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布尼亚病毒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pt课件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ppt课件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
1
课程内容
病毒概念(concept) 病毒大小(size) 病毒结构(structure) 病毒形态(morphology) 病毒命名(nomenclature) 病毒分类(classification) 参考资料与思考题目
2
病毒-virus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 主体内,可通过细菌滤器,一般在0.2μm 以下的超微小微生物,须在电镜下观察。
Electron micrograph
Crystallographic model
26
Helical naked capsid viruses
RNA
Protein
Tobacco mosaic virus Electron micrograph
Tobacco mosaic virus Model
27
6
7
衣原体 390nm
A、大肠杆菌噬菌体 ( 65 ×95nm )
立克次体 450nm
B、腺病毒 (70nm )
C、脊髓灰质炎病毒
A
G 葡萄球菌
(30nm )
(1000nm)
D、乙脑病毒
牛痘病毒
F
( 40nm )
B
300×250nm
E、蛋白分子 (10nm )
E
C
F、流感病毒
D
( 100nm )
15
16
17
18
电镜
球形颗粒 杆状颗粒
人、动物和真菌病毒多呈球状, 少数为弹状或砖状
植物病毒和昆虫病毒多线状和杆 状,少数为球状
复杂形状颗粒 细菌病毒即噬菌体,部分为蝌
蚪状,部分为线状或球状

新型布尼亚病毒查房

新型布尼亚病毒查房

NT-ProBNP:
速平均心室率171次/
9960pg/ml
分,反复出现,予西
地兰、维拉帕米、地
尔硫卓治疗
住院经过
康复出院
新型布尼亚病毒核糖核酸检测正常 血小板、体温正常,术前准备完善
由感染科转入我科
2022 056-07
3
2022 06-10
4
行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病变 左前降支植入支架3枚
告知病人不能抓挠皮肤
软易消化的饮食,不能有骨带刺
护理评价
术前1天 6月6日 11:00
O1 病人水肿消退
窦性心律 心率:84次/分
O2 病人能平卧,胸闷较前好转
O3 病人未再出现心律失常
O4 病人未出现出血的情况
日期
5-24 5-27 5-30 5-31 6-1 6-2 6-6
新型布尼亚病毒 (copies/ml) 2.25E+05(+)
2 心律失常 阵发性心房扑动伴心室率过速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入科时间:2022年05月31日由感染科转入心血管科
转入我科前的诊疗经过
农田割草后出现高热,最高40℃,伴血小板减少,伴 腹泻恶心,当地查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TNI:0.54ng/ml, 心房扑动伴心室率过
接触隔离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 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手消毒 √戴手套、口罩 √必要时戴护目镜、穿隔离衣 √独用器械(心电监护、体温表) √密封废弃桶
标识: √床头,病历夹,腕带做好隔离标识 √双层黄色垃圾袋,外层贴“特殊感染”字样标识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护理常规
接触隔离: 病人所接触的物品全部放入黄色垃圾袋 病房内的物品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体液、血液时应戴手套 必要时戴面屏、护目镜,穿隔离衣 尽量安排单间隔离 隔离期至病人的血液检测不出病毒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 毒属的裂谷热病毒
Uukuniemi 病毒的氨基酸同源 性约为 30%。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 不耐酸、易被热、乙醚、
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 外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传染源
➢被感染动物:牛、羊、狗、猪、鸡、鼠类 ,患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蜱虫叮咬 ➢牛虻 ➢蚊、白蛉及牛虱尚不能排除传播本病可能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认识蜱虫
认识蜱虫
认识蜱虫
➢ 蜱虫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寄螨目,蜱总科,成虫背面有盾板(硬 壳),称为硬蜱,没有盾板叫软蜱。
➢ 目前中国已知蜱虫种类110多种和亚种,分属硬蜱科9属和软蜱科2属 。可以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在所有可 以传播疾病的媒介中蜱虫仅次于蚊子。
。 ➢ 成虫必须吸食第三个宿主,吸饱血的雌虫产下一堆虫卵后死亡。 ➢ 生命周期1~3年,多数时间在自然环境生存,吸附宿主吸血只有几天
时间。
蜱虫吸血特点
➢ 蜱虫吸血很慢,需要吸附在宿主身上数天,直到吸饱血为止。 ➢ 吸血行为并不持续,绝大多数发生在吸血最后的12~24小时,此时体
重增加80~120倍。
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 病毒(SFTSV)”(与其他白 蛉病毒相比:S片段相对 保守,氨基酸同源性最高 仅有41%左右,NS片段变 异最大,氨基酸同源性仅 11%;L和M片段氨基酸同 源性21-36%)
➢白蛉病毒属分三大组:一组对人类致病的 ,如立夫特山谷热病毒(Rift Vally Fever Virus)等;另一组对人类不致病,如乌库病 毒(Uukuniemi virus);而SFTSV则为第三组
Hale Waihona Puke 媒介 蚊、 蠓蜱白蛉

