”原来,他一个人骑上马,奔往山海关外,实地考察去了。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

袁崇焕:英名永辉的抗金英雄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军事家,民族英雄。
袁宗焕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县令。
袁崇焕任职期间,廉洁奉公,宦囊萧然,甚至穷到父死奔丧时竟凑不够路费。
袁崇焕身为县令,却心系边关,每遇退役兵卒,他总要打听边塞战事,久而久之,辽东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便了然于胸,知之甚详了。
他盼望有朝一日能到辽东前线一展抱负。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述职,御史侯恂慧眼识才,得知他熟悉边事,谈吐不凡,便奏请天子,破格提拔他为兵部职方主事。
这个职务虽然也是兵部的低级官吏,无权参与决策,但他毕竟从山水迢迢的福建来到了人文荟萃的京师,更重要的是,他在兵部任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分析辽东战况,这使他感到快慰。
户部尚书侯恂建议重用袁崇焕,于是他迅速被任命为兵部佥事,监军关外,朝廷拨款二十万两,让他招募士卒,守御山海关。
38岁的袁崇焕正式开始了他保卫边塞的戎马生涯。
袁崇焕在镇守宁远时,努尔哈赤恐吓袁崇焕说:“我以兵三十万来攻,此城破之必矣!”袁崇焕不为所动,针锋相对地回答:“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且称来兵三十万,予亦岂少之哉!”实际上后金之兵是十三万,袁崇焕部下才二万人!风云突变,鼓鼙声声。
崇焕以寡敌众,却是从容不迫,方寸不乱。
他与总兵满桂、辅将左辅与朱梅、参将祖大寿等聚集将士,刺血为盟,誓与城池共存亡。
士兵们被他们的一片至诚所感动,纷纷表示效命疆场,万死不辞。
崇焕知人心可用,命祖大寿等分守四门,烧毁城外民房,将百姓撤入城内坚壁清野,同时组织人力运送食物,盘查奸细,临阵逃脱者立斩不赦,上下士气大振。
次日,后金军便蜂拥而至,用裹铁车牌、勾梯等攻城,崇焕命家丁罗立施放红夷大炮,訇然一声,巨响震天,后金军伤亡无数。
努尔哈赤又命士兵在铁皮车的掩护下挖掘城墙,由于距离太近,红夷大炮无法发挥威力,施放弓箭,也无济于事,眼看几处城墙已被挖破,崇焕急中生智,让士兵扔下棉油火把,烧毁敌人战具,又组织敢死队缒城而下,主动出击。
明朝袁崇焕的诗

明朝袁崇焕的诗袁崇焕一生以忠诚效力国家为己任,为明朝立下了不朽功勋。
他主持军机、巡抚边疆、镇压叛乱,尤其在对抗倭寇的战争中,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他是一位忠贞不屈、坚韧不拔的爱国将领,以气节和忠诚成为了后人的楷模。
在袁崇焕生活的时代,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
四书五经都强调诗词,而劝喜诗词也是当时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袁崇焕也是善于作诗的。
下面,就以袁崇焕的名义,假设他写的一首诗,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明朝名将。
《边关壮志》几度迎春拂面寒,三河抚边壮志宽。
马蹄劈浪行千里,月色红旗照万船。
鞭挞建功当报国,武装征战愿维护。
拓海平山莫畏难,誓将边关守安定。
这首《边关壮志》的诗词,以崇玉对抗倭寇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袁崇焕的英姿和爱国情怀。
他在边关巡边的征战生涯中,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诗中所言“马蹄劈浪行千里”,形象地描绘了袁崇焕披荆斩棘,无惧艰险,临危不惧的英勇形象。
而“月色红旗照万船”,则表现了他率领军队抵御倭寇的丰功伟绩。
他在战场上用鲜血和忠诚捍卫边疆,宁肯壮志饥寒,也要保卫国家安宁。
诗中还表达了他誓死效力国家,誓保边关和复社稷的决心和信念。
井蛋白让边关壮志这首诗所描绘的正是袁崇焕作为明朝名将的英勇形象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在风雨的边关上,袁崇焕与他的将士们一起,浴血奋战,英勇前行,为家国的安宁竭尽全力。
他的忠诚和勇敢精神,深受后人的景仰和赞颂。
作为明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袁崇焕以他的一生诠释了忠诚、担当和奉献,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榜样。
在今天我们回顾明朝历史的时候,我们应该珍惜袁崇焕这位伟大的爱国将领,牢记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他一生追求的品质,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和安定做出自己的努力。
袁崇焕的事迹将永远为我们树立榜样,激励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不成,回师再攻锦州,由于城壕宽 深天又炎蒸,士卒多死伤。六月初五 日,皇太极从锦州撤围,回沈阳。 点评:此战,明军凭坚固守,以逸待 劳,大败后金军于宁远、锦州城下, 阻止了皇太极的继续西进。使京师得 以转危为安,史称“宁锦大捷”。
东出,击敌背后。皇太极命额驸苏纳率 八旗蒙古精骑赴塔山迎战,两军激战于 笊篱山,互有伤亡。明军因寡不敌众, 退入宁远城。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率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军进抵宁远。 袁崇焕列营壕内,满桂出城二里而阵。 皇太极不顾诸将反对,亲率诸贝勒阿济 格等攻城,袁崇焕督军用红夷大炮拒敌, 满桂等大战城外,双方伤亡相当。明总 兵满桂与后金贝勒济尔哈郎、萨哈璘、 瓦克达俱受伤。二十九日,皇太极攻宁
所(今辽宁塔山)和大凌河堡(今辽宁锦县) 。 三城,构筑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关外 防线。七年五月,皇太极自朝鲜回师以 后,获悉明军再造宁锦防线的消息,决出发,三路并进, 迅速攻占大小凌河、右屯卫等城堡,会 师于锦州城下,四面合围。时总兵官赵 率教等率兵3万驻守锦州,袁崇焕及副将 祖大寿统帅各将坚守宁远。十二日午, 后金对锦州发起总攻,集中主力攻击
城西一隅。赵率教认清皇太极先破城西 的意图,急调其它三面守城明军主力堵 御西城之敌,以炮火、矢石还击,后金 兵损失惨重,退5里而营。经14天激战, 锦州岿然不动。皇太极以攻城不利,遂 改变战法,诱锦州明军出城决战,赵率 教等婴城固守不出,使皇太极欲战而不 能,只好移兵转攻宁远。时明兵部遣总 兵满桂率关兵1万赴宁远增援,袁崇焕仍 感兵力不足,难以与敌决战,只发4000 为奇兵,由满桂、尤世录、祖大寿率领
袁崇焕的简介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 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 (籍贯争议 )。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 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 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 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 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袁崇焕的故事 宁锦之战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五 月,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明辽东巡抚 袁崇焕等率军击退后金大汗皇太极围攻 锦州(今属辽宁)、宁远(今辽宁兴城)的作 战。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 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 守,渐次进取的原则,修建锦州、中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