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20课《有的人》以及翻译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20 有的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20 有的人

拓展延伸
1.具有比喻意义的词语。 牛马 鸡肋 桃李 手足 眉目 长城 心肠 须眉 血肉 血泪 骨肉 千里马 心腹 河山 禽兽 万金油
2.诗文诵习。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课堂小结
对比通常可以分为不同人物对比、不同事件对比、 同一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对比、同一事件的前后情况对 比等类型。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 务的,目的在于突出被陪衬事物;对比是表明对立现 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没有主宾 之分。
(2)衬托必须举出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 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这首抒情诗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 崇高的敬意;而对高居人民头上的人,则予以无情的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 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用奋斗 和奉献,让它充满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意义。
2.读第1节,体会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前两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 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两句指的是一 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生命不复存在, 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 一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3.怎样理解第2节内容?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 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 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 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 马”来形容。“俯下身子”把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表达得异常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 形象。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

《史记》之《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原文+翻译(分段)(全)【原文】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译文】高祖是沛郡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

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

当初,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

当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去看她,看到有条蛟龙在她身上。

不久,(刘媪)有了身孕,就生下了高祖。

【原文】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文】高祖这个人,高鼻梁,像龙一样的容貌,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开阔。

他平日里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参加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事。

到了成年,他通过考试成为官吏,当了泗水亭的亭长,对官署中的官吏,没有不捉弄的。

他喜欢喝酒,喜好女色。

常常到王大妈、武大妈那里去赊酒,喝醉了躺倒就睡,武大妈、王大妈看到他身上常有龙出现,觉得很奇怪。

高祖每次留在店中喝酒,酒就比平常多卖好几倍。

等到看见了(有龙出现的)怪现象,(到了)年终,这两家常常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

【原文】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译文】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百姓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出巡的场面),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象这样!”【原文】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实词翻译文意理解

《曹刿论战》(《左传》)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一遍过1.十年春,齐师伐我。

(1)师:军队函(2)伐:攻打2.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肉食者:吃肉的人。

这里指当权者(指位高禄厚的人)(2)间:参与(3)鄙:浅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4)远:深远3.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遍(徧),民弗从也。

”(1)以:凭、靠(2)安:指安身(有“养”的意思)(3)弗:不(4)专:独自享有(独占)(5)对:回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6)遍(徧):遍及、普遍(徧,同“遍”)4.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牺牲: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2)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3)加:虚夸,夸大(4)信:实情(言语真实)(5)界:使信服(为人所信服)(6)福:赐福,保佑5.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狱:指诉讼事件(案件)(2)虽:即使(3)察:明察(弄清楚)(4)情:诚,诚实。

这里指诚心(实情)(5)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6)属:类(7)可以:可凭借(8)从:跟随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1)之:①第一个“之”:指曹②第二个“之”:起补足音节作用(2)鼓之:击鼓进军(3)三鼓: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7.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1)败绩:大败(溃败)(2)驰:驱车追赶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辙:车轮碾出的痕迹(2)轼:车前的横木(3)逐:追赶。

这里是追击的意思9.既克,公问其故。

(1)既:已经(2)克:战胜(3)故:原因,缘故10.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1)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2)作:鼓起(振作)(3)再:第二次(4)竭:(士气)枯竭(5)盈:充满。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

《郁离子》文言文翻译《郁离子》文言文翻译《郁离子》是刘伯温的作品。

下面小编收集了《郁离子》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

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

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

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

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

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

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

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

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

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

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

有激而言也。

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

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

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

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

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

公之谓也。

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

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

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有的人》精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1)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

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

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1、情境导入。

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

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

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

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

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

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

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诗都很熟悉吧,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卖油翁》课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油翁》原文及翻译【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词句注释1、陈康肃公:即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本句一作“陈康肃公善射”。

2、以:凭借。

自矜(jīn):自夸。

3、家圃(pǔ):家里(射箭的)场地。

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4、释担:放下担子。

释,放。

而:表承接。

5、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6、去:离开。

7、发:射,射箭。

8、但微颔(hàn)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不过。

颔之,就是“对之颔”。

颔,点头。

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9、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10、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

但,只,不过。

熟,熟练。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11、忿(fèn)然:气愤的样子。

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12、安:怎么。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

轻,作动词用。

13、以我酌(zhuó)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以,凭、靠。

酌,斟酒,这里指倒油。

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4、覆:盖。

15、徐:慢慢地。

16、沥之:注入葫芦。

沥,注。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六年级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有的人课文笔记

六年级课文《有的人》的笔记如下:
一、背景介绍
《有的人》是一首现代诗,写于1946年。

这首诗是作者鲁迅逝世三周年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而写的。

二、内容概括
这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崇高的敬意。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对比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2. 排比句式:这首诗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节奏感。

3. 形象描写:这首诗通过形象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

五、个人感悟
通过学习《有的人》,我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时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
_________纪念鲁迅有感
①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行尸走肉,生命却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这种人的生命虽然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虽死犹生。

②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鲁迅所写的《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演变来的。

③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并且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

“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⑤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为人民的人的结果和与人民为敌的人的下场做了对比。

与人民为敌的人,人民会起来反抗他,将他打垮;为人民的人,人民会崇拜他,敬仰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