新型布尼亚病毒 (2)

新型布尼亚病毒 (2)
Company Logo
传染途径
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 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 史。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急性 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Company Logo
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病例管理,降低传播风险。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 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 压、含氯消毒剂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 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二)开展各级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培训,提高防治能力。各地应当开展对 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报告和治疗能 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 (三)加强检测,提高实验室诊断能力。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及时采集 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尽快建立对该病的实验 室检测能力。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疫情的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 心和医疗机构也应当逐步建立该病的实验室诊断能力。 (四)做好公众健康教育,提高防病知识水平。积极、广泛地宣传疾病防 治和蜱等媒介昆虫的防制知识,使广大群众掌握最基本的预防常识从而有意 识地去保护自己,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手段,使公众正确对待疾病的发生, 避免疫情发生后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五)做好媒介控制工作,降低传播媒介密度。应当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进行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杀蜱等措施,降低生产、生活环境中蜱等 Company Logo 传播媒介的密度。
新型布尼亚病毒 (SFTS virus)
组员: 演讲:黄灵敏 资料:张宁 制作:莫秀芳
发现 形态 临床表现 传染途径预防控制措施
Company Logo

新布尼亚病毒ppt课件

新布尼亚病毒ppt课件

.
3
概述3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国家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主动监测发现 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迅速展 开追踪研究,确认其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布尼 亚科病毒
.
4
概述4
❖ 该病毒已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中国CDC 完成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 志》(NEJM)上
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
19
诊断1
❖ (一)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
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 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进行诊断。
❖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
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
20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一 种新的布尼亚(Bunya)科病毒,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一种以严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 疾病)的致病原
.
2
概述2
❖ 该病毒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在中国湖 北、河南、山东、江蘇、安徽和辽宁等6个省 份至少导致36名患者死亡
警惕!一种新 发传染病
.
新布尼亚病毒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
1
概述1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severe fever with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教育课件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教育课件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教育课件
1943年,布尼亚病毒 (bunyamwera virus,BUNV)首次在非洲乌干达西 部布尼亚姆韦拉 (Bunyamwera)被发现
过去虫媒病毒按抗原分组:经典A 组和B组(现分别定义为黄病毒科 和披膜病毒科),当时只好把这类病毒定义为 C组病毒
1975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 C组病毒统一归入布尼亚病毒科 ( bunyaviridae)
散发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检测2013-2016 年10月23省7419例确诊,355人死亡,病例主要分 布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 省
Zhan J; Wang Q; Cheng J et al.Virol Sin.2017 ;32(1):51-6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4:1523 -1532 Virol Sin.2017 ;32(1):51-62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650多种植物:各种各样的症状
媒介 蚊、 蠓

白蛉


牧草虫
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布尼亚病毒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病毒, 病毒体通常为 具有包膜的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80-120nm
基因组包括大( L)、中(M)和小( S)3个片 段: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属
La Crosse
内罗病毒属
新疆出血热、内罗毕羊病
白蛉病毒属
裂谷热
汉坦病毒属
汉坦病毒
蕃茄斑萎病毒属
Tomato spotted wilt
宿主及疾病(症状)
人:发热、脑炎 牛: 流产、先天缺陷

新型布尼亚病毒防控进展ppt课件

新型布尼亚病毒防控进展ppt课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简称SFTS)
布尼亚病毒科
病毒属 布尼亚病毒属
La Crosse
宿主及疾病(症状)
人:发热、脑炎 牛: 流产、先天缺陷 人: 出血热 羊: 出血性胃肠炎、流产 人: 胃肠炎、出血热 反刍动物: 坏死性肝炎、出血、流产 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 (二)鉴别诊断。
•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地区分布
2011年全国监测数据:总共报告571例病例,死亡例59例 13个省份有病例报告
病死率10.33%,比流行初期( 30%)明显降低
中国以外的地区也发现病例:中东地区,美国,韩国等
病例2
病例3
• • 楼某,女,68岁,农民,户籍和现住址均为义乌市上溪镇黄山一村 。 患者于6月10日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发热、伴有畏寒乏力等不适症状, 最高体温达39.5度 。6月13日前往黄山卫生院治疗,诊断为中暑,经对症 处理后无明显好转,6月14日下午转入义乌市复元医院治疗,查血常规示 白细胞2.18*109/L,血小板10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淋巴细 胞计数0.6*109/L,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入院。患者于6月18日开始出现言 语模糊,6月19日下午出现昏迷,目前患者住在复元医院重症加强监护室 内。6月17日血常规示白细胞1.36*109/L,血小板51*109/L。6月18日血常规 示白细胞2.73*109/L,血小板30*109/L。尿蛋白2+。6月19日,中心医院感 染科楼莲青主任会诊后,查体未发现有明显蜱虫叮咬痕迹,仍考虑疑似发 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报告疾控中心。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2型糖 尿病基础疾病。 从6月25日开始,经输血处理,血小板正常。7月1日死亡。 患者住上溪镇黄山一村,1个人居住,自行耕种一块菜地,发病前2周曾在 地里种地割草,耕地附近不远处就有一片茶山。询问患者儿子,其母亲家 中近1月是否发现蜱虫以及近2周是否被蜱虫咬伤史均不详(家属最近一次 回家为6月2日前后)家中未饲养动物,亦未在家中发现老鼠,未于其他野 生动物接触,但附近邻居家中饲养有鸡、鸭、狗、羊等动物。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小牛蜱等
生活史:蜱的一生经历4个阶 段
活动季节:春秋季是蜱的活 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寄生部位:草地、动物与人 体皮肤
15
– 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 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
– 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 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 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
白蛉病毒属分三大组:一组对人类致病的 ,如立夫特山谷热病毒(Rift Vally Fever Virus)等;另一组对人类不致病,如乌库病 毒(Uukuniemi virus);而SFTSV则为第三组
SFTSV毒株根据全长S片段基因序列可分为 C 和 J 两种基因型,其中 C 基因型又可分为 C1~C4 四种亚型
散发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检测2013-2016 年10月23省7419例确诊,355人死亡,病例主要分 布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 省
Zhan J; Wang Q; Cheng J et al.Virol Sin.2017 ;32(1):51-62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4:1523 -1532 Virol Sin.2017 ;32(1):51-62
Virol Sin.2017 ;32(1):51-62
发病机制
李德新.˜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2):81-84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phlebovirus (SFTSV), listed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ioritized Pathogens, is an emerging phlebovirus with a high fatality1-4. Owing to the lack of therapies and vaccines5,6,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understand SFTSV pathogenesis. SFSTV non-structural protein (NSs) has been shown to block type I interferon induction7-11 and facilitate disease progression12,13. Here, we report that SFTSV-NSs targets the tumour progression locus 2 (TPL2)-A20-binding inhibitor of NF-κB activation 2 (ABIN2)-p105 complex to induce the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0 (IL-10) for viral pathogenesi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verse genetics, a TPL2 kinase inhibitor and Tpl2-/- mice showed that NSs interacted with ABIN2 and promoted TPL2 complex formation and signalling activity, resulting in the marked upregulation of Il10 expression. Whereas SFTSV infection of wild-type mice led to rapid weight loss and death, Tpl2-/- mice or Il10-/- mice survived an infection. Furthermore, SFTSV-NSs P102A and SFTSV-NSs K211R that lost the ability to induce TPL2 signalling and IL-10 production showed drastically reduced pathogenesis. Remarkably, the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recombinant IL-10 effectively rescued the attenuated pathogenic activity of SFTSV-NSs P102A, resulting in a lethal infectio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SFTSV-NSs targets the TPL2 signalling pathway to induce immune-suppressive IL-10 cytokine production as a means to dampen the host defence and promote viral pathogenes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惕!一种新 发传染病
.
新布尼亚病毒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
1
概述1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SFTSV,severe fever with
.
1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
.
13
临床表现1

发热
❖ 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 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
14
临床表现2
❖ 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 ❖ 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
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
15
临床表现3
❖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 ❖ 意识障碍、 ❖ 皮肤瘀斑、 ❖ 消化道出血、 ❖ 肺出血等, ❖ 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
16
实验室检查1
❖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 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 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 者可低于30×109/L。 (二) 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 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
19
诊断1
❖ (一)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
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 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进行诊断。
❖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
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
20
诊断2
❖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 (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 (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
21
鉴别诊断1
❖ (二)鉴别诊断 ❖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 ❖ 肾综合征出血热 ❖ 登革热 ❖ 败血症 ❖ 伤寒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
3
概述3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国家传染病和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主动监测发现 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迅速展 开追踪研究,确认其致病原为一种新的布尼 亚科病毒
.
4
概述4
❖ 该病毒已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中国CDC 完成的该研究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 志》(NEJM)上
.
5
概述5
❖ 专家指出,这一发现是继SARS冠状病毒发 现后,世界病毒学研究领域又一个突破性进 展。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和认同,表明 我国病原学及新发传染病的研究达到一个更 高水。
.
6
病原学 1
❖ 布尼亚病毒科病毒抵抗力弱,不耐酸、易被 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及紫外 线照射等迅速灭活。
.
17
实验室检查2
❖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 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 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
18
实验室检查3
❖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 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简称“新布尼亚病毒”,一 种新的布尼亚(Bunya)科病毒,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咬病,一种以严重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传染性 疾病)的致病原
.
2
概述2
❖ 该病毒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在中国湖 北、河南、山东、江蘇、安徽和辽宁等6个省 份至少导致36名患者死亡
应当慎重使用。
.
25
预后
❖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 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 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
26
小结
❖ 1、保持警惕,注意防护, ❖ 2、想到有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新布尼亚病
毒) ❖ 3、发热血小板减少鉴别诊断。
.
27
.
28
.
7
病原学 2
❖ 新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白蛉病毒属
(Phlebo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80-10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裂谷热 病毒Uukuniemi病毒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 30%。
.
8
流行病学 1
❖ 1. 地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 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 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 村,呈高度散发。
30×109/L)者,可输血浆、血小板。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4
治疗3
❖ 中性粒细胞严重低下患者(低于1×109/L), 建议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对该病毒有抑制 作用,临床上可以试用。
❖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当选敏感抗生素 治疗。同时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
❖ 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
22
治疗1
❖ 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
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
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
23
治疗2
❖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 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 意对低钠血症患者补充。
❖ 高热者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 ❖ 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如低于
.
9
流行病学 2
❖ 2.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 区可能略有差异。
.
10
流行病学 3
❖ 3. 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 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 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
11
流行病学 4
❖ 4.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 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 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尚未发现人 传人的证据。急性期病人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